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委、办、局:
经区政府同意,现将《崇明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2021年12月30日
崇明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重要攻坚期和经济发展的历史性窗口期、机遇期。为促进本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高品质生活,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根据《上海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十四五”规划》和《上海市崇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四五”时期崇明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回顾
“十三五”期间,本区始终坚持生态立岛不动摇,大力实施“生态+”和“+生态”发展战略,围绕《上海市崇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上海市崇明县就业和社会保障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确定的各项发展目标任务,以改革创新统领全局,就业与创业工作联动并举,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待遇水平不断提升,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进一步夯实了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基础。
1.聚焦重点人群,就业帮扶力度不断加大。针对高校毕业生、长期失业青年、离土农民和就业困难人员等不同群体提供精准化、专业化、个性化就业公共服务。公益性劳动组织顺利转制,生态就业岗位从业人员收入和保障水平均有提升。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举措,建立就业信息发布机制。“岛内”“岛外”就业并重,一方面协调开发岛外优质企业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岛内企业发展,并积极开发生态就业岗位1.3万个。
2.创业环境持续优化,创业氛围逐渐浓厚。坚持“生态”“创新”的创业导向,积极开展创业型城区创建,形成市、区、乡镇三级创业平台联动服务机制,全区创业孵化基地累计入驻创业团队270余家;打造“海纳百创”“崇创空间”等系列创业服务品牌,组织开展创新创业赛事, 区内创业环境持续优化,创业氛围逐渐浓厚。“十三五”期间,本区累计提供创业培训2万余人次,专家团队提供创业咨询4600余场次,帮助成功创业1312户。
3.职业培训成效明显,劳动者技能素质不断提升。以世界级生态岛产业发展为指引,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地区需求开发组织职业培训工作。制定专项政策,鼓励企业使用地方教育附加专项资金组织职工开展职业培训,充分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重视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劳动者整体技能素质水平有效提升,“十三五”期间,本区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6万余人次。
4.城乡居保机制不断完善,养老待遇水平显著提升。贯彻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全民参保计划,落实贫困人员社会保障扶贫工作,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实施生态养老补贴政策,城乡居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养老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十三五”期末,本区城乡居民养老金平均领取水平提高至每人每月1276.39元。
5.征地事务工作稳步推进,征地人员社会保障妥善落实。根据市政府出台的《上海市被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农业人员就业和社会保障办法》等系列文件,制定落实《崇明区被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农业人员就业和社会保障实施办法》等文件。积极对接本区生态大道、北沿公路、建设公路、环岛景观一期等重大实事工程项目,妥善落实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确保征地项目顺利推进。
6.工伤事务流程不断优化,工伤保障质效稳步提升。建立简单、一般、复杂、特殊案件分类处理机制,优化工伤办理流程。推进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工伤案件办理效率。推进建筑企业按项目参保等工伤预防、宣传工作,提升职工和企业的安全生产意识,规范企业依法合规用工,实现工伤预防前置。
7.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夯实,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工作体制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和矛盾调处机制更加健全。建立基层劳动关系协调中心,乡镇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进一步提升,调解工作基层基础有效夯实。“十三五”期间,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和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累计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9572件,办结9405件,结案率均保持在92%以上。欠薪处理工作力度持续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进一步提升。“十三五”期间,依法及时处置各类侵害劳动者权益案件,共检查用人单位4691家,通过监察补发各类工资1.4万余人,共计1.18亿元。追缴各类社会保险费353人,共计534.27万元。
(二)“十四五”时期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面临的机遇
1.重大历史机遇交汇叠加,加速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推进实施,为深化跨区域人力资源协作、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轨道交通崇明线、北沿江高铁等大型交通项目的建设,将加快推动区域内交通布局不断完善,有利于改善区域招商引资环境,扩大就业岗位需求总量。第十届中国花博会的举办将有力推动崇明花卉产业升级发展,进一步加快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步伐,实现生态发展与提升就业岗位容量的良性互动。
