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新泾镇政府:
经区政府第179次常务会议、十届区委常委会第234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将《长宁区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做好贯彻落实工作。
长宁区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进一步加大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工作力度,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利用、生态清新宜人、更加宜商宜居的绿色城区,根据《关于开展本市“十四五”节能低碳和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和《长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的精神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能耗总量和强度目标
能源消费总量得到较好控制,2020年全区能源消费总量70.62万吨标准煤,五年间能耗累计下降3.58%,控制在年均增长2%的总量目标内。
单位增加值能耗在2015年基数上逐年下降,五年间累计下降26.16%,超额完成“十三五”下降15%的目标,完成进度为186.61%。
2、能源利用效率目标
除交通运输业以外的其它三产用能强度大幅下降,五年间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8.20%。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2016-2019年累计下降15.15%,2020年受产值结算延迟的影响,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5.02%,导致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增长41.85%,由此五年间累计上升20.36%。
公共机构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效水平显著提升。根据市建筑能耗在线监测平台数据,2020年长宁区各类建筑单位面积综合能耗24.25kgce/m2·a,比2016年的30.64kgce/m2·a下降20.86%,比全市平均水平26.78kgce/m2·a低9.4%。
3、能源结构目标
“十三五”期间,全区新增光伏发电项目累计并网2126千瓦,完成上海市下达的光伏开发目标。
(二)“十三五”工作进展情况
1、节能管理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
工作机制有效运行。优化调整区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新增副组长、成员单位和节能办责任人。充分发挥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列入区政府一级考核指标体系和区政府重点工作,每年发布全区节能减排重点工作安排,明确年度节能目标与任务并分解落实到各部门,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实施。
节能审查制度严格实施。落实“批项目核能耗”制度,按照《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实施办法》要求,做好项目节能审查、节能验收全过程管理,从源头降低项目能耗,累计完成节能审查项目17个。
重点用能单位管理更加精细。将年综合能耗在500吨标准煤及以上的单位和楼宇列为重点用能单位,明确主管部门,开展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评价考核工作,定期走访、培训、座谈,并将市级重点用能单位考核结果对外公示。建设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系统,探索开展重点用能单位信息网上采集工作。
公共建筑能效对标工作有序开展。制订出台《长宁区公共建筑能效对标管理办法》,率先推动办公和宾馆酒店建筑开展能效对标和结果公示,为掌握公共建筑基本信息、提升用能数据质量和能效水平奠定了基础,为有效推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提供了技术支撑。2020年,合计完成55幢建筑能效对标,达标和先进建筑的比例达到91%。
资金支持卓有成效。“十三五”期间,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专项资金合计支出8577.73万元,重点支持建筑、交通节能和社区节能减排、先进表彰与示范项目以及能力建设等方面,率先将超低能耗建筑、电力需求侧响应、调适和用能托管等建筑节能管理新模式纳入支持范围,有效撬动社会资金参与长宁区节能低碳建设,如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项目补贴1588.65万元,社会资金投入10601.69万元,撬动率1:6.67。
2、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持续优化
产业结构方面,积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生物制品研究所延安西路厂区、中华药业、红双喜一厂等工业项目搬离,第三产业能耗在全区中的占比提升至95.8%。制定发布长宁区产业指导目录(2016版),国家级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获批并有力推进实施,“虹桥智谷”在全市人工智能产业格局中的显示度进一步提升,在线新经济发展迅速,金融园建设加快推进。通过引导招商和加强企业服务,大力引进能耗低、产出高的现代服务业企业,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
能源结构方面,大力发展光伏发电等非化石能源,“十三五”期间,企业和个人光伏并网分别为1804和322千瓦,其中北翟路光伏+地铁项目并网容量为1227千瓦,同仁医院实施了光储荷多源互补及智慧能源管理项目。全面完成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累计完成中小燃油燃气锅炉提标改造253台锅炉(含停用),金虹桥中心等4家单位获评上海市示范锅炉房单位。
