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张江高新区普陀园改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6年)》的通知
普府办〔2025〕8号
区政府各相关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各有关单位:
《张江高新区普陀园改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6年)》已经2025年3月6日第78次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3月25日
张江高新区普陀园改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6年)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张江高新区改革创新发展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若干意见》文件要求,根据《张江高新区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5年)》,将张江高新区普陀园(以下简称“普陀园”)打造成为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核心功能重要承载区,为张江高新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提供重要支撑,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主要目标
到2026年,普陀园深化创新发展活力区建设要求,加快建设创新成果转化地和产业发展集聚地,在全市创新发展格局中勇立潮头,更好服务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创新资源优势,研发经费支出占营收的比重达到4%,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达700亿元。普陀园软件和信息服务主导产业营收占比超20%,网络安全和生物医药服务两大特色产业优势凸显,建成1家高质量(含培育)孵化器,“一带一心一城”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园区运营专业化、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和全链条科技服务更加完善,各类人才持续汇聚,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高效赋能,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加快建设,创新创业生态更加活跃,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显现。
——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建立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统筹协调机制,形成跨层级、跨部门、跨地区的组织管理架构,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园区运营机构,补齐园区公共服务短板,建设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创新策源进一步强化。发挥中以(上海)创新园、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武宁创新共同体、海纳小镇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创新策源能力,重要科研平台、高校、院所的科创引领带动作用显现,重点领域“卡脖子”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取得进展。到2026年,PCT专利申请量超70件。
——产业特色进一步显现。立足普陀区产业基础,打造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成为普陀园主导产业,网络安全、生物医药服务两大特色产业能级、竞争力与显示度显著提升。到2026年,累计培育10家科技龙头企业、100家“小巨人”企业、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形成“十百千”科创企业集群。
——创新生态进一步优化。具备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投融资、技术交易、检验检测等专业服务能力。“一带一心一城”园区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创新要素高效流动,国内外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汇聚,三大先导产业人才规模达到1.9万人。
二、七大重点任务
(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1.构建统筹协调机制
建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区人才局、区发改委、区商务委、区科委、区财政局、区规划资源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国资委、区统计局、区数据局、区投促办、相关街道镇、五大投促中心等共同组建的统筹协调机制。做实“1+5”管理机制,在区科委设立张江普陀园办公室,负责牵头开展普陀园的规划、监督、评估、协调工作,形成对普陀园五大子园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五大重点地区作为普陀园五大子园,分别在五大投促中心设立子园管理办公室,承担子园数据统计、项目申报、产业培育、企业服务等管理职责。
2.做强运营管理机构
区科委会同上海普陀众创服务中心,组建专业化、市场化、智能化的园区运营管理机构,负责实施区级科创载体绩效评价。围绕重点产业,为普陀众创联盟成员单位及普陀园其它载体提供公共服务,搭建专业服务平台,切实提升普陀园整体的创业孵化、成果转化、专业服务、招商服务、投融资等服务能级,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对区属国资园区、集体资产园区、国家大学科技园、民营科技园形成分类引导服务体系。优化校地合作工作推进机制,推进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同济大学科技园普陀园等国家大学科技园优化园区管理运行机制,加速科技成果就地孵化转化。
(二)科创策源基地升级
有效整合中以(上海)创新园、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武宁创新共同体、海纳小镇数字化转型示范区科创资源,提升普陀园重点科创平台及大院大所的创新引领带动作用,以产业创新需求为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更好发挥中以(上海)创新园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功能,在中以合作创新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与德国、新加坡等国际创新合作渠道,引进国际孵化器,加速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进一步统筹校地资源,加快建设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成为国际一流水平的新型创新载体,支持加快集成电路研究平台建设,引进清华大学优势学科资源新打造1-2个重点科研平台。深入发挥武宁创新共同体内华东师大、华东电力设计研究院、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上海化工研究院等高校、大院大所集聚,和地处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起点的优势,主动对接长三角区域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跨区域联合技术攻关和产业联动。依托海纳工程院,开放更多数字应用场景,加快推进数字应用创新,打造海纳小镇数字化转型示范区。
(三)产业集群能级跃升
1.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主导产业
做大做强软件和信息服务主导产业,依托拉扎斯、电科智能、施耐德工控等行业细分领域头部企业,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典型应用场景。依托天地软件园、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市数字广告产业园等载体,发展网络游戏、数字广告等产业集群。推动建设网络游戏企业孵化器,高标准高规格打造“创新里”科创空间等标杆孵化器,强化“硬科技”孵化服务能力、资源集聚能力和创新辐射带动能力,建立产业创新联合体,加速产业融合创新。依托收钱吧、奇富科技、励未信息等企业,拓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金融场景的应用,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扩大普熙金融广场品牌效应,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形成多元、开放、共赢、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2.打造网络安全特色产业