2.生态岛发展路径清晰明确,不断聚焦产业发展方向。围绕世界级生态岛建设这一主题,本区初步构建了包括都市现代绿色农业,以海洋装备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以高品质旅游业、特色体育产业、健康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和以数字经济、现代花卉产业、中医药产业为特色的新兴产业等在内的产业发展框架。产业发展方向的不断聚焦,使就业工作方向更加明确,就业岗位拓展更加有力,劳动者技能培训与生态岛建设需求的匹配程度更高。
3.信息化云服务集成应用,有力提升公共服务能级。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不断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和5G等新科技的集成应用,将带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也有利于改善崇明营商环境,增强企业活力,带动区域内部经济社会发展,并催生更多小微企业,增强创业带动就业作用。
(三)“十四五”时期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面临的挑战
1.经济领域各因素对就业的影响持续加大,稳就业面临较大压力。贸易领域的不确定性仍有持续趋势,随着区域贸易摩擦程度的加深,相关企业经营及用工需求将会受到传导影响。人工智能对传统产业带来革命性影响,随着5G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工作岗位也会增加,本区原有支柱产业多为传统制造企业,受岗位本身特点影响,人工智能对本区就业岗位产生的冲击较为明显,对稳定区内就业形势形成挑战。
2.就业岗位总体容量不足,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区内注册企业岛外经营现象普遍,区内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较少,岗位需求总量有限。随着本区产业结构调整,原有传统加工制造业关停并转迁,就业岗位进一步减少,新兴产业虽已逐步落地,但其就业带动能力仍未充分显现。户籍青壮年劳动力区外就业特征明显,区内户籍劳动力年龄相对偏大,技能水平相对较低,不能满足新兴产业落地、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后对劳动者综合就业能力的需求,部分企业对年轻技能人才的岗位需求存在缺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3.城乡居保养老金水平持续增长有难度。城乡居保平均养老金水平受到缴费人数、缴费水平等因素影响,持续增长面临较大压力。一方面,本区城乡居保缴费人数占城乡居保参保人数的比例逐年减少,目前只占26%;另一方面,参保人员普遍缺乏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积极性。
4.工伤业务办理水平有待提高,工伤预防工作力度仍显薄弱。随着本区注册企业的增加,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案件数量逐年增加,工伤业务经办能力受到极大考验。另外,工伤康复标准体系、工伤康复定点机构的准入和质量评估尚未统一,操作的规范性有待加强。工伤预防工作力度整体较为薄弱、措施单一,不能满足职工及企业对工伤预防、宣传工作的需求。
5.劳动关系面临复杂形势,风险预警和处置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本区劳动关系矛盾纠纷仍存在高发风险,一是受经济下行、疫情等因素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劳资纠纷将继续易发多发;二是随着劳务派遣、业务外包、新业态用工等灵活用工的规模扩大,劳动关系管理和劳动者权益保障难度增大,对劳动关系领域风险预警和处置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十四五”时期崇明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稳就业、保民生,充分利用好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各项有利因素和优势资源,“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努力突破工作瓶颈,建成与世界级生态岛相适应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体系。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战略,大力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积极推进创业型城区建设。进一步完善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从保基本、广覆盖向高质量、精准化提升,强化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同生态岛建设发展的良性互动,为崇明实现世界级生态岛的总目标奠定坚实的民生保障基础。
(二)主要目标
表1 “十四五”时期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
指标 |
“十四五”主要目标 |
就业 |
新增就业 |
每年不低于9000人 |
城乡劳动者登记失业人数 |
控制在市下达标准以内 |
|
帮扶引领成功创业人数 |
每年200人 |
|
帮助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创业人数 |
每年430人 |
|
职业技能培训 |
每年10000人次 |
|
社会保障 |
城乡居保无账户人数 |
每年减少10% |
劳动关系 |
全区和谐劳动关系达标企业数 |
保持在200家以上 |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年度结案率 |
不低于92% |
|
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按期结案率 |
不低于98% |
1.就业质量有所提升。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十四五”期间,全区每年新增就业不低于9000人,城乡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市政府下达指标范围内,每年帮助引领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创业不少于430人,每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000人次。
2.创业型城区创建成效显著。实现帮扶引领成功创业每年不少于200人,深入开展创业型城区、创业型社区建设,圆满完成创建指标任务。
3.城乡居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持续推进落实市级统一实施的全民参保计划,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参保积极性,以每年减少无账户人数的10%为目标,扩大城乡居保覆盖面。
