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勇市长在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 2018-02-01 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

上海市市长 应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历次全会和十九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决策部署,按照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攻坚克难,砥砺奋进,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三五”规划,全面完成本届政府工作目标和任务。

  过去五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开创新局面,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一是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1%,从五年前的2万亿元跃升到3万亿元,迈上新台阶。每年新增就业岗位60万个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1%左右。居民消费价格保持平稳。二是经济结构和质量效益持续向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从60.2%提高到69%,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造业部分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6.8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2%。三是改革创新取得重大成果。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总体实现初衷,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新设企业5.2万家,超过自贸试验区成立前20多年的总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大布局和政策体系初步确立,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从3.3%提高到3.8%左右,C919大型客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墨子号量子卫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四是城市服务功能大幅提升。股票、期货、外汇、黄金等金融市场交易量位居世界前列。口岸贸易总额占全球的3.2%,跃居世界城市首位。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落户上海。集装箱吞吐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全球第五个航空旅客年吞吐量突破1亿人次的城市。五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9%,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面提升。六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2.8%,PM2.5年平均浓度从2013年的62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9微克/立方米。

  五年来,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制度创新、先行先试,率先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

  自贸试验区制度框架基本形成。确立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全国首张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发布实施,以备案为主的外商投资、境外投资管理制度全面实施,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确立符合高标准贸易便利化规则的贸易监管制度,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基本建立,海关和检验检疫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大通关建设深入推进。确立适应更加开放环境和有效防范风险的金融创新制度,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创设运作,黄金交易国际板等一批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平台建成使用。确立以规范市场主体为重点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社会信用体系、信息共享和综合执法、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和经营异常名录、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等基础性制度基本建立。

  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实施国资国企分类改革,市属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实现全覆盖,三分之二的竞争类企业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以公众公司为主要实现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80%的国有资产集中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等领域。率先实施“营改增”试点,五年累计为企业减税3112亿元。设立规模50亿元的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实施注册资本认缴制、先照后证、照后减证等商事制度改革,新设企业121.9万家,是上个五年的2.1倍。

  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参与和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制定实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33条”,全面实施总部经济提质、装备走出去提速工程,实际利用外资889.3亿美元,是上个五年的1.5倍,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增222家和75家。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进展,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任务全面推进。

  (二)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超强超短激光、转化医学等大科学设施开工建设,张江实验室、李政道研究所挂牌成立,张江科学城规划启动实施。智能制造、类脑芯片、石墨烯等6个共性技术研发与转化平台启动建设,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特色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各类众创空间超过500家,是五年前的5倍,90%以上由社会力量兴办。北斗导航、人类表型组等一批重大战略项目和基础工程启动实施,量子计算机、商用航空发动机、超导带材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

  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明显进展。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创新创业普惠税制、股权激励机制等在全国复制推广。制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服务创新、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参与科创中心建设等一批重大政策。启动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亚太地区知识产权中心城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1.5件,为五年前的2.4倍。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成效显现。制定实施人才政策“20条”“30条”,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集聚制度,深入探索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非沪籍应届高校毕业生直接落户9.7万人,引进归国留学人员5.6万人,分别是上个五年的1.2倍和2.7倍。在沪就业创业的外国人达到21.5万人,位居全国第一。

  智慧城市建设持续推进。光纤到户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实现市域全覆盖,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广泛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启动建设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开通政府数据服务网,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三)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初步形成,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全球清算对手方协会等功能性机构相继落户,保险交易所、票据交易所、中国信托登记公司等全国性金融要素市场设立运营,“沪港通”“债券通”等创新业务顺利开展,金融市场交易额增加1.7倍,各类金融机构新增310家。文化贸易、技术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加快发展,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对外贸易的比重达到30%左右,商品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11.3万亿元和1.2万亿元。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和航运服务体系持续优化,国际海事亚洲技术合作中心、中国船东互保协会等一批重要航运机构落户,邮轮港成为亚洲最大的邮轮母港。