3、重点领域节能减碳取得实效
建筑节能方面,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推进绿色建筑项目21个,合计建筑面积达156.07万平方米;推进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项目6个;完成建筑能源审计57项;积极实施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累计完成节能改造项目26个,改造面积169.38万平方米,占全市应完成改造面积的19%;推进3幢楼宇开展用能系统调适;完成外环400米林带文体综合项目高效制冷机房建设;持续推进建筑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功能转换,截至2020年底全区123栋建筑接入市级平台,覆盖建筑面积630.79万平方米,率先开展分项计量设施自管试点。
虹桥迎宾馆9号楼成为本市首个商业化近零碳排放建筑;朗诗绿色中心改造项目申报成为全市首个超低能耗改造项目;舜元科创园通过德国被动房协会认证;江森自控亚太总部大楼项目成为我国首个同时通过绿色建筑设计三星认证、IFC-世界银行集团EDGE认证、LEED铂金认证的项目;“鑫达大厦节能改造项目”获2019年“蓝天杯”高效机房(能源站)优秀工程称号;区内建筑“上海市既有建筑绿色更新改造评定”获奖数量在全市各区居于首位。
交通节能方面,持续推进电动汽车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新增公共充电桩2116根。持续推进慢行系统建设,完成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临空经济园区9处勾连工程建设,完成中山公园地下空间开发(一、二)期项目,形成苏州河、外环林带、新泾港沿线慢行生态网。
公共机构节能方面,成立区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区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通过与区重点用能行政事业单位签订节能工作责任书、开展能耗统计网上直报、能源审计等措施,落实节能目标责任。严格落实高效节能、节水、环境标志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区公安分局、区人民检察院、区图书馆、延安中学成功创建国家节约型公共示范单位,推进天山中医院、北新泾街道办、建青实验学校创建上海市节约型机关,东华大学获评上海市能效“领跑者”(第二批)称号,新泾中学、绿苑小学等多个项目获评上海市节水型学校。
商业、旅游饭店业方面,积极推进飒拉商业(上海)有限公司实施生态效益型店铺项目,虹桥万豪和兴国宾馆等公共建筑实施节能综合改造,区内星级宾馆开展能效对标工作。上海千禧海鸥大酒店获评为金叶级绿色旅游饭店,西郊宾馆、扬子江大酒店等5家宾馆酒店获评上海市能效“领跑者”(第一批)称号,优联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通过能源管理体系认证。
生态碳汇方面,建成西部四个公园,积极推进新泾家园北块林带及地下空间开发项目建设,弥补长宁西部绿量不足的短板,提升绿化品质和生态环境;积极提升虹桥商圈、中山公园商业中心等商业商务集聚区的生态景观。编制《长宁区绿道建设总体规划》。五年累计完成立体绿化建设15万平方米,新建公共绿地27.23万平米,全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7.44平方米/人,绿化覆盖率达到33.16%。
4、重点用能单位管理机制不断完善
加强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发布重点用能单位名单,下达节能目标和任务,并落实到各相关部门。组织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考核评价,定期走访调研重点用能单位,并组织座谈会,指导和督促用能单位完善节能管理,增强节能意识、加强问题整改。组织重点用能单位参加区能源计量培训,开展能源计量审核、周期排查。“十三五”以来,全区23家重点用能单位通过能源计量审查,9家重点用能单位能耗数据接入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上海)并实现自动采集。
5、资源循环利用能力和规模稳步提升
坚持“一类型一办法”“一小区一方案”,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加快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和深化两网融合等有效举措,整区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成功创建为上海市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10个街镇成功创建为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镇,创建成功率达100%,居全市首位。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从18.6%提升至最高59.0%。大力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与生活垃圾清运体系“两网融合”,截至2020年底建成两网融合服务点位958个,再生资源集散场1个,基本形成两网融合“点-站-场”体系。
6、世界银行合作项目示范引领效应显著
“十三五”期间,长宁区代表上海市承担了世界银行“上海建筑节能和低碳城区建设示范项目”,为全市低碳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一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现规模化,累计完成楼宇综合节能改造45幢,建筑面积约287万平方米,实现节能量3.12万吨标准煤,减排6.33万二氧化碳。二是利用市场化机制实现绿色金融放大效应,世行贷款有效撬动金融机构配套贷款投入,共计完成世行转贷和配套贷款项目44个,涉及资金约2.02亿美元,实现节能量8.4万吨标准煤,完成7.6万吨标准煤的目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3万吨,完成16.5万吨的目标。三是近零碳排放建筑全过程管理模式实现突破和市场化推广。虹桥迎宾馆9号楼近零排放建筑示范项目投入使用,成为全市首个市场化运作、成本可控的近零排放建筑,相关实践在上海市其他项目得以复制推广。
