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2006年-2008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字号:

沪府办发〔2006〕26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2006年-2008年行动计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八月二日

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2006年—2008年行动计划

  2003年—2005年,本市开展了建设健康城市第一轮三年行动。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倡导健康社会、健康环境和健康人群协调发展的行动理念,加强条块合作,推动社会参与,促进资源整合,完成了各项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到2005年底,本市各项生态环境指标和总体环境质量排名均居全国大城市前列,市民健康综合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随着本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市民的健康需求与日俱增,城市社会生活中还会产生影响健康的新问题。为了进一步推进建设健康城市行动,推动本市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以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为发展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各类健康促进活动为载体,紧密结合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环境保护、筹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等中心任务,进一步完善政府公共健康服务和管理职能,不断提升市民健康素质和城乡健康水平。
  二、行动原则
  (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从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出发,重视运用综合干预模式,控制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规范公共健康行为,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二)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将健康城市理念融入各部门的日常工作;鼓励和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市民积极参与建设健康城市的各项活动。
  (三)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加强统筹规划、分步推进,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在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中实现突破,带动各项建设健康城市任务的实施。
  三、总体目标
  进一步健全促进全民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到2008年,基本建立能够有效激励全社会参与健康城市建设的可持续行动机制。市民健康素质、环境健康水准、社会健康评价提升到一个更高水平。
  四、主要任务与重点推进活动
  (一)完善健康服务
  1、具体目标
  积极拓展健康教育的新渠道,有效提高市民对各项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知晓率、使用率。不断丰富健康服务的内涵和形式,逐步提高健康服务水平。
  2、行动策略
  鼓励广大市民自觉参与和自发组织各类健康促进活动,使市民逐步成为社区健康促进活动的决策成员和行动主体。通过各类宣传和培训活动,引导市民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相关推进活动
  (1)继续开展“健康身心”活动。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健康促进能力,保障城市健康安全。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市民提供基本健康咨询服务;在社区内定期开办“健康讲堂”,逐步提高市民对疾病预防、合理营养、心理卫生等知识的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为贫困、无业精神病人免费提供抗精神药物和基本的精神卫生服务;倡导35岁以上市民每年至少主动接受1次血压测量,指导市民了解高血压及其引发的相关慢性疾病的防治知识。加强对外来人口重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全面提高本市实有人口整体健康素质。
  (2)继续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经常性地向市民宣传普及生殖健康、优生优育、避孕节育和预防艾滋病知识;在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倡导使用安全套;加强社区0-3岁婴幼儿科学育儿指导服务。
  (3)继续开展“人人运动”活动。倡导“体育生活化”理念,全面提高市民健康素质;继续完善社区体育设施,重点加快郊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加强体育团队组织建设,启动实施“百、千、万”工程,创建各类团队组织,引领市民科学健身。培育、扶持具有本土特色的群众性体育活动项目,形成体育文化的品牌和亮点。
  (4)全面推进“人人掌握救护技能”活动。组织各类应急救护基本技能的培训、竞赛和演练,不断提高市民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
  (二)营造健康环境
  1、具体目标
  巩固和扩大国家卫生区、国家卫生镇创建成果,大力推进生
  态型、园林式城市建设,切实改善本市环境质量,不断优化城市
  形态,建设适宜居住环境。
  2、行动策略
  结合爱国卫生月、全民植树节、世界环保日、“让世界清洁起来”等主题活动,发动市民积极参与清洁城市、保护环境的各项活动。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通过各种有效形式,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市民参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公益性工作。
  3、相关推进活动
  (1)全面推进“万河整治”活动。组织市民参与全市2万多条段中小河道集中整治,有效改善农村地区河道的水环境,为现代化新郊区建设奠定基础。
  (2)全面推进“绿色人生”活动。倡导市民自觉参与绿化建设和养护活动,不断提高市民认养和种植绿化的积极性。开展园林式小区、花园式单位、优美绿地景点和绿化景观道路等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绿化及林业的管理水平。
  (3)全面推进“清洁家园”活动。广泛发动市民参与整治社区和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的公益性活动,引导市民自觉维护和美化市容环境。
  (4)继续开展“让虫害远离生活”活动。树立“控制有害生物,人人有责”的观念,积极组织开展以清除虫害孳生地为目的的群众性环境整治活动,控制有害生物密度。
  (三)保障健康食品
  1、具体目标
  有效控制食品污染,保障食品安全,控制与减少食源性疾病,增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消费的意识和能力。
  2、行动策略
  加强食品安全监督,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强化“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提高企业自律水平,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行业行为。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市民食品安全“知”的水平和“行”的能力。
  3、相关推进活动
  (1)全面推进“放心食品,健康消费”活动。及时发布食品安全提示和警示,切实增加市民对食品安全情况的知情权和基本知识的知晓率,引导市民自觉抵制不健康的食品消费。
