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奉贤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字号:

关于印发《奉贤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区人社系统各基层单位:

  经区政府同意,现将《奉贤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奉贤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上海市奉贤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

2021年8月4日

附件

奉贤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为推动奉贤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促进本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十四五”时期奉贤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研究》和《上海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十四五”规划》,立足奉贤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期间本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情况回顾

  “十三五”时期,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在可持续性和适应性方面不断提升。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区就业局势总体保持稳定,新政策、新举措、新机制、新体系发挥明显作用。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区人社部门获得人社部2017-2019年度优质服务窗口,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上海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就业扶贫工作成果显著,潘艳红同志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十三五”时期奉贤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十三五”主要目标

属性

完成情况

 

就业

创业

新增就业岗位

每年不低于3万个

约束性

每年不低于3万个

城镇登记失业率

4.4%以内

约束性

4.3%以内

帮助引领成功创业

每年450人

约束性

每年超过500人

职业技能培训

完成7.5万人次

约束性

每年超过1.5万人次

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

30%

预期性

2019年底达到30%

社会

保障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覆盖率

99.5%

约束性

2019年底达到99.5%

  (一)就业创业共推进

  1.促进就业社会责任体系进一步健全

  全面落实各项促进就业工作举措,强化了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广泛调动社会力量,鼓励各类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创造就业机会,进一步巩固了全社会共同促进就业的良好局面。“十三五”期间,每年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由4.5%下降至4.3%,招工录用人数呈逐年递增态势。

  2.促进就业创业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

  调整优化促进就业政策,不断加大促进就业资金投入力度。出台了《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本区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沪奉府〔2016〕22号)《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沪奉府规〔2019〕3号)《关于实施“梦圆小康就业券”工作的指导意见》(奉人社〔2020〕23号)等8项区级就业政策文件。其中就业券政策属全国首创,受到中央和市级媒体广泛关注。

  3.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工作进一步深入

  就业服务的专业化、个性化和精准化程度不断提高。开展促进长期失业青年就业“启航计划”、促进零就业家庭就业、建档立卡农民培训服务促进就业等专项服务。和人民网合作举办人民优选直播大赛,建立直播培训基地,拓宽大学生及销售人员就业渠道。“十三五”期间,共帮助1938名长期失业青年就业,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本区城镇残疾人登记失业率从2015年的6.2%降为2019年的1.73%。

  4.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进一步显现

  每年帮扶引领成功创业超过500人。成功创建创业型城区,建立健全了“五大创业工作体系”,整合全区创业资源。创业融资、场地、社保等扶持政策力度不断扩大,形成了针对不同创业群体,覆盖创业全过程的政策措施扶持体系。建立“一门式”创客服务中心,8家院校创业指导站,14家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创业教育和培训人数成倍增加。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和创业型社区创建,营造了浓厚的创业氛围。

  5.培训对就业和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

  劳动者就业能力不断提升。坚持政策引导,积极完善企业为主导、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职业培训格局,年社会化技能培训人数达到1.5万人以上。立足产业定位,指导企业运用地方教育附加专项资金开展职工培训,年培训人数达到4万人左右。积极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达到30%。

  6.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

  持续提高基础事务性公共就业服务下沉比例,劳动者在家门口享受各项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各项就业服务,建设新型信息化就业服务大厅,推行一口式综合受理服务模式。在“公共招聘网”线上招聘平台的基础上,推出了微信端“就业在贤微招聘”平台。职业指导、创业服务专家队伍得到明显扩充。

  (二)社会保障有成效

  “十三五”期间,奉贤区坚持“全覆盖、保基本、有弹性、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不断提升社会保障经办服务能力,全力推进覆盖我区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推进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实现贫困人员应保尽保

  十三五期间我区按照兜底线、织密网的总体要求,着力对未就业未参保的40周岁以上人群开展参保动员,全面推进全民参保登记计划,重点落实社保扶贫政策,逐步将其纳入城乡居保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

  至2020年6月底,奉贤区贫困人员城乡居保政府代缴共计4494人次;贫困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95.05%(全市平均85.95%)。