7、节能降碳示范和技术应用不断扩大
节能降碳技术方面,推进国家级节能标准化示范创建项目“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应用节能标准化示范创建”、市级示范创建“绿色化学材料团体标准”、“碳排放管理标准化试点”、“能源互补需求侧智能用能管理终端”等项目。
节能降碳示范试点方面,长宁虹桥地区获评上海市首批低碳发展实践区。完成虹桥机场东片区绿色生态城区示范项目创建规划编制。江苏路街道曹家堰社区获评上海市首批低碳社区,仙霞街道仙逸社区获评上海市第二批低碳示范社区,虹仙小区获评上海市第二批低碳社区。仙霞街道虹旭社区建成上海市首个社区级生境花园,该生境花园项目还建成上海市首个社区花园,启动新一轮7个社区生境花园试点建设。创建绿色小区20余家。
8、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
积极开展政策宣贯与能力建设。通过全区节能推进大会、项目推介会以及用能单位沟通会等多种途径,定期组织重点用能单位和楼宇开展补贴政策宣贯、锅炉节能减排改造、能源统计管理、节能技术、建筑监测平台软件运用等专项培训,有效提升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意识。
积极开展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加强商贸领域塑料污染治理政策宣传,向区内主要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及各类展会活动下发限塑通知。推动菜市场塑料购物袋集中购销制度试点,塑料购物袋厚度符合一定标准。推进机关国企落实塑料污染污染治理,开展宣传并推广环保布袋等非塑制品,落实政府采购环节绿色环保包装要求。向公众宣贯限塑、禁塑相关知识,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向社区延伸。对医疗机构塑料使用情况进行摸底,减少塑料袋、塑料棉签使用。
营造践行节能低碳良好氛围。在节能宣传周、低碳日、地球日、环境日等时间节点,围绕长宁低碳示范区建设、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和发展循环经济等工作,组织各类主题宣传活动,突出重点,树立典型,展示成果,提高社会公众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美团点评、飒拉商业等区内企业围绕外卖餐具减量和回收、衣物回收等方面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性应对气候变化相关论坛,包括参与中美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亚投行、金砖银行、C40交流会、中国绿色建筑大会、中国零能耗建筑论坛、上海城博会、廊坊低碳论坛。接待挪威首相、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总裁访问,介绍长宁低碳项目成果。赴西班牙马德里气候峰会和德国波恩交流世行项目经验,展现长宁低碳转型成就。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节能降耗工作成效显著,但部分领域节能降耗工作基础仍有短板。工业领域重点用能单位能耗数据采集广度与深度有待加强;商业领域能效对标达标、绿色商场创建、节能改造等工作需进一步推进;旅游饭店业参与区公共建筑能效对标的比例较低;公共机构领域能耗统计工作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有待加强。部分重点用能单位和楼宇在用能设备能效提升、节能管理制度、人员配备、计量器具、宣传培训和用能数据报送等方面仍有优化空间。
二是节能管理工作基础不断夯实,但节能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多部门协同联动、齐抓共管的多元化、全过程管理模式有待探索完善。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落实的及时性还需要加强,节能全过程管理和节能审查验收闭环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公共机构能源审计后续整改落实跟踪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手段实施重点节能低碳工程的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双控”考核对重点用能单位和楼宇节能工作的推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建筑能耗监测数据和能效对标数据对楼宇侧节能运营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和模式需进一步创新。楼宇电力需求侧管理节能的推进机制还需探索。
三是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全社会共识,但资源化、循环利用方向还需研究落实。中心城区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界面划分不清晰,循环发展方向还需进一步研究落实。低价值可回收物的循环利用基础设施、利用能力和利用水平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固废源头减量还需要加强,发挥区内平台类企业优势,引导商家进行包装物等固废的再利用、再循环的力度还需要加强。功能复合的大型废弃物综合处置场所仍存在缺口,各类固体废弃物收集、转运实效有待提升,垃圾分类后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有待提升。
二、发展趋势
(一)发展机遇
