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报送《上海市生态空间建设和市容环境优化“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的函

印发日期:2023-10-30      发布日期:2023-10-30      沪绿容〔2023〕375 号

字号: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根据市“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总体部署,我局对《上海市生态空间建设和市容环境优化“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开展了中期评估工作,并已形成中期评估报告。现报送你委。

此函。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2023年10月11日


《上海市生态空间建设和市容环境优化“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送审稿)

 

    一、“十四五”规划总体实施情况

“十四五”以来,市绿化市容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五年规划目标,分解落实年度计划任务,积极抓好谋划布局,扎实推进生态空间建设,持续巩固垃圾分类实效,不断提升市容景观品质,大力夯实行业发展基础,《上海市生态空间建设和市容环境优化“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进展顺利,基本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预计可如期完成各项规划任务目标。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规划》确定的11个主要指标中期完成情况良好。从时间进度来看,截止2022年底,公园数量、绿道新建量、美丽街区覆盖率、道路机械化清扫率等指标完成任务已过半,其他各项指标进展符合预期。生态空间建设方面,森林覆盖率达到18.51%(陆域面积按6833km2计算),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0平方米,公园数量达到670座,新建绿道444公里(其中骨干绿道239公里);生态保护方面,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经估算已超过70立方米/公顷,湿地保护率达到50.04%,城市生物多样性指数(鸟类)达到0.58;市容环卫管理方面,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维持在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美丽街区覆盖率达到32%,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7%。(见附表1)

(二)重大项目完成情况

1、纳入市规划纲要项目

(1)老港生态环保基地建设。该项目涉及生物能源再利用二期、三期,以及再生建材利用中心(一期配套和二期)。其中生物能源再利用二期已建成并实现全量运营;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项目三期已开工,设计处理规模为厨余垃圾2000吨/天,计划于“十四五”期内建成,主要服务于上海市中心城区及浦东新区。四期填埋场封场生态修复工程、再生建材利用中心(一期配套)已开工。

(2)生活垃圾末端处置设施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浦东海滨、宝山、奉贤二期、金山二期等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和老港生物能源再利用项目二期、宝山等湿垃圾处理设施全部建成投产。老港生物能源再利用项目三期、松江扩建、闵行东部、嘉定二期湿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全面开工,奉贤、崇明、青浦湿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已开展前期规划立项工作。闵行马桥、华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全部建成投产,同时启动了一批市场化建筑垃圾资源化设施建设,建筑垃圾资源化能力达到1120万吨/年。

(3)千座公园计划:全市累计新增公园264座,城乡公园数量达到670座。其中通过世博文化公园、新城绿心公园等一批大型标志性公园建设,结合“一江一河一带”公共空间建设总体要求推进公园建设等方式新增城市公园71座;通过公共绿地改造提升和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等方式新增口袋公园133座,把更多“小而美”的口袋公园建在老百姓身边;通过开放休闲林地建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等方式新增乡村公园59座,新增主题公园1座。在数量增加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公园开放共享和优化配套服务,突出主题特色和文化内涵,在全社会凝聚“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已基本实现出门5-10分钟有绿,骑车15分钟有景,车行30分钟有大型公园的城市生态格局。

2、《规划》重大项目

(1)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建设项目实施。浦东沔青公园、普陀春光公园等7座环上公园已建成,徐汇华泾公园、浦东高科路公园等10座环上公园项目建设推进中,9座环上公园基本形成稳定方案;建成浦东段外环主干绿道17公里,启动25处外环绿道断点建设前期研究;推进16处新、改建外环绿道驿站建设,建成开放3处外环绿道驿站。完成环内楔形绿地建设200公顷。完成嘉定远香湖公园改造工程,奉贤上海之鱼公园已建成开放;临港顶科公园预计2023年建成;青浦上达河中央公园、松江新城中央公园加快推进建设。启动吴淞江生态间隔带国际方案征集工作。针对每个新城绿环编制《新城绿环专项规划》和《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带建设导则》,落实新城绿环造林空间,启动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带建设。

(2)环廊森林片区建设工程:聚焦“1+5+2”环城生态网络和黄浦江-大治河等市级生态走廊,集中连片推进林地建设,有序构建市域生态空间网络,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十四五”造林专项规划落实造林空间26.95万亩,其中“1+5+2”范围内15.07万亩。2021-2022年,全市完成新增森林面积10万亩,2023年计划新增森林面积4万亩。

(3)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崇明北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已纳入新一轮崇明世界级生态岛三年行动计划,落实了项目资金和实施主体,并启动专项规划编制等前期研究工作。编制《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头鹤栖息地适宜性保护与修复项目(一期)实施方案》并启动项目实施,预计今年底完成项目竣工验收。有序推进临港新片区南汇嘴生态园建设。开展全市层面互花米草防治工作,完成本市互花米草的分布调查,发布《上海市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开展重点区域互花米草防治研究并编制互花米草防治具体实施方案。到2025年,全市建立互花米草综合防治体系,互花米草清除率力争达95%以上。

(4)绿化林业“四化”等提升工程:以市级重点区域、绿化特色道路(街区)、街心花园为重点,全市共创建118条市级示范道路(点位),其中创建命名绿化特色道路33条。完成林地抚育面积6万亩,建成近自然“四化”森林。通过市级品种审(认)定林木良种22个,繁育10余种乡土珍贵化树种,用于本市造林、抚育等项目。通过与安徽省六安市、福建省三明市林业战略合作,共建“四化”苗圃,服务本市造林、抚育等林业绿化项目。

(5)市级绿道网络工程:2021-2022年全市累计建成绿道444公里(其中骨干绿道239公里)。重点推进外环主干绿道浦东段、苏州河等滨水绿道、新城绿环等骨干绿道建设,推进骨干绿道断点贯通和大都市圈绿道省际交界面贯通。其中外环主干绿道已建成70公里,并启动断点贯通前期研究工作。苏州河绿道中心城段14.56公里建成开放,基本实现苏州河绿道中心城段42公里贯通。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跨省绿道贯通,连接青浦区与江苏吴江区的环元荡绿道已实现跨省贯通。在市级“一江一河”滨水绿道建设的带动引领下,各区也围绕区域内重点河道建成开放一批滨水绿道。

(6)垃圾分类转运设施建设工程:推进转运设施建设和规模化、集装化提升改造,完成闵行闵北转运站、杨浦转运站、宝山泰和路转运站、静安转运站等9座转运设施的新建和改造任务,新增转运能力4035吨/日。

(7)“美丽街区”建设工程:开展新一轮“高品质美丽街区”建设,以徐汇区的上海音乐学院周边、体育公园周边以及虹口区的密云路、杨浦区的杨树浦路等区域为示范引领,推进公共空间开放共享和环境品质提升,全市完成253个“美丽街区”建设,累计建成“美丽街区”605个。预计到今年年底可累计完成302个“美丽街区”建设,“美丽街区”总数将达到654个。

