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府发〔2024〕12号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及各有关单位:
《张江高新区杨浦园改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
2024年11月1日
张江高新区杨浦园改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
为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张江高新区改革创新发展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若干意见》《张江高新区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5年)》要求,持续深化“三区联动”,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主线,以科产城融合为抓手,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杨浦园打造成为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核心功能重要承载区,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型城区,为张江高新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提供关键支撑,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主要目标
到2026年,“杨数浦”数字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成势。率先建成数字经济主导产业引领区,数字经济产业营收和增加值同比继续保持高增长,生命健康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规模能级不断提升,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达到1400亿元,集聚和培育出一批面向国际市场、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数量持续增长,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收比例达到5%,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链,产业生态更加完善,在张江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中继续保持第一梯队。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区初步建成,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水平跻身全球前列,新建若干高校创新平台,大学科技园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的核心功能充分彰显,集聚更多战略科技力量和高能级创新主体,生态主导型创新联合体建设效果显现,高成长科技企业不断涌现,科技创新“核爆点”初具形态。科技创新支撑人民城市建设新路径的加速探索,科技创新要素加速集聚,专业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上海自贸试验区杨浦联动创新区加快建设,国际国内创新交流合作更加紧密,融合开放的科创空间新形态加速重塑,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更好满足人民品质生活需求,打牢人民城市物质基础。
二、重点任务
(一)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1.强化园区工作机制改革
设立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创新发展委员会,建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统筹张江高新区杨浦园的政策、规划、土地、人才、项目等资源,协调解决园区发展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部署园区重大项目、重点任务,编制园区发展建设规划和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
2.改革实施园区分类发展体系
结合区内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杨浦园空间布局,切实解决园区空间分散问题。建立特色评价机制,实施分类指导、分类考核、优胜劣汰,大学科技园更注重成果转化、人才引育和专业化服务能力考核,特色科技园更加注重招引相应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和行业骨干企业。支持1-2家大学(复旦大学或同济大学)率先开展大学科技园改革示范。
3.做强专业化园区运营机构
依托区属国资平台,组建国有的专业化、市场化运营机构。为低效空间载体聘请国际化、专业化运营团队,提供高品质运营服务。创新区属国资平台和园区运营机构考核评价体系,合理确定考核指标和考核年限,强化专业招商、专业服务、公共技术服务、投融资等考核,切实提升服务企业水平,符合条件的可探索实施更为灵活的股权和分红激励。
(二)形成原创引领的创新策源地
4.打造全球一流的原始创新高地
充分发挥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创引领作用,将“未来谷”打造成为创新策源核心集聚区。支持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落实“基础研究先行区”政策,争取试点扩围。支持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和复旦新工科创新中心建设。依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优势,加快推动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研发。采用“揭榜挂帅”机制,引导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和转化应用的揭榜项目。
5.布局建设重点创新平台
聚焦硬科技与未来产业领域,吸引更多国家和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在杨浦布局。加快上海智能产业创新研究院、中国(上海)数字城市研究院、上海市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等高校重点创新平台建设。探索与张江高新区其他分园开展基础研究联动,充分发挥双方大学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互补优势。
6.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联合体
围绕国家和上海重大科技创新战略,争取若干市级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杨浦。加快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推动重大创新成果在杨浦产业化。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引导校企、院企合作,推广“校企联合实验室”等产学研融通模式。支持大企业设立开放式创新中心和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三)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7.打造“杨数浦”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
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推进新载体项目建设,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群落。打造集技术交易活跃、新兴产业孵化、龙头企业集聚、创新文化和谐于一体的数字经济创新创业集聚区。抢占低空经济发展先机,支持开设低空航线服务,建设低空经济示范场景,出台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专项政策,布局未来空间、未来智能等数字经济新赛道。