4.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到“十四五”期末,已建工会且具备条件的企业普遍建立集体协商制度,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机制更加完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机制更加有力有效,根治欠薪的长效机制更加巩固。“十四五”期间,确保不出现影响区域稳定的群体性劳动关系矛盾事件,全区和谐劳动关系达标企业动态保持在200家以上,劳动监察举报投诉按期结案率不低于98%,80%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能得到就近便利的先行调解,60%的案件能够化解在基层调解组织,仲裁机构在法定审限内按时办结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仲裁年度结案率不低于92%。
三、“十四五”时期崇明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
1.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制度保障机制
(1)充分发挥区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和沟通协调作用。坚持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底线思维,做实就业优先政策。进一步落实就业工作责任体系,明确责任,强化措施,从全局高度扎实有效开展稳就业工作。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融合各部门职能优势,形成工作合力。
(2)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本市关于稳就业、保居民就业各项政策举措。不折不扣推进实施,确保各级促进就业政策落地落细。深化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政策实施精准性。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直播云课堂等线上宣传载体,结合基层政策“六进”工作,全面提高政策知晓度。加强就业培训资金监管,继续完善资金稽核内控制度,进一步规范各类就业补贴资金的审批、发放,保障补贴资金安全。
(3)制定完善并贯彻落实本区促进就业扶持政策。继续贯彻落实《崇明区2018—2021年促进就业扶持政策》,在政策有效期满前,深入开展专项调研,广泛听取各部门意见建议,结合第三方绩效评估报告,制定本区新一轮促进就业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扶持政策在稳定本区就业形势、推动本区劳动者实现充分就业和更高质量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2.拓展就业空间,开发更多就业岗位
(1)落实重大投资建设项目与就业联动机制。引进更多符合生态岛功能定位的实体型企业,加大就业岗位供给力度,实现生态岛建设与促进就业的协调互动。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作用,着力稳定海洋装备产业企业。开发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文创、旅游等就业门槛低、岗位容量大的服务业,挖掘更多符合农村劳动力就业特点、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的就业岗位。
(2)推进生态就业岗位开发管理。根据本区生态建设与生态惠民良性互动的总要求,结合生态环境保护、生态项目维护、生态文明养成等工作,充分发挥各乡镇生态养护社在公益性岗位开发和困难群体就业安置中的作用,积极开发拓展生态就业岗位。加强生态养护类和公共服务类就业岗位的整合,根据就业困难人员的年龄、技能素质情况合理安置,提高岗位数量、结构与生态岛建设实际需求的匹配度。加强对生态岛建设所需岗位的规划和梳理,进一步做好生态就业岗位的稳定、开发和管理。完善信息化管理平台,动态跟踪人员招录、考核、退出等情况,提升生态就业岗位人员信息管理的有效性和精准性。
3.完善创业服务体系,营造良好创业环境
(1)继续推进多层次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创客基地建设,完善相关配套服务,推进有条件的乡镇建立创业园区。推动引进专业化的创业服务机构,着力在“精细化、精准化、专业化、高效化”上挖掘创业服务工作特色,丰富创业服务内容,提升创业服务水平。注重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整合各部门创业服务平台,形成创业政策合力,提高多层次创业服务平台的效能,切实发挥创业政策实效。
(2)深入推进创业型社区建设。按照全市创业型社区创建要求,结合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战略,坚持“营造创业生态,推动生态创业”,在创业型城区创建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园区和产业部门,积极开展创业型社区创建活动,推动创建特色创业型社区,构建创业生态圈。加大宣传力度,选树创业先进典型,营造良好创业氛围。
(3)持续优化创业生态环境。贯彻落实市级创业各项扶持政策,完善区级创业组织开办费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等扶持政策。支持举办创业训练营、创业创新大赛、创新成果和创业项目展示推介等活动,搭建创业者交流平台,培育创业文化,营造鼓励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4.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
(1)发挥企业培训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开展岗前技能培训和在岗技能提升培训,进一步推进新型学徒制培训和新技能培训,加大对企业培训过程的指导力度。加强中小微企业职业技能培训公共服务平台管理,收集中小微企业培训需求,提高培训项目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优化企业职工培训补贴申请经办流程,提高业务办理便捷性,提升企业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
(2)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健全与生态岛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匹配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实现各类群体技能提升与生态岛建设间的良性互动。加大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长期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培训力度,广泛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岗培训和定向培训。重点围绕生态农业发展需求,开发提升粮食种植、蔬菜、畜牧、水产和农机等领域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促进新型职业农民技能提升;围绕海洋装备产业技能需求,重点开展电工、车工、船舶焊工、船舶起重工等项目培训,着力培养一批适应船舶行业发展要求的技能人才;围绕康养服务需求,加大养老护理员、家政服务、母婴护理等项目的培训力度,努力培育一支与人口老龄化相匹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养老护理和生活服务人员队伍。
