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2020年7月22日) 2020-07-23 来源:市政府新闻办
字号:

  新华社:全球服务商计划目前有哪些进展?另外对接上海强化“四大功能”,特别是全球资源配置和开放枢纽门户功能,下一步静安还将有哪些举措?

  于勇:静安的发展始终注重立足全市大局,上海强化“四大功能”,我们一直考虑如何对接,为上海发展作出静安应有的贡献。对此我们重点依托静安现有的产业,现实发展的基础,依托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取得的成效,全力推进实施“全球服务商计划”。

  静安提出“全球服务商计划”,是基于自身发展和功能基础作出的科学判断。静安的专业服务门类齐全,优势显著。集聚了大量咨询业、会计业、广告业、法律业等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专业服务业企业。区域内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涉外经济发达,全球知名企业和品牌的区域总部、中国销售中心云集。特别是依托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在商品进口便利化、出口退税便利化、检验检测便利化等领域取得明显成效。

  我们希望通过“全球服务商计划”的实施,形成具有国际资源配置力和全球影响力的高端服务业集群,显著提升核心竞争力、投资吸引力、辐射影响力、功能承载力,使全球服务机构能够“在静安、为全球”,充分融入上海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服务国家战略的发展大局中去。

  去年6月静安区“全球服务商计划”正式发布后,我们推出了“全球服务商计划”指标体系、项目体系、专项政策、评估机制四项配套措施,重点围绕“集聚、培育、辐射、开放、服务、环境”六大任务持续发力。经过一年多努力,这项计划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首先是高端服务能级不断提升。今年上半年,静安又引进了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总部数量已经达到了85家,其中近三成是大中华区或亚太区总部。静安第一批48家“全球服务商”企业2019年税收达到了全区总税收的23.6%。

  二是辐射功能不断提升。2019年静安区涉外经济比重达到54.4%,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高达5.65亿美元。

  三是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今年以来,全区已累计有721家企业纳入自由贸易账户企业清单。离境退税试点范围不断扩大。海关静安监管点已设立,为区内贸易企业通关提供优质服务。

  目前,市政府已把“全球服务商计划”明确列入了上海市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这将成为提升静安城区服务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下一步,我们推进“全球服务商计划”重点有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要强化改革创新,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大局,深化落实市制定发布的《关于推动我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探索建立专业服务业试点区,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等更多的改革创新试点在静安区落地实施。

  二要做强产业生态,围绕“集聚”和“辐射”两个核心,在关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国际服务机构集聚的同时,加大对央企第二总部、长三角企业总部、专业服务龙头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全球服务能力的创新型企业的引进力度,提升在全球服务网络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三要拓展发展空间,推动产业载体功能的再优化和再提升。特别是要不断提升楼宇的跨界联动、智能升级、生态营造、空间共享,打造具有地标性意义的楼宇创新空间。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静安区一直把发展总部经济、涉外经济和楼宇经济作为区域经济支撑点,总部经济已经成为静安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请问静安区目前总部经济发展情况如何?

  王华:静安是上海的中心城区,也是上海打造“五个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历来是各类总部机构优先考虑的区域,也是很多外资总部进入上海,乃至全国的首选地。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静安已经成为上海中心城区总部经济的标志性地区。主要有三个“高”:

  一是集聚度高。静安积极引进各类总部机构,其中累计引进市里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5家,来自五大洲20多个国家及地区。大多集中在“三个集聚区”。一是南京西路沿线南西功能区,包括时尚品牌、咨询总部、金融总部近30家。二是苏州河沿线,我们称之为苏河湾功能区,比如有大宗贸易、人力资源、医药、品牌推广等。第三条是中环两侧,我们称之为市北功能区,主要集聚大数据、人工智能、在线经济,有很多业内头部总部企业。

  二是发展能级高。大中华亚太总部占全市1/5左右,还有上海第一家全球总部也落户在静安。总部企业清单里大概十多家在全球细分产业领域里面都是龙头老大,覆盖了像化妆品、高端消费、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等领域。总部类型方面也非常丰富,重点集聚在高能级、高产出的投资型总部、资金运营总部、销售结算总部。静安有一家总部企业,承担了母公司在亚太地区的品牌管理、运营、采购、人力资源等多项职能,借助静安良好的营商环境,企业在上海的员工就业和经济贡献不断增加,在全球总部中的地位也不断提升。