  实体经济能级加速提升。积极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制定实施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50条”,深入推进“四新”经济、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工业强基、质量提升等系列工程,中芯国际、华力二期、和辉光电二期等投资百亿元以上和136个投资十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高端医疗装备等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超过20%。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实施调整社会保险费率、降低进出口环节收费等一系列政策举措,过去两年为企业降费319亿元,高能耗、高污染、高危险和低效益的落后产能每年淘汰1000项左右。

  重大工程和重点区域建设成效显著。建成12号线、16号线、17号线等一批轨道交通线,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长从468公里增加到666公里,跃居世界城市首位。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浦东国际机场第四跑道和第五跑道等重大工程相继建成。东风西沙水源地、黄浦江上游金泽水源地投入使用。世博央企总部集聚区全面建成,国家会展中心建成使用,国际旅游度假区和迪士尼乐园开园运营,临港地区智能制造核心功能初步形成,黄浦江从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45公里岸线的公共空间贯通开放。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建立健全军民融合体制机制,一批军民融合重点项目加快实施。支持国防建设和军队改革,驻沪部队全面停止有偿服务任务基本完成,国防动员、双拥共建、优抚安置工作进一步加强。驻沪部队积极支持地方建设,为上海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四)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基本民生保障进一步加强。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帮扶10.8万就业困难群众实现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28万镇保参保人员和478.8万来沪从业人员加入职保,覆盖低保、低收入、支出型贫困家庭的梯度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初步建立服务供给、需求评估、服务保障、政策支撑、行业监管“五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养老床位新增4.9万张,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新增100家,329.7万老年人享受老年综合津贴。完善“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新增供应各类保障性住房49.3万套,改造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312万平方米。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快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稳妥有序推进商业办公项目清理整顿,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教育卫生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率先实施教育综合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试点,首次新高考平稳顺利举行,义务教育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持续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成效初显。稳步推进综合医改试点,家庭医生“1+1+1”签约服务惠及340.9万群众,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平均期望寿命超过83岁。全面两孩政策平稳实施,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大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低保等基本保障制度实现城乡统一,350多万群众受益。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完成涉及30万户的村庄改造、27万户农村生活污水设施改造。率先整建制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家庭农场从1173户增加到4516户。村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全面完成。新一轮农村综合帮扶取得预期效果。

  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加快推进。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城市精神更加彰显。报业、文广、出版集团和国有文艺院团改革顺利实施。国际舞蹈中心、交响乐团音乐厅、世博会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等一大批重大设施建成运营,世博文化公园、徐家汇体育公园等文体新地标启动建设,市民文化节、市民运动会、国际电影电视节、花样滑冰世界锦标赛等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成功举办。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2%,成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和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上海体育健儿在奥运会、全运会等重大赛事上勇创佳绩。

  (五)坚持守底线、补短板,加强社会治理、城市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城市面貌显著改善

  社会治理创新迈出坚实步伐。制定实施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1+6”文件,全面取消街道招商引资职能,把街道职能切实转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上,居委会、村委会减负增能,66个基本管理单元建成运转,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基本建立。加强安全防范和应急管理,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场所的安全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外环线以内实现烟花爆竹零燃放,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市建设持续推进。加强信访工作。完成公安改革试点任务,启动智慧公安建设,有力整治电信网络诈骗等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平安上海建设取得新成效。

  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深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执法力量下沉街镇,城市网格化管理覆盖所有居村。全面完成住宅小区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完成1.2亿平方米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改造、6263台住宅小区老旧电梯安全评估。依法从严开展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交通秩序明显改善。建成61条区区对接道路,新增225公里公交专用道,成功创建国家公交都市。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三批共50个市级和666个区级地块整治全面完成,全市拆除违法建筑1.6亿平方米,基本消除“五违”问题集中成片区域。第五轮、第六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顺利完成。第一轮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目标任务提前完成,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取得明显成效。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有力有效推进,河长制实现全覆盖,1864条段、1756公里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全面完成,全市中小河道基本消除黑臭。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启动实施。生活垃圾处置设施“一主多点”布局基本形成。第一轮金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规划建设21个郊野公园,建成廊下等6座郊野公园,森林覆盖率从13.1%提高到16.2%。制定实施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规划,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加快建设。装配式建筑全面推广,绿色建筑面积达到1.1亿平方米。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完成划示,城市有机更新全面推开,低效建设用地减量22.7平方公里。