  (2)全面推进“食品安全,人人有责”活动。大力普及食品安全法制知识;积极推行食品安全举报奖励机制,完善食品安全举报系统,引导市民主动检举违法的食品经营行为。
  (四)倡导健康行为
  1、具体目标
  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和行为方式,引导市民加强自我修养、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进一步提高市民的健康素质,使公共场所的市民卫生陋习有明显改观。
  2、行动策略
  建立社会性、群众性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各类协管员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引导市民主动关心城市公共卫生状况和环境状况,并从自身做起,逐步消除影响城市健康的不良因素。
  3、相关推进行动
  (1)全面推进“除陋习,践行公共道德”活动。在剧场、影院、体育场馆、展馆、公园(公共绿地)、广场、商场、机场、车站、主要景观道路等十类公共场所和居民小区内,集中开展专项整治“乱扔垃圾、乱吐痰、乱招贴”活动,积极倡导“杂物随人走、垃圾不落地”,培养市民良好的卫生习惯;建立大型户外活动环境卫生承诺制,活动组织者必须落实不乱抛杂物等措施。
  (2)继续推进公共场所控烟活动。开展“控烟单位”创建活动,在宾馆、饭店、茶室等公共场所辟出吸烟区。
  (3)积极倡导资源节约行动。依托各类绿色创建活动,开展节电、节水、节约资源等环保活动,推广办公用再生纸、再生硒鼓、墨盒的使用,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减少过度包装等,努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4)大力倡导符合条件的人群自愿参与无偿献血活动。鼓励各社区、单位主动履行组织自愿无偿献血的承诺,杜绝雇人冒名献血的现象。
  五、健康城市实事工程
  按照“条上专业指导、块上综合管理”的原则,积极探索“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健康场所建设模式。紧紧依托社区和单位,大力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整合健康服务、健康食品、健康环境、健康行为等活动,推进健康社区和健康单位实事工程建设,不断扩大健康场所的覆盖面。
  (一)建设健康社区
  各街道、乡镇按照整体推进、个性发展的总体要求,不断探索和创新建设健康社区的工作模式。既要根据全市统一部署,重点解决若干个市民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也要根据实际,确定并解决若干影响本社区居民健康的问题,开展形式多样、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服务活动。通过3年持续推进,在全市街道、乡镇广泛开展建设健康社区活动的基础上,每年评选出20个先进健康社区。
  配合平安建设工程,在有条件的区县开展社区伤害预防和控制试点工作,积极探索社区内学校、公共场所和社区老人、儿童等伤害预防和控制的有效机制。
  (二)建设健康单位
  各单位要根据自身实际和行业特点,积极、深入开展建设健康单位活动。全市至少要有5000个单位参与建设健康单位活动,以机关、企业、菜场、学校等单位为重点,每年评选出200个先进单位,作为建设健康单位的典型。
  健康机关要关注城市健康,引导机关工作人员树立健康公共责任意识,成为践行公共道德的表率;健康企业要以“人人享有职业卫生防护”为方向,有效预防和降低职业伤害、职业疾病等的发生率;健康学校要继续推进“健康校园”活动,将健康促进纳入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健康菜场要在全面推进农贸菜场标准化改造的同时,不断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疾病预防等工作。
  (三)建设健康村
  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着重提高郊区人居环境和人文素质,结合市级卫生村和村容整洁达标评比活动,引导村民积极参与郊区农村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环境整体面貌,开展健康村建设。到2008年底,全市80%以上行政村达到市级健康村的基本标准。
  (四)建设健康家庭
  根据“居室清洁、家庭和睦、生活健康、热心公益”的要求,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家庭健康总动员”等活动,引导广大市民、家庭积极参与建设健康城市活动,做到建设健康家庭的参与率逐年递增10%。
  六、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进一步健全“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工作制度,充实和调整市技术指导组,建立专项课题组,围绕建设健康城市工作开展应用性研究。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建设健康城市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完善建设健康城市组织网络。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和配合建设健康城市工作,根据本行动计划,分别制定具体计划、措施和支持性政策。
  (二)积极探索,创新机制
  1、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健康城市工作先进社区、单位、家庭和个人评选表彰制度,从2006年起,每年评选一次,推动不同层面开展建设健康城市活动。
  2、建立人力资源开发机制。通过在党校开办建设健康城市的讲座、培训等,向各级领导干部宣传健康城市的理念。与相关院校及单位合作,逐步建立建设健康城市工作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形成系统的培训方案,对基层具体执行人员、有关业务技术人员以及社区志愿者进行分层培训。
  3、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建设健康城市工作的投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制定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健康城市建设项目,实现健康城市事业投入主体的多元化。
  4、建立信息公示机制。在各类相关媒体开辟健康城市专栏,定期向社会公布工作进展情况。充分发挥健康城市网站的作用,收集公众的建议和意见。
  (三)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整合各类宣传资源,凝聚各方力量,突出健康城市主题,广泛宣传健康城市理念和健康城市建设活动。
  持续开展“4+1”宣传活动,即:唱响一首健康城市主题歌,开展一系列健康知识和技能竞赛,组织一次“边看边评健康上海”活动,做到全市每户家庭拥有一份健康知识手册。同时,根据每年建设健康城市宣传工作的重点,认真策划开展一项社会宣传活动。
  积极组织新闻媒体开展宣传,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刊物、广告、网络等大众媒体,充分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健康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典型,不断强化建设健康城市的舆论导向,让市民普遍知晓建设健康城市的意义,引导市民积极参与。
  (四)定期监测,科学评估
  探索建立健康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和市民健康行为监测系统,委托专业机构定期监测,全面、科学、公正地评估行动计划的执行情况和进展效果。
  各区县和市有关部门每年要做好建设健康城市工作总结,并按照年度计划要求,搞好重点项目的评估。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在每年年底组织督查,并在2008年以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市组织开展阶段性评估工作。
  (五)加强交流,广泛合作
  不断拓宽国内外合作交流领域,利用专业期刊和其他媒体,广泛交流国内外健康城市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探索和创新健康城市理论。通过项目合作、举办论坛、考察学习等形式,同国内外健康城市建立广泛、友好的沟通渠道,努力提升本市建设健康城市的国际化程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