  三是企业关联度高。静安生态体系比较完善,我们一直非常注重产业生态的营造,帮助企业完善它的产业链和服务链,希望总部企业从邻居变成伙伴,从上下楼能够变成上下游,把上下楼的总部企业住户邻居关系变成上下游互相服务的产业生态链伙伴关系。静安有一家总部企业在静安很多年了,当中搬过三次家,始终围绕在静安寺周边,因为在静安寺周边、南京西路这一带可以比较方便找到交易对手方,找到商务咨询和人力资源的机构,所以不愿意离开静安。

  下一步,静安将全力打造高能级、多功能的总部企业集聚区,希望使我们的总部经济规模能级密度再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再提升,辐射带动效应再提升,从而助力上海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一是深化制度创新,促进全球技术、资本、人才在静安汇聚流动。我们将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积极复制兄弟区域好的改革创新成果,学习借鉴国际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不断加强制度创新,争取更多贸易投资便利化、自由化的举措能够在静安得到先行先试,从而推动更多高能级总部企业在静安集聚。我们既是首创性提出全球服务商计划,同时静安还是上海唯一的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我们会打好这张牌,用这个载体更多争取制度创新在静安落地,使总部企业受益。

  二是加大空间扩容,为更多总部企业和机构打开发展空间。接下来这几年,我们静安新增的体量空间不少。一是苏河湾地区,这个地区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滨河景观得天独厚,已经有很多相当优秀的企业。这几年会有近百万平方米甲级写字楼空间释放,苏州河距离南京西路也就1-2公里,踏自行车十来分钟就到了,是上海中心区域不可多得、极具稀缺性的未来商务发展空间。再比如中环线两侧,市北功能区接下来这几年也会有百万平方米量级甲级写字楼的释放,现在已经有了一批优秀大数据、人工智能企业代表了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

  三是开展精准服务,为总部企业提供开放型、国际化的发展平台。静安从区领导班子开始到每一个职能部门、每一个功能区都要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精准对接服务,做到企业但有所需,我们随叫随到。

  解放日报:今年静安区输入了像安义夜巷这样夜市的地标,接下来静安区在推动商业创新包括推动消费升级还有什么其他举措?

  林晓珏:静安作为打响上海购物品牌的主战场之一,始终坚持高端定位、高品质发展,积极推进南京西路世界顶级商业街建设。今年受疫情影响,一季度市场销售普遍下跌,但是南京西路商圈逆势上扬,从4月份开始逐渐走出低谷,5、6月份持续上升,目前已经成为全市中心城区市级商圈的增幅第一,达到15.9%。

  当前静安区正在聚焦消费提质促进商业创新更好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我们主要围绕这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比如聚焦消费提质,我们汇集了大量首店新品,静安一直是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首选地,尤其是南京西路商圈已经成为首发经济的集聚地。尽管受疫情影响,国际品牌进入中国步伐有所减慢,但是今年上半年静安已经吸引了各类首店品牌60余家,其中有41家首店落户南京西路商圈。今年“五五购物节”期间,静安区政府和市商务委联合举办上海新品首发季,世界知名的奢侈品、化妆品集团发布了百余款新品。我们将继续整合各方资源,不断放大首发经济效应,充分发挥南京西路沿线商业作为世界橱窗的效应,充分挖掘总部企业集聚的优势,坚持国际品牌和国内市场相结合,举办一系列时尚活动,继续打造一批具有辐射带动效应的时尚消费集聚地。

  此外,聚焦品质消费。步入小康社会意味着消费者会有更多更高品质的生活需求。所以静安正在努力打造人人向往的购物天堂示范区建设,努力提供更多高品质商品和服务。今年1-6月份区内42家高端消费品企业实现销售额82.9亿元,同比增长48.9%,11家主要化妆品企业完成销售额119.4亿元,同比增长384.6%。

  接下来,静安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不断提升商圈核心竞争力。我们也将继续吸引更多优质品牌企业落户静安,支持企业开展跨界合作,鼓励开展智慧零售,丰富消费体验,增强消费者的愉悦感和满意度。

  其次,我们要促进商业创新,商业创新主要围绕三个尺度包括空间、时间、消费人群。

  从空间角度来说,主要是大力发展后街经济,2018年静安区率先在全市推出后街经济发展规划,这两年陆续建设了包括陕西北路老字号专业街、丰盛里地区后街,今年将持续开展后街经济建设,持续做高做厚做强南京西路商圈,使商圈的业态和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同时,今年我们还会进行吴江路休闲街改造,更多体现“小街区大生活”的概念。