  (六)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和依法行政,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政府职能转变取得新突破。率先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1854项、评估评审事项341项。全面实施当场办结、提前服务、当年落地“三个一批”改革。政府定价项目从108项减少到53项。292家审批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与政府部门脱钩,611家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市、区两级综合监管平台开通,分行业监管方案全面实施,综合监管为基础、专业监管为支撑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初步建立。“12345”市民服务热线开通运行,电子政务云加快建设。静安区、闸北区“撤二建一”和崇明撤县设区顺利完成。

  依法行政全面加强。完善重大项目、国资监管等决策程序,重大决策制度进一步健全。工商、质监、食药监和物价执法“四合一”的区级市场监管新体制全面实行。全市三级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发布实施,政府“四本预算”实现全面公开、联动公开、细化公开。实施政府目标管理,跨部门协同运行体系加快构建。

  政府作风建设持续推进。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切实解决基层群众反映突出的“四风”问题。强化行政权力内部流程控制,开展公务员从业行为规范试点,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体系加快构筑。

  五年来,我们还编制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并获得国家批准,城市未来发展的功能定位和目标愿景进一步明确。圆满完成亚信峰会、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等重大活动承办任务,承办重大外事会议和活动1100多场,成功申办2021年第四十六届世界技能大赛,城市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工作中还有许多不足。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创新创业动力和能力还不够强,转方式、调结构、促创新的任务依然繁重;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性有待加强,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垃圾综合治理需要持续用力,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群众在就业、养老、教育、医疗、居住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难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存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进一步推进;城市生产安全、运行安全、网络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还有许多薄弱环节,超大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程度有待提高;改革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措施的系统集成有待加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仍需加快构建;政府审批环节多、时间长的问题仍然存在,行政效率还需继续提高,干部作风不实、缺乏担当、不作为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着力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五年,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以及中共上海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得益于历届市委、市政府打下的坚实基础,凝聚着全市人民的心血、汗水与智慧。在这里,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岗位上辛勤工作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向中央各部门、兄弟省区市和驻沪部队、武警官兵,向关心支持上海发展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回顾过去五年,我们深深体会到,做好各项工作,必须始终服从服务国家战略,始终把握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始终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根本、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实践昭示我们,只要坚定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的方向奋勇开拓,我们就一定能当好新时代排头兵、先行者,增强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今后五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上海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决胜期、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期、全面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起步期。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中央对上海工作的新要求,准确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站在新起点,干出新作为,实现新跨越。

  做好今后五年工作,必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加快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着力构筑上海发展的战略优势,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谱写好中国梦的上海篇章。

  按照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阶段战略安排,根据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今后五年,上海要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应有贡献。第一,城市核心功能全面跃升。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建成在全球贸易投资网络中具有枢纽作用的国际贸易中心,基本建成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经济中心城市的国际地位明显提升,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的作用进一步发挥。第二,改革创新实现新突破。自贸试验区成为国际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和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以上,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0件以上。第三,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立。全市生产总值预期年均增长6.5%左右,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2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造业部分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左右,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第四,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走向富裕。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充分、更高质量,社会保障更加公平,养老需求更好满足,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基本建立。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第五,社会治理走出新路。共建共享、共治善治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基本建立。第六,国际文化大都市基本建成。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全面提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左右。第七,美丽上海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下降,PM2.5年平均浓度下降到35微克/立方米以下,劣V类水体全面消除,土壤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森林覆盖率达到18%以上,建成基本生态网络。

  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们要把到2035年城市总体规划描绘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奋力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使全市人民享有共同富裕、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我们要加快建设更有活力、更具竞争力的创新之城,世界级创新人才纷至沓来,高水平创新机构高度集聚,创新活动无处不在,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我们要加快建设更富魅力、更有温度的人文之城,市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包容,人文关怀根植大众,文明美德蔚然成风,中外文化交相辉映,城市记忆深刻隽永。我们要加快建设更加美丽、更可持续的生态之城,绿色产业成为主导,低碳生活成为时尚,蓝天白云、水清岸绿成为常态。展望未来,充满信心。上海这座拥有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精神的伟大城市,承载着国家的使命,寄托着人民的期盼,蕴含着深厚的底蕴,洋溢着旺盛的生机,一定能勇立潮头、克难前行,大踏步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2018年主要任务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必须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十一届市委三次全会精神,在新时代坐标中坚定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强化创新驱动,突出制度供给,扩大服务功能,创造品质生活,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品牌,努力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

