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民城市理念,建设好人民城市!浦东走出一条超大城区治理新路 2024-07-22 来源:浦东新区人民政府
字号:

  城市治理的成效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浦东,坚持人民城市理念,建设好人民城市,成为回答如何走出一条超大城区治理新路子、当好现代城市治理示范样板的最佳答案。

  深化“一网统管”

  城市数字化治理加快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以此为遵循,浦东围绕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战略部署,扎实推进“一网统管”创新实践和“城市大脑”迭代,全力打造城市数字新底座,着力构建高效能的数字治理平台。

  浦东通过不断整合资源、健全机制,横向联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城管执法、生态环境、建设交通、规划资源、市场监管等部门,纵向打通区城运中心、街镇城运分中心和居村工作站,有效解决了城市运行职能分散、条块分割、缺乏协调等问题,科学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全天候和全过程的城市运行综合管理新体系。

  以此为基础,浦东全覆盖构建智能监管应用场景,打造以“城市大脑”为核心的智能治理新模式——以全域感知、全数融通、全景赋能、全时响应为目标,推动“城市大脑”从1.0到4.0的迭代升级,首次推出城市运行体征指数;积极打造AI视频、神经元、民情民意、城感通4个智慧感知平台,不断提升感知端能力建设;打造业务处置中枢——智能协同处置平台,有效推动解决跨地域、跨部门、跨层级的“三跨”疑难问题。

  尤其是浦东“一网统管”上线了十大标杆场景,包括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街面秩序管理、垃圾分类、大型饭店综合监管、道路管养、产业用地全生命周期共同监管、耕地保护与用途管控、智慧气象“为浦先知”、民情民意智慧感知和数字孪生城市,集中展现了浦东“一网统管”的引领示范成果。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前沿技术的兴起,浦东夯实全要素集成数字化治理底座,筑牢“一网统管”全天候智能监管新格局。比如,紧扣“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的目标,加快推动视频资源共享,注重全覆盖、更立体、更实用;以无人机、车载视频等智能化设备为辅助,形成立体监控体系,进一步提升对城市管理问题的动态监测、智能预警能力以及对重大活动、突发事件的保障能力。

  更新推进

  打造时代特色城市风貌

  张江路1406弄1号,这里的前身为张江水泥厂(又称“浦东水泥厂”),是一块三面环水、呈“半岛”形态的珍贵工业遗存土地。2023年,上海地产集团与张江集团合作开启更新转型,引入国内外著名设计大师对地块建筑集群联袂设计,打造“张江之尚”项目。项目坚持“保护性更新”,既保留工业遗存的震撼,又融入现代功能的创新场景,展现建筑、文化、艺术的共生力量,致力打造产城融合的科创高地和人文街区,成为新时代张江科创人才的国际时尚活力社区。

  从老旧的水泥厂到现代的“张江之尚”,从存量工业用地到构建新科技产业先锋,浦东城市更新不断推进。在城市更新中,浦东新区以《上海市城市更新指引》《上海市城市更新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为总领,凝聚全区各部门同向发力,推进“六大行动”落实落地;三个圈层、15分钟社区生活圈、韧性城市建设,促推公共空间设施优化、城市配套管理、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全面打造宜居城市;率先在张江科学城试点创设产业综合用地政策,加大“零增地”改扩建,打造“工业上楼”智造空间,促进产业园区提质增效,打造浦东新区生产力高效孵化平台。

  同时,“两旧一村”和美丽家园改造也助推最广泛、多维度、全覆盖的人居环境品质提升。自2022年7月以来,浦东新区共向市申报认定“城中村”改造项目6个,占全市总量29%,占地面积近8000亩,涉及居民7000户。北蔡镇中界杨桥项目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唐镇小湾村已基本完成征收动迁工作,航头航南社区、北蔡联勤南新村、合庆镇老集镇等项目快马加鞭。至2023年底累计完成“城中村”改造1.6万户,占全区总量24.6%,在全市各区中排名第一。