  时间方面,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夜间经济现在已经成为当下消费的新增长点,像安义夜巷。随着南京西路商圈发展夜间经济氛围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商场加入到夜间经济、夜间消费的大队伍当中,比如说推出了包括有深夜食堂、时尚展览、健身娱乐、社群交流等各类活动,从简单的夜购进一步将消费内容向文化休闲娱乐方面全方位发展。今年还联合上海自然博物馆推出了“博物馆奇妙夜”等活动,进一步增加夜间消费内容提升品质。

  从人群来说,我们要扩大外围消费,持续优化退税经济。截止目前,静安共有离境退税商户90家,占全市的1/5,离境退税消费额占到全市35%。芮欧百货是上海首批离境退税示范单位,今年5月1日,恒隆广场落户全国首家离境退税即买即退集中退付点。通过这些举措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南京西路作为离境退税示范街的建设,扩大退税商店的数量,完善退税商品的种类,给境外游客更优消费体验,大力吸引外来消费。

  总之,我们将围绕品牌集聚度、消费创新度、消费贡献度、消费便捷度以及时尚引领度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推进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建设。

  界面·财联社:2018年上海静安获批国家首批新型工业化大数据的示范基地,AI+政务和AI+医疗也入选上海首批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目前静安的大数据产业发展如何?能否介绍一下静安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周隽:静安于2018年获批第一批国家新型工业化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全国共6家。目前是上海唯一一家以大数据为主导产业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市大数据产业统计结果显示,全市大数据重点企业781家,其中静安企业232家,占比近30%。在全市各区处于领先位置。

  近年来,我们按照“创新基地+交易中心+产业基金+发展联盟+研究中心”五位一体的产业规划布局,在市北高新园区先后聚集了上海数据交易中心、上海市大数据联盟、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上海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等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创新进一步深化,我区“AI+政务”、“AI+学校”和“AI+医院”场景入选上海市首批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在今年6月市经信委发布的2019年大数据典型案例集中,全市共26个项目,静安区就有8个项目入选。我们运用大数据技术,持续深化城市运行管理,构建涵盖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的“一网统管”区级体系,被市委主要领导称为“静安模式”。

  当前,各类大数据品牌活动在静安不断集聚,每年举办的上海静安国际大数据论坛已成为我区标志性论坛。今年拟于9月中旬举行,主题方向是数据新基建,将聚集业内专家和精英就这一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此外,“上海开放数据创新应用(SODA)大赛”、“长三角软件园协同创新发展高峰论坛”、“8K+5G+AI技术”高峰论坛等各类交流活动相继在静安举办,营造了大数据创新发展氛围,尤其是今年的SODA大赛,主题为创新数据应用,乐享城市生活,聚焦交通、环保、商业、健康及城市管理五大领域,使大数据应用更贴近群众的生活。

  “静安大数据”的品牌知晓度和行业影响力逐年提升。在上海市发布的产业地图中,静安市北高新园区被列为全市大数据发展的唯一核心区。在《上海市数字贸易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1年)》中,静安区被确定为上海数字技术和应用示范区。

  下阶段,我们将着力围绕数据要素的全生命周期,集中展现政府数据的开放生态,力争成为全市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试点示范。下一步数字新经济和数字新基建必然成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将推进两两并进,第一是应用创新与融合发展并进,第二是产业升级与法治建设并进,充分依托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上海数据交易中心等在市北集聚的优势,以及静安服务业较为发达的优势,鼓励促进行业数据、社会数据进一步开放,在数据流动中做强资源,在数据服务人们美好生活愿景当中体现价值。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关于旧改的问题,静安已经提前完成了“十三五”二级以下旧里改造目标,还是有一些居民生活在一些旧式里弄里,请问于书记接下来还有哪些旧改举措?

  于勇:旧改工作是重要的民生工程,静安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旧改工作,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全力加以推进。“十三五”期间我们投入了一千多个亿完成了16个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任务,共涉及到居民19690户,32.64万平方米,今年4月份全面完成了成片二级以下旧改任务,比计划提前了8个月。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征收环境的公平公正,结合一些工程设计开展一系列探索创新,比如探索“保护性征收”方式,着力解决保留保护的要求与居民生活改善之间的矛盾,实行“征而不拆、人走房留”的方式。像张园项目,就是我们征收但是房子不拆全部保留保护,人走房留,努力把张园项目打造成历史风貌保护和城市有机更新的标杆。

