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委书记访谈 | 普陀姜冬冬:地区发展,更核心的靠环境、靠作风 2022-09-09 来源:上观新闻
年爬坡过坎快到顶峰
记者:破旧立新、爬坡过坎,是近几年外界评价普陀用得比较多的词汇,这些词汇如何解读?目前普陀处在什么发展阶段?
姜冬冬:十年间普陀的变化很大,甚至可以说,是上海中心城区里面貌变化最大的区之一。2012年开始,桃浦地区转型拉开序幕,这也是普陀区转型的缩影。全区拆违总量位居中心城区首位,彻底整治了市中心最大的城中村——红旗村;调整关闭了铜川路水产市场等一大批初级市场,淘汰了数以千计的低端物流、“三高一低”企业;也是全市第一个彻底告别“拎马桶”的中心城区。
产业的调整、地块的拆平,带来了经济发展的阵痛期,但也为优化产业结构腾出了宝贵空间。如今,全区可供开发的土地面积近10平方公里。桃浦智创城、真如副中心等地块,这些“大衣料子”是支撑普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家底,也是上海中心城区不可多得的、可成片开发的“黄金宝地”。
历经十年持续转型,不久前,桃浦地区正式出让了第一块住宅用地。桃浦智创城将按照“国际创新城”的定位,加快建设上海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示范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真如城市副中心则是上海2035规划中沪宁、沿江交通廊道交汇点,未来将打造成为“服务长三角的公共会客厅”。
如果把这十年发展比喻为爬坡过坎,普陀区目前处于快到顶峰、最吃劲的时候;如果比喻成隧道,则到了已经看见前方亮光和出口的地方。
迎接党的二十大,奋进新征程,普陀要在科创引领上闯新路、在产业兴区上出新招、在改革开放上破新题,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记者:在转型“最吃劲”的时候,支撑普陀区爬坡过坎的动能是什么?
姜冬冬:2018年,普陀区房地产业在区级税收中占比约50%,现代服务业占比低于40%;现在房地产业占比约1/3,现代服务业占比约2/3。普陀区已淘汰传统化工、物流等落后产能,进一步摆脱对房地产业的依赖,将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确定为全新的四大重点产业。
按照普陀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区级财政收入总量要实现五年翻一番,四大重点产业占区级税收比重达到40%以上。今年1-7月,四大重点产业逆势增长,同比增长22.7%,占区税比重达36.3%,较去年同期增加9个百分点。我们努力打造具有标识度的高端产业集群。同时瞄准集成电路、网络安全、智能网联汽车等一批未来产业,形成“小苗小树”铺天盖地、“参天大树”顶天立地的良好产业生态,积蓄爬坡过坎的新动能,从而带动地区转型升级。
“半马苏河”将成普陀区重要标识
记者:爬坡过坎,普陀正努力登高,越往高处,风光越好。普陀如何在中心城区、在上海乃至在全国提升显示度,确立核心竞争力?
姜冬冬: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是普陀区确立核心竞争力的立足点,蕴含在“1、2、3、4、5”这五个数字中。一条苏州河,普陀区拥有21公里苏州河岸线,相当于半程马拉松距离,串起美丽的城市项链,可以为老百姓提供高品质公共空间,也是上海市“一江一河”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张王牌,即以中以(上海)创新园和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为龙头的科创驱动,其中,中以(上海)创新园承载着国家战略,是普陀科创转型的重要抓手;三个重点发展地区,即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长寿、长风、长征)、上海真如城市副中心、上海桃浦智创城,已经成为带动普陀发展新的增长极;四大重点产业,即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成为推动产业转型的特色产业;五色行动,即以实施“蓝网绿脉橙圈宜居美路”为抓手,推动城市更新,促进百姓宜居宜业。
其中,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打造“半马苏河”,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水岸经济,相信以后可以成为普陀区的重要标识。
记者:“半马苏河”如何打造?
