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市2008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9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09-01-20
——2009年1月13日在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上海市财政局
一、2008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8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上海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行各业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方针政策,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持续改善,对口支援工作有序推进。各级政府部门切实执行年初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各项预算及其审议意见,进一步完善财税体制,积极发挥财税政策杠杆作用;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稳步提高民生项目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确保落实年初预算报告提出的“四个大力支持”;继续推进预算管理各项改革,努力打造“阳光财政”,切实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全市预算收支执行情况良好。
(一)2008年全市财政收支执行
本市地方财政收入2382.3亿元,同比增长13.3%,完成预算100.7%,加上中央与本市的结算收入等255.7亿元,加上全市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8.6亿元,本市可以安排使用的财政收入总计为2646.6亿元。地方财政支出2617.7亿元,同比增长18.9%,完成调整预算101.4%,加上结转下年支出10.3亿元、部分区县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7.5亿元,地方财政支出总计2645.5亿元。全市财政收支执行结余1.1亿元。
(二)2008年市本级财政收支执行
市本级财政收入1220.6亿元,同比增长12.7%,完成预算100%,加上中央与本市的结算收入等239亿元,加上调入市级预算稳定调节基金8亿元,减去市级返还给区县财税体制改革收入基数及其他结算补助473.1亿元,市本级财政收入总计994.5亿元。市本级财政支出984.2亿元,同比增长27.8%,完成调整预算102.5%,加上结转下年支出10.3亿元,市本级财政支出总计994.5亿元。市本级财政收支执行基本平衡。
需要说明的是,为保障本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恢复重建需要,本市从2008年起建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其中从市本级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中调入8亿元。为此,经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五次会议批准,调整2008年市本级预算。调整后,市本级财政收入仍为1220.5亿元,财政收入总计由年初的952亿元调整为960亿元;市本级财政支出增加8亿元,财政支出总计由年初的952亿元调整为960亿元。
上述2008年全市及市本级预算执行数是根据1—12月份预算执行月报初步汇总的,经地方财政决算编审后再据实作相应调整。
(三)2008年预算执行主要情况
1.财政收入任务完成,实现既定预算目标
2008年,本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针对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急转直下,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增加,财政收入增幅逐月下降的严峻形势,及时采取有力举措,沉着应对,保持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各级财税部门依法加强收入征管,着力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在落实各项财税政策的基础上,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完成年初既定目标,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全年收入预算执行呈现三大特点:一是财政收入总体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依托经济平稳运行和企业效益提升,有效抵御通胀压力,财政收入保持了25.7%的高增长。下半年针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和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及时出台一系列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本市经济结构保持了好的态势,财政收入完成了预算目标。全年收入增幅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比去年回落18.1个百分点。二是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巩固。来自二产和三产的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0.8%和14.2%,为近年来增幅最为接近的一年。二产中成套设备、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大研发投入,发挥创新优势,收入增幅保持在25%以上,实现二产收入增量的四成,显示经过多年努力,本市先进制造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三产中银行业、交通运输业以“四个中心”建设为契机,发挥集聚效应,收入分别增长78.1%和42.8%,批发零售业、商务服务业在消费升级和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中,分别增长32%和16.2%,四大行业带动本市经济增长进一步转向消费和服务经济。三是重点行业增幅明显回落。受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恶化影响,下半年起,钢铁、汽车、房地产等支柱产业市场需求由旺转弱,证券业持续低迷,四大行业收入增幅分别下降27%、4.7%、23.2%和61.6%,进而影响下半年的收入增长,预计减收还将延伸到2009年。
2.财政支出聚焦重点,突出“四个大力支持”
2008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切实按照年初市人代会确定的财力配置重点,新增财力集中用于改善民生。
(1)大力支持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是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并将本市“万人就业岗位补贴”标准每人每月提高100元;安排财政资金1亿元,充实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二是增加对社会保险基金补助。市级财政安排对社会保险基金等补贴121.4亿元,并从2008年1月1日起提高企事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落实城镇高龄无保障老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财政补贴3.5亿元,并从12月1日起扩大享受人群范围和提高养老待遇标准。三是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财政资金10.9亿元,从2008年4月1日起城镇低保标准每人每月提高50元、农村低保标准每人每年提高400元,在此基础上7月1日起再对低保对象发放每人每月15元临时补贴。四是推进社会养老服务。新增1万张养老床位、新建100家示范型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新设214家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为17.7万名老人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其中10万名生活难以自理且经济困难老人由政府给予服务补贴。五是保障群众住房改善需求。多层次保障居民自住需求,加大旧区改造力度,落实中低收入家庭个人购房贷款财政贴息,放宽廉租住房困难家庭收入线认定标准,全市财政安排廉租住房补贴资金21.3亿元。