紧抓市区协同网络安全赛道承载区,依托上海市网络安全产业示范园建设,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和政策支持,打造在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引领性和显示度的网络安全产业集群。依托三六零数智安全、上海控安、上海安博通等龙头企业,加速在数据安全、工业安全等细分赛道孵化一批“独角兽”“隐形冠军”企业。积极打造“网安智谷”网络安全产业孵化器,梳理发布网络安全产业能力图谱,做强网络安全创新联合体。加速大数据协同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可信嵌入式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国家级实验室,和华东师大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每年度举办网络安全主题攻防大赛等品牌活动,联动并引进网络安全相关协会组织,打造有能力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
3.打造生物医药服务特色产业
重点支持环同济大学医学院生命健康总部基地建设,加快培育生物医药服务产业集群,全力推进高端医疗器械细分赛道的高质量发展。依托上海市生物医药产品注册指导服务工作站、同济医学院六大功能平台,用好同济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扶持资金,推动高校的实验室资源、大型科研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强化专项政策扶持和产业基金引导,依托桃浦国际健康创新产业园、天地科技园、未来岛高新技术产业园及新金环广场“生物医药港”等载体,打造以医疗器械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4.培育智能机器人未来产业
依托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引入中国机器人行业协会,实施产业链集聚、平台提升、载体建设、配套服务四项工程。到2026年,引进和培育1-2家龙头企业,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开展智能机器人产业链图谱研究,建立产业招商清单,推动以服务机器人为主体的整机及零部件企业集聚发展。依托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总部),建设具身智能大规模训练数据集平台,为智能机器人构建完善的公共平台服务功能。联动国内外创新资源、支持头部企业建立机器人共享制造平台,加快机器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筹建产业基金、组织生态活动等配套服务,形成专业有力的机器人产业生态服务体系。
(四)科技企业梯度培育
围绕主导和特色产业,分析产业链图谱,建立梯度培育重点企业名单。重点培育上电科、闻泰科技等头部企业,以打造世界一流企业为目标,精准定制政策“服务包”。加强扶持政策、项目、资金向具有高成长性的腰部企业倾斜,支持华元创信、开赟数字等细分赛道小巨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做好企业发展全程合伙人。依托五大子园建立“种子选手”发现机制,围绕产业加速培育中小科技企业,完善“科技型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科创板上市企业”的科技企业梯度培育政策体系。
(五)园区空间效能优化
建立园区空间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年度绩效考核评价结果,对不合格的载体实行“一次通报、两次淘汰”,对尚不属于张江普陀园范围的载体,绩效评价合格后可纳入普陀园范围。依托五大子园,引导载体围绕产业集聚企业,逐步形成集中连片的产业集聚区,打造“一带一心一城”空间布局,实现规模化、集约化运营。一带,即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依托360华东大安全总部、波克城市互联网研发应用中心等项目建设,持续完善滨水公共空间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集聚发展网络安全产业;一心,即真如城市副中心,加快推进天地软件园、海纳小镇数字化转型示范区、京东上海中心、“创新里”科创产业空间等建设,集聚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一城,即桃浦智创城,加快推进新金环广场、智创TOP等项目建设,集聚发展生物医药服务业。
(六)平台专业服务赋能
依托上海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提供机器人行业高质量发展一站式服务,搭建研发与转化、标准、行业、检测认证四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牵头建设中国机器人CR认证体系,推进行业质量提升。依托上海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创新功能型平台,进一步提升平台在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方面的公共服务能力,推进一系列“卡脖子”工具链的技术突破。依托华东师大、同济大学医学院、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等,建设一批垂类概念验证中心,提供科技成果评估、技术可行性分析、工程样机生产、小批量试制、商业评价等概念验证服务,从源头上提高成果转化成功率、增值转化项目潜力。依托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机构,力争打造1家市级高质量(含培育)孵化器,具备超前孵化服务能力、资源集聚能力、创新辐射带动能力,吸引一批未来潜力企业“种子选手”落地。
(七)创新创业生态优化
依托上海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普陀分中心,协助审核和发展普陀区专利预审备案单位,为备案单位提供专利快速预审指导咨询,协助上海保护中心开展专利快速预审工作。依托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提供侵权咨询、展会维权、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等维权援助工作。依托上海交易集团,提供各类产权、公共资源、数据资源、碳排放等交易服务平台。发挥“普陀区产业创新发展引导基金”等产业基金引导作用,促进“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依托上海市科创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普陀)、上海普惠金融顾问普陀服务枢纽等机构,为园区科技企业提供更多融资便利,打造特色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投孵平台,提供“金融+孵化+产业”陪伴式服务。与长三角国家创新中心等机构合作,通过“拨投结合”等新模式,助力科技创新向产业转化,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打造“海聚英才”路演大厅,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对高层次人才创业提供创业资助、办公用房补贴和安居补贴。配备人才服务专员,为人才创业提供“一条龙”全程帮办,提供项目申报、医疗保障、子女教育指导等人才服务以及个性化配套保障。推进上海市机器人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培育产业创新人才。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等机构合作培训技术经理人。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落实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切实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领导作用。加强区委、区政府对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统一领导,建立园区发展议事协调机制和常态化政企对接机制,定期召开由区领导牵头的张江普陀园工作专题会议。加强跨部门、跨层级的协调联动,明确工作责任,做实园区管理服务职能,共同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完善评估考核
建立园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与奖励、淘汰工作机制,将评价结果作为园区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根据行动方案的目标任务,细化考核评估办法,定期开展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健全反馈调整机制,及时优化调整考核评估工作。
(三)健全统计分析
健全园区发展统计分析工作制度,区科委、区发改委、区统计局、区税务局、区市场监管局、区规资局等部门加强工作信息共享,共同推进园区数据统计工作,指导产业发展和园区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