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数字伙伴计划・微站点”建设导则
上海市数据局
上海市民政局
2024年10月
前言
为进一步实现各类数字资源与服务向老年人等数字弱势群体“家门口”延伸,持续深化上海“数字伙伴计划·微站点”服务内容和覆盖范围,上海市数据局、上海市民政局会同相关单位,结合我市实际,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相关导则和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指导完成《上海“数字伙伴计划·微站点”建设导则》编撰。
本导则主要内容有:1.总则;2.建设内容;3.建设要求;4.共建机制;5.名词解释。
导则由上海市数据局、上海市民政局负责管理,编撰单位为: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外滩街道办事处、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曹杨新村街道办事处、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政府金海街道办事处、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北新泾街道办事处、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政府奉浦街道办事处、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豫园街道办事处、上海浦东图书馆、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中国联通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东方有线网络有限公司、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上海东方怡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维世致新(上海)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数字伙伴计划・微站点”建设导则
一、总则
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要求,切实解决老年人和残疾人等数字弱势群体运用智能技术困难问题,上海“数字伙伴计划”以“微站点”实体阵地共建为工作抓手和服务触手,汇聚数字应用、数字设备、数字技能提升等服务资源,为老年人等重点群体提供便捷可及、全面优质的“跨鸿沟”帮助。为切实推进“微站点”建设,结合本市实际,制定《上海“数字伙伴计划・微站点”建设导则》。
二、建设内容
(一)夯实“微站点”服务阵地建设
1.不断深化有人“微站点”服务阵地建设。基于现有服务内容持续迭代更新,推广智慧生活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如开设AI大模型试用学习课程、引入更多智慧养老科技产品体验等,保持服务的与时俱进。融合特色服务打造专项空间,不断细化服务精准度,推动养老科技产品展示体验基地或体验点建设,探索可量化、可迭代的动态精准服务模式,确保服务的递进性和包容性。
2.推动无人“微站点” Hello老友亭应用创新。持续助推Hello 老友亭体系构建,助力老友亭室内屏打造,创新场景运用,通过多场景多渠道多载体,开辟数字城市服务新窗口。推动数字公话亭服务升级,新增多语言操作界面、语音识别服务,打造国际友好服务新窗口。
(二)丰富“微站点”数字场景融合
1.持续推进“数字伙伴随身陪”场景建设。在本市部分街镇试点场景建设基础上,继续扩大试点规模。不断完善单个点位服务内容和整体网格工作开展模式,打造具有整体性规划、可复制推广的“弥合数字鸿沟”场景街镇实践样板,实现数字化服务可得可达可感可享。
2.深化社区智慧生活“微场景”融合应用。促进数字公话亭、为老服务 “一键通” 等场景建设的迭代升级及规模化应用。积极探索“弥合数字鸿沟”工作与社区智慧为老助餐、智慧养老院、数字化社区养老服务场所等数字化工作场景的融合创新,推动更多数字生活“微场景”应用,扩大服务效应,深化服务能效。
(三)推动“微站点”管理体系完善
1.提升信息服务平台管理效率。持续优化“数字伙伴计划”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市级统筹策划、各共建单位协同推进、各站点落地运维的三级管理机制,推动共建单位动态更新工作数据和成果等,优化管理流程与效率,实现服务阵地全方位、多层次、可视化的服务展示、数据更新和集中监管。
2.完善“微站点”管理体系机制。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流程,包括人员管理、服务标准、资源配置、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规定。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工作人员清楚知道自己的工作任务和责任。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定期对 “微站点” 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三、建设要求
