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关部门:
现将《虹口区设计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上海市虹口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4年10月22日
虹口区设计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虹口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任务,坚持融合、创新、开放发展,打造虹口设计特色产业,以设计赋能产业创新发展、以设计引领时尚消费潮流、以设计塑造城市品牌和魅力、以设计优化城市公共服务,为虹口加快建设“上海北外滩、都市新标杆”、成为中国式现代重要展示窗口提供新动能,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目标
经过三年努力,到2026年,虹口设计产业集群发展初具规模,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产业生态体系日益完善,产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1.产业集群发展初具规模。大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市场主体,努力实现设计类企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设计+”产业链逐步形成。全区以设计为核心业务的企业和相关机构达到100家,建成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市级设计创新中心等10家,初步形成规模效应、示范效应和品牌效应。
2.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深化产业载体布局,围绕“双北联动”产业格局,建成不少于5个设计相关特色产业园区。推动设计与航运、商贸、文旅、科技等产业有机融合,设计产业产值规模达到300亿元。
3.产业生态体系日益完善。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在设计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设计产业人才加快集聚,对商标、版权、专利、集成电路布图、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加强,引进3家以上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业服务机构。
4.产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充分发挥“上海北外滩、都市新标杆”的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打造设计领域国际交流窗口,建成一批体现设计赋能可持续城市更新的标杆项目。每年举办不少于200场的行业活动,为设计产业打造更丰富的应用场景,持续推进国内外交流合作,打响“设计虹口”品牌。
二、重点领域
(一)集成电路设计初步形成集聚生态
发挥高端设计产业创新引领作用,积极引进集成电路设计类企业,打造瑞虹企业天地集成电路特色产业园。鼓励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拓展上下游联动业务,共同承担重大项目、重大技术攻关计划和重点研发计划,推进集成电路研发设计和产业链协同创新,逐步搭建上下游联动、产学研合作的产业生态体系。(牵头单位:区科经委)
(二)时尚设计引领新时代消费潮流
推进滨港商业中心、北外滩华贸中心等项目建设,支持优秀设计品牌和商贸服务品牌企业在虹口设立旗舰店、形象店等,吸引时尚品牌落户虹口。积极挖掘“老字号”及经典品牌的文化传承力和影响力。发挥新品首发地标优势,鼓励更多设计品牌活动落地虹口。(牵头单位:区商务委)
(三)文创设计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创新
发展以融合创新为重点的文创设计产业,推进新文创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条的项目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向新领域、新业态拓展,助力虹口“文化三地”建设。通过文创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服务等项目,持续引入优质文创设计资源,实现创意设计与传统文化融合,拓展和优化文创衍生产业发展路径,促进文创产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牵头单位:区委宣传部)
(四)广告设计向数字前沿领域布局
加强对数字设计前沿领域技术研究,主动融入全球前瞻设计网络,支持数字媒体、数字广告、数字展示等企业集聚发展,打造数字广告设计高地。提升数字广告的原创能力和设计水准,强化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交互,创新数字化、沉浸式呈现形式,服务数字经济发展。(牵头单位:区市场监管局)
(五)建筑工程、规划设计服务城市更新
聚焦北外滩开发建设,形成一批地标性的公共建筑、文化场馆、楼宇园区,提升城市空间、公共基础设施等的设计水准。引导相关设计企业深入挖掘和利用虹口区丰富的历史传统文化资源,推动各类历史文化建筑建设发展项目。加快数字技术和低碳理念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融入应用,促进城市有机更新,新旧建筑和谐共融。推动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城市规划设计等建筑、规划上下游企业的在虹口落地和发展。(牵头单位:区规资局、区建管委)
(六)邮轮设计助力航运产业高质量发展
培育邮轮设计产业,聚焦邮轮内装设计,吸引国际邮轮设计等高端链主企业。提升国产邮轮设计建造本土化配套率,吸引相关材料、设备供应商落户,培育本土化邮轮配套供应链。(牵头单位:区航运办)
三、重点任务
(一)产业夯基行动
1.完善产业统计数据。研究确定设计产业统计范围,建立核心企业数据库,建立跟踪更新机制。将设计产业纳入全区高质量发展产业体系,整体谋划、一体推进,加强产业发展、政策支持、推进机制等的统筹协同。(牵头单位:区市场监管局、区发改委、区统计局)