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并进一步提出了2030年碳排放达峰目标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上海市则提出了2025年碳排放达峰目标,节能降碳将是中长期内一项重要工作。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节能降碳和循环经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要抓手,“十四五”时期将被赋予重要的历史使命。
科技产业革命加速突破为节能降碳和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呈现出智能化为主导、融合式“聚变”、多点突破的态势。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向各领域广泛渗透,虚拟电厂、能源互联网、云储能等“互联网+”技术有望为节能降碳和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带来突破性发展。区域内的平台类企业有条件在低碳消费积分、包装物等固废回收利用等方面引领中心城区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
区域城市更新为绿色生态和环境品质提升带来新机遇。为加快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十四五”期间长宁区城市更新将迈入快车道,全区各街镇将实现“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全覆盖,将重点建设宜居社区、重塑商务片区、发展城市低碳生态。以城市更新为契机,将使用效能低、综合环境配置差的经营性设施集中优化升级,开展节能低碳改造、打造特色慢行系统网络、形成规模化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盘活区域内存量经济楼宇,为长宁区产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等工作带来新机遇,同时也有助于提升长宁“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的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二)面临挑战
能耗考核口径调整对节能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世界银行项目推进长宁建筑节能走在全市前列,但是原有工作模式的节能边际效应呈现递减趋势,节能空间的挖掘日趋有限。“十四五”期间,本市将对各区能耗考核口径进行在地化调整,除百千工业企业、交通运输业能耗外,所有区内产业能耗和居民生活用能将纳入节能管理范围,区级层面除了需要对区域内工业企业、建筑楼宇等进行节能管理外,还需要重视施工工地、居民住宅等方面的节能管理工作,对现行管理模式带来新的挑战。
“放管服”改革推动节能降碳管理转向精细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已然成为政府提升行政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主要方向。随着前几个五年工作的推进,长宁区节能降碳工作已经步入深水区,新的节能管理模式仍待探索。“放管服”改革客观上也要求节能降碳工作要通过精细化的管理确保相关机制和要求落到实处,加大模式创新力度,运用好市场机制和市场化手段,为绿色生态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
新形势、新业态对循环经济发展提出迫切要求。随着餐饮外卖、电商、快递物流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塑料、纸张等废弃物的产生量迅速增长,国家《循环经济引领行动》《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都对循环经济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未来五年,仍需进一步探索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动企业和居民在废弃物源头减量、分类回收、资源化利用方面创新模式,打造“长宁特色”。
三、“十四五”规划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紧紧围绕长宁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和苏州河沿岸建成生态效益最大化的绿色城区的目标愿景,瞄准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以能效提升和资源节约为主线,以建筑节能为重点,以节能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为支撑,以市场机制有效运作为关键,进一步倡导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打造生态长宁,为全市实现2025年碳达峰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思路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提升区域整体能级。对标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建设,推动区域进一步转型升级,加强对虹桥商务区机场东片区建设、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更新等重点区域的前期谋划,结合绿色生态城区创建和城市更新,在重点项目建设和存量楼宇改造的规划、建设、运营层面落实绿色发展要求,协同城市更新工作进一步提升区域环境品质,提升区域整体能级。
二是做好精细化管理,挖掘既有项目节能潜力。围绕“高质量发展”总体要求,认真贯彻“放管服”改革,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能耗统计、用能监测、能效对标等基础能力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和楼宇的精准对接和精细化管理,挖掘项目节能潜力,促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
