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长宁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镇、临空办:
经区政府第179次常务会议、十届区委常委会第234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将《长宁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做好贯彻落实工作。
上海市长宁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上海市长宁区“十四五”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上海市长宁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代章)
2021年9月16日
长宁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
为在“十四五”期间加快长宁区城市数字化转型,全力实施“3320”数字战略,服务支撑长宁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按照国家与本市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相关战略部署,根据《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和《长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时期主要进展
“十三五”期间,长宁区着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基本形成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数据资源利用体系、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和普惠化应用格局,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1.数字基础设施加速集约建设
“双千兆宽带城市”示范区加速布局。完成千兆接入能力全区覆盖,实现千兆到户万兆到楼。加速推进5G网络建设,截至2020年底累计建成室外5G宏基站973个,实现室外区域5G全覆盖,单位面积5G基站密度处于全市前列。结合雪亮工程、智能安防等重大项目建设,实现居民区、道路、楼宇、园区等重要场所“感知神经元”全覆盖,同步建成区物联网数据接入服务平台,实现全区物联感知数据统一汇聚。
区政务外网双万兆改造部署完成。实现了政务外网“部门-街道-居委会”三级全覆盖,实现到居委会的千兆接入,拓宽政务外网骨干链路带宽至40Gbps。对公安、教育、医保、防汛等领域独立专网进行整合,完成8个专网40余点位(到楼)政务外网覆盖工作。建成区电子政务云平台,为区内委办局信息系统的运行提供计算资源、存储、网络资源、灾备及信息安全、入云部署技术支撑等增值服务。平台系统通过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2.0认证,自2018年运行以来,未发生特殊安全事件,委办局的应用系统上云率超过96%。
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基本建成。汇聚全区30多个部门450余个数据资源目录,采集并推动区级部门数据共享;完成市区两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对接,“一网通办”办件库数据、市法人库和人口库数据在长宁落地并实现信息深度应用,共实现市级数据承接落地超过2900万条。积极落实市公共数据开放工作要求,重点开放城市管理、信用服务等领域数据。深入开展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完成全区信息系统现状排摸,形成整合计划。
2.数字经济保持蓬勃发展势头
“互联网+”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聚焦“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积极推动“3+2”特色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经济发展新动能集聚,汇聚了一批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从“数字长宁”到全市首个“互联网+生活服务业”创新试验区、全国首个“网络市场监督与服务示范区”,长宁区正在逐步建设成为产业发展高地、制度创新高地、人才集聚高地。2015年以来,区信息服务业增加值翻番、税收增长45.5%,已有5000多家互联网企业、200家人工智能企业集聚长宁。
在线新经济头部型企业领跑优势凸显。3家企业入选工信部2019年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前20强,同步集聚了一批知名企业“新业务”板块、优质企业“新品牌”布局以及新兴企业智能“新模式”,包括多家独角兽企业与细分领域领军企业,已形成16个在线新经济企业系,电子商务年交易额占全市三分之一。
数字经济集聚平台效应初步显现。“虹桥智谷”建设有序开展,长宁东、中、西部载体基地建设稳步推进,若干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和一批创新企业集聚发展的创新产业生态初步形成。紧密对接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与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动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和技术研发中心落地,共同创建区块链技术应用示范区。
3.数字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数字交通方面,完成停车诱导系统区域布局,实现道路停车电子收费全覆盖,完成交通综合应用系统一期搭建,完成中心平台框架和主要业务子系统建设,实现与市级交通平台、区大数据中心数据共享交换;完成SCATS交通信号灯系统改造,灯控路口SCATS系统覆盖率达到100%;实现区域内公交站台电子站牌(预报屏)100%覆盖;完成全区120个备案公共停车场(库)的数据接入,电子收费系统端口全部接入市级平台;部署固定电子警察700余套,在7个主要路口覆盖公安行人系统。
