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委书记访谈|浦东朱芝松: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 2022-09-21 来源:上观新闻
牢记“第一定位”践行“第一责任”
记者:浦东过去10年发展成果丰硕,如果要归集到一个点上来,这10年发展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朱芝松:这个问题不能就浦东谈浦东,必须放在全局来看。浦东能够从一片阡陌农田变身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根本在于始终贯彻落实好中央的战略决策,始终服务于国家发展的总体需要。中央也始终全力支持浦东。每当浦东的改革发展进入瓶颈期、深水区的时候,中央都第一时间果断决策,不断支持浦东将改革向纵深推进。比如2013年在上海成立全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围绕投资、贸易、资金、运输、人员从业和数据流动等领域的便利化自由化,全力助推浦东在现代经济领域的制度性变革。
当前,浦东正在全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勇当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是中央对浦东引领区建设的第一定位,也是浦东的第一责任。我们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着力破除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牵引各方面改革加快向纵深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浦东开发开放30年取得的显著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供了最鲜活的现实明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最生动的实践写照!”党的二十大召开在即,浦东将继续紧紧围绕国家赋予的战略使命,牢记嘱托,砥砺奋进。
记者:改革走到今天,每向前一步都更难了,浦东前30多年“因改革而兴”的局面能否延续?
朱芝松:改革是融入浦东血脉的基因。开发开放30多年来,浦东始终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己任,紧紧围绕国家赋予的战略使命,根据不同时期的时代要求和改革需求,找准改革方向、把握改革重点、推进改革突破。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浦东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努力为全国面上改革探索新路、积累经验。一方面,以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改革为抓手,全面提升市场侧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全面提升政府侧行政管理效能。
“引领区”建设大背景下,浦东推动改革也有施力点。一方面,怎么把中央赋予的重大改革平台用好。浦东目前有引领区、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等国家级制度创新平台,我们要努力推动这些平台优势互补、协同联动,形成改革合力、争取先行先试。
另一方面还要把“自主改”的空间用足。根据中央支持浦东新区打造引领区的意见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浦东新区法规,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授权浦东新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浦东新区政府在暂无法律法规或明确规定的领域先行制定相关管理措施,为浦东“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法治保障。目前,我们已经出台了11部浦东新区法规、5部管理措施,并在两部上海地方性法规中发布了浦东专章。我们将充分用好自主改的有利条件,探索更多引领性、首创性的改革。
外资没有对中国失去信心,
他们更关心中国改革开放的水平
记者:开放一向被认为是浦东的最大优势。当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浦东的开放之路正面临着怎样的挑战?最直接的,当下外资对浦东的投资热情受到影响了吗?
朱芝松:今年上半年,虽然浦东经历了新冠疫情的严峻考验,但是开放型经济还是展现了强大的韧性和活力,1-7月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实到外资仍然增长了1.7%和2.4%。虽然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加速演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确实有一些布局调整,但开放合作仍然是历史潮流,互利共赢依然是人心所向。
最近我接待了许多外企高管,直观感受是,在外部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大家在全球范围内都呈现不急于投资的观望态势。但外资对于浦东的热情不减,大家普遍在关心中国改革开放的下一步进程、关心“引领区”的内涵。我告诉他们,引领区的实质,就是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我们不仅会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加大开放力度,还会探索服务业的扩大开放。从我接触到的这些外企外商来看,他们对来上海和浦东投资发展充满热情。当前,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没有改变,中央对冲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强大领导力没有改变,上海和浦东经济发展具有的综合优势没有改变,外资对于上海、对于浦东的发展信心,也就不会改变。