三是做好示范引领,形成长宁特色。进一步总结世行项目在理念、模式、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推动建筑能效提升、推进区域低碳生态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发挥近零碳排放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能源互联网等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广优秀实践经验,升级建筑节能领域的“长宁品牌”。在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工作稳步推进的基础上,协同外卖、电商等平台,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推进低碳社区和生境花园试点建设,满足居民对社区绿色生态品质的追求。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能源消费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主要用能领域的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合理增长范围,非化石能源使用量不断提高,力争实现碳达峰;企业与楼宇节能管理工作更为精细、智慧,科技赋能楼宇节能模式有所创新,节能改造和运维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升,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社会风尚基本形成,成为国内成熟商业商务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标杆。
2、具体目标
(1)总量和强度目标
能耗总量控制与强度:年均能源消费增幅不超过2%;单位GDP能耗下降13.5%,力争实现下降14%的激励目标。
碳排放强度: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完成市下达目标。
(2)其他工作目标
产业结构优化:服务业占全区生产总值≥95%。
能源结构优化: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完成市级下达任务,新增能源互联网项目1个。
建筑节能:重点功能区域新建绿色建筑三星级比例≥50%,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150万平方米,既有公共建筑能效达标(合理值)率≥95%,既有公共建筑能效达标(先进值)率≥60%。
交通节能:新改扩建场库的快充充电桩数量占总泊位数的比例≥3%,充电桩示范小区≥20个,出租车充电示范站≥5个,绿色出行占全方式出行比例≥65%。
循环经济: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45%;万元GDP用水量完成市下达目标。
示范创建:绿色生态城区、超低能耗建筑、低碳社区、能效领跑者、节约型公共示范单位、市级循化经济示范项目等示范创建不少于10项;绿色社区的创建比例≥65%。
表1 长宁区“十四五”期间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主要指标
类别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25年目标 |
指标性质 |
总量和强度 |
能源消费总量 |
- |
年均增长控制在2% |
预期性 |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率 |
% |
-13.5(力争-14) |
约束性 |
|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 |
% |
完成市级下达任务 |
约束性 |
|
产业结构优化 |
服务业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95 |
预期性 |
能源结构优化 |
新增光伏装机容量 |
兆瓦 |
完成市级下达任务 |
预期性 |
新增能源互联网项目 |
个 |
1 |
预期性 |
|
建筑节能 |
重点功能区域新建绿色建筑三星级比例 |
% |
≥50 |
预期性 |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 |
万平方米 |
150 |
预期性 |
|
既有公共建筑能效达标(合理值)率 |
% |
≥95 |
预期性 |
|
既有公共建筑能效达标(先进值)率 |
% |
≥60 |
预期性 |
|
交通节能 |
新改扩建场库的快充充电桩数量占总泊位数的比例 |
% |
≥3 |
预期性 |
充电桩示范小区 |
个 |
≥20 |
预期性 |
|
出租车充电示范站 |
个 |
≥5 |
预期性 |
|
绿色出行占全方式出行比例 |
% |
≥65 |
预期性 |
|
循环经济 |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
% |
≥45 |
预期性 |
万元GDP用水量降幅 |
% |
完成市级下达目标 |
预期性 |
|
示范创建 |
示范创建(市级绿色生态城区、超低能耗建筑等) |
个 |
≥10 |
预期性 |
绿色社区占全区社区比例 |
% |
≥65 |
预期性 |
|
注:当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14%时,能源消费总量考核不设固定上限目标。 |
四、“十四五”主要任务
(一)积极贯彻碳达峰行动部署
深入开展区域碳达峰研究,明确碳排放峰值、时间表和线路图,形成科学可行的碳达峰行动方案,聚焦能源、建筑、交通、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部署实施一批达峰专项行动。强化科技新成果和管理新模式的应用示范,并针对未来的碳中和目标,构建一批零碳技术示范场景,树立一批示范项目标杆。建立并不断完善区域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探索搭建区域碳排放量核算模型,强化信息数字技术在推动碳达峰工作中的应用,实现对区域碳排放数据的实时跟踪和动态管理。
(二)着力提升产业能级和区域能效