  综合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市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8%左右。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城镇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都稳定在4.3%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国家价格调控目标保持衔接。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降低。

  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深入推进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重点的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增创制度创新先发优势,着力构筑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

  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打造自贸试验区“三区一堡”。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依托洋山深水港和浦东国际机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加快建设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成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拓展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产业监管模式。加快建设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实现市场准入事项“单窗通办”全覆盖,探索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多评合一、多图联审、区域评估、联合验收。加快建设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搭建投资贸易和金融服务新平台。加强区内改革同全市改革、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联动,不断放大政策集成效应。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探索国资监管机构、国资运营平台和国有企业联动改革,推进开放性市场化重组,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推动国有企业做强主业、做实创新、做响品牌,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清理废除阻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深入实施社会信用条例,大力推动信用信息在全社会广泛应用。

  加快形成全方位开放新优势。实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行动方案,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金融开放合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专项行动。精心筹办好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全市之力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建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6天+365天”交易服务平台,努力办成国际一流的博览会。进一步落实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33条”,支持在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拓展贸易、研发、结算等全球营运功能,促进优势产能、优质装备、技术标准输出。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经贸合作。继续做好外事、侨务工作。

  积极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大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对接,建设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共建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推动区域市场统一开放,深化大气污染、水污染联防联控。继续帮助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地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携手奔小康。

  (二)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着力提升集中度和显示度。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革命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进一步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全力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力争迅速做实做强、做出影响。启动建设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海底科学观测网、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加快建设上海光源二期、超强超短激光、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活细胞成像平台等大科学设施。筹建国家实验室,集聚高水平科研机构。加快建设科学特征明显、科技要素集聚、环境人文生态、充满创新活力的世界一流科学城,推动园区向城区转变。加强生命科学、量子科学等领域前瞻布局,积极争取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落户,实施硅光子等一批市级重大专项和央企合作项目,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

  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高地。新建北斗导航、机器人、工业互联网、低碳技术、临床研究等共性技术研发与转化平台。继续推进紫竹、杨浦、漕河泾、嘉定、临港、松江G60科创走廊等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特色发展。加快建设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引导众创空间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发展。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外资研发中心、民营企业等经济主体参与政府科研项目和研发平台建设。推进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建设引领型知识产权强市,完善科技创新券等支持政策,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着力建设智慧城市。抢抓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机遇,实施智能上海行动,在生产经营、健康管理、食品安全等领域推进一批应用示范项目,让人工智能更广泛、更深入地走进企业、走入家庭、走向社会。落实大数据战略,建设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开展公共信息资源开放试点。推进综合为老服务、体育公共信息等惠民信息平台建设。布局城域物联专网,实现千兆宽带市域全覆盖。

  (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发展新动能,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加快建设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进一步彰显功能优势。积极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支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提升服务功能,稳步推进原油期货等业务创新,进一步促进融资租赁业发展,继续争取重要金融机构设立上海总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完善地方金融监管机制,切实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集聚贸易型总部、功能性贸易平台,促进数字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业态发展。发展商业新模式、新业态和现代供应链,培育文化、健康、信息等新消费,建设国际消费城市。积极发展航运金融、邮轮经济等航运服务业,完善江海联运、海铁联运等集疏运方式。推进全域旅游创建试点,打造浦江游览等世界级旅游精品。