(2)大力支持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安排财政资金13.2亿元,提高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小学从520元提高到1400元、初中从720元提高到1600元);安排财政资金5.5亿元,在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的基础上,进一步免除课本费和作业本费,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两免一补”覆盖面扩大到高中,并完成60所农民工子女学校办学设施改造;安排财政补贴资金5.5亿元,落实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市级财政按法定增长口径安排的教育支出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1个百分点,达到法定增长要求。二是加大自主创新推进力度。落实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经费3.8亿元和国家科技项目地方配套资金2.1亿元,支持高效能计算机、天文射电望远镜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上海;安排知识产权专项资金0.6亿元,5.8万项专利申请得到政府资助;出台新一轮张江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落实资金23.8亿元,支持张江高新区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市级财政按法定增长口径安排的科学支出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1.6个百分点,达到法定增长要求。三是支持公益性文体事业发展。全市公益性文化和体育支出41.8亿元,同比增长8.6%。新建28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500多个农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不断丰富社区文化配送内容,向社会免费开放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市级公益性文化支出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7.3个百分点,达到《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安排资金2.9亿元,支持北京奥运会足球比赛上海赛区和奥运会、残奥会火炬接力上海传递活动成功举办。四是支持深化医疗卫生改革。落实“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2007—2009年)”资金4.1亿元,完成300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扩大计划免疫疫苗品种、实施儿童近视、肥胖监测干预等各类预防保健项目,实施公共卫生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财政投入4.1亿元,在14家市级医院设置“急救重症绿色通道”,新增170辆救护车和15个医疗急救分站,扩建华东、市六、儿科等医院门急诊大楼和病房,实施社区卫生中心和村卫生室门诊诊查费减免,努力缓解“看病难”问题;拨付资金4亿元,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落实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不断完善本市基本医疗保障。
(3)大力支持城市发展和节能减排进一步推进。一是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市级财政安排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出230亿元,同比增长21%,主要用于京沪高速铁路、A14(崇启越江)和A15(机场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铁路上海站北广场客运交通枢纽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世博中心、文化广场、大世界、崇明东平国家森林公园等设施建设和改造,吴泾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污水治理三期、郊区污水收集和配套管网完善、外环绿带生态建设等环保投入。二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全市安排节能减排专项资金10.7亿元,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提供政府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节能技术改造的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劣势企业、劣势产品和落后工艺项目,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推进节能降耗;制定《关于本市城镇污水处理厂COD超量削减补贴政策实施方案》和《燃煤电厂脱硫设施运行超量减排奖励暂行办法》,促进水污染和二氧化硫减排。
(4)大力支持“三农”问题进一步解决。2008年,全市财政支农投入增量89.3亿元,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2.1亿元,明显高于上年,达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中对加大财政支农投入的要求。市级财政按法定增长口径安排的农业支出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1.5个百分点,达到法定增长要求。一是支持农业生产。财政投入27.1亿元,新建13.8万亩设施粮田、4万亩设施菜田、1.5万亩良种繁育基地、63家标准化畜禽场和2万亩标准化水产基地;安排粮食、生猪、奶牛等各类生产补贴3亿元,并从2008年起统一免费向农户发放水稻、麦子良种;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贴息和担保0.9亿元,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农村发展。二是改善农村面貌。财政投入18.1亿元,对373个经济薄弱村实施道路危桥改造,在108个自然村落试点综合整治;对420个集体经济相对困难村给予公共管理基本支出补助,保障农村基层组织正常履行公共管理职能。三是提高农民保障。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落实老年农民养老补贴9.5亿元,并从2008年9月1日起将65周岁以上老年农民养老金最低补贴标准每人每月提高15元,将养老金补贴覆盖面调整到60周岁以上老年农民。四是整合支农资金。在金山、崇明实施以项目为载体整合模式的同时,在南汇区探索支农资金整合新模式,市级职能部门重点审定规划、制定政策,明确资金整合投入重点和加强资金管理要求,区县政府作为项目资金安排和管理责任人,因地制宜地将市与区县两级财力集中用于亟需实施项目,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
此外,积极优化城市投资环境,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支持重点产业和中小企业加快发展,落实兑现各类企业扶持政策,市级财政安排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金融发展专项资金、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科技“小巨人”扶持资金、“走出去”战略扶持资金等17.7亿元。尤其是下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本市积极应对,及时制发了《关于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八项措施和《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精神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各级财政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认真做好相关政策的拟定、衔接、细化等各项工作,抓紧政策资金落实到位,有力发挥了财税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