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重点产业能级提升,发挥各类示范区、试验区、集聚区的独特作用,做大做强航空服务、智能互联网、时尚创意等重点特色产业、以及人工智能、金融服务、大健康等新兴产业。积极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挥长宁区在绿色建筑领域的先发优势,扩大节能环保技术应用场景,集聚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试点建设,探索推动节能环保产业成为长宁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动楼宇(园区)提质增效。提升新建楼宇(园区)品质,强化节能降碳工作与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协同机制,在土地出让、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经营监管等环节,提出更高能级、更高品质、更高能效的“三高”要求。探索研究产业招商负面清单,围绕单位建筑面积产出、单位产值能耗等指标提出分行业准入标准,限制低能级企业入驻。严格执行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验收工作,以年度为周期推动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事中事后监管常态化,建立覆盖建设运营全周期的闭环管理工作体系。推动存量经济楼宇(园区)改造,鼓励存量老旧、低效经济楼宇(园区)更新改造,推动经济楼宇(园区)“腾笼换鸟”。探索研究区级产业能效指南,系统梳理区内各行业企业经济效益和能效水平,加强产业升级引导。
(三)加强重点用能单位管理
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推进工业领域重点用能单位接入本市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力争“十四五”末市下达的具有接入条件的长宁区重点用能单位100%纳入该监测系统,加强二、三级能耗数据采集。
完善重点用能单位精细化管理制度。推动重点用能单位积极参与“能效领跑者”评比及能效对标,引导用能单位对照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能效评价标准,通过加强节能工作提升能效水平。研究总量和单耗目标挂钩的联动评价体系,在单耗目标完成较好的情况下,给予总量目标更多弹性。建立行之有效的奖励问责机制,推动未完成“双控”目标的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能源审计,推动考核结果与全区所有支持政策挂钩、与下年度目标下达挂钩,切实提升企业积极性和重视程度。对重点用能单位“双控”目标完成情况及时预警、督促指导。探索开展重点用能(排放)单位制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计划。
探索企业节能管理新模式。进一步推广飒拉生态效益型店铺管理经验,从能源评审和规划、能源绩效评价和提升、运行控制和持续改进、专业人员配备和节能宣传交流等方面入手,推动连锁经营等类型商业企业节能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四)深入推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
提升绿色建筑发展质量。在“十四五”期间重点开发的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特别是虹桥商务区机场东片区,规模以上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绿色建筑三星级比例达到50%以上。加强绿色建筑全过程管理,探索绿色建筑质量保证和交付使用机制,提升绿色建筑运营实效。
引导既有建筑能效提升。协同城市更新工作提升既有建筑能效,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纳入城市更新实施方案,全面提升建筑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绿色生态品质,激发城市发展活力。公共建筑方面,通过深入推进能效对标、能效公示制度,试点能耗限额制度,推动既有公共建筑能源审计和节能改造工作的全面开展,引导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的节能改造服务模式创新发展。推进建筑调适的普及应用。居住建筑方面,结合精品小区建设,开展“平改坡”、外窗、外遮阳等节能改造。实施集中连片的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分类研究适宜的节能改造模式。发挥公共维修基金、财政配套资金等资金作用,探索创新改造融资模式。深化建筑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建设。结合城市更新改造和新建区域、新建建筑的投运,稳步扩大区级公共建筑能耗在线监测平台接入楼宇数量和信息采集范围。推进楼宇分项计量设施自管,逐步将原政府出资的楼宇监测设备的维护权责移交至楼宇物业。深化数据应用广度和深度,逐步引入和加强能耗的诊断分析功能。总结并进一步完善公共建筑能效公示制度,在数据脱敏的前提下逐步扩大数据开放程度,撬动第三方节能服务公司参与长宁区建筑节能改造,充分发挥用能数据的价值。
积极推进试点示范。积极落实虹桥商务区机场东片区申报本市绿色生态城区试点工作。积极开展近零碳排放、超低能耗建筑、健康建筑的示范与推广。创新高效制冷机房节能改造商业模式,推广“运行能效保证型”商业模式。
(五)持续构建绿色高效的交通体系
不断优化出行结构。打造“3+1”公交体系,通过干线、普线、微循环线和定制公交,满足多元化出行需求。持续优化慢行交通,推进绿道网络建设,打造中环内“15分钟社区生活圈”;打造完整街道示范区,推动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混合、绿色、开放、健康、智慧”的慢行优先示范园区,推进商业热点、中山公园片区勾连工程。到2025年,全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65%。
进一步推进车船电动化。以营运车辆全面电动化为主线,加速推进区域内环卫、公务车新能源化发展,新增和更新车辆100%实现新能源化,并加速存量替换。加快完善电动汽车配套充换电设施,“十四五”期间建设不少于20个上海市充电桩示范小区,完成5个出租车充电示范站建设。推动既有充电桩直流快充更换和建设,新改扩建场库的快充充电桩数量占总车位数的比例不少于3%。