数字健康方面,深化拓展人口健康信息化工程,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EHR测评6级标准,7家通过了5级测评,2家通过了4级测评。建设分级诊疗服务管理平台,为家庭医生、业务专家和管理人员提供统一的信息平台,提供居民签约、统一服务入口。建成健康长宁APP,整合医疗服务、医疗资源、个人健康信息、工作量信息,实现院外服务与院内服务的高效协同,提升家庭医生健康服务的整体效率与质量。重点围绕三大系统建设,构建支撑系统运行服务的移动、互联网、区域医疗三网融合的网络环境,直接对接云HIS,实现移动端挂号、实时查询临检中心报告、支持家床用药的处方外送,延伸处方等功能服务。升级改造区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立基于信息化的医防联动应急处置平台;推动智能助医项目建设,打造智能助医应用服务体系,赋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基层医生,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健康综合服务能力。
数字教育方面,构造高品质学校信息化环境,中小学校实现校园网万兆主干千兆桌面覆盖,高速无线网络全覆盖;启动长宁教育云建设,教育专网内所有教育教学应用系统将逐步向区域教育云迁移,构建了学科齐全、内容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共享体系;通过全区中小学“人工智能创新教育”研修活动,开展“AI+教育”融合创新应用;社区学院通过AR/VR等技术建设在线体验学习空间,开发服饰与居家设计类体验学习课程。
数字养老方面,成功获评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地区、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建设区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平台以“云”服务对接老人需求,推动多类信息、政策、资源线上一键可查、线下可及可用,为精准配送服务提供支持。应用各类智能设备,实现机构、社区、居家老人状况智能检测和管理。在虹桥、天山、北新泾3个街道开展首批养老服务“时间银行”试点,助推社区互助式养老模式。积极融合物联网等技术赋能街镇基层为老服务,为5000位高龄独居老人提供数字养老套装,构成实时监控和预警相结合的应急服务网络。积极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健康养老领域的应用,吸引了一批“互联网+养老”企业入驻。
数字家园方面,作为全市“AI+社区”场景建设主体,长宁区北新泾街道探索人工智能融入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地区、跨领域的高效资源整合,推动各项服务“智能化”“掌上化”,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便捷。“智慧健康小屋”、“智慧书房”、“一网通办”等智能终端设备共九大类30个项目在新泾六村实现了集中应用。2020年,北新泾街道作为全市唯一“AI+社区”,获得首批“上海市智慧社区建设示范点”、首批“上海市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称号。
4.数字赋能城市治理成效显著
政务服务能力持续强化。完成OA主系统消息中心管理系统、电子公文应用成效分析系统、人大代表建议管理系统、政协管理系统、安全邮件系统、CA认证系统、安可运行管理平台等20多个应用系统的服务器端全国产化替代。完成全区政府网站统一建站标准制订,搭建区政务公开工作平台,基于区电子政务云构建统一安全防护环境,将政府部门、街道(镇)子站纳入外网门户管理平台,实现对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的精简、优化、整合,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业务流程办理。
政务服务便捷高效。根据“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原则,实现全区政务服务事项全面接入区级“一网通办”平台,在市、区两级“一网通办”实现单点登录,办事指南、办理过程统一查询和结果统一反馈功能,并通过微信、门户网站等多重渠道全面开通网上预约、预审、预受理、全程网办等多层次服务。立足加快实现“两个免于提交”和“两个转变”,深化电子证照归集应用,实现政务服务办事窗口100%接入电子证照库,实现窗口刷“码”取号、办事、评价100%覆盖,全面完成15项全市“一件事”试点项目。推动政务服务向社区均衡化延伸,实现22个自助服务专区进社区、进楼宇、进园区。在楼宇园区党群阵地打造40个营商环境服务专区,初步实现了党建业务、行政事务、社会服务在楼宇一站式通办。率先在全市梳理完成800余项区级管理事项,为全市推进“知识图谱”建设提供长宁经验。积极对接参与市法人库“企业政策专题库”等政务服务试点,区级企业专属网页完成虹桥街道试点后在全区正式推广上线,为全区3万多家注册企业提供千人千面的精准政务服务;建成一网通办“营商通”平台,导入6000余条产业政策兑付信息,探索精准推送个性化、全链条企业服务。“AI+一网通办”试点初显成效,在全市率先推出“随时随地、随申随办”居住证办理服务新模式。协调“随申办”APP整合,拓展“随申码”应用场景,创新实施“AI+随申码”便民服务,将“随申码”打造成企业市民随身服务“智能名片”。
城市运行协同增强。完成全区7类共5000多个摄像机与近9成区域电子警察监控点覆盖建设,数字安防建设成效显著,2020年度,实现全区99.3%的小区入民宅盗窃“零发案”。区内138条道路及相关小区微卡口高清和标清视频监控图像全部入驻区网格化中心指挥平台,于全市首个整区推行将110非警务类警情对应12345热线或网格化管理类别在城运网格管理系统内进行分流处置。一网统管方面,主动争取市级项目落地长宁,完成疫情防控、防台防汛、垃圾分类、数字消防、数字环保、数字交通、远程会议等特色场景应用模块建设。在区事中事后监管平台基础上,搭建区“互联网+监管”系统平台,与市级系统形成互联互通。建成河道巡查管理系统,实时掌握河道日常巡查的动态信息;建成泵闸水情监测控制与精细化管理系统,实现泵闸设施设备巡查养护情况线上监管;建成工地现场质量安全监督控制管理系统,实现对工地现场各个进度环节安全质量施工取证备案、信息登记等相关应用;全区餐饮油烟在线监控已累计安装400余家商户,实现对重点餐饮单位油烟排放的智能化管理。