(3)进一步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励政策,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区级首席技师评选与资助,鼓励高技能人才设立大师工作室,提升技能人才培养水平。组织开展有影响力的技能竞赛等活动,不断完善本区职业技能竞赛的组织框架和运行机制,积极组织开展全区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逐步形成以各行业技能大赛和企业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为基础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营造技能人才成长的浓厚氛围。
5.深化公共就业服务,保障重点群体就业
(1)鼓励崇明籍高校毕业生回崇就业。以新一轮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为契机,加大对回崇就业创业高校毕业生的政策扶持力度,开展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行动,完善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政策制度和服务体系,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回崇就业创业。充分整合岛内企业需求与高校毕业生信息,搭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举办就业创业信息发布会,组织开展暑期实践活动,引导更多的崇明籍高校毕业生投身家乡建设,逐步缓解岛内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2)促进未就业青年实现市场化就业。加大岗位开发力度,针对青年就业特点,开发符合崇明产业特色和青年就业需求的岗位。加强就业服务,依托职业培训、见习、指导,建立就业帮扶组织等多种途径,实施个性化、精准化的全过程就业服务。聚焦长期失业青年,深入开展“启航”计划,加大宣传力度,针对长期失业青年的特点与需求,通过建立台账、一对一职业指导、提供见习实习、组织专场招聘会等方式,做好职业指导服务和工作推荐,帮助长期失业青年实现稳定就业。
(3)加强对离土农民和被征地人员的就业帮扶。建立离土农民和被征地人员信息库,开展专项劳动力资源摸底调查,为实施精准化的就业帮扶奠定基础。构建区、乡镇、村居三级联动就业帮扶机制,在重大项目建设和公益性岗位开发过程中重点向离土农民和被征地人员倾斜。落实《崇明区被征地人员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费补贴操作办法》,多渠道提供岗位,促进被征地人员有效实现就业。
(4)提升对特殊困难群体就业帮扶的实效性。完善公益性岗位安置、企业吸纳和灵活就业相结合的就业帮扶机制,促进就业困难人员稳定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确认后1个月内至少1人实现就业,“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后3个月内实现就业。统筹做好退役军人、妇女、残疾人等群体就业工作,完善符合群体特点的就业扶持政策和配套服务举措。
6.提升信息化水平,夯实就业工作基础
(1)开发建设智能化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加快升级本区就业创业信息化平台,利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两网融合,实现由“信息化人社”向“互联网+人社”的转变。运用互联网、移动终端、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开发建设具有高度智能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精准提供线上就业服务。推进跨部门应用系统的数据共享,为公共就业服务大数据应用提供实时、充足、准确的基础服务。
(2)拓展公共就业服务网络。以区、乡镇、村居三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为主体,充分发挥社区在整合资源、运用政策、深入服务等方面的优势,结合辖区内劳动力资源和就业情况,精准提供就业岗位。大力扶持社区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加大对各类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力度,为劳动者提供更具针对性、更专业化的公共就业服务。
(3)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加大促进就业工作人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力度,完善定期培训制度。强化职业指导师、创业指导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就业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作用,拓宽专家来源渠道,提升就业创业指导服务能力。
(4)强化就业动态监控和失业预防。加强企业用工需求调查和劳动力资源动态监测,全面掌握全区人力资源基本情况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情况。聚焦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建立就业形势跟踪监测机制,掌握企业用工动态和劳动力资源需求。完善失业监控体系,健全各项登记备案制度和调查摸底制度,建立失业风险应对应急预案。
(二)推进落实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
1.扩大基本社会保险覆盖面
(1)推动城乡居民持续参保缴费。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积极动员城乡居民参保,稳妥推进被征地人员纳保,扩大城乡居保覆盖面。加强无账户人员信息梳理,逐年减少区内无账户人员规模。开展贫困人员社会保障扶贫,实现应保尽保。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给予参保村民补助,积极引导参保人员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提高参保居民缴费档次和缴费年限。