(8)景观照明建设工程:按照“一城多星、三带多点”的规划布局,加快推进景观照明建设及改造。完成了黄浦江从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之间45公里岸线、近1000栋建筑、25座码头、4座跨江大桥景观照明的新建和改建工作,全面更换了高能耗灯具。苏州河两岸基本完成42公里岸线、30座桥梁、350余幢楼宇的景观照明建设及提升改造。组织编制嘉定新城、南汇新城景观照明规划实施方案。

(三)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1、“公园城市”“森林城市”“湿地城市”框架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生态空间质量规模不断提升

以千园工程为抓手,公园城市建设全面发力。全市新建绿地2671公顷(其中公园绿地1222公顷),立体绿化111万平方米。推动“公园+”与“+公园”。加快推进“千园”工程建设,通过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重点绿化项目、口袋公园、附属绿地开放共享、林地开放利用等新建或改造措施,打造更多能够能让老百姓“走得进、留得下、记得住”的绿色开放空间,持续完善城乡公园布局。进一步突出公园+特色,引导公园增加体育、文化、音乐、艺术、戏曲、红色资源等元素,落实老年友好型、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相关要求,不断完善公园基础设施,拓展公园主题功能,满足市民需求。全力扩大全年延长、24小时延长的城市公园数量,推进公园免费开放,收费城市公园减少至12座。强化公园、单位附属空间开放、提质,实现与周边街区、社区、商区的无界融合。持续推进绿道建设,初步形成健康、多元、互通、易达的都市绿道休闲网络。研究制定公园城市各类示范创建标准和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公园城市示范创建。

全面落实林长制,夯实森林城市建设基础。建立市、区、乡镇(街道)林长制责任体系,公布各级林长及相关责任区域,实行党政同责、分级负责;将林长制日常巡查纳入网格化管理,全面对接市、区、乡镇(街道)城市运行中心“一网统管”平台,实行清单化和闭环流程管理;选树示范典型,指导重固、合庆、石门二路街道等39个街镇创建林长制工作示范街镇。以林长制为抓手,深化落实林地保护利用目标责任制,将林地和森林保有量列入重点考核内容,强化属地责任,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要求,全力构筑城市绿色生态屏障。聚焦“1+5+2”环城生态网络和重点生态走廊,集中连片推进造林工作;依托一般农用地、道路河道两侧实施公益林建设,利用减量化地块、闲置土地和宅前屋后等零星土地开展造林,确保非规划、无计划不造林。优化整合200平方以上的“四旁林”等改造、质量提升项目。推动松江林场纳入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规范生态公益林抚育实施与管理,培育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近自然森林生态系统。推进62个开放休闲林地建设,其中8个为千亩以上景观游憩型开放休闲林地,共59处列入乡村公园名录;通过抚育改造和服务设施配套,将原本“看得见走不进”的林子变为可穿行的绿洲,提升林地林相结构、景观面貌和服务功能。推进奉贤区、崇明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强化自然保护地和湿地保护,推进湿地城市创建。着力强化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编制,并上报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草局;完成自然保护地勘界定标工作,编制完成各自然保护地勘界分报告;本市自然保护地从11处整合为7处,拟新建一处崇明北湖湿地公园,解决自然保护地内遗留的历史问题,做到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层级不降低。完成崇明东滩申遗三年行动方案、申遗报告文本和管理规划编制,完成国际专家实地评估。启动上海市湿地保护规划编制,聚焦崇明东滩、崇明北湖、九段沙等重要敏感区域,开展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启动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提高湿地生态质量。对标国际湿地城市建设标准,指导崇明区政府开展申报2024年第三批国际湿地城市的准备工作。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完成奉贤狗獾栖息地修复和崇明新村乡麋鹿极小种群引入工程建设,全市累计建成野生动植物重要栖息地22个,面积644公顷,涉及鸟类、两栖类、狗獾、獐、扬子鳄等各类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进一步加强本市收容救护工作的基础能力建设,规范收容救护程序,建立健全本市收容救护工作体系。推进辰山植物园、上海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联合申报国家植物园。

2、垃圾综合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基本形成

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构建生活垃圾分类常态长效体系。深入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综合考评制度,定期评估、定期通报,巩固垃圾分类实效。全市湿垃圾分出量基本稳定在干湿垃圾总量35%左右,可回收物回收量基本稳定在日均7000吨左右,有害垃圾分出量基本稳定在日均2吨左右,生活垃圾“三增一减”趋于稳定。持续优化源头投放管理,优化“一小区一方案”社区投放制度,通过指导属地合理增设或延长投放时段、实施节假日投放模式、夏季增加湿垃圾收运频次等措施,提高投放便利性。制定面向基层的分类投放管理工作指南,指导基层在转变志愿者值守方式过程中保障垃圾分类实效。上线小包垃圾“随手拍”群众监督小程序、开展社区违规投放等易发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拓展装修垃圾收运便民举措,全面推广 “固定堆放场所、专用回收箱、临时交付”收运新模式,促进“装修垃圾不落地”, 134个街镇已推进该模式。健全可回收物回收体系,持续完善1.5万个服务点、198个中转站、15个集散场,基本满足居民可回收物日常交售需求。优化中转站、集散场管理,夯实作业服务质量评议制度,切实提升主体企业运营水平。依托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联席会议机制,联合各相关部门、各区积极促进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工作,源头减量率达到3%。发挥收费机制在促进湿垃圾(餐厨垃圾)源头减量中的杠杆作用,引导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等积极参与“光盘行动”;开展特定区域减塑减量专项收集工作,在黄浦豫园和新世界、徐汇美罗城等12个点位投放塑料专项回收机。编制《上海市大型活动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指南》,在2022上海赛艇公开赛中开展试点,提高大型活动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水平。

完善垃圾转运和处理体系,全面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进一步完善与垃圾末端分类处理系统相匹配的收运物流体系,推进中心城区转运设施规模化、集装化提升改造和郊区转运设施建设。全市已投运生活垃圾转运设施43座、转运能力超过2万吨/日,其中转运码头3座、转运能力9500吨/日,提升干湿垃圾分类转运的能力。增加建筑垃圾水路运输比例,已投运建筑垃圾中转码头25座,转运能力超过2.5万吨/日。大力推进末端处理设施建设,全市生活垃圾焚烧能力达到2.8万吨/日,湿垃圾处理能力达到8530吨/日(其中集中处理能力6680吨/日),全市应急填埋能力5000吨/日,全面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目标。完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体系,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达到1120万吨/年。持续开展全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乱堆乱放点位排查整治工作,对排查发现的点位,严格标准落实整改,并纳入信息系统加强监管。