5.数字网络安全保障逐步健全
制度保障持续优化。成立区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将智慧城市建设内容纳入各部门年度工作考核。结合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要点,每年定期召开智慧城市工作会议进行工作部署,针对重大专题项目,形成多个由分管副区长作协调人、重点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联合项目推进小组,以专事专办机制确保落实推进。
网络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从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入手,着力增强党在网络安全领域的政治领导力。加强全区网络安全监测与防范,落实日常监测整改机制。健全完善网络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做好重大活动及重要节点网络安全保障工作。以网络安全专项检查等为抓手,加强互联网领域执法协同,持续净化网络空间。
从全面数字化转型新要求来看,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打造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数字空间的紧密耦合,重塑生产、生活、生态模式和体系的需求日趋迫切,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尚需完善。区各部门在数字化转型工作推进过程中仍表现出力度不一,协同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等情况,客观反映出合作协同意识有待加强,绩效评估考核机制有待完善。综合性数字化应用有待充实。长宁区已在数字养老、数字安防、数字教育等方面形成单点应用示范,但各点之间的联动性较弱,面上覆盖全区的综合性应用相对缺乏,应用场景亟需进一步整合丰富。数据融合应用能级仍待提升。政务数据碎片化、业务应用条块化、协同对接不到位、静态数据多于动态数据等现象仍然较多存在;政府数据开放以及与社会数据融合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数据分析对于管理决策支持度不够,公共数据价值未能得到有效体现,数据资源社会化利用程度不高。配套保障体系还需增强。在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人才相对短缺,信息化标准体系和安全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区域网络安全在局部领域存在风险点。
(二)发展形势
数字化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数字化转型在全球范围加速展开,世界各国和主要城市都在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争夺数字化转型的领导权和话语权。长宁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将信息化重心聚焦到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坚持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和革命性重塑。
1.数字化将不断催生科技创新新范式。数字化牵引的组合式科技创新加速突破,世界处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交汇点上,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渗透,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突破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工具和手段。数字技术与其他技术领域的融合创新,将驱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2.数字化将快速孕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数据要素对价值创造的乘数效应全面激发,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双轮驱动”,正对传统经济体系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重构,并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各国纷纷将数字经济作为提振经济的关键抓手,全球数字经济领域的竞争和博弈将更趋激烈。
3.数字化将营造民生服务新体验。数字技术打破了时空界限,带来了生活领域的革命性变革,在线化、协同化、无接触为特点的应用场景不断迭代。运用大数据深度挖掘和智能分析,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将得以精准发现、精准配置和精准触达,分布式、个性化、共享型的数字服务模式渐成主流。
4.数字化将带动社会治理新模式。数字时代个人依托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信息渠道,探讨公共事务、参与社会治理的自觉性、自主性显著提高,互联网成为创新社会治理,激发共治共享的平台,政府行政力量难以满足社会治理创新需求,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协同共治模式更加重要。