(2)做好被征地人员落实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修订完善《崇明区被征收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农业人员就业和社会保障实施办法》,严格按照规定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完善区、乡镇征地业务部门的沟通机制,切实保障征地人员权益和征地项目推进。
2.合理调整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
(1)做好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调整。在充分兼顾物价变化、收入增长、财政负担能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优化城乡居保养老金调整机制,合理提高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水平。坚持基础养老金年度增幅与同期城乡“低保”增幅相适应、养老金水平与崇明经济发展和群众预期相适应等原则,使本区城乡居保养老金平均水平与全市平均水平保持在合理差距。
(2)持续稳慎实施生态养老补贴。继续实施并适时调整生态养老补贴标准,保持本区城乡居保养老金平均水平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不断增加参保居民在生态岛建设过程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3.提升工伤业务办理水平
深入推进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标准化、信息化和品牌化建设。完善工伤认定和工伤鉴定两个信息系统,进一步提升工伤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加大工伤预防工作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政策宣传,引导企业积极参保、持续缴费。加强与应急、卫生、工会等部门的联动和协调,加大各部门工伤预防工作干预力度。加强工程建设项目、工伤多发企业和工伤多发群体的政策宣讲,形成各类群体在工伤预防方面的工作合力。
(三)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1.巩固根治欠薪工作成效
贯彻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及相应配套文件。结合日常监察和专项检查,健全欠薪联合处置机制,综合运用多种执法手段打击恶意欠薪行为。落实乡镇主体责任,形成乡镇搭建平台、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和联合处置的工作格局,杜绝因欠薪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和极端事件。加大信用监管力度,推进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布、企业劳动保障守法等级评价等工作,加强失信联合惩戒。健全欠薪预警预防体系,加大欠薪案件主动排摸力度。完善欠薪保障金制度,做好欠薪保障金的审查垫付工作,提高垫付效能。
2.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全面落实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管理劳务派遣,有效规范企业裁员行为。加强新业态用工劳动关系法律适用问题的研究。积极支持各级工会和企业组织增强三方协调工作的实效性。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逐步扩大创建活动覆盖面。加大对企业劳动关系法律政策的指导和服务力度,推动企业不断提升用工管理水平。推进乡镇劳动关系协调中心建设,进一步夯实基层劳动关系基础,强化基层在劳动关系宣传、预防、协调化解中的作用。
3.深化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
(1)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规范调解工作程序,完善调解与仲裁之间的衔接制度。吸纳专业人员参与劳动争议调解工作,为劳动人事争议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专业人才保障,支持鼓励社会化调解组织的专业化发展。健全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处理机制,推动设立劳动人事争议联合调解工作站。
(2)完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作。规范疑难案件裁决,建立健全新兴行业劳动人事争议、集体劳动人事争议等重大疑难案件的讨论决策机制。优化仲裁办案程序,建立健全案件分类处理制度。增设审理监督庭,完善案件纠错机制。推进派驻仲裁庭、巡回仲裁庭、流动仲裁庭建设。建立应急处理工作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各种突发矛盾。优化仲裁与法院的裁审对接机制,加强信息互通、数据共享,最大限度保障案件的公平公正。
4.提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
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坚持“24小时接受举报,365天监察无休”。强化动态监控、网格联动、分类指导、指挥调度于一体的预警处置系统,提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的精准率。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执法监管模式,确保执法公平性和公正性。加强劳动关系矛盾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长效机制建设,健全分级响应,推进分类处置。加强基层劳动关系协调队伍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加强群体性劳动关系矛盾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健全有关部门和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共同参与的群体性事件应急联动处置机制,形成快速反应和处置工作合力,及时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创新处置劳资纠纷工作机制,通过守信联合惩戒等手段引导企业切实承担社会责任。
四、“十四五”时期崇明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重点项目
(一)实施技能提升行动计划
“十四五”期间,根据全市《技能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1年)》要求,围绕生态岛建设的十大重点领域,积极开展区域培训,加快培养适合崇明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全面提升本区劳动者整体技能素质。进一步完善崇明区职工技能素质培训体系,每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0000人次。不断健全崇明区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力争在“十四五”期末,形成1至2个在全市较有影响力的职业技能竞赛品牌,营造尊重技能人才、弘扬工匠精神的浓厚社会氛围。根据本区生态就业岗位对劳动力技能的需求,制定出台《崇明区农民技能提升行动计划》,积极开展辖区内农民就业培训情况调查,并组织开展针对性培训。