  强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上海经济的重大支撑,要率先走出制造业高端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之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引导企业加大创新和技改投入,大力发展共享经济、智能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推进华大半导体、华为无线通讯、蔚来电动汽车、海尔智谷等引领性强、带动性大、成长性好的重大产业项目,集聚更多的“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企业,加快培育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推动企业实施先进标准、锻造自主品牌。推进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加快存量土地二次开发,淘汰落后产能1000项左右。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建成全市统一的企业服务平台,完善政府性产业专项资金运作机制,进一步落实高端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等支持政策,促进实体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持续推进重大工程和重点区域建设。建成轨道交通5号线南延伸段、13号线二期和三期,新增轨道交通运营线路41公里。推进北横通道、浦东国际机场三期、沪通铁路和沪苏湖铁路上海段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陆家嘴、外滩、北外滩、世博园、徐汇滨江等黄浦江沿岸地区的功能和品质,建设充满活力、传承文脉、绿色生态、舒适便捷的世界一流滨水公共空间,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经济和服务经济集聚带。推进临港智能制造示范区、虹桥商务区、国际旅游度假区等重点区域建设,推进桃浦、南大、吴淞、高桥、吴泾等区域经济转型,打造嘉定智能网联汽车先行区、奉贤美丽健康产业基地、市西软件信息园、市北高新园等产业发展新载体。

  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坚持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统筹推进,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继续支持国防建设和军队改革,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做好国防教育、民兵调整改革、人民防空和双拥优抚工作,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四)完善基本民生制度,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继续把新增财力优先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互促共进。

  提高就业质量和市民收入水平。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施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和新一轮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计划,促进高校毕业生、失业青年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新增50万个就业岗位。启动第四十六届世界技能大赛筹办工作。实施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等重点群体激励计划,带动城乡居民增加收入。

  加强养老服务和社会保障。完善“五位一体”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新建50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80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新增7000张养老床位,改造1000张失智老人照护床位,加快建设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全面实施养老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扩大医养结合覆盖面。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行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统筹提高养老金、低保等保障水平,启动第三代社保卡换发工作,支持慈善事业发展。

  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严控高房价高地价不是权宜之计、减少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对房地产业的依赖也不是权宜之计,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不动摇、不放松。提高中小套型供应比例,促进商品房有效供给。加大租赁房建设力度,支持专业化、机构化的代理经租企业发展,新建和转化租赁房源20万套,新增代理经租房源9万套,建立住房租赁服务平台,落实相应的公共服务。系统推进大型居住社区配套建设,新增供应5.5万套各类保障房,完善共有产权住房制度,放宽廉租住房准入标准,确保保障房应保尽保。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完成40万平方米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实施300万平方米旧住房综合改造,修缮保护100万平方米各类里弄房屋。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加快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推进中小学学科德育建设,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启动建设紧密型的义务教育学区和集团,全面实施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规范义务教育秩序。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加快建设高水平地方高校和“高峰”“高原”学科。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终身教育和特殊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和专业能力建设,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

  推进健康上海建设。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继续做实“1+1+1”签约服务机制,加强全科医生、护理人员、公共卫生人员队伍建设,让社区医院、家庭医生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健康守护者。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启动实施临床重点专科计划,加快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广泛开展健康促进行动,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完善全面两孩政策配套措施,优化产科、儿科等医疗资源配置。加强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发展残疾人事业。

  用心用力办好群众身边的民生实事。加强住宅小区综合治理,增加小区周边道路的夜间停车点和周边单位的共享停车位,实施安防系统和消防设施更新改造,完成1700台老旧电梯安全评估,改造2500万平方米二次供水设施。推进“菜篮子”工程,新建改建30家标准化菜市场、500家社区智慧微菜场。开设500个小学生爱心暑托班,新建和改扩建35所幼儿园,开办20个社区幼儿托管点,增加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新增1000个方便户外职工休息用餐的“爱心接力站”,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于细微处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五)切实加强社会治理和城市精细化管理,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按照核心是人、重心在城乡社区、关键是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像绣花一样精细管理城市,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

  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从严从细落实安全责任,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控和综合治理,强化消防、轨道交通、道路交通、高层建筑、地下空间、人员密集场所、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管理。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提高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完善食品安全源头治理、分类监管、全程追溯等机制,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健全社区治理体系,持续推进基本管理单元建设,完成居村委会换届选举,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深化改革、服务群众。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强化人口服务管理。完善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加强信访法治化建设。推进智慧公安建设,健全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司法设施,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上海。

