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06年决算情况 2006-10-17
字号:

——2007年8月17日在上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八次会议上
  上海市财政局局长葛爱玲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审查批准了《关于上海市2006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7年预算草案的报告》。现经编审以及与财政部结算,上海市2006年决算已正式汇编完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和《上海市市级预算审查监督规定》等法律规定和市人大常委会的安排,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2006年市本级决算报告和市本级决算草案,请予审查。
  2006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上海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行各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民经济趋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部门切实执行年初市人代会通过的各项预算及其审议意见,严格收支管理,落实财税政策,强化财税监督,圆满完成全年预算收支任务:财政收入平稳增长,顺利实现年初既定增收目标;财政支出有保有压,政府财力配置进一步向公共保障领域倾斜。
  汇总市本级和区县决算,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1600.4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完成预算的100%,加上中央与本市的结算收入等227.7亿元,收入总计1828.1亿元。全市地方财政支出1813.8亿元,比上年增长9.2%,完成预算的100.9%,加上中央专项支出结转1.1亿元,部分区县列支预算周转金2.1亿元,支出总计1817亿元。收支相抵,当年结余11.1亿元。
  2006年,市本级财政收入782.7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完成预算的101.6%,加上中央与本市的结算收入等227.1亿元,减去市对区县的体制改革收入基数返还等400亿元,收入总计609.8亿元。市本级财政支出608.7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完成预算的107.3%,加上中央专项支出结转1.1亿元,支出总计609.8亿元。市本级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上述市本级财政收支中各项目的决算数与2007年1月向市人代会报告的2006年市本级预算执行数一致。但中央和地方两级财力结算后,市本级地方财政总收入增加1.1亿元,主要是中央与本市财力结算中,财政部净增加下拨本市科技三项费用等专款。市本级财政总支出增加1.1亿元,主要是相应增列市本级中央专项支出结转。
  市本级财政运行的主要情况如下:
  一、财源基础更趋扎实
  2006年,市与区县两级政府高度重视组织收入工作,各级财税部门依法加强收入征管,方方面面齐心协力克服国内外经济环境波动影响,顺利实现财政收入年初既定目标。市本级财政收入782.7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48.9%,市本级财政收入相比年初预算超收12亿元。主要收入项目完成情况是:增值税146.6亿元,营业税275.6亿元,企业所得税147.6亿元,个人所得税57.7亿元,城市维护建设税35.1亿元,契税11.9亿元,其他收入36.7亿元,地方附加收入24.2亿元。其中,企业所得税未能完成年初预算,减收10.4亿元,主要原因是,钢铁行业在产品价格下跌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挤压下,利润大幅下降,相应减收。其余收入项目都较好地完成了预算。
  2006年,在钢铁、房地产等行业受市场、价格影响大幅减收,以及财政收入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后高位基数的双重制约下,财政收入仍然实现11.6%的增幅,显现出本市“两个优先”产业发展方针的良好效果。二产中汽车、成套设备、电子信息等支柱工业发展态势良好,税收增收24.6亿元,同比增长34%,占二产收入比重由2005年的16.7%,提高到20.5%,体现先进制造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加速发展壮大;三产中批发零售、金融、信息、商务服务和现代物流等重点行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税收增收101亿元,同比增长20.7%,占三产收入比重由2005年的48.7%,提高到52.1%,体现本市在加快“四个中心”建设中,现代服务业加快集聚发展,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经济增长极。随着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抗波动能力进一步增强,财源基础更趋扎实。
  二、支出结构渐趋优化
  2006年,市本级财政支出按照年初预算安排确定的“一个从紧、五个重点”的原则,在注重降低政府行政成本的同时,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保障社会事业发展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加大保障力度,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一是加大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市级社保和抚恤支出57.6亿元,比2005年增加27.7亿元,增幅达到92.6%,其中,市本级超收收入12亿元全部用于做实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市级社保和抚恤支出主要用于落实一批惠民政策的资金需求,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使48万名城乡居民直接受惠;将本市城镇高龄无保障老人纳入社会保障,6万多70岁以上老人得以享受养老待遇和医疗保障;实施中小学生和婴幼儿住院、门诊大病基本医疗保障,惠及180万青少年和儿童;对社保基金进行综合弥补和做实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等。