  比如突破“毛地重启”的困难瓶颈,静安中兴城三期是历史遗留的“毛地出让”征收地块,经过几十轮艰苦的谈判,去年在搁置16年之后重新启动并且生效。再比如洪南山宅地块率先实施“市区联手、政企合作,以区为主”的模式,成为上海首个正式启动项目,集中签约当天12小时里面居民签约率达到97%,创造全市大型旧改地块征收签约的新纪录。

  当然,对于没有列入当中的其他老旧住房,我们也坚持多措并举,尽最大努力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比如去年年底全面完成了5200多个“手拎马桶”改造。着力加快成套改造,几年来已经累计改造73幢,拆除26幢,同时新建10幢多层和4幢高层住宅,受益居民5000余户。彭三小区四期是全市第一个以拆除重建方式实施成套改造并建成高层住宅的项目,彭三小区五期是当前全市以拆除重建方式实施成套改造面积最大,受益居民最多的项目。同时,深化美丽家园建设,先后实施两轮三年行动计划,累计投入超过50亿元,实现所有785个住宅小区全覆盖。

  虽然静安已经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明确的旧改任务,不能意味着旧区改造工作的结束,静安还有47块零星旧改地块,居民五千户多一点,还有56.4万平方米的非成套住房,改善这些居民的居住条件是今后区委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下一步我们从三个方面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

  首先,聚焦零星旧改地块,47块地块五千多户老百姓旧改计划将于“十四五”期间全面完成。

  第二,持续有效推进成套改造工作,重点推进彭三小区五期、中华新路817弄建设,加快彭一小区、谈家桥一期签约,特别是彭一小区改造工程顺利完成的话,标志着我们将完成彭浦新村地区老公房非成套改造。

  最后是继续深化“美丽家园”建设。下阶段我们将因房施策,聚焦易积水点、雨污混接、高坠隐患等短板,编制个性化改造和修缮方案,持续推进直管公房全项目修缮、多(高)层住宅综合整治、雨污混接改造、老旧住房安全隐患处置等,努力改变一些小区的老旧面貌。

  劳动报:疫情期间静安区为了加强就业保障推进实施了人力资源机构助力大学生就业联盟等举措,能否具体介绍一下情况?下一步在产业园区发展以及稳就业方面有哪些进一步举措?

  王光荣:稳就业保就业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随着毕业季到来一些“后浪”进入了职场,现在00后、95后成为新职场的加盟军,如何帮助青年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努力作为,同时需要用人单位企业、人力资源机构协同发力。静安是人力资源企业的集聚区,产业优势比较明显,近水楼台,因为全国第一家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设在静安,为就业保障工作提供很好的支撑。

  为了更好帮助大学生就业,由全球知名人力资源机构发起,10家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机构共同参与,设立了“人力资源机构助力大学生就业联盟”。这个联盟主要是为求职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对于应届高校毕业生来说更是一个“及时雨”。各类人力资源机构依托就业促进中心所建立的求职简历用工数据库,发挥市场配置专业优势,搭建供需对接、信息交流和岗位匹配的平台,就业联盟里各类HR机构各自发挥优势,精准发力,目前正在为204名求职者提供岗位对接、职业介绍、面试指导等就业服务,已经有求职成功的一些好消息传来。

  面对今年下半年可能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静安区也正在加快提升中国上海人力资源产业园的服务能级,充分挖掘就业岗位,全面开展职业指导,全力推进职业技能的提升计划,形成一个梯度化、分层次、相互衔接的就业援助政策体系,为人员流动和就业提供全周期的人力资源服务。

  中国上海人力资源产业园在我们区里,这是部市合作、市区共建的项目。目前以梅园路77号上海人才大厦为核心,同时布局青年园、创新园、国际园,辐射周边2.18平方公里,经过10年的发展,目前这个产业园已经集聚各类人力资源机构330余家,尤其国际排名前50名和国内前一百位的企业大部分集聚在这个产业园里。

  2019年我们就已经为五万多家用人单位提供各类人力资源服务,实现了就业和流动人数515万人次,引进高层次人才1.7万人。人力资源产业园核心功能主要是促进人岗有效匹配,在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和人才有序流动方面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目前全国各类人力资源产业园国家级有19家,上海作为第一家,目前也在思考围绕着稳就业、保就业,今后如何加快人力资源产业的集聚,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我们还是希望通过这个产业园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利用市场无形之手,更好助力民生保障。

  新闻晨报:静安作为老龄化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区,近年来在养老特别是在社区养老这方面推出很多创新举措,能否介绍一下情况?