5.数字化将构建城市运行新形态。数字化重新定义了城市形态和能力,数字孪生城市从概念培育期加速走向建设实施期,随着物联感知、BIM/CIM建模、可视化呈现等技术加速应用,万物互联、虚实映射、实时交互的数字孪生城市将成为赋能城市实现精明增长、提升长期竞争力的核心抓手。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考察长宁工作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落实国家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和上海市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战略,坚持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重点实施“3320”数字战略(即“3区、3带、20个数字专项”,其中“3区”指数字经济转型标杆区、数字生活示范引领区和数字治理最佳体验区;“3带”指东部数字技术创新集聚带、中部数字应用场景集聚带和西部数字企业总部集聚带;“20个数字专项”指围绕推进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和治理数字化转型提出的20个专项行动),聚焦场景再造、业务再造、管理再造、服务再造,加速推动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等各个领域整体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城市数字化水平,引领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迈上新台阶。
(二)发展原则
——以人为本、需求导向。立足于应用效果和人民群众、企业感受,从人民群众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融合相应的技术与手段,创新方式方法,重点关注民生保障短板与群众最期盼、最迫切的问题,聚焦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难点、痛点与堵点问题,满足群众与企业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以数为源、创新发展。将数据作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要素,围绕数据采集、汇聚、开放、共享、应用与安全保护的核心线索,聚焦重点领域,围绕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等,打造一批具有引领性、示范性的应用场景。
——以智为能、高质普惠。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加快推进社会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有效提高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的效率,持续拓展高质量服务与治理的时间、空间覆盖,建立起人性化、“有温度”的治理与服务体系。
——以融为旨、集约共享。紧密联系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积极、有序参与,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政企协同,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鼓励多方建立市场化长效协作机制。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将长宁建设成为数字经济转型标杆区、数字生活示范引领区和数字治理最佳体验区,形成东部数字技术创新集聚带、中部数字应用场景集聚带和西部数字企业总部集聚带,打造状态全面感知、数据深化驱动、智能全盘分析、业务完整闭环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长宁“品牌”,全方位赋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城市数字化转型上走在全市前列。
——泛在通用的数字底座能级大幅跃升。长宁力争成为上海带宽最宽、网速最快、网络服务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到2025年,新型基础设施布局更加科学合理,物联感知终端量达70万规模;5G与“双千兆”宽带网络实现全域深度覆盖,移动网络与固定宽带用户感知速率平均达到100Mbps,政务外网骨干链路具备130Gbps带宽能力,IPv6活跃用户占比互联网用户超过80%。加快智能融合基础设施与终端建设,加大对医院、学校、办公楼宇、大型社区等区域的覆盖力度,到2025年,新建智能取物柜数不少于120组。
——开放创新的数字经济新生态基本形成。发挥区域特色产业集聚优势,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催生智能网联、在线新经济等领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营造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生态圈,进一步巩固提升“数字长宁”品牌效应。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规模达到600家,培育2到3家金融科技龙头企业,实现在线新经济领域“十百千万亿”发展目标,培育集聚10家进入权威榜单、行业领先的龙头企业(头部企业、独角兽企业等),培育集聚100家具有相当能级的创新型企业,营造1000个具有引领示范效应的应用和场景,推动10000家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培育更多万亿级估值/市值或GMV的潜力企业。