2008年也是严重自然灾害和各类突发事件频发的一年。面对国内各类突发事件,各级财政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积极发挥应急保障作用。一是年初本市遭受连续雨雪冰冻天气,市委、市政府迅速启动应急保障预案,市财政紧急拨付补贴和救灾资金2.3亿元,保障煤炭、电力、燃气供应,帮助恢复农业生产。二是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本市全力以赴开展抗震救灾应急援助和对口支援恢复重建两个阶段工作。第一阶段,通过市、区县两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分别压缩10%和5%的年初公用经费预算、调整预算支出结构等途径,用于过渡安置房建设和救灾物资采购等;第二阶段,在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指挥部的统筹安排下,已签约安置房、学校、医院、民政、基础设施、农业、水环境等方面的对口重建项目87个,市财政及时落实了对口支援财政资金。三是“问题奶粉”事件发生后,全市财政迅速拨付专项资金,添置救治必需的医疗设备,落实免费检查、治疗及相关工作经费,并加强了乳制品原料供应、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监管。此外,面对国际油价大幅波动,为维护城市正常秩序、保障群众正常生活,全市共安排油价补贴和车用液化气补贴资金13.2亿元。
3.财政管理不断加强,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2008年,围绕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着力健全有利于政府职能全面履行的财政保障制度,提高财税运作的公共性、均衡性、规范性和公开透明度。
(1)完善财税体制。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重点在转移支付和区县以下财政体制上实现突破。一是完善市对区县转移支付制度。按照“加快形成统一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要求,全面改革市对区县转移支付制度。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由去年的59%提高到76%,转移支付结构更趋合理;由义务教育、计划生育、防疫经费、图书馆经费等七个具体事项,拓展到三农、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生态补偿、公共安全、城市维护与社区管理等八个方面,保障领域进一步扩大;以各区县土地面积、粮食产量、常住人口、学生人数、区县财力等影响相关财政支出的客观因素为依据,按照统一的公式计算分配资金,分配办法更加科学。2008年,市对区县的转移支付总量安排121.1亿元,同比增长37%,转移支付前后,困难区县人均财力平均增长18%,全市各区县人均财力差异进一步缩小,区县公共服务均衡发展进一步体现。二是继续推进区县以下财税体制改革。制定《关于进一步完善街镇财政体制规范财政扶持政策意见的通知》,明确改革方向。调整中心城区街道招商职能,由区本级按部门预算方式保障街道经费,引导街道工作转向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促进区县建立有利于乡镇发展的财政体制,落实“乡财县管”激励考核,金山、奉贤、南汇和崇明四个区县的首批12个试点乡镇在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的同时,教育、卫生、社保、农业等公共财政支出平均增长33.5%,高于总支出增幅近23个百分点,试点乡镇人均财力与所在区县平均水平的差异进一步缩小,改革成效明显。同时,督促区县梳理、整合、规范对企业的财政扶持政策,重点聚焦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有效提升财政资金促进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
(2)深化预算改革。以支出管理为重点,提高财政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一是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在开展全市非税收入调查的基础上,加强立项管理,取消和停征14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更好地方便投资者和市场主体,改善投资和商业环境,努力使上海成为行政透明度最高、行政效率最高、行政收费最少的地区之一;加强收缴管理,顺利实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收缴分离,积极指导区县扩大行政事业性收费收缴分离改革;强化财政票据管理,开展财政票据的改版工作,启用了全国统一财政票据监制章;加强支出管理,严格预算审核,切实落实收支两条线要求。此外,按财政部收支口径,本市新增机动车额度拍卖收入既不能纳入地方财政收入,也不能纳入政府性基金收入,目前本市已纳入财政专户作为社会公共资金管理,并按照“取之于交通、用之于交通”的原则,将拍卖资金重点用于公交车辆更新、优惠换乘和老年人免费乘车等专项补贴,公交场站、公交枢纽、公交专用道等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定期公告。二是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出台《上海市市级财政资金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暂行办法》,在市级预算单位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初步建立起包括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形式在内的财政性资金国库直拨体系,针对改革初期预算执行进度慢的问题,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研究完善管理流程各环节的高效衔接和急款急办机制,努力提高预算执行率;积极推进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将试点范围从市级行政机关扩大到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三是推行公务卡制度。出台《上海市市级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11月份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动员大会,公务卡制度改革正在市级预算单位中逐步推行,预算单位原使用现金结算的公务支出统一使用公务卡进行结算,切实增强公务消费透明度。四是加强政府采购管理。按照本市“三个更加注重”试点工作部署,贯彻“管采分离”要求,将市政府采购中心由市财政局受托管理,移交市机管局管理,初步形成“决策—管理—执行”三分离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政府采购规章制度,调整和完善操作流程,加快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并开展全市性专项检查,为下一步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打下基础。五是积极探索零基预算。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深入推进分类核算的预算支出管理,在强化项目库管理的基础上重点探索专项经费零基预算,开展市级单位结余资金清理,夯实预算管理基础。通过以上各项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有序推进,加强了公共资金的源头管理和过程控制,着力从体制、机制、制度上,针对近年来人大代表审议预算报告中指出的各类常见、多发问题,实施标本兼治。