  贾先斌:静安区是不折不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区,截至2019年底,静安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区户籍总人口39.1%,高于全市平均值4个百分点左右;其中80岁及以上老人占全区户籍老年人口的16%,占全区户籍总人口的6.24%。百岁及以上老人有218人,所以静安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人口老龄区。

  一直以来,静安区十分重视养老工作,每年都有若干养老项目被列入区委、区政府年度实事或重点工作中。近年来,我们在做好机构养老的同时,紧密结合静安区情实际,致力打造与国际静安相适应并且是有温度的“乐龄家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品牌,切实提高静安区老年人及其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主要举措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织密“乐龄家园”服务网络。不断推进“乐龄设施”拓点增量。最有标志性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以及长者照护之家建设,提前一年完成市级下达的街镇全覆盖目标,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助餐服务点以及老年活动室等服务设施建设也在逐年增量。截至去年年末,全区共有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9个、老年人护理机构25个、机构养老床位6089张,同时在现行注册在案还有72家社会组织在参与为静安老人提供为老服务。预计到2022年,将基本形成布局均衡、种类齐全、功能多样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与此同时,我们还搭建“乐龄互动”体验平台,通过组织社区老年人参观各类的服务设施方便老人就近高效获得专业服务体验和感觉。

  二是丰富“乐龄家园”服务项目。首先是通过深化“乐龄友厨”社区助餐项目,满足静安老人助餐服务需求。至去年年末已建成老年人助餐点66个,实际月供应能力全市领先。同时还在积极鼓励养老机构向社区延伸助餐服务,并引导专业餐饮企业开展社区助餐,以提升助餐服务水平,实现静安老年人不但“有的吃”而且还要“吃得好”。

  推广“乐龄助行”爬楼机项目,通过这一举措很好的满足社区“悬空老人”上下楼出行需求,目前累计服务到38000余人次;实施“乐龄有伴”独居关爱项目。从2019年至今,已为4338名60周岁及以上无子女独居老人提供结对关爱服务达60余万人次。实施“老伙伴”计划,组织3580名低龄老年志愿者为17900名高龄独居老人提供家庭互助服务;与此同时,试点探索了“乐龄手帮手”家庭照护项目。已在10个街镇推广实施市民政局“老吾老”计划,以提高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能力;具体举措还有一项做实“乐龄顾问”养老咨询项目。这两年陆续在全区居委会层面极力推进养老顾问站点培育和增设,目前已经建成养老顾问点100余个,有效衔接老年人服务需求与社会服务供给对接。

  三是提升“乐龄家园”服务能力。落实好“乐龄补贴”居家服务。多年来,我们持续为特困供养、低保、低收入等困难老年人提供兜底性、长期性照护服务保障,为60周岁及以上无子女、90周岁及以上高龄失能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并且推进“乐龄一卡通”无纸化结算项目。在全区推进“乐龄一卡通”与市养老服务管理平台对接,实现服务经费无纸化结算,服务信息数据智能化监管,提升老年人获取养老服务的便捷度。

  总之,为了在静安的老人及其家庭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我们接下来还将继续加倍努力工作,以不负人民群众的期待。

  澎湃新闻:上海市正在大力推进早餐工程,静安区商务楼宇多,白领上班族多,静安区在推进早餐工程方面有哪些举措更好满足相关消费需求?

  林晓珏:对于商业来说,发展商业,既需要繁荣繁华,也要便民利民。所以增强高品质的民生供给一直是我们工作的应有之意,这也是今年市委市政府的一项实事项目工程。

  静安区结合目前情况,根据前期调研,目前全区有各类早餐网点大约1800家,主要通过各类连锁便利店和连锁餐饮满足市民基本早餐需求。

  关于下一步的早餐工作,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静安区提出要提供更便捷、更丰富、更健康的早餐,要把早餐工程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过渡,从供应形式上从多维度予以保证,包括“便利店+早餐”、“菜场+早餐”、“社区食堂+早餐”、“白领午餐+早餐”、“老字号+早餐”等多维度予以推进。

  从模式创新上来说,一是进一步加强餐饮品种创新,从营养角度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化的早餐,提供餐饮服务业的“上海温度”。二是服务模式创新。我们更加支持“网订店取”“无接触配送”的新型服务方式来满足白领消费者的需求。此外,从文化创新角度来说,更多挖掘老字号对餐饮文化的文化内涵,增强早餐的品质。

  早餐工程是一项关系到市民满意度和获得感的工作,我们将在区委、区政府关心帮助下,在区相关各个部门共同配合下不断优化早餐网点布局和早餐供应覆盖率,同时不断提升早餐供应的品质,更好满足消费者对早餐的需求。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