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二) 2006-02-08
字号:

第一篇 站在新的起点,明确奋斗目标

  “十五”期间是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城市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的五年。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连续性、稳定性、开拓性有机统一,坚持开创性、坚韧性、操作性有机统一,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发展新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上海历史性变化的基础上,实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推进。面向未来,上海要全面贯彻落实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新要求,站在新的起点,谋划发展的新蓝图。

  第一章 “十五”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五”以来,上海坚决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应对更加开放的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努力解决前进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成功战胜非典疫情等重大灾害的挑战,城市的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

  (一)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平稳增长

  “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1.5%,实现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达到9125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万元,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进一步巩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工业结构和产业基地能级明显提升,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综合经济效明显改善,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预计达到1434亿元,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从“九五”期末的1.14吨标准煤降至0.93吨标准煤,降幅达18.4%(见图1-1)。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二)

图1-1 综合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二)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达到18640元和8340元,收入增幅差距逐步缩小(见图1-2)。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家庭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提高到32.3%,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1.3平方米。全面推进以“平改坡”为主要内容的旧住房综合改造,加快改善市民居住质量和环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人口管理和服务新体制初步确立。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二)

图1-2 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三)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取得重大进展

  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要突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建成开港,上海港连续三年保持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地位,建成浦东国际机场第二跑道,市域高速公路网框架基本建成,轨道交通建设取得新进展(见图1-3)。信息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燃气、交通、环卫、水务等行业改革不断推进,城市规划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全市统一的灾害综合管理新模式框架初步确立。环境建设与保护取得阶段性突破,全面完成两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中心城区河道水质得到改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建成国家园林城市,成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二)

图1-3 城市建设取得重要突破

  (四)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

  科教兴市主战略向纵深推进,科技创新动力进一步增强,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明显增多,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34%,高技术产业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达到27%(见图1-4)。政府财政性教育投入明显增加,实现“三个增长”的法定要求,中小学校舍建设达标工程基本完成,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初步完成,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门急诊条件得到改善。建成上海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等一批文化教育设施,成功举办F1汽车赛、第48届世乒赛、网球大师杯赛等重要赛事和文化节庆活动,在奥运会和全运会上取得良好成绩,涌现出一批世界级的优秀运动员。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二)

图1-4 全社会研发投入稳步提高

  (五)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政府、企业、市场、社会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国有控股公司和大企业集团改革重组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形成国有资产管理、营运、监督体系。非公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增强。证券、期货市场稳步发展,外汇、债券、钻石、黄金、产权、土地等要素市场加快发展(见图1-5)。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市、区(县)政府机构改革和财税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完成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规范清理,率先在全国推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初步构建起社会诚信体系框架。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加快发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取得成效。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二)

图1-5 要素市场进一步发展

  (六)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提高到新水平

  APEC会议、全球扶贫大会、世界工程师大会等重大国际性会议在上海成功举办。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拓展。推进“大通关”工程,洋山保税港区投入运营,口岸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2005年上海口岸进出口总额预计达到3506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实到金额累计超过280亿美元(见图1-6)。与长江三角洲及全国其它地区的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对口支援工作取得新进展。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经贸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二)

图1-6 外向型经济迈上新台阶

  “十五”期间,在推进全市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各项工作过程中,主要工作体会是:着力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努力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协调健康发展;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实现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坚持建管并举、重在管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立足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坚持不断提高城市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和法治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发展环境;按照协调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努力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围绕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的目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在历届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坚实工作的基础上,全市人民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上海发展的新要求,齐心协力,迎难而上,在继承中创新,在务实中开拓,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成功获得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承办权,把科教兴市主战略作为上海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举措,作为上海未来实现攀登、提升、超越之路。“十五”计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各项任务全面完成,成绩来之不易。思源奋进,继往开来,上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将迈上新的征程。