(3)强化多层次监督。围绕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以提高行政效能为切入点完善财政自身监督职能,以加强公开透明为突破口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对财政的监督。一是依法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根据年初市人代会“落实土地出让收支预决算管理制度”的要求,研究出台《关于规范本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意见》、《上海市市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预决算管理办法》和《上海市土地储备成本认定暂行办法》,并于2008年10月向市人大常委会进行了专题报告。同时,积极配合市人大财经委、预算工委开展市级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和执行、市对区县转移支付等专题调研,按照专题调研形成的意见和要求,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管理和转移支付制度。二是探索绩效评价。协同相关主管部门,试点开展绩效评价,明确工作的内容和程序,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专业评估机构等社会第三方参与绩效评价工作。三是健全财政监督机制。积极探索研究将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有机结合的方法和途径,建立健全覆盖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强化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点支出,以及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监督检查,加强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等行业监管,进一步深化诚信建设。
2008年,在中央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市政协的关心帮助下,在各区县、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协同支持下,本市依法理财深入推进,财政运行不断规范,预算完成情况总体较好。但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财政运行和预算执行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财政增收面对巨大压力。国际经济环境重大变化的不利影响、自身经济发展转型的严峻挑战,使本市今后一段时期的财政收入增收形势不容乐观,迫切要求全市各个部门团结一致加强财源建设,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确保公共财政的持续保障能力。二是支出管理仍需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较大的财政收支压力,对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改进和完善预算管理带来巨大的需求和动力,需要持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和透明度,努力缓解收支紧张的突出矛盾。三是基本公共服务均衡供给仍需不断加强。随着新的转移支付办法框架基本确立,本市不同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均等化程度将得到有力推进,但具体操作办法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跟踪改进,区域间基本公共财政保障的范围和标准需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逐步加以完善。我们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高度重视这些问题,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安排2009年政府预算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及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的关键之年,也将是经济发展环境十分复杂严峻的一年。从国际看,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实体经济增速大幅下滑,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预期放缓甚至陷入衰退。从国内看,经济发展面临来自国际国内的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推动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此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不仅本身尚未见底,而且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正进一步加深,我国经济增长有进一步放缓的趋势。从上海看,中央和本市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和世博会效应形成合力,对本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将更加凸显,但上海作为国际化的特大型城市,市场化程度较高,经济对外依存度较大,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可能更大,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可能更加突出。从财政看,上述经济因素给财政增收带来较大困难,同时一系列国家减税清费和本市清费政策的不断出台,将使得本市财政收入增速明显放缓,收入波动加剧,而支出压力会进一步加大,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将更为突出。
(一)2009年全市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
做好2009年工作,要进一步认清形势,把握大局,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九届市委六次全会的工作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开拓创新,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本市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加强财源建设、优化支出结构、完善财税体制、规范预算管理、强化财政监督,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为实现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保民生持续得到改善、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确保世博会筹办有序推进而努力奋斗。
(二)2009年全市及市本级财政收支预算
全市地方财政收入预算2500亿元,同比增长6%,加上中央与本市的结算收入等205亿元,加上调入市级预算稳定调节基金95亿元,全市地方财政收入总计2800亿元。全市地方财政支出预算2800亿元,同比增长7.9%。全市地方财政收支预算平衡。
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预算1257亿元,同比增长5%,加上中央与本市结算收入等205亿元,加上调入市级预算稳定调节基金95亿元,减去市对区县的体制改革收入基数及其他结算补助支出489亿元,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总计1068亿元。市本级地方财政支出预算1068亿元,同比增长10.2%。市本级地方财政收支预算平衡。
由于各区县的预算批准时间与上海市总预算编制时间尚不衔接,2009年上海市总预算中区县级预算仍由市财政汇总各区县财政上报的财政收支预测代编。
需要说明的是,为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推进预算信息公开、深入建设公开透明的“阳光财政”,从2009年起,本市根据《财政部关于<地方政府向本级人大报告财政预、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指导性意见>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扩大报送市人代会的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范围,即:在原来报送地方财政收支预算的基础上,增加报送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并相应调整原地方财政收支口径;同时,市本级预算草案在原按支出功能分类的类级科目编制的基础上,对重点支出细化到部分款级科目。
(三)2009年市本级预算草案主要考虑
