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自主创新发展,打造时代标杆——浦东“引领区”建设述评之二 2021-08-10 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

  近日,国际顶尖科学杂志《自然》的封面,刊出了来自浦东的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利用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首次实现了基于激光加速器的自由电子激光放大输出,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台式化自由电子激光原理的实验验证。这一装置也被《科学》杂志文章列举为“国际上在激光脉冲功率提升方面取得的第五大里程碑式进展”。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提出,浦东要打造自主创新发展的时代标杆。如今,在浦东这片沃土上,独角兽企业不断涌现,科技成果日新月异,创新边界不断被打破,多元产业融合发展,这里正“冲向”世界级产业集群。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浦东将抓住科技创新这一人类社会发展最大最重要的变量,站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上,孕育先机、开辟新局。

  “从0到1”的突破

  2019年10月,滴水湖畔,在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闭幕式上,65位科学家共同发布了一份倡议,希望人们重新关注基础科学。

  彼时,科学家们忧心忡忡。在美国,对基础科学的支持已经连续十年以上不断下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达·约纳特站起身来,举起一张爱因斯坦与玛丽·居里同框的照片,痛心地说:“没有他们在基础科学领域的贡献,人类社会近百年来的大量发明创造都不会出现。”

  一年过后,在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式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却微笑着道出一声感谢。他看到了中国对基础科学的重视,以及对国际科技交流、创新协同的开放态度。

  这份感激里,当然有来自上海和浦东的努力。面对新时代,浦东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形成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更好地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应当聚焦的领域已然明确:结合国家和上海所需,攻坚突破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领域;在一些前沿领域,应从“并跑”走向“领跑”,率先进入“无人区”。

  除了建设上海光源二期、高效低碳燃气轮机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外,“软件”也要同步布局发展。

  今年3月,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开工,同步建设的还有配套的实验室、图书馆、科学展示馆、科学公园等。这片被称作“国际创新协同区”的区域,或许正是“两条腿走路”的样板标杆。

  到2025年,这里将建设10个以上顶尖科学家实验室和30家开放型产业创新平台,引进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和行业龙头企业研发中心各20家。倚靠临港新片区更开放、更灵活、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机制,这里还将成为诺贝尔奖得主领衔、全球顶尖科研人才集聚的“顶尖科学家社区”。

  “以前,企业缺乏创新能力,高校、研究机构承担了这一功能。如今,不少企业已经具备很强的创新药研发能力,高校、研究机构更应尽早转型,加强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原所长陈凯先表示,张江已在布局调整,加强基础研究;中科院下辖研究机构也将积极与高校、企业合作;此外,他们还在协调一批基础研究实力强劲但对药物研发涉及不多的研究所,与医药企业等合作,优化资源配置。

  “1到100”的疏通

  “无中生有”的原始创新形成后,应用性转化——即把科研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这一环节,亦亟须打通。

  浦东不缺成果转化平台与孵化器。经过多年的发展,张江打造了一种生生不息的开放式创新生态——以创新带动创新,以资源赋能创新。这一极具“浦东特色”的创新孵化模式,让张江这片创新热带雨林迸发出惊人的生命力。譬如在生物医药领域,张江推出了上海市生物医药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采用“政府出资购置硬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合作模式,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服务,包括抗体药物、口服固体制剂、细胞检测,以及细胞治疗药物研发制备模块。

  然而,高校、研究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终究不如想象中简单。

  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陈明这样形容校企间的尴尬:学校里的科研人才大多从未走出校门,不清楚业界最需要哪些技术。还有不少成果,科研人员缺乏动力主动“推销”,最终只能尘封在书架上、硬盘里。

  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上海和浦东正尝试打通“1到100”之间的“堵点”。

  今年年初发布的《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从多方面入手,提出完善高校技术转移机构成果转化的考核机制、专门激励政策,同时,通过构建政产学研合力攻关体制,提升企业在协同攻关中的积极性。这些政策,能让科研机构与企业真正“融”到一起,互相了解对方的需求与能力。从源头创新开始,就以需求为导向,省去搭建空中楼阁的无用成本。

  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等大科学装置也将向市场主体开放,更精准地寻找市场导向,尽可能缩短技术应用的周期,促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所长冷雨欣说,装置能提供先进的物质科学与生命科学研究手段,推动超强超短激光及其应用领域的发展,牵引我国激光材料和元器件的发展。

  “100到100万”的释放

  眼下这一轮科技革命与以往不同——不止发轫于实验室,更对应用场景提出更高要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代表性的前沿领域,必须在生产生活的场景中不断试验、迭代升级,才能真正落地。

  在国内首个“5G+AI”全场景商用示范园区——张江人工智能岛,匆忙上班的白领,随手就能在无人的摊位前买到热腾腾的早餐。坐在工位上打开手机点单,就有机器人帮你采购、送货到身边。园区里的垃圾桶可以对垃圾进行自主分类、收储压缩,无人机正在上空巡检,环绕小岛的河里还有巡航机器人监测水质。

  东海大桥上,搭载了图森未来研发的自动驾驶系统的重型卡车以80公里的时速行驶。直到抵达洋山深水港,车辆靠泊完毕,坐在驾驶员座位上的安全员都没有介入接管。此前,图森未来获得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资格,获准在临港主城区、临港物流园区、东海大桥和洋山港等在内的临港新片区指定路段进行载货测试,测试里程已超过25万公里,积累了大量数据与经验。

  浦东背靠上海这座人口密集、产业复合的超大型城市,拥有海量的生活场景、复杂的城市管理场景、庞大的生产制造场景。在“1到100”的成果转化阶段,这些是别处难以觅得的绝佳试验场。在“100到100万”的规模化量产阶段,它们又是最庞大的市场,帮助浦东对创新企业产生更强的吸附效应。

  在全球化时代,规模化量产是释放科技创新能量的关键所在。今年1月,特斯拉股价站上900美元关口,较一年前上涨了7倍有余,最重要的原因正是上海超级工厂投产带来的产能逆势激增。

  浦东对这一环节不可谓不重视。在张江机器人谷,不仅有机器人产业的孵化、展示功能,还要投资1.5亿美元建设ABB超级工厂。2022年第一季度全面投产后,这里将创造出“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制造新模式,规模化量产呈指数级增长。

  减按15%的企业所得税政策,也将帮助科创企业在早期节省宝贵资金,同时提升社会资本认可度,降低市场主体融资难度。已在临港享受同类政策的上海工物高技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方面表示,起步期被这样“推”上一把,未来一定会有“千倍的放大”。

  “0到1”“1到100”“100到100万”这三个环节,正是浦东建设“自主创新发展的时代标杆”的题中之义。打造创新链、产业链全流程链条,方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带动全国产业链升级,提升全球影响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