——智能便捷的数字生活应用水平持续提高。聚焦教育、卫生健康、社会安居、交通出行、政务服务、养老、消费、安全等与居民生活紧密相关的方面,以有效提升群众获得感、满足感为目标,推动应用与场景创新,打造智能化、普惠化公共服务供给体系。至2025年,“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基本覆盖全区,区内新、改建停车场库充电桩比例不少于总量10%,互联网医院数达到15家,建设10所信息化应用标杆校,“无感化”智慧养老服务覆盖不低于50%的高龄独居老人,推进完成14家公共体育场馆和市民球场的智慧化改造,建设7个长者运动健康之家。
——智慧协同城市数字治理能级不断增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高效运转,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长效机制更加完善,“好办”的体验度和“统管”的便利度不断提升。政府数据资源统一共享,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到2025年,“一网通办”平台实际办件网办比例达到80%,行政服务大厅综合窗口设置比例达到100%,城市运行监管要素“一网统管”接入率达到100%,注册社区云互动平台家庭占比达到50%。
(四)主要指标
表 长宁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
序号 |
类别 |
指标名称 |
属性 |
单位 |
目标值 (2025年) |
1 |
数字经济 |
高新技术企业规模 |
预期性 |
家 |
600 |
2 |
金融科技龙头企业数量 |
预期性 |
家 |
2-3 |
|
3 |
培育集聚进入权威榜单、行业领先的龙头企业(头部企业、独角兽企业等)数量 |
预期性 |
家 |
10 |
|
4 |
培育集聚具有相当能级的创新型企业数量 |
预期性 |
家 |
100 |
|
5 |
具有引领示范效应的应用和场景数量 |
预期性 |
个 |
1000 |
|
6 |
“上云用数赋智” 企业数量 |
预期性 |
家 |
10000 |
|
7 |
数字生活 |
互联网医院数量 |
预期性 |
家 |
15 |
8 |
信息化应用标杆校数量 |
预期性 |
所 |
10 |
|
9 |
数字家园建设数量 |
预期性 |
个 |
15 |
|
10 |
公共体育场馆和市民球场智慧化改造数量 |
预期性 |
家 |
14 |
|
11 |
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建设数量 |
预期性 |
家 |
7 |
|
12 |
数字治理 |
“一网通办”平台实际办件网办比例 |
预期性 |
% |
80 |
13 |
行政服务大厅综合窗口设置比例 |
预期性 |
% |
100 |
|
14 |
城市运行管理要素“一网统管” 接入率 |
预期性 |
% |
100 |
|
15 |
区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率 |
预期性 |
% |
90 |
|
16 |
数字底座 |
5G网络覆盖率 |
预期性 |
% |
100 |
17 |
宽带平均可用下载速率 |
预期性 |
Mbps |
100 |
|
18 |
物联网“神经元”感知节点数 |
预期性 |
万个 |
70 |
三、主要任务
(一)推动经济数字化转型,助力高质量发展
1.赋能产业新发展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数字经济技术创新。注重新技术新模式融合渗透,推动数字技术向贸易、专业服务、金融等传统产业赋能,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积极打造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重点推动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互联网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咨询等信息服务业领域发展,打造智慧航空物流服务体系。
2.壮大智能新网联
巩固提升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平台经济领域的特长优势,促进智能科技、数字技术等落地应用、融合发展,大力集聚新生代互联网企业,积极开拓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车联网、物联网等发展空间,推动智能网联技术在无人驾驶、无接触配送等领域的融合应用,努力培育一批新生代“智能网联+”新业态新模式,催生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知名企业,集聚一批世界一流企业,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数字产业集群,积极推动智能网联相关领域长三角产业联动、企业互动与要素流动实践。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规模达到600家。
3.培育在线新经济
大力发展在线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发展网络视听、在线社交、数字支付等在线新经济跨境服务。鼓励发展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挖掘和交易等跨境服务。培育引进一批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推动一批示范效应好、带动作用强、市场影响优的应用场景落地,努力实现在线新经济领域“十百千万亿”发展目标,力争成为在线新经济创新发展标杆区。到2025年,培育集聚10家进入权威榜单、行业领先的龙头企业(头部企业、独角兽企业等),培育集聚100家具有相当能级的创新型企业,营造1000个具有引领示范效应的应用和场景,推动10000家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培育万亿级估值/市值或GMV的潜力企业。
4.促进金融新科技
深化合作,探索数字货币应用,高品质打造金融科技功能平台和应用示范场景,推进一批数字化、功能性、枢纽型战略平台建设,积极打造中山公园数字金融城。结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通过与区块链等先进技术的融合应用,支持在线金融服务、在线文娱、在线教育、在线医疗、“无接触”配送等业态快速发展,到2025年,培育2到3家金融科技相关领域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国家级平台,探索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区块链应用示范场景。
