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杨浦区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字号:

  市政府新闻办8月27日举行第八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系列市政府新闻发布会,杨浦区委书记谢坚钢介绍了杨浦区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杨浦区委副书记、区长薛侃,杨浦区发展改革委主任缪荣斌,杨浦区商务委主任孟红雨,杨浦区滨江办常务副主任左卫东出席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杨浦面积60.6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0.49万,拥有百年工业、百年大学、百年市政“三个百年文明”的深厚底蕴。近年来,杨浦充分发挥战略机遇、高校集聚、空间载体、双创品牌四大优势,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呈现了持续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以科技创新推动“工业杨浦”变为“创新杨浦”

  杨浦是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诞生了中国第一家自来水厂、发电厂、煤气厂等中国民族工业的十三个第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区工业产值超过上海的四分之一、全国的二十分之一。本世纪初以来,杨浦深化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促进学城、产城、创城“三城融合”,成功实现了从“工业杨浦”到“知识杨浦”再到“创新杨浦”的转型升级,先后被确定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创新型城区。

  一是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强城区核心竞争力。持续强化核心功能,加快推进滨江、大创智、大创谷、环同济等四大重点功能区建设,在做强自身功能和带动周边发展中形成辐射和联动效应,实现核心功能区串珠成链、连点成片。持续提升产业能级,加快发展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现代设计、科技金融等重点产业和健康医疗、生活消费等特色产业,全区已集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31家,各类资本市场上市挂牌企业104家。持续提高经济密度,自2009年以来,杨浦区级财政收入平均增速保持在两位数以上,位居中心城区前列。特别是今年以来,杨浦积极克服疫情影响,全力控变量、稳存量、促增量、抓流量。上半年,区级财政收入完成70.88亿元,增幅位居中心城区第三;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连续五个季度保持中心城区第一。

  二是始终坚持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聚焦前端,助力区域高校、科研院所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大力支持北斗位置服务平台、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平台等一批重点平台建设,全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6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42家,均位居中心城区前列。打通末端,把研发作为产业来做、把技术作为商品来做,充分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作用,依托上海技术交易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等平台,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杨浦成为全国唯一连续四年被国务院表彰的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和全国首批、上海唯一的“科创中国”试点城区。杨浦倡导成立的“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被写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纲要,并被推选为首任理事长单位。

  三是持续打响服务这个第一品牌。始终注重接纳新观念、包容新事物、支持新创造,大力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将政务服务嵌入商区,再造服务流程,率先推出“政银通”“税立方”等改革举措,出台全国首个“政银通”合作标准,实现全区24家银行124个网点全覆盖,把服务送到“家门口”。将政务服务嵌入社区,推出“e睦邻”网上办事服务平台,社区事务受理中心169项事项全部上网,让居民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三是将政务服务嵌入园区,在长阳创谷和7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设立工作站,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特别是疫情发生后,率先出台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十条政策,率先试点全面实行“两个免于提交”(本市政府部门核发的材料原则上一律免于提交,能够提供电子证照的原则上一律免于提交实体证照),为企业复工复产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以城市更新推动“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

  杨浦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既提升城区形象的“面子”,又做实群众满意的“里子”,努力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城区环境。

  一是滨江开发展现新貌。杨浦拥有中心城区最长的15.5公里滨江岸线,是“世界仅存的最大滨江工业带”。2017年10月,杨浦大桥以西2.8公里公共空间贯通开放;2019年9月,杨浦大桥以东2.7公里公共空间贯通开放。着力打造有文化、有特色、有韵味的近代工业历史文脉,全力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加快涵芬楼、船厂船坞等24处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功能植入,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出台了《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充分肯定并复制推广杨浦“工业锈带”变“生活秀带”的经验做法。

  二是旧区改造全面提速。杨浦把旧区改造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全力加快推进,二级以下旧里从上世纪90年代的14.2万户,减少到了目前约1.5万户。全区旧改签约总量从原来每年5000户左右增加到2019年10066户,今年上半年全区已完成征收9068户。同时,结合美丽家园建设,探索采取旧住房成套改造、厨卫设施改造、拆除重建等多种方式,全力修缮改造各类旧住房。今年6月,武川路222弄7幢旧住房拆除重建完成,153户居民“原地搬新家”,成为“留改拆”城市更新理念的实践典型。

  三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从2016年开始,围绕“路、桥、轨、隧、水、电”等六大系统,连续5年实施“双十”工程(每年新开工十项、竣工十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的力度,形成了“一桥二环三隧四线”的立体交通网络,未来将扩展到“一桥二环九隧七线”。建成大定海、丹东、松潘等排水系统,杨浦城区汛期的“水患”问题显著改善。全力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在今年上半年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综合考评中名列第一。

  三、以自我革新推动“陌邻家园”变为“睦邻家园”

  杨浦大力弘扬睦邻精神、传承睦邻文化,充分调动群众、企业、高校、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建设杨浦和和美美的睦邻家园。

  一是创新党建引领新方法。把党的工作深度嵌入基层社区,切实做到发展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覆盖到哪里,服务群众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比如,五角场街道创智坊小区和国定路第一社区居民区党组织共同牵头,发动业委会、居民群众等,建起了连接两个小区的“睦邻门”,不仅打破了隔绝小区的“砖墙”,更打破了阻隔群众的“心墙”,相关经验入选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十佳案例。再比如,在滨江科学布局打造了6个党群服务站,统一设置“基础包”,为居民游客提供便民服务。

  二是关注幸福生活新需求。经过近十年的创新探索,杨浦走出了一条全领域、全局性、成体系、成规模的“睦邻家园”建设之路,全区已建成60个睦邻中心,形成了居民步行15分钟就能到达一个睦邻中心、每个睦邻中心至少有10个以上服务项目的“1510”睦邻服务圈。推出了睦邻小厨建设方案,努力打造杨浦老人“舌尖上的幸福”。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助餐中央厨房2家,社区长者食堂17家,敬老助餐点53个,日均供餐量超过4600客。全力推进早餐工程建设,全区现有各类早餐网点2027个,形成了“网点广泛、模式多元、品种丰富”的早餐供应体系。

  三是凝聚协同治理新合力。不断深化拓展杨浦首创的“一线工作法”,在一线“知民情、解民忧、聚民智、听民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杨浦与复旦、同济等高校合作,形成了社区政工师、规划师、健康师,社区党建顾问、法治顾问、社会治理顾问的“三师三顾问”协同治理机制。率先实施了“政府提、群众议、人大定、政府办”的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表决制,实现了“人民实事人民定”。7月29日,由杨浦滨江30余家企业、社会组织、事业单位等共同发起举办的上海市杨浦区滨江治理联合会正式揭牌成立,联合会将围绕滨江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综合服务等领域开展定期研讨议事,探索建立区域社会治理新模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