“数字伙伴计划・微站点”共建空间建设要求主要从智慧环境、智慧服务、智慧管理3大建设方向,地理位置、基础设施、指引标识、资源供给、用户指导、服务类型、服务队伍、活跃程度、服务人数、数据回传等10个建设内容,以及18个评价要素三个维度设定“弥合数字鸿沟”工作阵地建设要求和评价体系,助力“弥合数字鸿沟”各项工作量化开展和科学评价。具体建设要求如下:
建设方向 |
建设内容 |
序 号 |
评价要素 (三级指标) |
分值 |
智慧环境 |
地理位置 |
1 |
在常用地图软件上可搜索到微站点名称和位置 |
3 |
2 |
符合养老服务15分钟生活圈要求,距离最近居民小区步行不超过15分钟 |
3 |
||
基础设施 |
3 |
站点提供了不少于50㎡服务区域 |
5 |
|
4 |
站点提供无障碍设施配套(如:无障碍坡道、轮椅等) |
2 |
||
指引标识 |
5 |
站点外部设有“数字伙伴计划”项目相关标识(如:logo、授牌等) |
2 |
|
6 |
站点内设有“数字伙伴计划·微站点”的显著引导提示,便于目标群体辨识 |
2 |
||
7 |
站点内提供“数字伙伴计划”项目相关的服务信息展示(如:官方平台二维码/学习手册/课程菜单等) |
3 |
||
智慧服务 |
资源供给 |
8 |
站点内有WIFI覆盖,并可以开放给服务对象 |
5 |
9 |
站点内设有数字化应用软件与服务(如:一网通办办事平台,在线学习平台、认知障碍检测软件、智能健康监测软件等),并正常运行 |
10 |
||
10 |
站点内展示有各类数字化设备(如:自助终端、智能传感设备、智能穿戴设备等),并正常运行 |
10 |
||
用户指导 |
11 |
提供的数字资源,有显著的操作引导,引导形式不限于文字/图片/人工 |
5 |
|
12 |
提供为老服务项目申请等智能服务,同时保留人工帮办代办等服务渠道 |
5 |
||
服务类型 |
13 |
提供数字化体验服务,具体形式包含但不限于:答疑帮办、线上服务、在线教学、线下课堂、数字体验、参观走访等 |
10 |
|
服务队伍 |
14 |
配备专/兼职服务队伍,常态化提供数字化体验服务 |
5 |
|
活跃程度 |
15 |
能够可持续、常态化的开展数字化体验服务 |
5 |
|
服务人数 |
16 |
服务的总人数达到一定数量 |
5 |
|
智慧管理 |
数据回传 |
17 |
在项目管理平台中开通管理账户,并完善站点信息 |
10 |
18 |
按要求在管理平台动态更新“弥合数字鸿沟”相关活动、服务等信息 |
10 |
||
总 分 |
100 |
四、共建机制
1.强化政府统筹推进作用。持续发挥政府协调保障作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全市各区数据局、民政局等单位的协同配合。基于前期工作推进的基本路径和经验方法,明确工作目标、职责分工,为各参与方提供工作推进指导,强化后续工作的一致性和协同性。
2.创新弥合数字鸿沟新机制。构建“数字伙伴计划”共建合作机制,持续探索推进行业参与,依托各共建单位共同开展需求征集遴选、方案供需对接、成效跟踪评估等机制,强化政企、街镇、市民等协同配合和优势互补,稳步推进“跨鸿沟”工作有序开展。
3.做好宣传推广和经验总结。围绕本市“弥合数字鸿沟”系列工作成果,以及各共建单位“跨鸿沟”经验特色、优秀事迹等内容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社会各界的重视度和参与度。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和实践成果,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服务模式和方法路径。
五、名称解释
1.数字伙伴计划:秉持“弥合数字鸿沟,共建人民城市”的愿景目标,“数字伙伴计划”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需求,联合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各界力量,不断创新数字无障碍的服务内容和方式,探索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数字助老新模式、数字惠残新体验、数字友好新环境和弥合鸿沟新机制,实现数字化服务可得可达可感可享。
2.数字伙伴计划·微站点:为进一步实现各类数字资源与服务向老年人等数字弱势群体“家门口”的延伸,持续深化“弥合数字鸿沟”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数字伙伴计划”以“微站点”实体阵地为工作抓手和服务触手,汇聚数字应用、数字设备、数字技能提升等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残障人士等重点群体提供“家门口”便捷可及、全面优质的“跨鸿沟”帮助。
3.有人微站点:依托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养老服务场所,营业厅、银行网点等商业空间,以及图书馆、党群服务站、文明实践站等公共服务空间,配置“数字无障碍”软硬件设施,提供答疑帮办、学习课堂、数字体验等数字技能提升服务,服务周边数字弱势群体。
4.无人微站点:依托上海电信“Hello老友”数字公话亭,以一键服务、应急服务、生活服务等3类10项功能,固定点位7*24小时在线服务,为更多群体提供便捷可及的公共服务触达,满足其在数字应急、数字普惠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