  2.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落实调整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险制度

  2017年“镇保”制度退出了社保体系的舞台,原来“镇保”制度下的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畴,初步实现制度的转轨。全区共14.26万被征地农民由“镇保”转入“职保”。奉贤区经与市人社局上下对接以及与周边区县横向沟通,形成了奉贤区“1+3+4+其他3”的配套文件等基本框架,实现了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以后的平稳过渡。

  奉贤区在十三五期间征地养老月平均工资从1350元增长到2211.6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从907元增长到1281元。

  3.创新便民服务举措,提升工伤经办服务效能

  实施工伤认定“一杆子到底”模式,强化工作责任心,提高工作效率;强化细节服务理念,窗口实现“一口受理”,实行“容缺机制”,开启鉴定费用手机扫码支付,认定鉴定结论全部实行快递邮寄送达;落实绿色通道服务,对事故清楚,伤情严重的工伤认定案件开辟绿色服务通道;从化解矛盾的角度出发,将工作重心前移,主动沟通,调解在前,全面提升工伤经办服务质量和效能。

  二、“十四五”时期本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度演化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也是上海迈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开局起步期,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前所未有。

  (一)有利条件和主要机遇

  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就业优先战略得到长期坚持。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也曾多次强调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并在“六稳六保”工作中均将“稳就业”和“保就业民生”列为首位。各级党和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稳定就业局势作为经济正常运行首要目标,将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同时,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共识,各相关部门、用人单位、社会组织正不断凝聚共同促进就业的合力,为“十四五”期间就业促进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创业工作重要性不断提升,凸显就业增长引擎作用。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从环境、动力、创业带动就业、科技支撑、平台服务、金融服务、资源集聚、政策落实等八个方面提出了32项升级举措。本市发布《上海市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2年)》,紧紧围绕国家鼓励“双创”战略,立足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和打响“四大品牌”的大局,适应创业工作的新形势、新矛盾、新变化,对本市相关创业扶持政策作了全新升级,使创新创业成为扩大就业的“增长极”、改善民生的“助推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从中央到地方,创业工作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创业氛围日益浓厚。

  3.本区经济进入发展机遇期,为就业带来更强动力。一是全区战略明确统一。区委、区政府全面审视当前区域发展历史机遇,明确了立足“四个放在”,拥抱“三大机遇”,全力建设“四个奉贤”“东方美谷+未来空间”,奋力打造“新时代、新片区,奉贤美、奉贤强”新高峰新奇迹的发展战略。二是自贸区溢出效应。约三分之二区域面积纳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范围并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更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和营商环境,更广泛的产城融合带来本区人口持续导入,就业基数和人力资源需求不断扩大,给“十四五”期间本区经济和就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力。三是后发优势逐渐显现。本区经济虽然受到了中美贸易摩擦、转型阵痛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仍高于全市水平,未来势头向好。四是就业新增长点涌现。在本区重点产业带动下,美丽健康、现代服务、智能汽车、物流仓储以及新业态、在线经济、宠物经济等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五年将成为就业岗位供给的主要领域,且就业质量相对以往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就业结构有明显提升。

  (二)不利因素和主要挑战

  1.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对就业和社会保障产生深远影响

  国际竞争优势重塑、经贸规则重建、力量格局重构的叠加态势,国际经贸摩擦的持续发酵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后续影响,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多重因素导致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面临空前的压力。与此同时,在线经济、网络直播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涉及战略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及其产业链受到国家重点扶持,就业的方向逐渐转移,形式逐渐转变,行业就业前景不断调整,整体就业格局面临互联网时代之后又一次大变革时期,要求就业政策措施更具前瞻性和针对性,紧密跟随瞬息万变的发展步伐。

