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杨浦区关于深化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建设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杨府发〔2024〕13号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及各有关单位:
《杨浦区关于深化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建设的若干措施》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
2024年11月20日
杨浦区关于深化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建设的若干措施
为贯彻落实《关于开展上海市区级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沪青体〔2023〕189号)要求,进一步推动区级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夯实基础,深化功能,提质增效,现制定有关措施如下: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体育人、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围绕“项目布局科学、训练指导精准、竞赛服务专业、公共服务普惠、科医保障全面”的总体目标,构建集训练、竞赛、教育、科研、医疗为一体的区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优化服务,努力将区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打造成为上海市乃至全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青少年体育训练高地,为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推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二、主要措施
(一)结合重点项目布局定位,强化科学有效的训练指导
1.明确项目发展方向。对标奥全运项目,进一步做强足球、篮球、游泳、羽毛球、摔跤、跳水、手球等优势项目,挖掘网球、乒乓球、拳击、击剑、水上、跆拳道、柔道等为潜优势项目,扶持田径、体操、排球、射击射箭等重点大项,布局和培育自行车、攀岩、滑板、小轮车、冰雪运动、马术、高尔夫、艺术体操、霹雳舞等适合城市发展项目,突出三大球项目,力争在上海市运动会上保持第一梯队领先位置,持续加强后备人才输送效率,稳步提升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学青会的区贡献度。(责任部门:区体育局)
2.运用科技助力选材。依托上海市体科所专业优势、整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体育企业资源,挖掘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科研潜力,每年对区域内2000-3000名适龄学生在进行“运动员招生选材项目测试”、对重点运动员进行生理生化指标测试监控,推动体育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结合区学生体质测试数据,为选材提供参考和依据。(责任部门:区体育局)
3.完善运动员引进办法。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加大外省市优秀运动员引进力度,进一步完善《关于引进义务教育阶段非本市户籍优秀学生运动员的施行办法》,完善本区“一条龙”建设,为优秀体育苗子成长发展打通“绿色通道”。鼓励支持杨浦职业技术学校体育特色专业壮大发展。(责任部门:区体育局、区教育局)
4.加强训练过程监控。按照《青少年体育训练大纲》制定科学训练计划,突出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每年开展两次教练员训练计划评审,对训练计划优秀的教练员进行奖励。加强对重点苗子的训练监控,通过引入先进科技手段,更为精准和科学地监测训练过程,量化运动员的状态和水平,为个性化训练提供数据支持,切实提高运动水平和成才率。加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率先制定区级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选材和训练标准。(责任部门:区体育局)
(二)结合体育场馆升级改造,强化专业有力的竞赛服务
5.优化青少年赛事体系。按照“一体设计、一体推进”原则,区体育、教育部门共同构建“普及—提高—精英”的分层分类赛事体系,建立健全“班级—校级—校际—区级”比赛为一体的区域四级体育赛事活动体系,实现计划共拟、赛事共办、成果共享。探索举办区级精英选拔赛、邀请赛。充分发挥区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体育协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竞赛组织、裁判培训、资格认定等专业优势,制定出台《杨浦区青少年学生体育赛事管理和重大赛事奖励办法》。(责任部门:区体育局、区教育局)
6.整合资源打造品牌赛事。将白洋淀打造成为满足全类目训练的综合性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通过引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科技赋能、焕新升级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每年投入20万元经费用于对部分陈旧的训练器材进行更换,确保各运动队训练的基本需求。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跳水、网球、赛艇、攀岩等项目的场地租赁。整合区域内体育场馆资源,进一步加强专业指导和组织承接能力,积极争取国际、国家、市级青少年品牌赛事以及青少年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赛事活动落地杨浦。(责任部门: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资源局、区财政局、区体育局)
7.广泛组织参与青少年竞赛。充分发挥体校、学校和社会力量的优势,形成多元化办训模式。打通注册壁垒,让更多运动员有机会参加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全国青少年U系列比赛、全国体育传统校比赛以及上海市青少年精英系列、锦标赛等最高级比赛。(责任部门:区体育局、区教育局)
