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服务全国发展大局 2021-03-10
坚持“一极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进一步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深化与苏浙皖分工合作,加快畅通区域经济循环,在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上探索有效路径、做好示范引领,在科技和产业创新上勇当开路先锋,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加快攻坚突破,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
9.1 聚焦重点领域协同推进
创新合作方式,不断拓展重点领域合作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力求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9.1.1统筹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加快建设多网融合、高效便捷的现代轨道交通运输体系,提升铁路货运能力。增强省际高速公路服务能力,推动严重拥堵国省干线公路改扩建,继续推进打通省界断头路,研究完善过江跨海通道。推动构建分工明确、功能齐全、联通顺畅、协同发展的长三角机场群。协同推进港航资源整合、优化港口布局,健全一体化发展机制,加快形成分工合理、相互协作的世界级港口群。共建数字长三角,加快5G通信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协同开展综合应用示范。提升能源设施建设和服务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区域油气、电力等基础设施布局,提升区域能源互济互助能力。
9.1.2加强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高水平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平台,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发展。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联合开展国家重大科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领域,强化优势产业协作,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推进工业设计赋能长三角制造,打造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协同开展长三角地区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加快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在更广区域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良性循环。支持跨省合作载体发展,鼓励品牌园区输出管理标准和品牌。
9.1.3共同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共护太浦河、长江口等重要饮用水水源生态安全,建立全流域水源保护预警机制。共抓长江大保护,夯实长江生态保护修复基础,深化完善协作机制,加强标准规范统一、信息互通共享、监管联动系统,持续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共同守护好一江清水。推动重点跨界河湖联保。深入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打赢夏季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攻坚战,持续推进区域机动车、船舶、非道路移动机械等污染源联防联治。实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保障区域大气环境。建立固废危废污染联防联治机制,推动固废危废区域安全转移处置合作,探索建立跨区域环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强化生态环境一体化管理制度创新。
9.1.4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进实施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深化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探索长三角药品和医用耗材联合采购。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研究建立跨区域养老服务补贴等异地结算制度。深入推进跨区域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统一身份认证、打破数据壁垒、加强业务协同联动,推进高频服务事项跨省市通办和高频电子证照互认应用,打造“无证”长三角。鼓励跨区域教师交流合作,推动大学大院大所联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鼓励加强医疗合作,组建医联体,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覆盖范围。协同建立长三角常态化管控和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立完善应急协同机制,推动跨地区重大疫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和较大灾难联防联控和应急处置,完善应急物资协同保障。共同办好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办好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推进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保护利用。建立长三角体育产业联盟,深化长三角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作,共创区域性体育品牌项目。联合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和特色旅游产品,共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9.1.5建设统一开放区域大市场体系。聚焦打造一体化市场体系,着力打破行政壁垒,推动各类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做强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支持依法合规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推动区域内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互联共享,建设长三角产权交易共同市场。加快建设信用长三角,强化长三角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建立重点领域行业分级分类监管机制,打造一批区域性信用服务产业基地。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推动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发展。深化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加快长三角海关高质量一体化改革。推动市场监管一体化发展,统一市场准入规范,加强协同监管,完善跨区域执法协作联动机制。深化“满意消费长三角”行动。建立长三角标准化联合组织,推进“上海设计”等标准应用,推进计量技术规范共建互认,打造检测认证技术高地。
9.2 聚焦重点区域率先突破
以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先手棋和突破口,协同探索区域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制度创新,全面深化重大改革系统集成和改革试点经验共享共用,深化毗邻地区合作,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发展,促进更高水平区域分工协作。
9.2.1高水平共商共建共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聚焦规划管理、生态保护、土地管理、项目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公共服务、公共信用等重点领域,推进突破性、集成化、高强度、可复制的改革试验,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探索出一整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模式,建设成为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率先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的新路径,加强环淀山湖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功能提升,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世界级湖区。发挥西岑科创中心、高铁科创新城、祥符荡创新中心等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引擎作用,共建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跨域创新集群,建设成为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推进长三角医疗中心等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网络能级和公共服务体系品质。聚焦打造生态、人文、创新融合的江南水乡客厅,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强化示范区与苏州、嘉兴、湖州的全域联动,构建更大范围区域一体化创新链和产业链。
9.2.2推动省际毗邻地区开展深度合作。推进长三角科技城、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等载体建设。共同构建虹桥-嘉定-昆山-相城等功能走廊,研究建设沿沪宁合、沿沪杭产业创新带。鼓励支持嘉定-昆山-太仓地区,以及崇明东平-南通海永-南通启隆、嘉定安亭-青浦白鹤-苏州花桥、金山枫泾-松江新浜-嘉兴嘉善-嘉兴平湖等跨省城镇圈协同发展。
9.3 聚焦重大项目强化落实
以项目化推动一体化,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建成沪苏湖铁路,加快沪通铁路二期建设,推进北沿江高铁、沪乍杭铁路建设,加强沪甬通道等跨区域交通项目规划研究工作。建成G15嘉浏段,加快推进G318、G320、G228、G50等拥挤路段改扩建,推动省界对接道路增能扩容。建成平申线航道(上海段)整治工程,推进苏申内港段建设。积极推动南通新机场规划建设。共同推进新一轮太湖治理工程和环太湖地区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推进建设长三角(东台)康养小镇项目,示范带动长三角养老合作和康养产业一体化发展。
9.4 聚焦重大平台深化合作
进一步优化完善“上下联动、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各负其责”的区域合作机制,不断强化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的枢纽平台功能,充分发挥专题合作机制在重点领域牵头推动作用,加强部门区域联动。推进各类跨区域合作平台建设,持续放大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带动效应和虹桥商务区国际开放枢纽功能,更好发挥G60科创走廊、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等跨区域合作平台作用,进一步做实做强长三角一体化国资投资与服务平台,促进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精准服务区域企业科创板上市。充分发挥长三角企业家联盟等作用,支持鼓励企业、媒体、专业机构深度参与,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形成支持一体化、参与一体化、共推一体化的良好氛围。
9.5 深入推进对口支援和合作交流
加强同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流域经济带发展等战略协作,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促进国内优势企业在沪集聚,服务企业国内拓展,深化产业合作、园区共建、要素平台等合作模式,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保障能源资源和重要物资供应。加大对西藏、新疆、青海、云南等对口地区帮扶和东西部协作力度,不断深化上海与大连对口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