(二)推动生活数字化转型,创造高品质生活
5.探索成长新空间
全面推进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建设。持续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十四五”期间,打造10所区级(含区级以上)信息化应用标杆校。用灵活的组网方式,依托5G网络建设教育专网,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及新型教育场景应用提供基础保障。推进长宁教育治理服务中心、教育融合创新中心、教育公共服务中心、教育大数据服务中心等四大平台建设,探索教育新形态、新治理模式,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利用市级网络学习空间,建设长宁智慧学习平台。促进在线教育发展,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探索数字化教育模式建设。
6.优化健康新服务
建设智慧化、整合型、高品质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卫生监督全流程智能化监管能力建设,建成智慧、高效、安全、便捷的区级医疗保障信息和监管平台,全面保障医保基金安全,支撑医疗保障精细化管理,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地发挥支撑作用。以患者需求为核心,大力推广“便捷就医少等待”场景,紧密对接市医疗急救中心,开展急诊急救信息互联互通和无缝联动。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推进国家《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七大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到2025年,在全区建设15家互联网医院,力争打造出具有长三角示范意义的应用服务案例。
7.打造居住新家园
以“数字家园、人人与共”为主题,推动社区数字化转型,条块合作、赋能基层,共同建设“五个人人”12类数字家园生活场景。以提升居住品质为重点,依托社区数字化平台和线下社区服务机构,打造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数字生活方式。推进社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布局智慧快件箱、智能垃圾回收站、智慧康养、智能零售等终端设施,探索推广无人餐厅新模式。打造一批标杆性的数字化社区。发展数字家庭,拓展智能家居应用场景,丰富数字生活体验。推进基层服务智能化,建立居民和居委会线上沟通快速通道,开展居务公开、社区公告、自治议事、邻里互动等服务。到2025年,建设15个数字家园,“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基本覆盖全区。
8.培育出行新方式
加快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智慧信号灯、智能电子站牌和各类信息采集终端的全域部署。建设智能交通一体化管控体系,实时感知和综合测算人、车、路等交通要素,有效调配和优化各类公共交通资源。将交通综合管理系统升级到智慧交通管理系统,构建多元化的交通信息服务体系,推动各类交通方式信息服务的无缝对接,满足公众个性化、多样化服务需求,持续提升动静态交通综合治理水平。到2025年末,区内新、改建停车场库充电桩比例不少于总量10%(其中快充电桩比例不少于总量3%),完成5个出租车充电示范站建设;中山公园、虹桥商圈和临空园区等区域实现智慧停车、充电诱导、无感支付和共享停车线上运行;区内45个“一键叫车”出租车侯客站实现物联网监管。对接全市“数字孪生机场”和“机场大脑”建设,支持推广电子运单,打造航空货运信息综合服务公共平台。
9.引领文化新风尚
立足科技赋能,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和品质,加大对特色文化资源的深层开发,利用科技等创新方式,以长宁文化云现有平台为基础,开展“公共文化+旅游”数字化服务,使文化资源从“静态展览”转向“活态传承”。构建一站式旅游服务平台,推进网络直播、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对文旅场馆(景区)的数字化赋能,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和传播数字化。聚焦在线预定、自助选房、一体化健康申报、快捷入住办理、智能房控、客房信息服务、快速离店等环节,在长宁区全面推广“数字酒店”场景建设。
10.提升健身新体验
加快长宁体育公共服务智慧化进程,充分用好长宁体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及“乐动长宁”小程序,构建覆盖全区的“智慧体育”服务网络和“体育生活云平台”,实现体育信息资源集聚。开发线上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打造体育健身的云平台和云课堂,为居民参与全民健身活动提供线上多元化选择,满足居民“云健身”需求。推广公共游泳场所防溺水报警应用。加强公共运动场“一网统管”建设,通过科技赋能体育,实现场馆在线预定、在线管理、实时监测、大数据分析、趣味服务等功能,更好地促进全民健身工作。到2025年,推进完成14家公共体育场馆和市民球场的智慧化改造,建设7个长者运动健康之家。
11.营造适老新环境