(三)结合体教融合深入推进,强化普惠可及的公共服务
8.加强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建设。整合区体育场馆资源,着力打造学生放学后的校外体育运动新空间。充分利用“双休双假”,开展面向青少年的公益性体育活动和技能培训,营造适合青少年体育锻炼氛围。鼓励开展亲子家庭为参赛单位的体育活动,以“大手牵小手”的方式促进项目普及与推广。(责任部门:区体育局、区教育局)
9.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相互衔接的升学体系,基本形成631的格局。在项目分布上,按照高中既有特色项目,自上而下引导同片区初中、小学同步设置;或按照小学、初中特色项目,自下而上输送到同片区高中,形成“一条龙”的项目布点架构。进一步加强足、篮、排等团体项目的一条龙布局,确保队伍的整体性和延续性。加大区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在政策衔接、人员交流、信息共享、激励约束等方面的融合力度,畅通青少年足球人才文化学习和成长通道。加强对体育特长学生的文化课程教学管理和思政教育,创造良好的特长发展环境,激励学生长期积极参加学习与训练。(责任部门:区体育局、区教育局)
10.加强师资力量配置。体育部门会同教育部门,积极推动探索实施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提高推广普及面,支持区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持续开展教练员进校园,送项目、送师资、送课程。发挥高水平教练员专业能力,帮助学校体育教师提升业务水平;逐步推动职业运动员、优秀教练员到学校担任体育指导,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体育训练计划。(责任部门:区体育局、区教育局)
11.丰富项目资源供给。注重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优势,激活和壮大以青少年俱乐部为主的社会办训力量。加强行业指导,形成一批优质的社会青少年体育训练机构;鼓励学校与优质青少年体育训练机构开展合作。支持优质青少年体育训练机构进学校、进街道,开展以体育技能培训、科学健身指导、运动能力测试等为主要内容的公益青少年体育课程和夏冬令营,帮助更多的学生掌握2-3项体育技能,进一步扩大青少年体育人口。(责任部门:区体育局、区教育局)
(四)结合后备人才培养建设,强化立体全面的科医保障
12.升级“训科医”器材设备。每年投入配套经费,配齐配足能够满足运动员训练需求、提高训练质量的训练器材、满足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等训练负荷监控的科医监测设备和满足运动员骨骼、肌肉等伤病治疗、理疗和疲劳恢复的医务治疗设备。(责任部门:区体育局)
13.提高“训科医”复合能力。深化与上海市体育科学研究所、上海体育大学合作,加强专业力量赋能。建立涵盖体能、营养、心理、防伤病等内容的区训科医复合型团队,为体校、学校以及社会办训的运动员进行保障服务。重视教练员职称评定,会同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共同制定《杨浦区教练员职称评审办法》。加大优秀教练员引进力度,每年拟引进高水平教练员2-3人,到2030年,使在编教练员达到70人左右,加大对一线退役优秀运动员的引进。注重提升新时代教练员执教能力,成立教练员工作室;发挥主教练的核心作用,建立一线教练员定期服务基层选材和指导训练工作机制;重视年轻教练员培养,发挥高、中、初三级教练员传帮带作用;大力培养和储备青少年体育训练体能教练员,为建立起“能指导、会实操”的复合型团队专职队伍奠定坚实基础。(责任部门:区体育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教育局,上海体育大学)
14.推动“训科医”协同联动。积极深化与上海上体骨伤科医院、区中心医院、尚体科技等合作,建立沟通和协作机制,制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开展定期研讨与评估,加强业务培训、交流互访,提高专业教练团队、科研支持团队、医务保障团队、康复训练团队的综合保障能力。到2030年,力争杨浦区复合型团队建设达到全市领先水平。(责任部门:区体育局、区卫生健康委)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区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建设工作专班,负责统筹协调、督导检查各项工作的推进情况。各相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二)完善政策支撑
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文件,为区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包括财政投入、土地使用、人才引进、激励奖励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为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强化资金保障
支持区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设施建设、器材更新、科研合作、赛事举办、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资金保障。同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四)加强监督评估
建立健全监督评估机制,定期对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的建设进展、成效进行评估。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对优秀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推广,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实效。
(五)注重宣传引导
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广泛宣传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建设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主要成效。增强社会各界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