  2.劳动者不断提升就业需求,对公共就业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劳动者对就业的需求从养家糊口逐步转变成为“高收入”、“低强度”、“有发展前景”进而“实现人生价值”。当前就业工作主要矛盾,即是劳动者不断提升的就业需求与公共就业服务满足需求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同时,不同劳动者的就业诉求、就业期望、就业意愿、求职方式差异化和个性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要求就业政策和措施更具针对性,就业工作要出实际成效也比以往需要更长的时间,花费更多的精力。当前本区公共就业服务在技术手段、人员配备、服务理念等方面与满足所有劳动者就业需求的总体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3.人力资源总体素质偏低,难以匹配经济转型中的产业需求

  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培养一大批能够支撑经济转型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提升本区人力资源的整体技能素质,是当前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人工智能等科技发展使得机器取代人工逐步深化,对传统劳动者技能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培训机构在开发适应产业发展的新项目方面缺乏必要的师资、场地和设施条件,具备大量技能人才需求和相关技能培训项目开发能力和意愿的大型企业凤毛麟角。在职职工自主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占比较低,企业产学矛盾的平衡、一线技能工人的职业发展和工作待遇水平的提升等问题,需更适宜的扶持政策和社会大环境的改善。

  4.社会保障制度不平衡,不能满足城乡统筹发展后居民对社会保障与时俱进的需求

  低保待遇明显高于城乡居保待遇,社保扶贫工作难度加大。民政低保待遇是以家庭为单位,涉及医疗、教育、住房、物价等全方位的补助。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只是养老保险这一块,而且由于养老待遇也要统计到家庭收入里面,影响到贫困人员家庭其他成员的低保待遇享受。民政低保“福利”含金量远远大于城乡居保养老待遇,造成大部分低保人员不愿意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所以要社会保险全覆盖,需要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衔接。

  三、“十四五”时期本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方针

  “十四五”时期,奉贤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认真落实中央、市、区各级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推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全面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承接新片区制度红利、产业红利及人才集聚红利的溢出效应,努力让每一位市民在辛勤劳动和公平保障中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十四五”时期,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需于变局中谋新局、于危机中抢先机,着重把握五大方面:一个原则,即抢抓临港新片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机遇。二个方向,即坚持为经济发展服务、为增进民生福祉服务。三个重点,即稳定就业岗位、创业带动就业和提升就业能力。四大群体,即高校毕业生、失业青年、农村劳动力和就业困难人员。五大发力点,即更积极的应对整体形势和区域发展;更有力地支持新就业形态和新就业领域;更有效地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更精准地加强重点和困难

  群体就业帮扶和社会保障;更广泛地帮助企业和创业组织减负。

  (二)发展目标

  1.就业局势保持持续稳定

  坚持把“稳就业”和“保就业民生”放在就业工作首位,稳定岗位和扩大就业并举,在稳住就业基本盘的同时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实施积极且更具针对性的就业政策,对应对就业形势变化,突破就业瓶颈问题起到积极导向作用。积极开展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十四五”期间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不低于2.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困难群体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2.创业活力保持持续提升

  积极开展创业型城区和创业型社区建设,建立和健全促进创业的责任体系和创业工作长效机制,推动本区文创、科创、农创等区域创业特色领域持续升级。实现组织领导更坚强、政策支持更有力、创业教育更广泛、创业服务更精准、创业人才更丰富、创业生态更开放、创业氛围更浓厚。“十四五”期间帮扶引领成功创业2500人(其中青年大学生1500人),初创组织创造就业岗位不低于9000个,创业活动率保持在较为活跃水平。

  3.劳动者技能素质明显提升

  技能提升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明显改善,技能人才待遇明显提高,努力把奉贤建设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技能人才高地。每年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4.5万人次以上。发展多个就业容量较大的新业态和符合区域产业导向的特色技能培训项目。高技能领军人才的带动促进作用进一步显现,全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保持在30%以上。

  4.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优化升级

  补齐参保续保中的短板、弱项,落实城乡居民参保覆盖应保尽保;完善城乡居民养老待遇调整机制,充分发挥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政策导向作用,城乡居民养老待遇稳步提升。打造高效便捷服务模式,社会保障经办服务智能化自助化。

“十四五”时期奉贤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十四五”主要目标

属性

就业创业

新增就业岗位

每年不低于2.5万个

约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控制在4.3%以内

约束性

促进困难群体就业

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困难群体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预期性

