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司法行政公共法律服务客厅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本市《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上海司法行政“十四五”时期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等工作部署,徐汇区司法局围绕“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对标“建设新徐汇、再造新徐汇”目标任务,结合徐汇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提升计划”,统筹司法行政公共法律服务力量,进一步整合推动法律服务资源下沉,融入社区“生活盒子”,推进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向社区、向家门口、向居民身边延伸,向重点群体延伸,不断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打造具有徐汇品牌特色的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客厅,完善全业务全时空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建设,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均等普惠、智能精准的公共法律服务。现提出如下方案:
一、服务宗旨
徐汇区司法行政“公共法律服务客厅”聚焦“一站式”“链条式”“闭环式”目标,着力建成全方位覆盖的司法行政公共法律服务客厅网络,旨在整合法律服务资源,用群众习惯的思维、听得懂的语言、愿意接受的方式,引导社区居民到公共法律服务客厅中坐一坐、聊一聊,贯通“前台-中台-后台”,让群众在有需求时找得到人、见得上面、说得上话、办得了事、解得了困,同时充分发挥法治的风险预防性和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功能,推动基层依法治理,增强居民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目标定位
构筑以法律咨询、公证服务、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司法鉴定、法治宣传6方面公共法律服务力量为主体,融入各街镇根据社区特色及现有法治资源自选法律服务项目为补充的“6+X”公共法律服务保障模式,打造“生活盒子”里的“法治邻居”。多层次补充区、街镇、居委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架构,多维度推动“家门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变“被动”为“主动”,变“分散”为“集中”,变“咨询”为“解决”,前台首问受理主动收集、中台研判分析分类流转、后台联动解决信息反馈,让“件件待处理”转变为“事事有结果”。
2023年第一季度,我区首个公共法律服务客厅启动运行。第三季度前,在全区各街镇的社区“生活盒子”里共开设5至8个公共法律服务客厅。2024年,根据“生活盒子”建设情况,实现全区所有13个街道镇全覆盖。
三、服务对象
在15分钟法律服务圈内,为有矛盾纠纷、法律咨询等事务性需求的居民提供公共法律服务,对于行动不便、有上门法律服务需求的“一老一小”、困难群体和特殊对象等畅通上门绿色通道。关注老年、青少年、妇女儿童、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的特殊需求,提供均等性、精准性、普惠性公共法律服务保障。
四、服务内容
聚焦居民法律服务需求,提供涵盖“律师咨询、公证服务、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司法鉴定、法治宣传”六个公共法律服务板块:
(一)律师咨询:组建以资深律师带队、青年律师为主体的公共法律服务志愿律师团,针对家事、侵权、债务、相邻关系、物业管理、城区更新改造等与社区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二)公证服务:提供亲属关系、遗嘱继承、委托声明、无犯罪记录、婚姻财产约定等公证业务咨询和服务;
(三)人民调解:针对社区居民的信访矛盾,以及家事、侵权、债务、相邻关系、物业管理等常见民间纠纷进行调解;
(四)法律援助:对社区居民请求给予、支付、赔付或主张社保待遇、社会救助、抚恤金、赡养费、抚(扶)养费、劳动报酬、损害赔偿等事项,依法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五)司法鉴定:对损伤程度、伤残等级、精神状况、行为能力等常见司法鉴定需求,提供咨询服务;
(六)法治宣传:深入居民社区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民法典以及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制度等。
五、运行机制
建立“服务机制”“运转机制”“告知机制”“场地机制”四项公共法律服务机制,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客厅”运行制度化、规范化、高效化。
1.服务机制:区司法局牵头指导并统筹公共法律服务力量,各街镇作为客厅建设和日常运维主体。通过“菜单式”和“自选式”相结合,形成公共法律服务客厅“6+X”服务供给模式,在保障基本法律服务需求的基础上,突出不同片区具体需求的资源供给。轮班值守与主题活动日相结合,充分保障片区居民对法律服务体量、频次、类型的需求,固定日期、固定时间开展每周轮班值守和每月主题活动,形成公共法律服务客厅“双固定”日常运行模式,确保客厅运行的可预期性和持续稳定。
2.运转机制:建立“首问责任制”,现场可接待完成的咨询和服务当场完成。如无法当场解决,需联动其他公共法律服务力量介入的,由首问接待人员将需求流转至联动组并负责跟踪登记工作进展,在问题解决后将结果反馈给居民;“联合咨询制”,以居民具体需求为导向,统筹多元法律服务力量,通过联合接待、集中会诊以及联动解决等方式,推动居民需求和矛盾纠纷的实际解决;“主动排摸制”每月18日定期排摸、收集客厅所在片区12345居民热线、居民信访诉求以及街镇社区高发问题多发矛盾,开展需求和风险分析研判,作出问题解决和多元解纷方案,主动对接提供精准法律服务。
3.告知机制:每周值班人员、联合咨询人员以及每月主题活动内容,以轮值表和活动公告的形式,通过街镇和社区各居委、官方公众号、易拉宝等方式提前发布活动公告,扩大群众获取公共法律服务信息的渠道。
4.场地机制:在社区“生活盒子”的共享空间中,统一使用徐汇区“公共法律服务客厅”标识,统一投放“解忧法空间”意见收集箱,统一布置通俗易懂的七条宣传语:“合同签订来坐坐”“房产过户来坐坐”“大额付款来坐坐”“纠纷隐忧来坐坐”“婚姻家事来聊聊”“继承知识来问问”“劳动权益来学学”,用生活化语言明明白白列举客厅常见功能,让社区居民看得懂、想得到、愿意来。
六、队伍保障
由区司法局统筹法律服务力量,组建律师咨询、公证服务、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司法鉴定、法治宣传六大公共法律服务联动队伍:律师服务队伍由徐汇区律师行业党委发起组建公共法律服务志愿律师团队,徐汇律师工作委员会和各律所党组织分级组织,为社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公证服务队伍由徐汇公证处牵头提供公证便民服务;人民调解队伍徐汇区各调解委员会联合组织调解员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法律援助队伍由徐汇区法律援助中心牵头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司法鉴定队伍由司鉴行业组建青年志愿团队普及司法鉴定知识和提供咨询服务;法治宣传由区司法局牵头汇总,各街镇整合各方法治宣传力量,采取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开展法治宣传,让法治文化浸润居民社区,不断提升社区居民法治思维、法治意识和基层法治氛围。同时结合街镇工作重点和特色,引导“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社区治理达人”等更多法治力量参与到“公共法律服务客厅”建设中,打造具有街镇社区特色、贴合居民需求的公共法律服务“X”端。
七、监督管理
成立区司法行政公共法律服务客厅工作专班,局主要领导作为组长,研究专项工作推进计划,完善质效考核方案,通过专题会议定期跟进。组建法律服务客厅检查组,由领导干部带队,特邀监督员、街道司法所工作人员参与,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采用服务质效评议、问卷调查等形式,定期收集群众意见,掌握项目进度和服务质量,确保本方案落细落深落实。每季度召开工作例会,研究体系运行情况,推动体制机制完善。
八、总结宣传
推进过程中,注重收集典型案事例、定期分析基层需求,统计全年服务量,做精做亮品牌特色,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知晓度和满意度,让“家门口”的公共法律服务客厅可复制、能推广、见实效。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成为社区居民“有地方说话、有人能倾听、有法帮解决”的公共法律服务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