  二是切实保障“三农”支出。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公共财政对郊区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逐步建立健全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2006年市、区县两级安排财政支农资金305.9亿元,其中市本级安排各类财政支农资金140.7亿元,达到“三个高于”的要求。(2006年市、区县两级财政支农资金较上年增量为79亿元,高于2005年的59.1亿元;预算内支农资金用于郊区农村建设的比重为42.5%,高于2005年的36%;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为78.5亿元,高于2005年的56.6亿元,达到“三个高于”要求。)
  市本级农业支出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6.8个百分点,达到法定增长要求。农业支出主要用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扶持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生活改善,支持农村社保事业发展等方面。在加大投入的同时,积极改进财政支农方式,探索对支农资金的整合使用,完善信贷支农机制,出台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抵押担保政策。
  三是促进教科文卫社会事业发展。市本级教科文卫支出比2005年增加14.9亿元,其中,科学支出、教育支出和卫生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13.8%、13.1%和20.2%。市本级科学支出和教育支出增幅分别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2.6和1.9个百分点,达到法定增长要求。2006年,市本级财政科技专项投入总量52.9亿元(不含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达8.7%,提前达到“36条”配套政策中“到2010年,市级财政科技专项投入总量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不低于7%”的要求。资金投入主要用于科技公共平台建设、浦江科技高级人才计划、科普实事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教育支出主要用于,对近4万名低保和特殊困难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免书本费、免学杂费和补助生活费),提高高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支持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安排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市教委十大教育高地建设、高校学科建设经费,进一步落实困难学生的助学贷款贴息和学生帮困经费等。文化支出主要用于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拓展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功能,为建设社区信息苑等公益性文化项目提供市级补助1.9亿元。卫生支出主要用于新建15个标准化医疗急救分站,进一步落实对低收入困难职工和因病致贫人群实施医疗救助,同时,在“三医联动”试点区县的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收支管理机制,确保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四是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支出需求。立足于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国际竞争力,确保事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安全支出需求,发挥财税政策促进节能环保和自主创新等的杠杆作用。2006年,市本级安排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出173.5亿元,主要用于轨道交通、虹桥枢纽、崇明生态岛建设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项目,实验动物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水产大学新校区、上海体育场特奥设施改造等科教文卫事业设施建设等。安排公检法司支出33.3亿元,主要用于确保司法部门各项日常支出和办案补助经费,安排本市社会安全、反恐维稳等专项工作经费,落实司法系统信息化和常规装备建设专项资金等。安排企业挖潜改造资金64亿元,相比预算增加9亿元。在确保年初预算项目安排的同时,增支资金主要用于落实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张江高科技园区等财政扶持政策资金,支持本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安排居民分时电表补贴和公交油价补贴,促进全社会节能减排。
  三、财税体制改革有序推进
  按照建设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推动财税体制改革继续向纵深拓展,促进区县协调发展。
  一是全面落实第三步市与区县财税体制改革。以“税收属地征管、地方税收分享”目标模式为核心的市与区县财税体制改革,历时三年按既定步骤已全部落实到位,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市与区县两级企业资源整合效应初步显现,与改革前的2003年相比,全市财政收入增长78%,市级财力向区县适度下沉,市与区县两级财力比重由37.2:62.8,调整为33.3:66.7并趋于稳定,顺利实现改革目标。
  二是继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在兑现财税体制改革明确的各项政策资金的基础上,市级分享新增财力全部用于对区县的转移支付,重点向困难区县倾斜,共计安排资金30.7亿元,同比增长42%,困难区县重点公共支出项目保障标准得到大幅提高,义务教育生均经费从4500元提高到7700元,公共卫生经费从人均20元提高到30元,有效均衡全市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三是启动乡镇财政体制改革试点。按照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的目标要求,加强对区县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的指导,同时拟定以“乡财县管”为核心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启动金山、奉贤、南汇和崇明等四个区县“乡财县管”改革试点。
  四、部门预算管理逐步完善