  第二章 “十一五”上海发展处在关键时期

专栏2-1 关于我国发展阶段的判断

  党的十六大指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分紧要的五年,是上海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加快“四个中心”建设进入关键阶段的五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国际产业转移速度加快,有利于上海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上海发展进入新时期,面临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办好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家规划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等重要机遇,不仅对上海自身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为上海服务长江三角洲、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和全面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上海作为沿海改革开放地区和特大型经济中心城市,直接面对外部环境波动变化的新挑战,未来发展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人口、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约束更加突出,特别是土地资源和环境容量约束趋紧,能源供求和安全问题凸显,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等矛盾较为突出;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创新体系和创新环境有待完善,服务业发展仍比较滞后,制造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更加迫切;三是促进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就业、社会保障压力依然较大,郊区和农村发展存在薄弱环节,维护社会稳定和城市安全的工作更加繁重;四是制约进一步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亟待突破,政府职能转变、所有制结构调整、市场体系建设等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

  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未来发展的新局面。

  第三章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专栏3-1 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

  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指出,东部地区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国家要求,上海提出把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作为“十一五”期间的发展主线,体现了“十五”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发展主线在新阶段的延续,紧扣了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奋斗目标,凝聚了全市人民抓住机遇、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共同愿望。城市国际竞争力是在全球发展的坐标系中城市综合发展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反映在经济实力和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创新能力、城市管理、教育文化和市民素质等多个方面。

  “十一五”期间,上海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以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为发展主线,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要把握国际大都市发展规律,抓住发展机遇、激发创造活力、转变发展模式、创新发展体制,从各个方面把中央提出的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要求落到实处。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用发展的办法和改革的思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不断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十一五”期间要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遵循科学发展规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决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尊重科学、因势利导、积极主动,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点,把工作的着力点落实到加快体制改革、转变增长方式上来,努力实现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为提高国际竞争力创造宽松环境。

  ——坚持以科技进步为发展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必须充分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供强大动力。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核心是增强城市的创新能力。要牢牢抓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这个中心环节,营造激励创新的体制环境,深入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引进的基础上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重点推进集成创新,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培育经济增长点。

  ——坚持转变城市发展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转向创新带动发展的模式,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分重要,是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要按照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方向,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注重发展知识经济,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注重发展集群经济,实现产业布局结构的转变。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坚持惠及广大群众的发展理念,促进城市和谐安康。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导向和核心理念。国际城市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竞争。要率先发展先进文化,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花更大力气解决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加强收入分配调节。抓好平安建设,推进和谐社区与和谐村镇建设,加强人口综合调控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坚持发挥浦东新区先行先试的作用,创新发展体制机制。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必须形成更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关键要增强制度的竞争力。坚持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法治化,聚焦突破,率先推进浦东新区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体制创新,深入推进政府、企业、市场和社会联动配套改革。转变利用外资与外贸增长方式,坚持扩大“引进来”与主动“走出去”相结合,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

  ——坚持以办好世博会为载体,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和文明发展环境。办好上海世博会是落实国家战略、提高城市国际地位的重大举措。筹备办好世博会,必须加快完善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强城市文明建设,着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要运用世博会的平台,提高国际交往能力,推进城区、郊区协调发展,促进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共同发展,实现与中西部互动发展。

  贯彻上述指导方针和原则,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能力,提高推进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和法治化建设的能力,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第四章 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框架

  根据中央对上海发展的定位,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综合考虑未来五年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办好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框架,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阶段性进展,为上海从2011年到2020年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具体是:

  ——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健康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全市年均经济增长率预期为9%以上,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5万亿元,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地方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保持同步增长。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二)

  ——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重大转变。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型城市建设取得全面进展,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二)

  ——科教兴市主战略实施取得新突破。城市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8%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左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劳动力素质继续提高。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二)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加快形成多元化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在进一步巩固国内金融中心地位的基础上,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金融中心之一。基本建成洋山深水枢纽港和上海航空枢纽港。形成内外贸一体、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并举的发展格局。通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互动融合,经济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显著增强。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二)

  ——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实现各类社会保障基本全覆盖。居民普遍享有便利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市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普遍提高,城市公共安全保障有力。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二)

  ——率先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符合国际惯例的体制环境。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取得重要突破。民主法制建设和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产权制度、社会信用制度和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新进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左右(见图4-1),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国内外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的地区总部及国际机构进一步集聚。开放型经济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城市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法治化程度明显提高。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二)

图4-1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