(二)实施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升级行动
持续优化创业企业生存发展环境,贯彻落实更加普惠的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加大对创业组织在场地支持、创业融资、创业补贴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深入开展创业型城区、创业型社区建设,鼓励扶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扶持优秀的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发展。大力推动“互联网+创业服务”,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园区、校区、社区创业资源共享互联,依托“海纳百创”创业服务平台,精准锁定各类特定群体,实现创业服务广泛性和针对性的有机统一。加强创业指导师队伍建设。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推动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工作机制和良好氛围。
(三)深入推进离土农民就业专项计划
深入推进离土农民就业专项计划,促进离土农民有效实现非农就业。开展区内离土农民专项劳动力资源摸底调查,锁定处于劳动年龄段有就业意愿的群体,建立离土农民就业信息库。构建区、乡镇、村居三级联动机制,围绕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开发适合离土农民的就业项目,在充分落实市级关于促进离土农民就业相关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区级政策,出台实施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努力探索形成促进离土农民就业的多层次、全方位政策服务体系。针对35周岁以下离土青年,依托“启航”计划,加强个性化职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帮扶其实现就业。
(四)进一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
进一步推动社会保险全民全覆盖,重点推动城乡居民无账户人员、停止缴费人员正常参保,力争城乡居保无账户人数每年减少10%。加强基础信息收集,跨部门整合数据资源,建立动态数据库,动态掌握无账户人员和停止缴费人员信息。依托乡镇和社区,建立参保动员机制,加强参保情况动态追踪,加大核查力度,推动城乡居民全面持续参保。做好被征地人员和离土农民城乡居保转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作。
(五)完善劳动关系预防处置三级联动机制
加强企业、乡镇、区三级部门工作联动和资源整合,实现劳动关系的源头预防和高效处置。区级层面,加强劳动关系三方、仲裁、监察的联动,一体谋划和落实劳动关系工作。乡镇层面,发挥基层劳动关系协调中心作用,推动劳动关系领域服务职能下沉、服务窗口前移,打造劳动关系治理的主阵地,实现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网格劳动关系协调管理、劳动关系矛盾化解等工作在基层整合推进。企业层面,提高企业内生动力,积极学习和遵守劳动用工法律政策,预防矛盾纠纷发生,加强企业调解组织建设,提升企业协调、化解劳资纠纷的能力,尽力将矛盾化解在企业内部。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组织领导体制
坚持统一领导,区委区政府牵头抓总,发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主管职能作用,建立区镇联动、政企协作、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统筹组织、协同推进《崇明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十四五”规划》各项工作。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各业务领域、横向部门以及纵向部门之间的政策协调、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推动组织实施,逐步形成贯彻落实的整体合力,共同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
(二)健全责任与考核评估机制
加强规划实施的指导和宣传动员,制定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按年度将重点工作、政策制定、项目实施等任务分解到有关部门,明确工作质量和进度要求,落实实施责任。强化规划实施的考核评估,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监测指标体系和监测报告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形成完善的监测、评估、考核机制,加强督促检查,把规划重点指标的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三)加强规划实施的投入保障
坚持民生优先、增进民生福祉,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收入分配大局中统筹考虑,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规范资金管理和使用,确定支出内容和标准,增强预算透明度。加大对就业和社会保障领域信息化建设投入,保障经办服务工作经费,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管理服务的需要。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切实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服务效能,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本市关于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完善依法经办、依法征收相关制度,严格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努力实现社会保障应保尽保,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全面提升本区就业保障系统干部职工的法治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借助网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知晓度和认同度,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