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提升,拓宽资源化利用产品出路。提高湿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推进老港湿垃圾二期固渣生物资源化技术(黑水虻)50吨/日项目试点;老港三期项目建设采用“预处理+厌氧消化+生物养殖+好氧发酵”组合式工艺,并统筹利用一期、二期项目固渣、沼渣,整体提升老港基地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印发了《上海老港生态环保基地“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了老港生态环保基地科创中心、环境质量提升等一系列项目建设任务,开展了炉渣深度利用中心、可回收物利用项目前期立项研究工作;推进松江天马低碳园区创建和浦东黎明固体废物资源化再利用园区建设。启动钢铁窑炉协同处理生活垃圾焚烧飞灰资源化利用路径的研究。探索拓宽湿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出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请有机肥料登记证, 2022年以湿垃圾为原料制备的土壤调理剂产品应用于果蔬种植领域约3.93万亩,园林绿化领域约582亩。优化餐厨废弃油脂闭环管理,推进落实餐厨废弃油脂跨省转移利用备案工作,规范市外应急处置机制。强化餐厨废弃油脂信息化管理,开发餐厨废弃油脂产生单位平台页面以及移动端申报,年内总申报率达100%;逐步推进“一码通识”电子联单替代纸质收运联单,上门收集覆盖率达100%,“一码通识”申领率73%。

3、市容景观靓丽多彩,有效助力美丽上海建设

优化提升市容环境品质。“美丽街区”建设持续赋能。延续“美丽街区”建设机制,注重“做减法、全要素、一体化”开展了新一轮“高品质美丽街区”建设。按照每个街镇至少有一个“美丽街区”的目标,进一步拓展覆盖面,努力放大“美丽街区”的示范带动效应,系统提升城市环境。公共空间休憩座椅优化提升。推进公共空间休憩座椅优化提升三年行动,通过新增一批公共空间休憩座椅,优化一批休憩座椅布局分布和功能品质,共享一批沿街商户店铺座椅,组织开展公共空间休憩座椅市民创意征集活动和研究推动座椅认捐认养等社会共治,努力打造“一座可以坐下的城市”。全市累计完成公共空间休憩座椅优化提升1.7万余处,切实解决市民在公共空间“没地方坐”“坐不下来”“不愿意坐”的问题。景观照明工作亮点纷呈。景观照明管理法规政策规划体系基本形成,高质量完成重点项目建设及改造。黄浦江核心段“流光溢彩”,形成光影秀品牌;苏州河两岸“温馨雅致”,为市民游客提供了夜间休闲好去处。高标准落实绿色低碳节能管理,全市景观照明的节能灯具使用率已达到92%以上。开发了景观照明集中控制系统,实现景观照明启闭统一管理、用电实时监控的节能运行方式。

构建市容环境保障常态机制。重大活动市容环境保障圆满完成,自2018年实施第一届进博会市容环境保障工作以来,已累计完成13476项市容环境提升项目,并通过固化集中办公、工作例会、信息报送、应急响应等制度,确保人员稳定、方案到点、指挥到一线。进博会市容环境保障工作圆满完成,花博会、建党100周年等重大活动市容环境保障有力,“世界会客厅”良好城市形象得到海内外宾客的广泛赞誉。提升综合管理效能。加强市、区、街镇三级市政市容工作综合协调平台建设,完善市容环境质量社会公众满意度等测评体系。以市容环境综合管理达标示范街镇创建、复查等为抓手,加大对薄弱区域、环节的协调督办。深化落实责任区管理,26万家责任区单位积极参与,842个自律自治组织凝心聚力,红色包干区制度发挥优势。公厕服务能级不断提升,推进环卫公厕适老化适幼化改造,建设无障碍设施和智慧公厕,提高第三卫生间配置比例。完善公厕便民服务措施,不断优化男女厕位比,进一步优化完善公厕免费供纸、冬季热水洗手、24小时开放、提供公厕旁临时停车位等服务。推进农村公共厕所提档升级,农村新建改建公厕普遍达到三类以上标准,乡村振兴示范村、集中居住点、旅游景点等因地制宜建设二类以上公共厕所。城市保洁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共建设了208个高标准保洁区域,面积约为1600万平方米,约占环卫保洁面积的8.4%。打造45条“落叶不扫”景观道路,成为申城的一道独特风景。

专项工作治理推进顺利。设摊综合管理安全受控。持续强化无序设摊综合管控工作,有效防止无序设摊聚集,同步抓好设摊疏导点和管控点规范管理。据2022年底无序设摊测评数据显示,全市无序设摊总量为5759个;其中,中心城区2320个,郊区3439个。制定《关于进一步规范设摊经营活动的指导意见(试行)》,进一步规范设摊经营活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保持市容环境整洁、有序、安全、美观,满足人民对高品质、亲民化生活的需求。面上短板持续攻克,针对结合部、“三无”通道等市容环境问题高发区域,累计实施了238处薄弱区域和125条薄弱中小道路市容环境治理,浦东新区上南路1500弄上钢集贸市场周边、长宁区镇宁路465弄“沪上最宽弄堂”、普陀区双河路、徐汇区乐山路等一批薄弱区域和中小道路市容环境切实改善。实施了38个撤制镇市容环境治理,城乡结合部区域环境面貌改善提升。户外广告招牌提质治违。完成《上海市户外广告设施设置规划(2023-2027)》修编工作,建立健全户外招牌法规标准体系。将户外招牌日常巡查纳入网格化管理,组织开展户外招牌特色道路(街区)建设。已拆除违规户外广告设施、电子走字屏、招牌15070块,向城管执法、交通部门移送车辆、游艇违规设置广告的案件线索68批(次)。机动车清洗场站治理成效显现,全市清洗场站备案率从2020年底54.5%提升至93.24%。强化垃圾清运车辆车容车貌日常监测,车容车貌整洁率为94.12%。

4、资源监测预警和管理执法能力不断提升,促进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深化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行业立法体系,出台《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将于2023年10月1日起施行;完成《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修订,制定《上海市浦东新区固体废物资源化再利用若干规定》、《上海市水域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均已颁布施行;完成《上海市森林管理规定(草案)》送审稿,报送市司法局。完成《上海市环城绿带管理办法》等3项立法后评估工作;启动《上海市公园管理条例》等2项地方性法规修改研究、《上海市湿地保护条例》等地方性立法前期研究,开展《上海市户外广告设施管理办法》等一批政府规章的修改研究工作。严格落实“证照分离”改革要求,完成12项改革任务,实现全行业网办率100%的目标,实现行业政务服务办理类事项100%电子证照发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加强林业行政执法管理。开展森林督察和打击毁林专项执法行动,完成本市2013-2017打击毁林数据以及2018-2021森林督察数据入库工作,确保各类违法违规减量图斑查处整改到位。加强对各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公益诉讼机制,进一步完善自然保护地执法协作机制,依法做好行刑衔接;组织开展了“清风”“网剑”、候鸟迁飞保护、打击非法狩猎、违规侵占国家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问题专项整治、花鸟市场非法交易整治等联合执法专项行动,协助市场监管和公安部门办理行政、刑事案件700余件。加强日常巡护和执法记录等设施设备配置,推进执法询问场所、涉案物品保存场所和监控指挥中心建设。林业批后监管实现全覆盖,林业行政处罚信用监管机制逐步形成,对不履行补建林地约定的企业,列入失信名单,做到行政处罚信用信息应归尽归、分级修复。