提升智慧养老服务水平,深化国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试点效应,推动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实现全区覆盖。积极推进“一网统管+智慧养老”, 完善区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加强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深度应用,“十四五”期间,实现智能感知设备和服务覆盖区内不低于50%的高龄独居老人。分层分类推进一键挂号、一键救援、一键打车、一键咨询等为老服务“一键通”试点服务,推广落地老年人“智能相伴”服务。紧贴老年人需求特点,围绕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加强技术创新,提供更多智能化适老产品和服务,保障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显著提升。根据市统一部署,承接“100万人次长者智能技术运用提升行动”,推进“数字反哺”,促进全社会共同解决“数字鸿沟”问题。
(三)推动治理数字化转型,实现高效能治理
12.构建政务服务新体系
着眼于“高效办成一件事”,持续推进“一网通办”建设,完善全方位政务服务体系,实现与市场主体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区级服务事项全部接入,以数字化转型倒逼服务方式重塑,打造“数字店小二”品牌,到2025年,“一网通办”平台实际办件网办比例达到80%,行政服务大厅综合窗口设置比例达到100%,累计推出30项“好办”“快办”“智能办”服务。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业务流程优化再造,新建区行政服务中心和综窗受理平台,助力提升线下服务能级。拓展公共服务事项接入,做优市民主页和企业专属网页,做强拓展“随申办”区级相关应用。“一业一证”改革试点行业拓展至30个。
13.强化城市运行新韧性
着眼于“高效处置一件事”,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数字化为突破口,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体系重构。坚持基础建设与实战应用同步推进,持续更新迭代,加强“云、数、网、端、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系统整合和数据汇集治理,丰富应用场景建设。强化网格处置职能,高效处置卫生防疫、防台防汛、河道管理、工地监管、静态交通、城管执法、市场监管等各类事件,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提升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的城市治理能力。建设区城运管理3.0一体化平台,实现城市运行管理从“聚”到“管”的升级,做实区、街镇平台功能,加强对街镇、网格资源下沉和平台赋能,加快政务网图像资源共享平台、区级主题数据库及区、街镇园区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社区云”在居委的应用。到2025年,城市运行管理要素“一网统管”接入率达到100%,注册社区云居社互动平台的家庭数量占全区家庭总数达到50%。
14.提升生态治理新成效
构建全方位、智能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加密布设环境监测智能感知设备,进一步完善基于现场巡视、实验室监测、在线监测和遥感监测为一体的生态环境预警监测体系,提升环境基础设施治理效能和全过程要素数字化、智能化感知监控水平。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加强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污染源监测体系与区城运中心的数据实时共享,实现排污监测、设备监控、智能预警和执法监管的线上协同。加快区重点用能单位纳入市级在线监测系统,到2025年,实现市下达的具有接入条件的长宁区重点用能单位100%接入市级在线监测系统。深化生活垃圾分类综合管理。在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等有条件的区域建设“源-网-荷-储”区域能源互联网,实现相关能源设施的互联互通,全面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15.深化公共安全新应用
以建设一流水平的平安长宁为目标,完善立体化智能化治安防控体系,织紧织密神经元感知网络,加快推进基于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社会面智能安防的科技防控应用。加强公共卫生安全应急信息化建设,提升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精准防控和应急响应能力。构建市场监督数字化体系,提升食品安全信息溯源、特殊药品和特种设备日常监管能力,加强冷链市场监管。聚焦电梯等专用设备安全,提高住宅电梯物联网覆盖率,增强应急处置能力。探索网络监管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加强互联网平台治理,推动打造政企联动数字化平台。以政企联动数字化平台为载体,加快推动长三角地区网络监管协同。进一步强化城市公共消防安全,加快技防建设,建立人技结合的防控模式。深化前沿技术在公共安全相关领域的综合应用,做好水电气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提升监管、预警、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
(四)加强感知,融通数据,夯实数字底座基础
16.深度覆盖“新网络”
加快推进一流高速泛在的5G网络布局,实现5G网络区域深度覆盖,聚焦5G+4K/8K超高清、5G+AR/VR、5G+AI、5G+物联感知等重点领域,加速打造 5G场景应用和商用示范。加快千兆宽带网络提质增效,实现重点园区楼宇万兆接入覆盖,到2025年,移动网络与固定宽带用户感知速率平均达到100Mbps。推进互联网应用IPv6升级,强化基于IPv6网络的终端协同创新发展。全面提升电子政务外网能级,“十四五”期间,电子政务外网骨干链路带宽达到130Gbps,建成数据流量和视频流量“一网双平面”承载的新型政务外网,为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网络互通、数据共享、应用协同提供有力支撑。关注6G等新一代网络布局。
17.创新构建“新设施”