中央进一步明确了浦东在全国对外开放大格局中的定位,就是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为我国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重要通道,构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浦东将把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作为重点,努力增创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我们正在朝着四个方面发力:一是从边境开放向边境内开放拓展。过去商品和要素的流动型开放,重在边境上监管措施的精简便利,而制度型开放主要是公平竞争、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权益保护等边境后的国内制度改革;二是从制造业开放向服务业开放拓展。我国制造业已基本实现全行业开放,服务业扩大开放是下一步的重点;三是从面向发达国家为主向面向“一带一路”拓展;四是从更加注重对外开放向统筹推进对内对外开放拓展,要努力打造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平台、大通道、大跳板。
记者:一座城市的创新能力往往也与其开放程度互为因果。纵观全球,没有一个世界级的城市不是在吸纳全球资源、人才的过程中,成为世界级的创新中枢的。
朱芝松: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这是浦东一以贯之的发展思路。开发开放之初,浦东就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先行”的发展方针。近年来,我们持之以恒抓基础研究,全市建成和在建的14个大科学设施中有10个、3个国家实验室中有2个。
同时,浦东紧盯国家急需的关键技术领域和需要长期投入的重大战略产业,加强科技攻关,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重大装备等领域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我们还在开放中抢抓国际产业分工深度调整、创新资源国际梯度转移的机遇,深度融入了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和全球创新网络。
浦东目前正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我们将进一步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政府生态营造的作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作用、制度创新的作用,特别是在集聚创新要素、释放创新活力上加强制度突破。比如,建立全球高端人才引进“直通车”制度,率先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
世博文化公园
全力以赴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记者:作为一个地理上拥有空港功能、行政区划上空间体量庞大、城乡兼备的“超级区”,今年3月以来的这次疫情,对浦东经济社会方方面面还是造成一定影响的。
朱芝松:没错,这是一次对浦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全面检验。我们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同时全力保障了上海金融、机场、港口等重要功能性机构的连续运转和重点企业的不间断生产。
到今天,我们更重要的事情是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浦东已经明确,今年第三季度,浦东新区要把油门踩下去、速度提上来,进一步加快经济恢复重振,使经济增长达到合理的区间。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上海是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是中国经济的风向标,浦东作为上海改革开放的前沿,我们有责任担当起率先高质量发展、率先恢复较快速度发展的责任,实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目标。
记者:这样的目标需要举全区的干部群众之力,浦东上下做好准备了吗?
朱芝松:抗击疫情我们连续打了几场大仗、硬仗,进一步锻造了我们的干部队伍。今天,我们在疫情期间雷厉风行、事不过夜的精神状态仍然保持着,大家在各个条线上主动作为,狠抓经济、狠抓治理。全区上下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时不我待抓招商引资、稳经济发展。
我们还趁热打铁开展新一轮“五违四必”环境综合整治,一方面要彻底解决浦东在疫情中暴露出来的人居环境短板问题,另一方面腾出开发空间,进一步带动全局发展。目前经过初步排摸,已经梳理出217个具有“城中村”形态的点位,涉及居民超过6.5万户,努力用几年时间全面完成城中村改造。
疫情中我们也发现,浦东这样一个治理环境复杂的“超大区”要提升治理能力,核心要靠一支基层治理队伍。加强居村干部队伍建设,我们启动实施“班长工程”,着力加强基层人员的能力培训、优化待遇保障、畅通职级晋升。已经有一批居村书记通过个人努力晋升为事业单位六级职员,我们还放出一定的五级职员编制给基层。这既是对基层付出的切实鼓励,也有利于基层治理队伍的逐步优化,城市治理能级的不断提升。
【访谈彩蛋·书记珍藏的照片】
浦东美术馆作为陆家嘴滨江的网红新地标,自去年7月8日开馆以来已经吸引了超过55万市民游客前来观展。浦东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把最优的服务送给人民、把最美的生态献给人民、把最便利的出行带给人民”,在小陆家嘴的“钻石地块”、黄浦江畔的世博“黄金地块”上建美术馆、建文化公园,未来随着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等新一批公共文化设施的落成开放,浦东将让更多市民共享城市建设发展的红利。
2021年,上海自贸试验区“离岸通”平台在外高桥设立,平台通过系统整合多方数据,为破解离岸贸易真实性审核难题提供了有力支撑,促进了离岸贸易的发展。随着上海数据交易所、再保险登记清结算平台、国家(上海)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等一批重大功能性平台的建成,浦东对全球资金、信息、技术等要素配置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正加速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新落成的张江科学会堂,位于张江科学城的核心区域,既有充满艺术气息的建筑外观,更有孕育科技创新的内核力量。这里将面向全球科创主体,为国际峰会、行业路演、科创大赛、文化展示等活动提供交流、碰撞、融合的平台,成为张江科创新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