  着眼于全社会范围内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从完善机制和规范操作入手,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是试行分类核算的预算支出管理。基本支出继续按定额标准管理,完善高校公用经费生均定额,对市级财政拨款的中等职业学校试行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将部分市级行政机关纳入公用经费综合定额试点;项目支出探索按项目库管理,对信息化建设、学科建设和大型科研设备购置项目建立三级预算项目库、试行三边功能预算。
  二是实施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改革。结合市级机关财务规范管理,已对近70%的市级机关实施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改革,同时稳步推进区县改革试点,进一步规范政府分配秩序,加强财政监督管理。
  三是加快收缴分离改革。在基本完成市级行政事业性收费收缴分离改革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区县改革,财政资金入库时间明显加快,资金活动透明度有效提高。
  四是加强政府采购管理。以开展治理政府采购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为契机,在加大对政府采购各重点环节专项治理力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本市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探索完善本市政府采购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和制度规章,规划建设全市一体化的政府采购信息管理平台,出台促进节能环保、自主创新等政府采购系列支持政策,2006年全市政府采购节能产品金额占同类货物采购额的64%。政府采购规模稳定增长,政府采购的效率和质量有所提高。
  五是启动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各级财政部门、预算主管部门和预算单位分段分批分级培训,完成2006年预算数据转换,下半年起预算执行按新旧两套科目双轨运行,为2007年全面实施改革打好了基础。
  建立健全适应上海发展战略的公共财政体系,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是上海实现“四个率先”,推进“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财政部门的职责。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关心指导下,财政部门着力从体制和机制上完善财政管理制度,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等各项改革举措,围绕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全过程、各个环节,探索建立规范的科学决策、执行、监管机制,坚持完善各级政府部门协同理财机制,在立法机关、财政部门、审计部门、主管部门和资金使用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本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趋好。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预算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审计部门在《关于上海市2006年度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提出了目前市级预算管理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部门预算管理还需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有待加强,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仍有待提高;财务管理制度仍需完善,管理能力有待提升。一些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收缴管理和账户设置仍然不够规范,收支两条线规定尚未完全落实,少数单位财务管理较为薄弱;转移支付结构仍需优化等等。对此,在积极采取措施对审计问题进行整改的同时,必须坚持树立依法理财观念,将公共责任政府为民理财的责任意识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进一步深化财政管理各项改革。一是按照强化控制和监督的要求,从制度和流程上规范部门预算和专项资金管理,增强预算管理的透明度。二是积极研究和落实节能环保、自主创新、支持“三农”、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等重点产业发展的各类财税扶持政策,有效发挥财税政策工具效用,提升财税扶持资金效益。三是对市级行政机关全部实行国库单一账户管理,推进事业单位国库单一账户管理改革,深化区县改革试点,加强对账户设置、拨付、核算等各个管理环节监管。四是继续推进行政事业性收费收缴分离。五是建设政府采购信息化管理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有效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和透明度,探索研究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六是加强财务会计监督管理力度,完善社保基金、土地出让金等的收支监管。七是加快财税信息化发展,建立实时监控平台,有效发挥信息化管理在规范流程控制、及时发现问题等方面所起的重要基础作用,进一步提高财税运作的效率和质量。
  上海正处于实现“四个率先”和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将在中央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帮助下,在各区县、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理解支持下,全面树立和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三个更加注重”的要求,认真贯彻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以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为主线,着力加强和规范财税制度建设,着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完善和落实财税配套政策,确保地方财政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确保政府财力配置效能不断提高,确保实现各级财政收支平衡,促进本市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和公共财政阳光,全面完成2007年预算任务。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