推进行业数字化转型。初步完成绿化市容行业监管平台建设,重点展示行业特色数字体征体系、全生命周期管理及重点业务动态数据,基本实现数据汇集的一屏可观和实时动态的全程可管。完善行业重点业务系统功能,赋能建筑垃圾、餐厨废弃油脂、户外招牌、双减半等各应用场景的开发,更大程度体现智能预警、自动判断、闭环管理,大幅提升管执联动效率。通过拓展数据采集范围,物联网传感技术和数据分析模型应用,织密强化数据体系。深入推进林业全域数据治理,加强数据质量和安全,实现横向市级部门关键数据全共享,各委办累计调用次数1211万次,实现纵向区级单位管理数据全联通,行业全域数据治理进一步深化。

强化资源管理和监测体系。对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底版,完善全市林地、绿地和湿地资源管理“一张图”“一套数”监测体系。完成森林资源数据一张图更新,持续开展湿地资源监测;建立自然保护地“天地空一体化”监测评价网络,推进自然保护地监测指标体系研究,以及自然保护地定位监测网络实施方案编制。完善疫源疫病监测体系,严格开展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持续开展鸟类、兽类、两栖类野生动物资源监测。加大森林防火工作力度,建成森林防火监测预警系统。以美国白蛾和松材线虫病为重点,扎实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治。

总的来看,在《规划》推进落实过程中始终注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贯彻落实国家要求,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制定出台了林长制、自然保护地、公园城市、环城生态公园带、科学绿化、单位附属空间开放等系列文件,全面系统推进生态空间建设和保护各项工作。二是注重规划引领,发布了生态空间、环卫专项规划,以及户外广告设施设置规划等,批复了造林专项规划,编制乡村公园规划建设导则,统筹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以空间规划保障发展规划目标任务的实现,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久久为功。三是加强政策配套,先后出台环城生态公园带、重点绿化项目、湿垃圾设施和新能源环卫车政策,滚动实施林业三年政策、绿道、口袋公园和垃圾分类等政策,不断健全林业生态补偿机制,充分发挥资金激励和保障作用,为任务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撑。四是强化标准示范,推进标准化项目管理,发布《生态公益林养护技术规程》等25项标准,出台公园城市、单位附属绿地开放等一批建设技术导则,完善了市容景观等精细化管理标准及相关执法的制度性文件。五是加强科技驱动。组织开展生态空间质量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等方向的科技攻关,举办“公园+科普—来吧!葩科!”系列科普活动,助力行业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严格落实“应替尽替”要求,有适配车型的环卫车新增或更新任务基本采用新能源环卫车,共更新新能源环卫车341辆。

二、存在问题

(一)生态空间规模总量增长放缓,公园绿地建设需要创新规划土地管理模式。受“三区三线”划定和严格耕地保护政策影响,造林规划空间划示和项目落地实施难度剧增。根据“十四五”净增24万亩森林面积的目标要求和预留2.4万亩占林补林空间,按照120%的造林空间给予保障,应落实规划造林空间32万亩,但目前各区审核批复规划造林空间不足27万亩,尚有5万亩规划缺口。同时,差异化土地政策导致各区造林落地难,受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影响,各区纷纷加大复耕的补贴政策,每亩20万-80万不等,而造林仅为建设费用的相应补贴,差距巨大。受耕地指标补贴政策的诱导,属地往往优先选择复耕,规划造林图斑被挪作他用。2021-2022年新造林面积仅1.6万亩,均未达到年度新造林任务要求。上海建设用地已达天花板,亟需探索公园绿地依法办理用地手续但不纳入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管理的新机制。“环上”公园改造等项目中配套设施用地保障存在困难,亟需研究相关管理办法和实施路径。中心城公园绿地总量和人均水平仍存在不足,绿地面积和公园绿地面积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部分区域仍存在公园绿地服务覆盖盲区。

(二)工程渣土消纳空间日益短缺,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水平仍有提升空间。全市工程渣土平均每年申报量约为8000万吨,备案卸点剩余库容约5390万吨,其中市级卸点南汇东滩N1库区,剩余库容仅约320万吨,重大工程建设渣土消纳需系统谋划。垃圾分类源头管理仍需加强,部分社区分类投放设施面貌亟待提升。湿垃圾集中处理能力仍存在阶段性缺口,可回收物回收体系韧性有待增强。垃圾再生产品强制(鼓励)使用制度有待健全。

(三)美丽街区建设持续动能不足,生态空间管护和市容景观常态长效管理需进一步加强。本轮美丽街区建设缺少市级财政补贴,部分区资金投入不足,建设积极性相对不高。新能源环卫车替代需求不足。面对社会投资建设的景观照明规模不断扩大,景观照明设施低碳节能、集中控制等管理手段和依据有待调整优化。口袋公园、乡村公园作为千座公园计划的主要新增主体,各区养护经费投入和管理体制差异导致养护面貌参差不齐,亟需研究明确不同类型公园养护标准和定额,建立各类公园的养护经费保障和合理增长机制。生态产品价值转换路径有待探索。

三、发展趋势分析

(一)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首次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定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在从严实施耕地保护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背景下,要以“五个新城”建设打开发展空间,充分挖掘潜力,严格按规划拓展绿化规模,增强碳汇能力;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推进生态惠民工程,坚持增量和提质并重,扎实推进千座公园计划,打造“公园+”的多彩天地;要坚持系统治理,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落实好林长制,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

(二)双碳工作目标提出新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这是对统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路径和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对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提出殷切期望。要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和卓越心,坚持高标准引领,更加注重在细微处下功夫、见成效,努力扩大生活垃圾分类实效,提升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推动新能源环卫车替代,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优美整洁环境的感受度和满意度。

四、“十四五”中后期的主要举措

(一)加快构建“公园城市”“森林城市”“湿地城市”框架体系

一是全力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和千座公园民心工程建设。结合重点绿化项目,推进形成东西南北中布局均衡、大中小级配置合理、特色鲜明的城乡公园体系。发布《上海市乡村公园规划建设导则》,明确乡村公园体系构建和规划原则,规范乡村公园建设形式和内容,完成项目备选库。每年新增各类公园120座,因地制宜推进公园雨水调蓄设施建设。优化城市生态格局,通过打开公园围墙与积极推进单位附属绿色空间开放共享等方式实现绿地无界融合,补全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缺口。推动城市公园免费开放、延长开放,加强各类公园后续管养和完善服务配套,充分提炼公园特色,讲好公园故事,实现文绿一体、体绿相融,打造 “公园+”的多彩天地。进一步强化市、区级骨干绿道网络建设,大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跨省绿道贯通工作;更加注重老百姓身边绿道建设,强化社区绿道与骨干绿道的联通、成网。