帮扶引领成功创业

2500人(其中青年大学生1500人)

约束性

初创期创业组织创造就业岗位

9000个

约束性

职业技能培训

每年不低于4.5万人次

约束性

高技能人才比重

30%

预期性

社会

保障

城乡居民参保覆盖

应保尽保

预期性

  四、“十四五”时期本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全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解决根本供需矛盾

  1.积极拓展就业空间。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充分利用与人民网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的契机,不断拓展互联网营销、平台经济、在线经济等就业新空间,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强化以就业为底线的区间调控,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加强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协同联动。

  2.紧密结合区域发展。紧紧围绕立足“新片区西部门户、南上海城市中心、长三角活力新城”,建设“富有人性化、人文化、人情味的人民城市”等历史机遇,坚持“人民至上”,强化形势研判,掌握重点产业岗位和劳动者实际需求,主动融入和支撑经济转型发展,满足美丽健康、无人驾驶、智能制造等产业的人力资源匹配。

  3.完善积极就业政策。加强市级就业政策配套和补充,重点制定扶持新业态、新技能、新经济等培育新动能的促进就业政策,完善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劳动用工和社保政策。重点关注在新旧动能转换进程中受影响的企业、小微企业和新兴业态组织,切实采取差异化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助力企业发展。

  (二)全力推动职业培训转型发展,适应产业实际需求

  1.强化培训支撑作用。对接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加快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将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保持就业稳定、缓解结构性矛盾的关键举措,作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大培训补贴资金投入,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持续提升本区高技能人才比重。

  2.提升培训质量水平。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推动本区培训机构的服务和质量的提升,引导培训项目更加契合实际就业市场需求。开发更具市场前瞻性,符合新兴行业需求的政府补贴培训项目。提升培训质量,加强事前审核、事后监督工作。完善社会化培训、企业职工培训以及各类新型培训形式的全过程督导机制。

  3.加快推进培训改革。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鼓励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加快推广“互联网+职业培训”新模式、企业新型学徒制、新技能培训和技能等级评价,积极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进一步完善关于运用地方教育附加资金开展职工职业培训的政策,完善企业职工职业培训信息对接机制,引导职业培训更适应产业升级和企业岗位需要。加强职业精神培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三)全力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完善托底帮扶机制

  1.引导青年就业方向。把高校毕业生、长期失业青年等青年群体就业摆在工作首位,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向互联网新业态和区域重点产业转移。加大启航计划深度和广度,丰富活动形式,强化后续跟踪,进一步提高就业创业见习规模和实效。加强职业指导员和就业服务专家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指导深度和质量,探索更科学合理的指导成效评估体系。动员全社会加强青年群体的就业观念引导,共同帮助青年和大学生广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2.提升农民就业能力。聚焦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建档立卡农民,广泛开展以职业技能培训和求职能力提升为主的全方位就业服务。结合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通过专项技能培训计划促进农民和先进制造产业发展匹配,完成非农就业转移。

  3.强化困难群体托底。持续推进就业券等面向困难群体针对性强,有助于增进民生福祉,社会反响度高的专项帮扶政策。完善促进包括残疾人、零就业家庭、低保人群等特定群体以及戒毒康复、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群体在内的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市场化就业和托底帮扶的扶持政策和工作机制,引导就业困难群体通过培训向家庭服务、养老护理等较为紧缺的行业转移。

  (四)全力建设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效率

  1.精准把握需求。瞄准劳动者需求,把握市场规律,调动各方提供服务的积极性。构建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持续推进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简化材料和流程,实现不见面审批,全面提升用户体验。继续探索建立更系统、实时、高效的失业动态监测体系,完善失业预警机制,提前做出稳定就业工作预判和部署。

  2.提升服务能力。加强服务智能化、信息化建设,建设形成互联互通、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的“大系统”,加快提高一网通办和电脑端、手机端办理业务的比例,为劳动者跨地区享受政策和服务提供便利。实现智能化服务、智能化经办、智能化监管和智能化辅助决策。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打造“进门舒心、自助省心、办事称心、等候暖心、24小时贴心”的“五心级”经办服务大厅。