(六)深入推进公共机构的资源节约
加强公共机构用能运行管理和考核制度。持续推进公共机构能耗数据网上直报,至“十四五”末力争实现区属行政事业单位全覆盖。区重点用能公共机构全部安装分项计量并与能耗监测平台联网,加大数据应用力度。进一步落实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工作,每年与重点行政事业单位签订年度节能管理目标责任书,按照能耗定额管理要求,下达年度能耗指标,并落实节能评价考核。
强化能源审计和节能改造。进一步深化公共机构能源审计工作,并以此为抓手推进机关、教育和卫生系统等重点用能公共机构的节能改造和建筑调适。引入第三方咨询服务,提高能源审计质量,完善能源审计后续跟踪落地工作机制,加强能源审计对节能改造工作的指导和提升实效。
持续推进公共机构资源节约。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深化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鼓励公共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增设废玻璃、废塑料等品类的回收设施和可回收物二次细分场地。行政事业单位带头执行本市限塑、禁塑相关要求,限制使用一次性办公用品,加大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等绿色产品采购力度。试点推行公共机构公务仓机制,推进办公设备循环重复利用。持续推广新能源公务车和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提高充电设施运营管理水平。
逐步扩大示范创建范围。积极推进节约型机关创建。力争完成70%的区级及以上党政机关节约型机关(绿色机关)的创建,50%的重点用能单位节约型公共机构的创建,60%的中小学、职业学校及高等学校绿色学校的创建,推进公共机构绿色食堂创建工作。
(七)着力打造绿色智慧的能源结构
促进区域内光伏资源开发。深挖用户侧建筑、场地资源等条件开发分布式光伏,探索推动光伏项目结合学校等公共机构屋顶进行建设,探索引导在有条件的居民小区屋顶实施光伏项目建设,探索推动在国资楼宇园区屋顶建设光伏项目。开展“光伏+市政设施”、“光伏+交通运输”等领域光伏复合项目试点示范。试点区域能源互联网。积极响应新基建要求,探索以市场化方式推动虹桥商务区机场东片区等有条件的区域建设“源-网-荷-储”和智慧管理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区域能源互联网。通过第三方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将区域内大型公共建筑的光伏、储能、微网、充电桩等能源相关设施进行互联互通,并开展用户侧电力智能调度、需求侧响应等多种应用,实现区域建筑绿色低碳和韧性安全。
(八)稳步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进一步加强源头减量。推行绿色设计,结合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培育一批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和平台,开发推广一批绿色设计产品,推动时尚创新创业高地建设与绿色设计高地建设有机融合。引导企业加大再生资源产品和材料使用比例,鼓励公共机构优先采购。全面落实本市限塑、禁塑相关政策,在规定时限内禁止、限制塑料购物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快递塑料包装等塑料制品的使用。推动区域内电商、快递、外卖平台探索推广塑料减量和绿色物流模式,推广可重复使用、易回收利用的包装物,做好包装废弃物的分类投放和清运处置,积极回收利用包装物。深化与有关企业的合作,结合智能取餐柜的布局试点押金制。探索推动现有菜场、居民小区的湿垃圾就地分散处理设施建设,提升湿垃圾分散处理能力。
进一步加强各类固体废弃物管理工作。完善区级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推进“点-站-场”标准化建设和优化提升工作,落实废玻璃、废塑料等低价值可回收物的回收体系建设,精细、精准、精致地推动全程分类系统各项设施建设及管理工作,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加强装修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垃圾、废弃油脂等其他固体废弃物的管理工作,完善装修垃圾专营管理体系,优化装修垃圾管理平台功能,强化装修垃圾分拣中心规范化管理;加强建筑垃圾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信息报送;推动实现餐厨垃圾转运工作智能化、高效化、精准化,做好餐厨垃圾末端处置管控。
扩大绿色消费市场。加快畅通绿色设计产品流通渠道,支持商场、超市等流通企业在显著位置开设绿色设计产品销售专区。支持发展二手交易市场。线下,鼓励利用群众性休闲场所、公益场地开设跳蚤市场,方便市民交换闲置旧物。线上,鼓励专业二手交易平台建设,推进电子产品、家电、书籍、衣物等产品的重复使用。
(九)积极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型社会
大力促进生态惠民。构建层次丰富、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公园绿地体系,新增立体绿化5万平方米,改造提升城市公园2座,街心花园5处、完成一纺机等公共绿地项目建设,新建公共绿地面积8万平方米。持续推进林带、绿道、林荫道等建设,完成新泾北苑东侧林带建设,新增绿道5公里、创评林荫道5条。研究编制绿色基础设施布局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发展规划,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生境花园”。
积极开展各类绿色创建。贯彻落实《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七大重点领域创建活动,推进旅游饭店积极创建金叶、银叶级酒店评比,创建节水型小区不少于100家,鼓励区内企业积极申报市级循环经济支持项目。