二是深入落实林长制,守护超大城市绿色生态基底。夯实“多造林、造好林”的核心目标,将林长制工作与造林任务全面挂钩。积极落地落实生态空间,按照造林专项规划,聚焦新城绿环等重点区域,科学设定年度指标任务并分解到区、街镇,压实属地责任。引导林水复合,提高绿化项目乔木种植比例,科学推进国土绿化,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确保规划既定的造林任务完成。进一步健全林地资源监测体系,配合国家特殊灌木林的统计范围和口径研究,创新优化森林资源年度监测计算口径和技术规程。持续推进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上海试点工作,推进奉贤、崇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构建“管好林、用好林”的管理体系,将林长制建设与林业日常工作充分结合。发挥林长制作用管好林,加强林政执法体系建设。夯实各级林长责任,推进林长履责制度化;建设标准化街镇林长办,推进机构建设标准化;建立全市林长数字化工作平台,推进林业管理信息化;修订林长制年度考核办法,推进考核评价科学化;聘请第三方对全市林长制工作开展检查,推进林长制宣传社会化。

三是加强自然保护地和湿地保护。编制完成全市自然保护地专项规划和湿地保护规划,优化完善栖息地规划布局。全力推进崇明北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前期研究,启动专项规划编制,深化细化项目实施方案,确保2024年开工建设。指导推进崇明区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加强野生动植物执法力度。全面提升市区两级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能力,指导督促上海动物园收容救护中心建设,推动各区明确临时收容救护场所。探索建立自然保护地“天空地一体化”调查监测网络体系,持续开展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监测,提升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预警能力。

(二)持续提升垃圾综合治理实效

一是深化完善垃圾分类长效机制。一是深化完善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联席会议统筹协调作用,压实各部门、各行业、各区法定责任,强化联合指导和检查监督,优化资源和管理力量配置,加强政策和资金保障,确保垃圾分类工作高效推进。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围绕“常态化、便利化、减量化、系统化、资源化、智能化”,积极打造垃圾分类升级版。按照“一小区一方案”,差异化、针对性地对投放点进行升级改造,明确误时(延时)投放点的设置原则和管理要求,不断优化生活垃圾投放模式。推进“五个一批”示范亮点、湿垃圾资源化设施、湿垃圾品质监控系统等项目建设,强化全程体系管理能级,确保单位和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保持在95%以上。

二是着力推进湿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组织实施环卫设施专项规划。加快推进老港生物能源再利用项目三期等一批湿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湿垃圾集中处理能力达到11000吨/日以上。探索湿垃圾生物转化后产品适用范围,持续拓展湿垃圾资源化产品在园林绿化和农田土壤改良中推广应用。推动各区、各街镇将符合条件的中转站、集散场及其运营主体纳入上海市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发展名单。全力推动浦东新区做好固废资源化利用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

三是持续健全建筑垃圾管理机制。加大装修垃圾专用回收箱推广力度,开展装修垃圾作业服务单位、收运价格上墙“双公示”。加强非居装修垃圾管理,确保垃圾及时清运。加强装修垃圾和拆房垃圾进厂品质管控,优化设施处理工艺,提高再生产品质量。分阶段、分类型研究制定再生产品强制(鼓励)使用制度,拓展再生产品应用渠道;鼓励各区通过工程回填、低洼填平、堆坡造景等渠道推进工程土方消纳,推动南汇东滩N1库区土方消纳扩容,探索建立长三角工程渣土统筹消纳共享机制。对建筑垃圾违法违规处置行为保持高压态势,通过线上实时数据关联和线下网格化巡查,做到及时、精准发现和处置。

(三)持续提升市容环境治理水平

一是打造环境亮点。聚焦进口博览会等重大活动,制订市容环境优化提升方案,展现世界会客厅新形象。持续推进“美丽街区”建设,确保完成300个美丽街区建设任务。结合街区建设,做好公共空间休憩座椅优化提升工作,努力将上海打造成“一座可以坐下的城市”。完成重点地区景观照明建设,打造重要商圈景观照明新标杆,塑造“一江一河两高架”“五大新城”景观照明新亮点。加强景观照明低碳节能管理,核心区域、重要区域内以及在重要单体建(构)筑物上设置的景观照明,纳入市级、区级景观照明集中控制系统达到90%以上。

二是抓好专项治理。全面完成65个撤制镇市容环境治理,努力缩小城乡二元结构差距。开展地铁出入口周边环境治理专项行动,强化管执联动,有效解决非机动车乱停放、占道堆物、地面乱涂写等突出问题。坚决取缔无序设摊,科学分类管理,稳步推进设摊特色点建设,不断规范设摊疏导点、管控点管理。组织实施《上海市户外广告设施设置规划(2023-2027)》,持续强化违规户外广告治理。大力推进违法户外招牌综合治理和户外招牌特色道路(街区)建设,提升城市容貌。深化落实市容卫生责任区制度。

三是提升城市保洁精细度。固化已创建区域(道路)常态长效化管理机制。开展高标准保洁区域(道路)的创建工作,增强示范引领、辐射周边中小道路的溢出效应。提升水域环境洁净水平。启动公厕适老适幼和无障碍环境便民化改造,积极推动公厕24小时开放,探索公厕保洁管理新模式。按照“应替尽替”原则,完成“十四五”时期新能源环卫车辆更新的既定目标,加快建设环卫停车场和充电基础设施,打造新能源环卫车高标准保洁区域(道路)。

五、调整方案

关于宝山、徐汇2座可回收物集散场。鉴于目前各中心城区已在本区通过与可回收物主体企业合作等方式建成了本区可回收物集散场,或通过可回收物中转站物流调度实现了可回收物中转集散功能,原规划在宝山、徐汇建设一南一北两个集散场服务于中心城区的必要性不足,拟调整取消。

六、报告附件

(一)指标数据汇总表(见附表1)

(二)项目进展情况汇总表(见附表2)

(三)典型案例剖析(见附件1)

案例1、“十四五”开放休闲林地建设

案例2、高效推进“美丽街区”建设

案例3、开展《上海市户外广告设施设置规划》修编

案例4、牢记殷殷嘱托 凝聚治理合力 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

案例5、建设环城生态公园带,推动打造“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

案例6、口袋公园建设

(四)“十五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清单(见附件1)

选题1、第二个千座公园规划研究

选题2、森林质量精准提升

选题3、崇明北湖生态修复和湿地公园建设

选题4、推进城乡容貌提升计划

选题5、可回收物体系健全完善与品质提升研究


附表1、指标数据汇总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属性

2020基期值

2021年进展

2022年进展

2023.6.30进展

2025年目标

指标说明

进展评价和预期完成情况判断

备注

1

森林覆盖率

%

约束性

18.49

18.02

18.51


>19.5

2021年起,陆域面积按6833km2计算

预计完成

市级纲要指标

2

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

立方米/公顷

约束性

65

/

/


>75

每五年发布一次数据

预计完成

2022年估算值为70

3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平方米

约束性

8.5

8.8

9.0


>9.5


预计完成


4

公园数量

约束性

406

532

670


>1000


预计完成

市级纲要指标

5

绿道新建量(其中骨干绿道)

公里

约束性

1000

212

(136)

444

(239)


>1000

(>500)


预计完成


6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约束性

100

100

100

100

100


预计完成

市级纲要指标

7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

约束性

38

40

42


>45


预计完成


8

"美丽街区"覆盖率

%

预期性

20

27

32

37

>45


预计完成


9

湿地保护率

%

预期性

维持50

>50

>50


>50


预计完成


10

城市生物多样性指数(鸟类)