2.引进培育骨干企业与机构。积极争取国内外一流设计机构和头部企业、行业协会、设计团队落户虹口。鼓励跨国企业、品牌企业在虹口设立设计中心。推动各市场主体与设计企业在技术转化、产品设计、外观设计等产业链各环节的深度合作,提高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对接效率。结合各类招商推介活动,扩大区设计产业朋友圈。(牵头单位:区投促办)
3.鼓励中小设计企业高质量发展。支持设计类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支持中小企业购买设计成果,提升设计水平,打造设计品牌,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积极导入设计新人、新元素、新理念。(牵头单位:区科经委)
(二)空间集聚行动
围绕“北外滩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北中环科创产业集聚带”发展战略,加强两大区域园区、楼宇等资源整合,推进设计企业、机构、平台在“双北”集聚发展,强化设计产业领域的科技、制度、服务创新,以强化科技创新、提升创意水平、推进产业集聚、促进国际交流等为重点方向,切实激发设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动力和活力,打造“一核两面多点”的产业空间布局:
1.提升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能级。以打造“世界级设计驱动式创新转化引擎”为目标,不断扩大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推动研究院做大做强前沿设计创新奖、设计寰宇等活动平台及大师工作室集群、产业联合实验室、共创孵化平台等要素,通过聚合国际设计创新生态,积极探索设计路演、设计众筹、概念验证中心等创新模式,充分发挥设计的驱动力量,将设计产业的服务研发创新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动能。(牵头单位:北外滩集团)
2.建设瑞虹企业天地集成电路特色产业园。以瑞虹企业天地为主要载体,打造集成电路特色产业园区。积极搭建产业共生、研发协同、供需对接等创新服务平台,围绕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应用场景,支持应用企业与设计企业、整体解决方案提供企业等开展合作,推动虹口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标准应用落地。(牵头单位:区科经委)
3.打造数字广告设计产业园。进一步提升现有园区文化创意内涵,集聚新兴数字创意设计企业及产业项目,通过多要素联动、多主体合作、多领域协同,构建数字广告设计产业园新生态体系,实现数字广告设计产业创新、创意、创业、创客、创造融合发展。(牵头单位:区市场监管局)
(三)人才支撑行动
1.吸引设计优秀人才集聚。将设计领军型、紧缺型、外籍高端人才等纳入区人才政策支持范围,营造有利于设计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为符合条件的海内外优秀毕业生提供人才驿站。推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大对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青年英才等高层次设计人才的引进和服务。(牵头单位:区人才工作局、区人社局)
2.推动设计人才培养培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打造设计人才培养、实训基地。推动区内南湖高职等学校不断完善设计专业人才及复合型人才培育体系,搭建更多设计人才高层次交流、实践、成长平台。支持设计人才参加国内外设计大赛、创新创意大赛,为设计产业发展做好人才储备。(牵头单位:区教育局)
(四)优化环境行动
1.打造品牌活动。积极引进上海“设计之都”相关活动,举办各类设计行业展览、论坛、活动等,加强设计理念、技术和人才的交流,为设计企业、机构、人才等获得更宽视野、更多灵感、更强动力营造良好氛围。提升会展策划、品牌咨询等配套服务能力,打造可持续商业模式。积极搭建设计产业服务平台,为设计成果展示、信息交流、技术支撑、人才培训、市场交易等提供支撑。(牵头单位:各相关部门)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进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软件著作权、设计版权等知识产权登记,提高设计产品的独特性和竞争力。完善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牵头单位:区市场监管局、区文化执法大队)
3.推动标准化建设。鼓励设计产业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地方和团体标准制修订工作。支持设计产业企业参与国家级、市级标准化试点工作,引导企业完善标准体系,推动行业示范引领,提升行业标准化水平。(牵头单位:区市场监管局)
4.强化数字赋能与成果转化。支持设计产业数字化发展。鼓励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打通“源头创新-成果转化-产业生成”的创新链条。支持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级、市级设计创新中心,鼓励企业参与“上海设计100+”等评选活动及申报上海市时尚消费品“上海制造品牌”等重点项目。(牵头单位:区科经委)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建立由区领导挂帅的设计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统筹协调我区设计产业发展工作中的重大决策事项。各牵头部门按照分工,依职责推进落实各领域的任务,并研究落实相配套的政策举措。
(二)机制保障
按照三年行动计划任务分工,由各牵头部门制定具体工作举措,明确推进时间节点,落实专人负责。各部门应加强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沟通对接,积极争取市级设计类资金、项目、活动等落地虹口。加强跨部门的信息沟通与工作协同,打破行业壁垒、部门间隔,汇聚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政策保障
将设计产业纳入全区产业政策体系,统筹用好各细分领域政策,优化财政资金支持的内容和方式,确保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所需、特色相匹配。对新引进或新落户的大型设计集团或具有重要行业影响力的设计机构、协会和项目,给予综合配套的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