围绕科学与产业前沿布局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强化区校合作,推进“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四大资源的协同创新、融合创新,支持“新微智谷”人工智能培育基地、AI超算中心、全智能化互联网医疗影像服务平台、东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建设,积极推进区块链、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无人控制、物联网等领域的项目落地。
18.前瞻布局“新平台”
围绕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关键技术,融合电子政务网、物联感知网以及运营商网络,建设覆盖全区的公共混合云,强化对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的通用算力支撑,构建面向未来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推动“在机场”智慧机场AR项目、区级建筑能耗监测平台、临空“智慧园区”云平台、智能语音服务交互系统及创新平台等建设。
19.规模部署“新终端”
加快神经元感知网络、新能源终端、车路协同车联网和智慧道路、智能末端配送设施、智慧物流基础设施等建设,形成全域覆盖的“物联、数联、智联”物联感知网,推进感知数据汇聚汇通和共享应用,探索建设虚实无缝、融合交互的数字孪生底座。到2025年,神经元感知节点数达到70万规模,新建智能取物柜数不少于120组。
20.完善安全“新保障”
探索构建数字城市弹性主动的安全防护体系,汇集数字安全能力要素,围绕终端、网络、平台、应用、数据,强化“防御、监测、打击、治理、评估”五位一体的动态防护能力。以数据分级分类为核心,推动数据安全治理体系建设,明确数据安全防护技术标准,落实数据安全保障措施。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强化长宁区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功能,积极对接市区联动重点工作任务,加强各条线部门之间的协同推进与分工负责。优化组织架构,根据建设工作具体需要,在领导小组下设专门专项工作组,由分管区领导担任召集人,牵头协调推进各领域跨部门、跨层级建设工作。发挥领导小组牵头与指导功能,要求各部门主动将数字化转型纳入区域、部门、行业发展规划,做好相应的标准与规范制定、项目组织与管理、统计与绩效评估等工作。
(二)完善实施机制
完善管理机制,强化扶持政策,加速推进社会领域信息化创新。健全完备数字化转型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制定与实施机制,挖掘提炼数字化转型相关项目重要共性特征与问题,聚焦咨询设计、评审立项、实施跟踪、绩效评估等重要环节,持续优化项目生命周期管理。建设长效的专家咨询顾问机制,为数字化转型相关重大任务、重点项目提供科学决策支撑。完善政企合作机制,重点探索加强政府与企业在项目建设运维、数据融合应用、网络安全保障等领域合作。创新完备公众参与和体验机制,坚持面向市民、基层、市场导向,打造便于人民群众积极、有序参与的平台体系,增强各类活动的体验性、互动性,加强宣传报道力度,不断提升广大主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强化场景应用
围绕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等,通过政府部门自主规划与向社会各界征集需求、解决方案相结合,有针对性打造一批有特色的创新应用场景,形成多个具有示范与复制意义的数字化转型“最佳实践”,并向全区推广,形成有效示范效应,持续提升社会公众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与感受。不断丰富、发掘各类平台价值,及时总结推广各方面的经验创造,重点强化打造综合性强、带动面广、充分体现长宁特色的应用场景,为全市乃至全国数字化转型贡献经验、提供样板。
(四)注重人才培养
坚持把人才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吸引更多海内外优秀人才选择长宁,成就事业。加大对智能网联、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重点领域技术人才和领军人才的扶持培养力度,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畅通人才引进通道,提升产业政策与人才政策有机衔接的成效,提高政策知晓度和人才感受度。综合性与专业性有机结合,线下线上多途径深度融合,面向各级领导干部加强数字化转型相关内容培训,打造高质量数字化转型建设与管理人才队伍。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加强人才交流、联合设立实验室等举措,鼓励高校、社会机构等主体面向各类群体建立数字化转型相关终身学习平台和培训体系。
(五)加大政策支持
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品研发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应用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研究制定支持信息化创新发展的扶持政策,充分利用政府引导资金,吸引社会资本设立信息化创新创业扶持基金。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吸引社会资金、专业机构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与市场化运营模式,推进将场景和数据开放为基础条件的育商招商与政企合作模式。鼓励信息技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通过海外并购、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海外产业园区等方式拓展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