  启动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提升法治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扩大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范围,健全综合执法与行业管理的有机衔接机制。加强社会化协同管理,完善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健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机制。更多运用智能化手段,完善城市基础数据库,启动建设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推动城市运行实时感知、智能管理。注重发挥标准化引领作用,按照严于国家标准、接轨国际标准的要求,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标准体系,修订城市维护管理办法。深化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综合整治,实施50个交通拥堵节点改造,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完成100公里架空线入地,努力实现精细化管理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

  (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城市建设重心和公共资源配置向郊区倾斜,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完成10万户农村生活污水设施改造,加强村沟宅河治理,推进农药化肥使用减量化。完善农村公路网,健全乡村道路长效管养机制。有序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完成涉及4万户的村庄改造。加快培养新一代乡村医生,改造40家农村薄弱养老机构。制定乡村风貌规划建设导则,保留保护好田园风光和乡土风情。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实施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完善提质导向的农业政策,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划定8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50万亩蔬菜生产保护区,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深化农村改革。全面完成村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妥推进镇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建立健全农村承包土地公开流转市场。加大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力度,壮大集体经济。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新城功能和品质,深化产城融合。加快编制新市镇规划,因地制宜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继续开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和更新利用。

  (七)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城市精神。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用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加强公民道德、家庭文明建设。切实保护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第二批131个历史风貌街坊保护,彰显城市人文底蕴。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服务大众、功能为重,推进博物馆东馆、图书馆东馆、少儿图书馆新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完成话剧艺术中心、逸夫舞台等文化场馆修缮改造,历史博物馆、国际乒联博物馆等建成开放。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居村全覆盖,推进戏曲进校园进乡村,努力使群众文化生活就近就便、多姿多彩。

  全面实施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50条”。落实影视、出版、动漫游戏等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启动实施网络文化提升计划,加快建设演艺、艺术品等产业集聚区和文化装备产业基地,推动创意设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国际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国际电影电视节、国际艺术节、上海书展等重大节展活动的影响力。建立更加开放透明的文化市场准入管理模式,完善“补贷投保”联动机制,推动新设一批综合性产业服务机构,促进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健全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长效机制,实施重大文艺创作工程,推出更多优秀原创文艺作品,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加强文艺队伍建设,新设一批名家大师工作室,实施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和上海首演计划,支持青年文艺人才脱颖而出、勇攀高峰。

  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新建和改建80条市民健身步道、60片市民球场、300个益智健身苑点。开工建设浦东足球场,建成崇明体育训练基地,办好第十六届市运会等重大赛事。

  (八)以更大力度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行最严格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制度,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生态宜居城市。

  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进一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深化碳排放交易试点,建设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扩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严守建设用地底线,健全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低效建设用地减量7平方公里。

  启动实施第七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全面消除黑臭。坚持水岸联动、干支流联治,全面启动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推进苏州河两岸污染治理、防汛墙改造和公共空间贯通。力争开工建设吴淞江工程上海段。开展雨污混接改造,建设一批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入河、入海排污口规范整治与监管执法全覆盖。启动实施新一轮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深化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坚持源头减量、全程分类、末端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能力大幅提升,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推动垃圾收运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开工建设一批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推动“五违”整治转向无违创建,建立健全区域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开展新一轮金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开展环境保护督察,制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

  全面推进绿色生态空间建设。坚持共建共享绿色基础设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建设多层次、开放式的基本生态网络。在重要生态节点空间启动建设17条骨干生态廊道,利用“五违四必”整治地块建设生态林,新建林地7.5万亩。新建绿地1200公顷、城市绿道200公里、立体绿化40万平方米。完善已建郊野公园的服务管理,加快建设松南、合庆、庄行等郊野公园,使郊野公园成为市区的后花园、市民的好去处、农村的新典范。举全市之力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着力推动基础设施、绿地林地、生态产业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打造长江经济带生态大保护的标杆和典范。