姜冬冬: 普陀区的苏州河岸线是最长的,其中南岸有6公里,北岸有15公里。2020年底,21公里岸线全面贯通后,“苏河之冠”滨水空间初具形态。我们希望,今后市民能在幅度较窄的南岸走起来,即休闲漫步;在幅度较宽的北岸跑起来,即半程马拉松;在苏州河上划起来,即龙舟、游船、赛艇等。
我们还将提升滨河空间的品质和功能。在长寿、长风、长征地区建设更多高品质载体,发展数字经济、夜间经济、首店经济等新业态,建设产城融合的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把沿线的天安千树、M50、创享塔等网红打卡地串联起来,提升公共空间的品质品位,打造高颜值、高能级的城市会客厅,并挖掘百年工业文明、传承历史文脉,推出一条苏州河精品文化旅游线路,精心描绘一幅“半马苏河”的工笔画。
让干部做事有愿景推进有抓手
记者:普陀被外界称道为“盛产英雄”的地方。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一代代不同岗位的英雄,勇于在火线上经受锤炼。爬坡过坎的普陀,如何传承这股精神力量?
姜冬冬:普陀的红色基因、人文特征和光荣传统,铸就了普陀特殊的精神气质。对广大干部而言,如果没有一股子劲、一股子精神,是打不了硬仗的,不管是经济发展、城市建设,还是疫情防控都是这样。
今春的大上海保卫战,战斗异常艰辛,也进一步锻造了我们的干部队伍。记得4月中旬的一天,正是抗疫最艰难的时候,普陀街镇“一把手”集中到区里参加市里的视频会议。会议结束后,我跟大家说些什么呢?要求都明确了,需要的就是决心和信心。于是我带领大家重温了一遍入党誓词,跟大家说:“只要我们中还有一个人在,就要守住这个阵地。即使最后一个人倒下了,也要向前倒,要保持向前冲的姿势,绝不能躺平。”说完,我流泪了。听说很多干部回到办公室以后,都痛哭了一场,然后擦干眼泪、继续战斗。4月底,普陀在中心城区率先实现疫情社会面清零。
记者:普陀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如何锻造干部的精气神,让广大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姜冬冬:要让干部做事有愿景,愿景可描绘,推进有抓手。塑造普陀核心竞争力的“1、2、3、4、5”,就是我们共同的美好愿景。如何推动和实现?我们提出了“人靠谱,事办妥”。这六个字如今已经成为普陀的一张“名片”。
“人靠谱、事办妥”最初是针对招商引资和服务经济领域提出的。这两年,普陀构建起“全域、全力、全员”大招商格局,推动了地区干部服务经济理念的颠覆性转变。不仅经济部门要招商,其他部门也要参与和支持招商。这就为全区各级干部创设了一个一比高下的“赛马场”,让大家都有为经济发展做贡献的意识。
由此延展,如今,“人靠谱、事办妥”已成为全区上下的一种精神。具体细化为“四到四办换四心”:即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面面俱到,该办的事坚决办,决不能拖;能办的事马上办,决不能等;难办的事设法办,决不能放;合办的事协作办,决不能推,让企业和群众等各类主体在普陀办事更省心、发展更顺心、生活更舒心、扎根更安心。这其实也都对应着政府部门的一些痛点:“拖、等、放、推”。
一个地区的发展,靠产业、项目、招商,更核心的是要靠环境、靠作风,靠广大干部去落实、去实现。
【访谈彩蛋·书记珍藏的照片】
前不久,我一个人到“半马苏河”中远两湾城段察看苏州河两岸贯通和步道建设情况。这里天蓝、水绿、岸青,两岸怡人景色。中远两湾城段总长1.69公里,是当时苏州河普陀段贯通难度最大的一个节点。在贯通过程中,我们从方案的设计到步道栏杆的选用,每一处细节都让中远两湾城的居民参与进来,充分体现共建、共治、共享。现在,这里已成为周边居民日常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2020年国庆节后,曹杨一村成套改造签约首批居民集体搬迁。大物件、小摆设一件件搬上车。锣鼓喧天中,居民难掩喜悦之情,言语间更是满怀对新家的期待。曹杨一村是“新中国第一工人新村”,历经70年岁月变迁,已无法满足居民的宜居需求,居民期待改造的心情极为迫切。成套改造工作启动后,我们的基层干部、工作人员详细了解每户居民的不同诉求,最终动工时,几乎每家每户的改造图纸都不一样。如今,曹杨一村焕然一新,成为上海建设“人民城市”的普陀“样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