  令人期待的是,五届区委四次全会提出2028年前完成“两旧一村”改造的总体目标,提前全市4年完成:至2023年底前完成中心城区街道范围内“城中村”点位改造;至2025年底前完成中环线内“城中村”点位改造,完成小梁薄板不成套职工住宅点位改造;至2028年底前完成“城中村”改造和不成套职工住宅点位改造,让全区人民共享浦东开发开放成果。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保障“美丽浦东”建设

  2021年7月正式对外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以下简称《引领区意见》)对浦东新区“构建和谐优美生态环境”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要求“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浦东新区生态环境局自2021年底开始围绕“损害赔偿”推进立法工作,后几经调整将立法名称由《上海市浦东新区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若干规定》变更为《上海市健全浦东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若干规定》,将立法内容拓展至环境保护的全链条。2023年6月20日举行的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健全浦东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

  《若干规定》立足“小切口”,注重问题导向,共15条规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条款占5条,进一步明确了街镇与各主管部门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中的职责分工;明确了依法登记的环保公益性组织可以应邀以磋商第三人等身份参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探索生态环境损害鉴定电子化评估方式、探索建立生态环境公益基金制度、探索认购碳汇等替代性修复方式。其中,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权利人代表拓展至街镇的探索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引领性,而认购碳汇等替代性修复方式的释明及惩罚性赔偿的确立则体现了“宽严相济”的理念,引导企业主动修复,共护绿水青山。

  近年来,浦东新区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方面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而《若干规定》的出台为新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浦东新区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落地,不断加强改革创新,为美丽浦东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推动文体旅商融合发展

  为引领区建设聚力添彩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也是城市的软实力象征。浦东十分关注区域文化品牌的建设与打造,一个个文化品牌、一张张浦东名片、一面面璀璨旗帜,构筑引领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澎湃动力。

  就在《引领区意见》对外发布前夕,浦东美术馆正式开馆。三年来,浦东美术馆与世界艺术的脉动同频共振,共吸引了全球近200万人次观众慕名而来,全力推动上海的国际文化交流;开拓文创产业,设计并制作的近39万件文创产品,让市民感受艺术的无限可能与美好。

  从陆家嘴出发,来到“黄金轴线”世纪大道的另一头,上海博物馆东馆的人气像烈日一样火热。今年2月,上博东馆试开放,短短3个多月时间就吸引了105万人次观众入馆,并将于今年11月底前全面开放,将打造具有世界美誉度的城市文化地标和人民城市的文化会客厅,努力成为“世界看中国”的重要文化窗口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重要展示平台。上博东馆、上图东馆、上海科技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等文化设施比邻而建,让花木行政文化中心散发出越来越强的文化集聚效应。

  上海城市血脉中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也在浦东交相辉映。作为浦东新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上海解放75周年的礼赞之作,海派谍战题材话剧《向延安》于“七一”档期亮相国家大剧院,并将于9月25日至11月6日开启全国巡演。在浦东腹地,浦东历史博物馆的建成开放,用丰富展陈让观众回到浦东开发开放之前,为“何以浦东”补上关键前史,与浦东开发陈列馆、浦东展览馆一同构成“浦东开发三部曲”。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文物古迹众多的新场古镇,正与浙江、江苏的其它10座古镇一起,联合申报“江南水乡古镇”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如果申遗成功,新场镇有望成为上海市首处世界文化遗产……

  推动文体旅商融合发展,则让文化进一步“破圈”,为引领区建设聚力添彩。就在世博文化公园,“双子山”已经郁郁葱葱,实现了上海“都市造山”的梦想。登上山巅,或远眺、或俯瞰,可以清晰看到世博源、中华艺术宫等世博会保留场馆、上海版“阿勒泰大草原”、古色古香的11孔桥和温室花园、上海久事国际马术中心、江南园林申园、在建的上海大歌剧院等。身在浦江东岸,走一走,玩一玩,看一看,买一买,美好生活,始于足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