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一步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2024-01-30 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

  坚持整体谋划、协同推进,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持续强化城市核心功能,持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加快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聚焦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加快建设“(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巩固提升工业经济比重,推动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全力落实新一轮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方案”,培育提升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民用航空、空间信息等高端产业集群,加快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推动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智能机器人+”行动,率先开展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推进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和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建设,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引导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优化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推广产业综合用地等土地混合利用新模式,打造工业上楼智造空间1000万平方米,低效建设用地减量13平方公里。

  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配合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实施高水平金融对外开放,持续增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着力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加快打造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高水平建设国际再保险中心,优化跨境金融、离岸金融等服务,提高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着力完善金融产品体系,推动更多商品、金融期货期权产品上市,持续丰富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全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和共建“一带一路”。着力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吸引高能级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沪展业兴业,深化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着力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深化跨境互联合作,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服务功能。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切实增强安全可控能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加快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提升贸易枢纽功能,持续深化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大力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和制度体系。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建设“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扩大电子商务领域对外开放,推动长三角“一带一路”综合服务平台落地,提升会计、法律等本土专业服务机构国际化发展能力。着眼于人员跨境往来便利化,加快建设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建设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做强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功能,培育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深化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促进进口贸易与产业、消费深度融合。实施总部增能行动和全球营运商计划,加快培育一批千亿级、万亿级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集聚更多国际经济组织和一流贸易商,加快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建设。

  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着眼于提升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大力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增强航运保险承保和服务能力,探索海事仲裁模式创新,发展国际船舶管理业务,稳妥有序推动上海航运交易所改革。拓展航运枢纽功能,加快建设海港、空港、邮轮港和航运集疏运体系,推进小洋山北作业区、东方枢纽上海东站、浦东国际机场四期、油墩港航道整治等重大项目,推动罗泾港区改造一期投运,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进长三角集装箱水路运输,支持基地航司打造超级承运人,积极培育邮轮经济产业链。推动航运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升上海国际集装箱运输服务平台能级,打造航运贸易数字化试点示范平台,加快布局绿色甲醇、LNG等船舶清洁燃料供应链,推广纯电动船舶等绿色运输工具。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现代海洋城市。

  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支持和保障在沪国家实验室及基地高质量运行发展,推进在沪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和建设,推动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前沿科学中心,加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仪器设备、科技数据资源等向社会开放共享力度。深化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聚焦前沿交叉领域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研究。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组织实施模式,加强未来产业前瞻技术创新布局,大力发展自主可控核心工业软件和工业操作系统,深入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布局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打造一批高水平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科技领军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深化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技术要素估值定价机制,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配合推动科创板完善科创型企业发行上市制度,加快设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引导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推动张江高新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支持高质量孵化器功能提升,推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深入实施大学科技园改革发展行动方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力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深入推进数据知识产权试点。深化科技交流合作,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大思政课”建设。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积极推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持续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深入实施“双一流”、高峰高原学科、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等计划,依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基础研究新型高地,分类布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平台。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强化科学教育,完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模式。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城市重要使命,加快集聚战略科技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和顶尖人才团队,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拓宽高端专业服务人才引进范围,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创新科技人才评价制度,深化职称评定、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经费管理等改革。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实施全球杰出人才优享服务,推进人才全周期服务“一件事”改革,优化落户安居、出入境、停居留等政策制度供给,持续深化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努力营造世界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