/

预期性

0.57

0.53

0.58


>0.6


预计完成


11

道路机械化清扫率

%

约束性

92

94

97


100


预计完成



 

附件2_页面_1.jpg

附件2_页面_2.jpg

附件2_页面_3.jpg

附件2_页面_4.jpg

附件2_页面_5.jpg

附件1、典型案例和“十五五”前期研究选题

 

案例1、“十四五”开放休闲林地建设

“十三五”以来,上海林业部门加速开展规划造林、规模造林、规范造林,2022年末森林覆盖率已达18.51%。同时,面向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两山论”与“人民城市”理念相结合,创新布局开放休闲林地建设,为城市增加“可穿行的绿洲”。目前已建成8个千亩以上开放休闲林地和54个服务地区市民的中小型开放休闲林地,增加了林地在生活中的参与度和感受度,服务市民对绿色生态空间的需求,获得显著成效和重要经验:

一是规划先行,分类建设。编制《上海市“十四五”开放休闲林地建设布局规划》,规划景观游憩型和健身休憩型两类。景观游憩型选择交通便利、位于重要生态空间的生态公益林,面向全市乃至长三角,打造多样化复合森林景观,满足市民观赏、游憩、科普需求。健身休憩型选择村宅周边,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提升林地景观和功能,满足周边居民日常步行、健身和休闲需求。

二是探索突破,因地制宜。与市规资等部门协商林地内建设标准,编制完善《上海市开放休闲林地建设导则》。各开放休闲林地根据自身生态资源禀赋,在保障基本建设要求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探索林水、林花、林灌等多种复合景观模式和生态停车场、避雨亭廊、休息驿站等服务设施,在林子资源总量不减少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群众多元需求。

三是政策保障,聚焦重点。通过纳入《2022-2024年上海市推进林业健康发展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和《上海市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确保获得良好政策支撑。各区镇在开放休闲林地的建设选址中,多结合林地抚育,集中打造示范区域,凸显生态服务能力。

尽管开放休闲林地初具成效,但作为一种新兴模式,仍处于探索磨合阶段,长期发展面临多重挑战。一是开放休闲林地涉及管理层面多个维度的巨大变化,尚未明确与新任务相适配的管理体系。二是现有功能服务难以满足市民多元化需求,林地建设的严格规定制约了休闲服务潜力。三是建设资金和政策支撑力度不足,缺少长期维护性保障和周边系统性配套体系。

下一步,将充分利用上海市林长制深化建设契机,厘清属地责任,统筹生态空间管理,推动部门合力;创新建设思路,提升设计水平,适当引入社会化服务,补充周边配套设施,提高游憩舒适度;全方位、多角度提升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实现对城市森林共同意识的再塑造。到2025年,上海规划建成250座各类开放休闲林地,建设成为城市生态公共空间体系中的关键节点,为市民提供更多休闲、健身、康养、休憩的绿色生态空间和大都市独有的城市森林体验。


案例2、高效推进“美丽街区”建设

“美丽街区”建设是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抓手,是优化城市形象、彰显城市品格、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是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具体实践。自2018年起,市绿化市容局、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依托市城市管理精细化领导小组,全力推动实施本市“美丽街区”建设工作。

“美丽街区”建设工作得到了全市各级城市管理部门的积极响应。2018年至2020年,全市共完成了352个“美丽街区”建设,圆满完成第一轮“美丽街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全市又启动了新一轮“高品质美丽街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继续拓展建设覆盖面,打造一批标杆街区,全市“美丽街区”总数累计达605个。

各区结合区域特点,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美丽街区”,得到了市民的普遍好评。如,徐汇区汾阳路“美丽街区”,聚焦徐汇衡复风貌区,围绕品质提升和精细治理“硬件”和“软件”两个维度,建立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智慧化的全生命周期长效治理机制,活化建筑街区、再塑宜居功能、延续历史文脉,努力打造风貌保护的样本、精细治理的标杆和“美丽街区”的典范。其中,结合上海音乐学院校区整体改造,推进了淮海中路公共空间打开,联合上海音乐学院共同完成了淮海中路的公共空间建设、开放工作,重点打造了高品质口袋公园,方便市民休憩、游玩。黄浦区南京路东拓区域的山北街区,注重内外兼修,小区内综合治理,小区外用好边角料地块,打造“云之丘”口袋公园,大幅提升市民获得感。复兴中路街区根据“美丽街区”和“公园城市”建设要求,拆除复兴公园围墙,将充满法式浪漫气息的公园景观与街区融为一体;推进单位附属绿地向公众开放,将民防大厦原本封闭的配套绿化打开,“变身”为深受周围居民欢迎的口袋公园、科普公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示范效应。普陀区曹杨环浜街区以“美丽街区”建设为统领,加强规划设计,聚焦社区居民的“急难愁盼”,对曹杨环浜沿线实施全要素的改造提升,重构了“一环、三道、多点”的珍珠项链状的亲民便民、宜乐宜游的新型环浜公共空间;以“一网统管”推动城区运行,让“人民性”成为曹杨最亮丽的底色。此外,虹口区密云路、杨浦区杨树浦路等区域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美丽街区”不是“盆景”而是“风景”,是老百姓身边的、可以走进的“风景”,许许多多的“美丽街区”都成了市民喜闻乐见的“网红打卡地”。

全市还结合“美丽街区”建设,大力推动公共空间休憩座椅优化提升三年行动,市绿化市容局、市委统战部建立“同心共美”工作机制,通过新建、改造提升、认建认养、社会共享等方式,全市已累计优化提升1.7万余处座椅,去年开展的公共空间休憩座椅市民创意征集活动更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一处处座椅成了一处处温暖。

通过“美丽街区”建设,市民群众更加直观生动地感受到了“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可漫步的,公园是可休憩的,上海这座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市容环境质量社会公众满意度测评也从“美丽街区”建设启动之前的尚可水平(2017年下半年,79.92)上升到良好水平(2022年下半年,81.33)。


案例3、开展《上海市户外广告设施设置规划》修编

户外广告设施设置规划是户外广告设施管理的基本依据。2017年,市政府批复同意的《上海市户外广告设施设置阵地规划(2017版)》实施五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户外广告设施源头管理显著加强,违法户外广告设施整治不断深化,户外广告设施审批率稳步提高。为进一步营造商业繁荣氛围、提升市容景观品质助力,适当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户外广告的合理需求,我局对《2017版规划》开展修编。

1、依法依规开展修订工作

2021年,我局完成了《2017版规划》实施后评估工作。2022年,我局成立了《规划》修编工作专班,在后评估基础上形成了《规划(征求意见稿)》,通过书面征询、专家咨询会、网上公示等不同方式征求意见,经局长办公会审议,形成了《上海市户外广告设施设置规划(送审稿)》上报市政府。12月29日,市政府批复同意实施。

2、规划目标明确亮点突出

(1)主要目标和原则。围绕上海2035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规划》提出了“安全环保性、功能适配性、协调有序性、创新融合性”四大原则。