  3.延伸服务范围。发挥首席职业指导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区镇村三级职业指导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街镇、村居等基层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能力,建立相关人员定期培训、持证上岗制度,提升窗口和基层队伍职业化水平,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充分利用大数据、网络媒介和信息化手段,开展新政策措施的精准推送和宣传。

  (五)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

  结合我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中农民比重大,养老待遇低的状况,本着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社会保障工作的奋斗目标,摸清城乡居保参保人员的务工情况,分年龄、分层次制定不同标准的养老补贴政策,大力提高农民养老人员的养老待遇,切实缩小农民城乡居民养老与城镇职工养老待遇的差距。

  五、“十四五”时期奉贤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重大事项

  (一)实施就业质量提升行动

  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劳动者生产商品的价值链地位,创造更多的高质量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支持灵活就业,提升各类就业形态的就业质量。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就业质量提高。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和组织实施体系,积极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正当权益,规范企业用工行为,让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收入同步增长。

  (二)实施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升级行动

  深化创业联动机制。不断深化创业型城区和创业型社区创建工作,推动创业工作升级,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和中小企业科创活力区建设,健全“产业、创业、就业”三业联动、“社区、校区、园区”三区联动机制和长三角联动机制。加大创业政策扶持。优化政策环境,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创业。推进创业教育培训品牌化升级,实施科创、文创、农创等重点领域创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创业孵化基地层级,提供低成本场地支持和综合配套服务。创新创业服务模式。以“贤城众创”品牌为核心,“创客服务中心”为载体,“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为坚强后盾,建立完善特色服务体系,打造“引领、精准、公益”的创业服务,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对接、导师服务、融资服务的一站式服务,提升品牌效应,进一步激发我区创业企业发展活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推动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工作机制和良好氛围。

  (三)实施新业态从业人员权益保障计划

  支持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发展,完善适应新就业形态特点的用工和社保制度,支持劳动者通过新业态实现多元化就业。完善新业态劳动用工管理服务,加强新业态劳动关系法律适用问题研究,积极探索创新劳动关系调整制度,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探索开展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鼓励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通过灵活就业方式实现就业,继续实施就业困难人员、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和大龄失业人员就业补贴政策。加强灵活就业管理服务的要求,全面推进灵活就业登记制度,尽快实现灵活就业登记全覆盖。研究探索外省市户籍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政策,对在本市稳定就业、有合法收入的外省市户籍人员放开灵活就业参保渠道。

  (四)建设劳动力市场运行监测分析平台

  适应新形势、新技术的变化,扩展监测内容,完善监测手段,进一步构建全面覆盖和重点关注相结合的多维度劳动力市场监测体系,形成全方位的就业、失业、劳动关系研判机制,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强化监测数据收集,加强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合作与信息共享。夯实社区劳动力资源动态排摸监管,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及时掌握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劳动力市场运行状况,对可能发生的失业风险和劳动关系矛盾提前作出预判,对风险所指向的行业、区域、人群,快速采取防范应对措施,有效防范群体性事件。

  六、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规划引领作用

  加强规划实施的指导和宣传动员,制定规划目标任务分解方案,明确规划实施责任主体、路线图和时间表。加强年度工作计划编制实施,把规划目标任务落实到年度工作要点之中。加强政策协同和工作协调,将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纳入各街镇绩效考核体系,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规划实施,形成一体推进落实本规划工作目标任务的工作机制。

  (二)切实保障经费投入

  加大区级财政基本民生投入力度,切实保障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支出。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领域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投入,提升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加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经办服务经费保障,形成根据服务对象规模确定经办服务人员和设施经费的财政保障机制。

  (三)加强规划实施监测

  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统计监测体系,提升统计监测专业化水平,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加强统计监测数据分析和应用。完善规划监测评估制度,加强规划实施年度跟踪监测、中期评估和末期全面评估。根据规划执行情况和监测结果,及时提出规划推进落实工作建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