  各位代表,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上海当好新时代排头兵、先行者的关键支撑,在全球城市竞合中具有决定性意义。人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上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我们要围绕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打造国际一流人才的汇聚之地、培养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我们要坚持人才政策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健全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引才用才政策体系。我们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服务意识,营造爱才惜才、宜业宜居的人才发展环境,使各类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上海成就人才,人才铸就未来。我们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共同创造更为广阔、更加辉煌的光明前景!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打铁必须自身硬。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进一步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就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加快建设忧民所忧、乐民所乐的服务政府,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尽心尽责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社会。加快建设公正严明、透明规范的法治政府,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正确履行职能。加快建设开放包容、有为高效的创新政府,强化改革精神和创新思维,努力做到高效运行、精准服务、科学管理。加快建设作风严实、清正清朗的廉洁政府,恪守廉政底线,以过硬作风、清廉品格为做好政府工作提供坚强保证。

  围绕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建设,今年要着力抓好四方面任务。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政府是制度供给的主体,要把经济管理权放到离市场最近的地方,把社会管理权放到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使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

  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聚焦市场主体的“难点”“痛点”“堵点”,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加快形成行政审批最少、收费最少、效率最高、透明度最高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大幅减少许可证审批,把不涉及法律法规调整的改革事项全部推广到全市,在解决企业办证难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继续取消调整行政审批和评估评审事项,明显减少市场准入、施工许可、跨境贸易等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间,滚动推出当场办结、提前服务、当年落地“三个一批”项目,在减少审批事项、提高审批效率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继续清理调整行政事业性收费,在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实行企业市场准入“全网通办”、个人社区事务“全市通办”、政府政务信息“全域共享”,在推进网上审批、网上服务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下大决心,花大力气,以营商环境的大跃升推动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大提升。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综合监管机制,把部门监管事项全部接入综合监管平台,强化跨部门、跨区域执法联动,加快实现违法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完善专业监管机制,深化落实分行业监管方案,全面建立监管对象追溯体系。完善监管方式,深化“双随机一公开”,加强诚信监管、智能监管、分类监管、风险监管,推进线上线下监管一体化。

  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优化政府机构设置,科学配置部门权责。进一步厘清市、区、街镇权责划分,加强市和区的统筹权,强化街镇的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职能。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妥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加快形成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深化市区两级政府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完善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现代预算制度,加强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中期财政规划对年度预算的约束。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构建政府资金、资产、资源统筹调剂安排新机制。

  (二)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健全政府依法运行机制,推动法治上海建设,使法治成为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标志。

  完善政府立法和决策机制。坚持“立改废”并举,推进重点领域政府立法工作,强化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后评估和即时清理。健全公示听证、决策咨询、专家论证等制度,进一步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市场监管、文化市场等领域综合执法改革,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把更多执法力量充实到基层一线。改进执法方式,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强化内外部监督。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重视司法、舆论、社会监督。强化审计监督,推进审计全覆盖。推广行政权力标准化管理,把试点范围扩大到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完善公开机制,大力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等领域信息公开。

  (三)创新政府服务管理方式。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多发挥市场力量、社会力量和科技力量,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大政务服务“单一窗口”建设力度,优化政府流程,推动跨部门、跨层级审批事项网上协同办理。制定信息资源互联共享管理办法,推进各类政务数据标准化,强化政务数据集成整合、互联共享、协同应用和统一管理,逐步实现各部门政务信息系统全部迁上政务云。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数据平台,加快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统计体系。加强电子证照、电子签章、网上支付、信息安全管理等制度保障,切实让群众和企业在“上海政务”网上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

  加强政府跨部门运行制度建设。推进政府目标管理,强化跨部门目标执行和评估制度。充分发挥“12345”市民服务热线的平台作用,打造政务服务“总客服”。全面推行行政协助,深入开展效能评估,强化效能改进,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

  (四)加强政府作风建设。践行“三严三实”,加强制度建设,推动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严格执行财经管理制度,深入纠“四风”、正作风。扎实开展大调研,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实解决基层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

  以零容忍态度反对腐败。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坚持标本兼治,围绕权力运行关键环节,深入探索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融合机制,扩大公务员从业行为规范试点。始终保持反腐高压态势,严厉整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

  继续提高公务员素质。深化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强化公务员岗位履职责任制。开展政务诚信建设示范试点。全面推行分级分类培训,进一步增强公务员的群众观点、法治思维、创新意识和专业能力。每一位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与人民群众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始终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以担当求突破,用实干创实绩,努力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各位代表,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上海市委的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加快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