(2)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强调坚持“规范设置、创新发展”的基本思路,建立“空间控制分区+管理控制通则+分类控制条款”三级规划管控机制。

明确空间分区要求。以城市空间结构、公共活动中心网络、城市商业等级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为户外广告设施设置分区依据,提出“三区”规划要求。

明确管理控制通则。从城市功能业态、市容市貌、公共安全三个角度,提出管控规定和禁设条款。

明确分类管控要求。根据用地性质、建筑类型以及“三区”划分,明确具体设置要求。

(3)明确创新论证机制。支持设置与城市空间环境相适应的新型户外广告设施,明确新型户外广告设施论证机制,以推动户外广告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3、开展《规划》宣贯工作

2月中旬,我局组织了《规划》宣贯培训,为各区编制户外广告设施设置实施方案打好基础。3月3日,“上海发布”发布了“规范户外广告设施设置,提升城市景观品质!一图读懂上海市户外广告设施设置规划(2023-2027年)”,对《规划》主要内容进行了解读。3月21日,SMG“时事新闻”栏目播出了“上海出台新一轮规划 首次鼓励设置新型户外广告”,“新闻报道”栏目播出“|新一轮户外广告规划发布 首次鼓励设置新型广告”,当晚9点SMG“新闻夜线”栏目播出了“新一轮户外广告规划发布 首次鼓励设置新型广告”4分钟的新闻专辑,对《规划》主要内容予以解读。

 

 


案例4、牢记殷殷嘱托 凝聚治理合力

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的首提地,上海深刻认识到做好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举措。自《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以来,上海垃圾分类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城市的前列:市民分类习惯普遍养成,居住区和单位分类达标率双双达到95%;源头分类实效趋于稳定,全市湿垃圾分出量稳定保持在干湿垃圾总量的35%左右,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

(一)完善顶层设计。2019年7月1日,《条例》正式实施,为上海生活垃圾综合治理提供了法制保障。坚持“全市一盘棋”思想,按照“市级统筹、区级组织、街镇落实”思路,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行业管理部门以《条例》为准绳,先后制订和发布配套文件54项,并按照“管行业,也管垃圾分类”的要求,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基层群众积极创新实践,把垃圾分类纳入基层党组织工作职责,形成以居(村)党组织为核心,居(村)委、业委、物业、志愿者“多位一体”的协同推进机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二)健全全程体系。优化源头分类投放环境,全市完成分类投放点规范化改造2.1万余个;提升分类收运能力,规范配置湿垃圾车1790辆、干垃圾车3468辆,有害垃圾车129辆、可回收物回收车522辆;重构可回收物体系,建成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1.5万余个、中转站198个、集散场15个,可回收物“点、站、场”体系基本形成;强化分类处理托底保障,全市湿垃圾资源利用和干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超过3.6万吨/日,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三)广泛宣传发动。持续开展入户宣传,累计近4000万户次,不断提高市民分类意识与参与度,引导居民主动参与。组织媒体正面宣传报道生活垃圾分类开展情况超3万篇次。上线垃圾分类查询小程序,总查询次数已超过3600万次。将垃圾分类教育工作全面纳入学校思政教育总体框架,推进“高校垃圾分类精品课进课堂”“上海高校垃圾分类青年志愿者”建设。构建市、区、街镇三级垃圾分类志愿者体系,组织全市“垃圾分类‘随手拍、随手改’志愿服务百日行动”。开展“垃圾去哪儿了”公众体验活动,带领超6万人次的市民实地参观生活垃圾末端处置设施,深入认识和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

(四)强化机制创新。深化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综合考评制度,将第三方测评、社会评价、管理部门考核相结合,每半年度向社会公布考评结果,形成各区、各街镇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良好格局。加强科技赋能,推进智能监管应用,充分衔接市区两级“一网统管”平台,鼓励部分有条件的区、街镇安装摄像监控、身份识别等设备,加快建设转运站、末端处置设施湿垃圾品质智能监控系统,实现各环节分类质量的高效精准监管。


案例5、建设环城生态公园带,推动打造

“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

一、基本情况

“十四五”以来,本市依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沪府办〔2021〕36号)全力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体系规划建设,以外环绿带功能提升、楔形绿地建设为重点,推动打造“一大环+五小环”紧密联系的生态网络空间结构。截至目前,首批已建成7座“环上”公园、70公里外环绿道,“环内”累计新建200公顷楔形绿地,“五个新城”绿心公园中,临港顶科社区公园基本建成,今年计划建成开放的10座“环上”公园项目、新增14公里外环绿道、4处断点贯通以及8座外环驿站均在有序推进,预计年内按期建成开放。

二、主要措施

(一)强化规划引领和政策保障

为确保建设任务顺利完成,除《上海市生态空间建设和市容环境优化“十四五”规划》,专门编制环上总体规划和设计导则,联合市规资局制定并发布《外环及周边地区慢行空间贯通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规划范围和任务,并按年度按区域细化分解建设任务,2023—2025年建设任务现已纳入上海市委民心工程。同时,联合市发改委制定配套扶持办法,对环上提升项目、绿道贯通、外环驿站和重点绿化项目予以资金补贴,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有力支撑。

(二)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原则

环城生态公园带以外环绿带为生态基底,历经20余年建设抚育具有较高的生态优势和生态功能,在建设上重点突出“生态、自然、野趣、静谧”的特色亮点,充分体现“保护优先”的原则。在规划、设计、施工各环节均秉承该原则,减少人工干预,不搞大拆大建。主要采用林地更新、植物群落结构优化、土壤改良、水系连通、水质提升等生态措施,兼顾生态保护和观赏游憩,提升公园综合服务水平,提高彩化比例,注重植物群落的空间美学和文化表达,分别结合自然本底以桃、梅、水杉等为主题打造植物特色景观,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

(三)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

建设过程中重点关注市民关切和实际需求,以此为导向,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一是问计于民,广泛开展“金点子”征集活动,建立健全市民参与机制,结合区域发展特征、周边人群需求、生态基底条件等,因地制宜,展现出主题鲜明的“公园+”特色,达到“一园一品、千园千面”的效果;二是问需于民,将公园绿地中露营、骑行、遛宠等市民较为关切的问题,纳入后续环城生态公园带运营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的研究出台,积极回应市民需求;三是问效于民,面向市民、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回访评估环城生态公园市民参与机制效用,开展首批环上公园市民满意度调查,共回收市民游客问卷1515份,总体满意度评分为8.92分,并根据市民反馈的公园基础服务设施配套不断优化调整,建真正受市民欢迎的公园。


案例6、口袋公园建设

“十三五”以来,上海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大力推进“小、多、匀”口袋公园建设。“十三五”共建设街心花园230个。“十四五”开始口袋公园建设,“十四五”新建改建口袋公园160座。综上,截至2022年底,本市共建设街心花园和口袋公园390座。其中,纳入城乡公园名录的口袋公园172座。