深入推进低碳社区、绿色社区建设。总结第一、二批低碳社区在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全生命周期的先进经验,推进华丽家族古北花园等有条件的社区创建本市低碳社区,将社区碳排放数据核算、生境花园建设等项目经验逐步推广至更大范围,探索将低碳社区建设与精品小区建设结合,持续推动低碳社区建设,打造长宁区低碳社区文化和集群。推进区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到2022年底,全区65%以上的社区创建达标。
打造国际一流的绿色生态空港社区。提升临空经济示范区绿色规划和建设标准,优化绿色低碳建设和运行管理,推进入驻企业加强节能技术改造和新能源技术应用。依托上海空港社区联建共治单位共同开展绿色生态教育活动,探索推动东方航空食品优化机餐供应方式、建立“食物银行”、减少餐食浪费。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工作组织保障
完善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协调机制,定期召开各条线主管部门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进一步形成合力,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协同推进。区节能办发挥指导与统筹协调的作用,各条线主管部门推进项目实施,加强绿色招商与事中事后监管。定期召开区节能减排工作会议,表彰先进,通报问题,明确年度工作目标。
落实目标责任。结合市对区考核工作,完善目标责任分解和考核机制,按照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原则,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各条线主管部门和重点用能单位(楼宇)。建立目标进度完成情况跟踪机制,定期发布节能晴雨表,开展部门节能目标责任考核,不断完善区政府领导、节能低碳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管理工作体系。
(二)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加强资源消费统计工作。加强能源统计数据、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数据、建筑能耗在线监测平台数据、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数据的校验与衔接,提高数据质量、强化服务功能、推进数据应用。进一步完善水资源消耗和综合利用的统计监测分析。
加强技术创新与人才培育。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技术信息共享机制,向社会提供节能、低碳、循环经济等咨询服务。举办企业家、中高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不同层次和岗位需求的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知识培训班,推动企业提升能源与循环经济统计能力、节能降碳与资源节约管理能力,加强连锁经营企业相关能力建设。
(三)完善资金支持力度
进一步完善节能降碳政策体系。紧密围绕“十四五”期间能耗“双控”和碳达峰工作目标,整合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等专项资金,修订出台节能减排降碳政策文件。充分发挥节能减排降碳专项资金引导作用,积极支持绿色低碳项目、产业发展和技术研发等,激发企业积极性,落地重点项目,培育绿色产业,并大力引入社会资本,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等模式实施节能改造、运营系统优化。
探索发展绿色金融。与金融机构开展合作,探索建立绿色金融发展备忘录,筛选适合于长宁区产业发展的绿色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长宁区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发展工作。
(四)加大社会监督宣传
强化监督执法。贯彻落实国家和本市节能降耗、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督促企事业单位认真落实产品节能标识、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控制、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塑料污染治理等相关规章制度,依托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的执法管理手段,将节能执法纳入其中,形成多部门相配合的“节能执法联动机制”。
加强全社会节能降碳和资源节约意识。持续开展绿色生态城区、能效“领跑者”、节约型公共示范单位、低碳社区等创建活动。结合节能宣传周、地球日、环境日、低碳日等主题活动,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广泛、深入开展节能降碳和资源节约宣传。通过主题论坛、研讨会、技术对接、教育培训、媒体宣传等方式,提高企业节能降碳和资源节约意识与能力,建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引导居民形成节能、低碳、循环的绿色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在长宁区形成绿色发展的氛围。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总结与世界银行合作经验,积极拓展与能源基金会、世界资源研究所、世界自然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等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引入先进技术和理念推进长宁区节能低碳工作,积极借鉴和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鼓励和引导国内外企业、社会组织参与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点区域的绿色规划、建设与运营和低碳社区创建工作。
上海市长宁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