第一,关于2009年市本级财政收入预算问题。2009年市本级收入预算增长5%。主要考虑:一是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本市经济增长面临的困难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多。二产中,钢铁、汽车、石化、电力等重点工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扩散影响,需求大幅下降,预计二产收入增幅将放缓。三产中,证券、房产等重点行业直接遭受金融危机冲击,市场信心恢复尚需时日,预计三产收入增幅也将趋于回落。由于金融、钢铁、汽车等重点行业多为市级集中征管,市本级财政收入增长所受影响将更为明显。二是政策拉动效应存在时滞,围绕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出台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带动经济增长和拉动财政收入增收需要一个过程,预计政策效应将在2009年下半年逐步显现。三是存在较多政策性减收因素,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证券交易印花税率调低、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取消、部分行业出口退税率调整、降低住房交易税费、取消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各种税费政策调整,将进一步降低企业负担,刺激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中长期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但短期内将直接减少本市财政收入,同时2008年上半年源于上年的所得税一次性增收也将给2009年收入增长带来较大压力。
需要说明的是,年度预算执行中如有超预算收入,将按照财政部《关于做好增收节支有关工作的通知》的规定,除按法律、法规和财政体制规定增加的有关支出外,原则上用于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或作为财政结余转入下一年,报经市人大批准后使用;如有短收,将根据《预算法》的规定,编制预算调整方案,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第二,关于2009年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问题。面对财政收支紧张矛盾十分突出的新形势,要更加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勤俭办一切事业。按照公共财政优化支出结构的要求,市本级支出预算安排将切实体现有保有压原则:一方面,坚决压缩行政开支,对公务购车用车、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用、出国(境)经费等支出实行零增长;另一方面,有限财力聚焦重点,全力以赴保障民生改善和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具体体现为“四个重点保障”:
一是重点保障民生改善支出。增加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教育、公益性文化、“三农”等支出,继续对社保基金提供必要的财政补助,确保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等政策兑现,落实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对特殊困难人群的优抚救助制度;加快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落实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确保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加大帮困助学力度,推进义务教育统筹均衡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和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确保财政对公益性文化投入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进一步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切实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确保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是重点保障城市建设支出。加大政府投资规模,继续加快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京沪高速铁路、虹桥国际机场扩建、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铁路上海站北广场、轨道交通基本网络等一批建设项目,实施世博600天行动计划,加强市容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以良好的城市功能、城市面貌和人文环境迎接世博会;继续安排并科学合理地使用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风险、低附加值的劣势企业、劣势产品和落后工艺,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加快青草沙水源地建设、吴泾等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等一批环保项目,抓紧落实郊区生态补偿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三是重点保障支持经济发展支出。确保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重点聚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推进实施科技创新领域项目建设,加大科技产业化投入,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细化落实各项产业扶持政策,增加安排金融发展、地区总部发展等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支持促进企业发展,围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以担保、补贴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融资。
四是重点保障对口支援支出。2009年本市财政增收和刚性支出的压力较大,更需不折不扣地按照中央要求保障对口支援支出。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一省帮一重灾县”实现灾后恢复重建的总体部署,按不低于市本级2008年地方财政收入1%的实物工作量安排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按照《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和《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规定的用途,统筹用于支援四川省都江堰市灾后恢复重建。
第三,关于2009年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安排情况。目前,本市征收的政府性基金共8项,分别为: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文化事业建设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城市公用事业附加、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彩票公益金。
上述8项政府性基金,收入全部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征收并缴入地方国库专账核算,支出按国家规定的用途安排,结余资金结转以后年度滚动使用。由于政府性基金收入预计难度较大,特别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一般按专款专用的要求和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预算,年度收支实际执行情况和决算将按规定程序报同级人代会和人大常委会审议。
