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吞吐量十二连冠之外,上海港全球排名站稳前三 2022-08-31 来源:上观新闻
字号:

1.jpg2.jpg

  8月23日,上海发放首批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油加注地方牌照,补强国际港口配套服务功能。同天晚间,洋山深水港首次为全球最大型2.3万标箱双燃料集装箱船加注液化天然气(LNG)燃料,标志着上海港LNG燃料加注服务能级跃升。

  这两件事背后逻辑相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站在从“基本建成”迈向“全面建成”的新起点上,建设者们不断对标世界一流,持续在制度上突破创新,提升上海港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能级。

  如今,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实现十二连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全球排名也上升至第三位。回首十余年前,2010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907万标箱,首次问鼎世界第一,但彼时,在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上,上海港与世界一流港口仍有不小差距。

  正是这份清醒,以及为之付出的不懈努力,让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软实力和硬实力在过去十余年里齐头并进,上海港也展现出日新月异的面貌,从“东方大港”蜕变为“世界强港”。

  扩大领先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中提到,2025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目标达到4700万标箱以上。

  然而2021年,当全球港口在疫情造成的“世纪拥堵”中裹足不前时,上海港却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喜的答卷——这一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703万标箱,同比增长8.1%,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提前完成四年后的目标。

  从2011年集装箱吞吐量首破3000万标准箱,到2017年首破4000万标箱,再到如今接近5000万关口,上海港步步走在世界前列。

  这背后离不开中国经济的支撑,也离不开上海自身的努力。过去十年,全球航运业发展先是经历了漫长的“冬天”,后又遭受疫情考验。但上海港不断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水平,扩大腹地辐射范围,并持续提升服务能级。

  十年间,上海港岸线资源只在2017年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投运时出现过大幅增长,除此之外,面对有限的空间,上海港“螺蛳壳里做道场”,通过优化布局、增加设备、调整码头功能结构、提高作业效率来挖掘潜能,一次次突破自我、突破极限。

  这种拼劲和韧劲在今年体现得尤为明显。2022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微降。但就在今年7月,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30余万箱,创历史同期新高的同时,也一举扭转乾坤,助力全港1至7月集装箱吞吐量实现正增长。

  “上半年,洋山港区部分重箱堆场完成扩建,新的空箱堆场也建设完毕;7月1日,外高桥港区海通码头落实搬迁工作,219米岸线归入外高桥四期码头,新购的3台岸桥也投入使用;当陆路运输因疫情受阻时,港航企业携手推广‘公转水’‘公转铁’模式,上海港水水中转比例、海铁联运箱量大幅提升……”在采访中,上港集团生产业务部副总经理杨焱滨透露了上海港恢复正增长的密码。

  这些措施不是“临时抱佛脚”,而是源自上海港的未雨绸缪和提前布局,这也是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能够穿越市场牛熊,稳步增长的关键。

  今年下半年,上海港东北亚空箱调运中心将正式投用,罗泾港区改造和小洋山北侧工程也计划开工。一招招“先手棋”无疑又为上海港未来箱量的进一步增长奠定基础。

3.jpg

  引领变革

  2018年4月,外高桥港区码头附近,许多快递小哥竟不约而同打算改行。长期以来,他们骑着电瓶车,专门为集卡司机们递送、转交单据。但一些头脑活络的人发现,这门生意前景堪忧了。

  同年3月,上港集团开始在小范围内试点“集装箱设备交接单”电子化,并于当年11月起,在上海港全面推行。

  沿用了30年的纸质单据由此成为历史,而这只是上海港数字化转型中的一小步。很快,所有单证陆续电子化,到2019年年底,上海港率先实现港口业务“全程无纸化”,同时各项业务也陆续改为线上申办。

  从传统、低效的纸质换单模式,到无纸化时代线上业务办理“7×24”不停歇,上海港主动出击,引领行业变革,让通关时间从几天压缩至几小时,各方付出的资金成本也不断降低。

  过去十年里,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其中最典型的,无疑是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的诞生。

  2017年12月10日,在一次次通宵调试后,洋山四期正式开港试运营。这是世界上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之一,也是全球一次性建成投运、单体规模最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被誉为“集大成之作”。

  最为关键的是,振华重工与上港集团通力合作,双方分别自主研制了设备控制系统和码头智能管控系统,组成洋山四期的“神经”与“大脑”。这两套系统的研制与应用,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让国内自动化码头首次用上“中国芯”。

  “自主研制的好处在于,我们可以更好地对系统进行迭代升级,掌控技术进步的方向,持续保持领先优势。”上港集团战略研究部总经理丁嵩冰说。

  开港五年来,洋山四期这颗“中国芯”不断“成长”,自动化码头作业效率屡创新纪录。而上海港也成为全球码头智能化革命的引领者,实现由“大”到“强”的蜕变,相关成果在14个国内外码头中得到应用。

  2021年9月1日,复刻了洋山四期的技术亮点的上港集团以色列海法新港正式开港,这也标志着中国开始向发达国家输出“智慧港口”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对外,上海标准已走向世界;对内,智能码头的相关研究也被用来反哺传统码头改造,改进生产、提高效率。记者还了解到,未来罗泾港区和小洋山北侧码头也将应用最新的研究成果,上海港将迎来与时俱进、技术领先的新码头。

4.jpg

  影响世界

  2014年,《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首次发布,上海在国际航运中心排名中位列第七。相对于持续保持领先的吞吐量而言,营商环境、航运服务等软实力依然是上海的短板。

  但在后续的报告中,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实力的提升轨迹清晰可见。从2015年的第六名,到2017年的第五名、2018年第四名,再到2020年首次挤进前三。上海通过枢纽建设与服务业发展“双轮”驱动,借助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科技创新赋能、长三角协同发展等机制,持续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软实力显著增强。

  到了2022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排名连续三年站稳前三,并且与前两名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当各种资源要素不断在上海齐聚、上海航运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随之而来的,是全球产业链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日益显现。

  这种影响力体现在许多细节上。2019年,国际海事组织秘书长林基泽曾给上海写了一封感谢信。疫情之下,因为担心疫情传播风险,海员换班成为全球航运业的一大难题。那年3月20日,上海港率先发布了海员换班的要求和流程,成为全球第一个在疫情防控期间公开发布相关规定的国际大港。此后,上海经验在全国、全球逐步推广,成为全球的公共标准。

  2021年,首届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在上海北外滩召开,全球行业精英齐聚上海,共商未来。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让上海有了一个与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相匹配的国际高峰论坛,上海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用几年时间,将其打造成全球航运界的“达沃斯”论坛。

  很快,第二届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也将在金秋时节召开,届时,上海将又一次汇聚全球智慧,集聚全球资源,引领全球航运业凝聚共识、携手发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