8.培育发展两大特色产业
培育发展生命健康和绿色低碳两大特色产业。聚焦数字健康、高端医疗器械、专业外包服务等生命健康重点领域,开展创新研发、临床试验、注册上市等全链条产业服务体系。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绿色材料和智能电网产业,构建绿色低碳产业创新生态。
9.培育世界一流科技领军企业
落实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以推行链长制为抓手,全力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实现以企兴链、以链兴群。聚焦数字经济、生命健康和绿色低碳等领域的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精准定制政策“服务包”,加快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继续实施企业阶梯式成长促进计划,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双创小巨人、科技小巨人和“专精特新”等重点企业等多层次科创企业不断涌现。
(四)推动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
10.打造引领未来的大学科技园示范园
引导大学科技园加速促进高校成果转化、服务师生创新创业。支持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复旦理工科优势,打造验证中心、小试基地、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等项目。建设同济大学国家级自主智能未来产业科技园,加快构建基于自主智能技术底座的智慧城市等应用场景。支持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生命健康科技园。推动高校向大学科技园开放校内实验仪器、图书信息、公共数据等科研资源以及食堂等相关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11.推动具有特色的大学科技园转型升级
支持上海财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聚焦学科特色,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和金融科技企业集聚。支持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发挥体育特色优势,加快推动“运动+科技+健康”体系建设。支持上海电力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推动新能源和智慧能源管理等领域成果转化孵化。支持上海海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加速海洋生物医药科创平台发展。
(五)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环境
12.培育引进高质量孵化器
出台高质量孵化器支持政策,引育若干市级高质量孵化器。强化孵化器梯次培育,聚焦杨浦主导产业方向,打造启迪之星(上海)高质量孵化器。引导孵化器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支持复旦、同济、上理工和杨浦创业中心等科技园区建设专业领域的高质量孵化器。
13.推动提升国家级技术要素市场
推动上海技术交易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建设,与高校、大学科技园、孵化器和大企业等紧密合作,促进更多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支持上海技术交易所围绕杨浦主导产业领域,设立产业专板,探索数字版权交易、技术资产证券化工作。支持高校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合作建立专业化技术转化机构,扩大高校源头创新溢出。
14.发挥科创金融全生命周期赋能作用
打造科创金融俱乐部,全方位完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发挥“数宇鼎元母基金”等产业基金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探索“孵投联动”“投贷联动”等超前孵化新机制,畅通股权投资“募、投、管、退”循环。支持企业在以科创板为代表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支持鼓励银行、保险等探索“见投即贷”等创新型产品。
15.打造人才全流程服务体系
聚焦科技创新前沿和重点产业领域,大力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支持海聚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发挥品牌效应,加快集聚海外人才。完善人才落户、医疗、教育等政策服务保障,构建多元人才住房保障体系。打造若干国际化智慧街区和智慧商圈,提供高品质生活服务。
16.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创新
支持区内各类创新主体与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合作,共建联合创新中心、技术转移分支机构。发挥湾区委员会上海代表处、北欧创新中心等平台作用,推动国际创新资源集聚。依托中欧经贸文化交流中心、德国海外商会联盟等平台,进一步发掘海外优质资源,做优“暖杨洋”外资服务品牌。支持区内高校持续办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和科技论坛。
(六)打造融合创新的科创新空间
17.高标准规划“未来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
以复旦大学江湾校区、邯郸校区为基础,整合大创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和五角场城市副中心等板块资源,引育一批一流新型研发机构,释放一流高校核心资源,汇聚一流创新人才,重点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和转化功能,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创新创业集聚区和三区联动示范区。
18.高起点打造“杨数浦”创新秀带
整合杨浦滨江地区、长阳创谷、互联宝地和大连路总部区等区域,依托“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建设,立足“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大厂+大学”的特色优势,培育壮大以人工智能、互联网电商、互联网生活、在线文娱为代表数字经济产业链,打响“杨数浦”产业品牌。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落实
加强党对园区工作的领导,完善张江高新区杨浦园协作发展机制,将对张江杨浦园建设工作纳入区相关部门年度绩效考核。加强对方案指标、重点任务和保障举措等进展情况进行监测分析,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保障行动方案顺利实施。完善杨浦园统计体系,加强统计数据的挖掘和分析。
(二)加大政策保障
强化市区联动,充分用好张江高新区专项支持政策,积极争取张江高新区先行先试改革举措在杨浦园落地。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数字经济、生命健康和绿色低碳三大产业集聚。实施高水平技术“领航”、高质量成果“启航”、高能级科技企业“续航”和全周期金融“助航”行动。探索制定高质量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等一批区级政策。
(三)加强品牌推广
将张江高新区杨浦园创新发展和“未来谷”“杨数浦”创新秀带等创新品牌的宣传推介工作纳入区宣传工作重点,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常态化宣传和重要节点推介结合、对外推介和对内宣讲并重、重点群体分类推进、更加注重国际宣传的立体化宣传体系,将好的创新案例和做法在全区复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