一、建设成效

1、打造植物主题特色。口袋公园通过调整植物群落结构,适当集中、规模化种植色叶、观花乔灌木,打造了一批“彩化”效应明显的口袋公园。如浦东新区月季园,以“月季赏趣,棋乐融融”为创意,打造月季特色。

2、增加文化内涵。围绕品质提升,做好“公园+”,挖掘口袋公园红色、传统等文化内涵,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如黄浦区小桃园延续原有的“盘、桃、会”文化内涵,修复原有的算盘、磨盘、秤盘等景点,增加红叶碧桃、菊花碧桃、寒红桃等,营造出桃花烂漫、灼灼芬华的特色花卉景观。

3、实现绿地开放共享。口袋公园建设坚持打开封闭绿地,为市民创造更多走得近、看得到、摸得着的开放绿地。如长宁区华山新语绿地(原名曹家堰绿地)位于江苏路延安路口,原为封闭式绿地,改造后打开,通过增加广场、健身步道、座椅等满足居民对散步、亲子、亲近自然等活动的需要。同时将核心价值观要素融入到自然景色之中,打造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阵地。

二、主要做法

1、做好政策保障。从技术层面,上海编制了《上海市口袋公园建设技术导则》,指导各区开展口袋公园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工作。从扶持政策层面,出台了口袋公园建设项目市级资金扶持办法,对口袋公园建设进行资金补贴。

2、加强源头把关。加强口袋公园方案审核,严格把关,注重主题特色打造,按照“绿化、彩化、珍贵化、效益化”要求,坚持高水平设计和建设,使其成为“一街一景”中精品绿地。

4、落实长效常态。出台了《上海市口袋公园管理指导意见(试行)》,除了区绿化管理部门外,口袋公园属地的公安、城管、城运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口袋公园的公共秩序管理工作,形成合力,提升口袋公园管理水平。同时,探索口袋公园“市民园长制”。目前,浦东新区已经开始试点口袋公园“市民园长制”,下一步我们将总结经验,扩大试点,更好地探索园长监督机制,做好口袋公园长效管理。

“十四五”期间,上海将继续秉承“小、多、匀”的布局结构,推进各区口袋公园建设,将新建、提升改造更多的绿色公共空间,切实让口袋公园满足居民家门口日常游憩健身需求,提升市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选题1、第二个千座公园规划研究

“十四五”以来,本市通过环城生态公园带环上公园改造提升,重点绿地项目实施,机关、企事业单位附属绿地对社会开放共享,开放休闲林地建设等多种方式,全力打造全域公园基底,公园与城市更加开放融合。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进上海市公园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力争建成2000座公园。根据4月21日陈吉宁书记在市委常委会第32次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关于第二个千座公园的指示精神,拟通过“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成果和“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深入调研分析,结合大绿地建设、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存量绿地改造、单位附属空间开放、土地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途径,聚焦环城生态公园带和新城绿环等市域重点生态网络空间,研究提出第二个千园工程的空间规划布局和实施路径。


选题2、森林质量精准提升

截至2022年末,上海市森林面积189.78万亩,其中纳入生态补偿的公益林76.07万亩,已经初步实现“量”的蜕变。随着城市化进程趋近尾声以及土地政策收紧,上海市新造林空间已接近天花板。

近年来,效率优先的大规模造林愈发凸显其负面问题。上海纯林多、混交林少,中幼龄林多、成过熟林少,简单结构的单层林多、完整结构的复层林少;生态空间布局均衡性、系统性和连通性不够;森林群落结构简单、多元功能缺失;森林资源质量亟待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森林关系国家生态安全。要着力提高森林质量”,明确指示要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十三五”期间,完成《上海市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年)》;“十四五”期间,完成《上海市森林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23-2035年)》,推动松江林场纳入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并开展经营方案、三年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编制,完成《开展上海市综合示范林试点评定的指导意见》初稿,着力推进从增量优先到量质并举的林业思维转变。“十五五”期间,拟全面开展上海市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系统研究和布局,结合松江林场试点和综合示范林试点成效,建设面向森林质量的管理体系、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迈出上海森林提质转型的关键一步。

选题3、崇明北湖湿地生态修复和湿地公园建设

崇明北湖位于崇明岛中部北侧,区域总面积约26平方公里,目前西侧由上海地产集团管理,东侧由土储中心管理。崇明北湖地区生态良好,鸟类多样性丰富,被列为上海市重要湿地和国际重要鸟区。近年来,崇明北湖湿地因受周边引排水条件影响,导致湿地旱化陆化趋势明显,加拿大一枝黄等外来物种入侵加剧,鸟类栖息地质量呈下降趋势,亟需开展相关生态修复,改善水质和鸟类栖息生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崇明北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已列入崇明生态岛第五轮三年行动计划,计划2024年正式开工。

根据《上海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北湖地区修复项目完成后,将以修复区域为基础,在G40西侧建设国家湿地公园,面积约11平方公里。其余区域作为湿地公园配套区域和林水复合区域进行建设,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修复。“十四五”期间,已开展重要湿地修复方案编制报批、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资源本底调查等工作。

“十五五”期间,将完成生态修复工程,研究重点为湖泊湿地修复技术、林湿复合生态系统构造技术、鸟类栖息地营造技术、湿地修复项目管理和考核、湿地公园设立和建设模式,为下一步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奠定基础。


选题4、推进城乡容貌提升计划

新修订的《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将农村地区纳入管理范围,立足城乡一体,聚焦村容村貌塑造、环境品质提升。《条例》明确,市绿化市容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城乡容貌标准,制定城乡容貌提升行动计划。城乡容貌提升计划应当聚焦美丽街区建设、城市表情塑造、村庄公共环境改善、乡村景观美化,着力加强城中村、老旧小区等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彰显城乡容貌特色。目前,市绿化市容局正在推进《城乡容貌规范》的编制工作。“十五五”期间,市绿化市容局将重点推进城乡容貌提升行动计划的制定和落实,塑造城乡特色风貌,优化公共空间品质,打造美好人居环境。


选题5、可回收物体系健全完善与品质提升研究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本市积极推进可回收物体系建设,按照城区每500户-1000户及郊区每1000-1500户设立1个回收服务点、每个街道(镇/乡)原则上设立1个中转站、每个郊区至少配置1个集散场的原则,初步建成1.5万余个回收服务点、198个中转站、15个集散场的回收体系。

虽然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一些明显短板,如回收网络稳定性不足,不少中转站、集散场为临时用地;主体企业的集约化程度和源头回收服务质量有待提高,规模化效应为充分显现,市场竞争力与社会化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相比较弱。2023年7月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检查本市贯彻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情况的报告》中也指出了该方面问题。

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作为垃圾分类后资源化利用的主要途径,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的指示要求,在“十五五”期间要进一步完善体系建设、实现效能提升。“十五五”期间,拟开展上海市可回收物体系健全完善与品质提升研究,结合点站场现状和主体企业发展成效,以可回收物应收尽收为导向,提出基于资源利用的可回收物体系建设标准、管理制度、信息化要求,促进可回收物体系体质增效。

 

附件4_页面_1.jpg

附件4_页面_2.jpg


分享:
  •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