2009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458.5亿元,支出预算458.5亿元,全市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平衡。其中: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116.8亿元,减去市对区县政府性基金补助支出8亿元,收入总计108.8亿元,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108.8亿元,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平衡。
三、深化改革,锐意进取,确保圆满完成2009年预算任务
根据2009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将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本市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各项政策措施的同时,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企业、社会政策需求,进一步抓好政策资金落地,加强和完善本市财源建设,增强财政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着力促进扩大内需。优化政府投资结构,保障公共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投资,拉动社会投资,增加国内需求,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加大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研究并落实好支持“三农”、扶持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公交优先、支持廉租房建设、推广“家电下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优抚人员抚恤、生活补助标准等相关政策,稳定消费预期,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二是着力支持企业发展。围绕“四个中心”建设,细化完善加快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以及支持自主创新、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财税政策,积极推进本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和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加大中小企业贷款贴息支持力度,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三是着力推动节能减排。
落实好国家资源能源节约利用政策,增加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的投入,抓紧落实本市基本农田保护、公益林建设区和水源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同时,密切跟踪增值税转型、成品油价税费改革进程,做好政策预案,确保改革顺利实施。
(二)完善财税分配体制。在稳定本市现行“税收属地征管,地方税收分享”基本体制框架的基础上,一是完善市与区县财税体制。结合主体功能区建设,着眼聚焦产业,继续调整优化市与区县财税分配体制,完善市级工业园区、化工区等政策,切实调动两级政府促进科学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继续落实市级分享新增财力全部用于增加对困难区县的转移支付,着眼聚焦民生,进一步完善市对区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全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时,将委办局下拨区县资金统一纳入市对区县转移支付中,强化使用监管,切实提高转移支付管理透明度和资金使用效益。三是继续推进区县以下财税体制改革。指导区县实施财政体制调整,着眼聚焦规范,推进中心城区街道经费由区本级保障,建立有利于乡镇发展的财政体制,鼓励区县试行“乡财县管”,切实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同时,进一步规范区县扶持政策,杜绝国家明令禁止的列收列支行为,促进企业有序流动和发展壮大。
(三)规范预算支出管理。把握公共财政改革方向,打造“阳光财政”,进一步提高预算支出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向管理要财力,向管理要增量,向管理要效率。一是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完善专项经费零基预算管理模式,优先安排上年“结转项目”,重点安排“市委、市政府已研究确定的新增项目”,对“其他一次性项目”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区分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同时,根据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要求,切实分级细化项目预算编制,促进预算编制和执行有机衔接。二是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继续规范和优化大额资金财政直接支付、中额资金财政授权支付和小额现金公务卡支付的方式、程序,加强执行监管,提高执行效率,使财政资金运行过程更趋公开和透明,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本市政府采购体制、机制和制度,拓展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加快政府采购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扩大通用产品的电子采购范围,促进政府采购运作过程高效、规范、透明,充分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积极支持经济发展,落实自主创新、节能环保等产品优先采购政策。
(四)切实加强财政监督。一是加强对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政策资金的监督管理。根据当前工作重点,切实加强对落实中央和本市政策过程中,实施的各项政府投资的监督检查。从科学决策入手,事前规范项目储备、比选、审批程序,严格预算审核监督,把好资金投向关,确保资金真正用于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灾后重建等方面的建设;事中通过对资金拨付情况、项目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重点跟踪监控,把好资金使用关,防止资金损失浪费;事后通过竣工财务决算的审核审批,以及对已完工重点项目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贪污挪用、索贿受贿、弄虚作假等行为。二是加大预算信息公开力度。重点公开政府预算、部门预算、预算执行以及财政转移支付等内容,分别报送地方财政收支和政府性基金收支草案,逐步细化、规范和完善报送人民代表大会审批的政府预算体系,加大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支出公开力度,增强财政性资金使用情况的透明度,依法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以及审计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同时,根据国家2008年10月新出台的《企业国有资产法》和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积极研究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纳入本级政府预算的试行办法。三是推进绩效评价试点。在政府投资、支农项目等领域继续开展绩效评价试点,完善评价体系、办法和工作机制,逐步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机制。
2009年财政工作任务艰巨,面对严峻挑战倍感使命光荣。我们将在中央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人大的监督指导下,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服务科学发展,完善公共财政,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好中央和市委的各项工作要求,为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