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府办发〔2011〕65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的意见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发展服务市民健康的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增强市民体质,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建设体育强市”的奋斗目标,并规定了具体任务。为促进上海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根据市政府的要求,就加快推进建设体育强市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体育强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对提高广大市民的健康素质,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上海城市精神,增强民族向心力、经济生产力、城市影响力和社会凝聚力,对拉动经济增长,推进对外交往和合作,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各区县、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体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推进落实。要把建设体育强市作为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作为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步骤,进一步增强广大市民的体育热情和健身意识,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体育服务;把建设体育强市作为推进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作为坚持“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通过体育运动的开展和体育精神的弘扬,增强广大市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进一步提高文明素质;把建设体育强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机遇,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加快体育产业、休闲产业、旅游产业、健康产业的发展步伐,充分利用和发挥体育所蕴含的多元功能和效应,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积极贡献。
二、明确体育强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体育强市为目标,以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和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为基本任务,以构建并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重点,以为民服务为宗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努力实现上海体育的新发展、新跨越,体育发展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力争到2015年,把上海基本建设成为全民健身体质增强、竞技体育成绩突出、体育产业发展迅速、重大赛事效益显著、体育文化氛围浓郁的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际体育强市。
(二)主要任务
1.全民健身迈上新台阶。构建并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场地便民化、组织网络化、活动系列化、健身科学化、资源信息化、服务均等化、体育生活化、体质优良化。重点推进“天天运动、人人健康”的“全民健身365”建设,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6%,市民主要体质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竞技体育创造新成绩。着眼于发展代表国际大都市形象的运动强项,实施都市型竞技体育和精品战略,着力提升竞技体育的核心竞争力、竞技体育对城市的影响力、竞技体育拔尖人才的辐射力。上海籍运动员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的成绩对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贡献超越历届奥运会;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上上海代表团成绩超越上届全运会;五年内上海获得世界冠军的人次超越“十一五”时期的人次。
3.体育产业实现新突破。基本形成包括健身娱乐、运动休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体育彩票、体育服务贸易等体育市场和产业体系;打造若干个富有特色的竞赛基地、体育科技园区、体育商贸园区、体育用品研发和生产基地、健身服务和运动休闲示范园区,以及职业体育运营、体育产权交易、咨询评估和体育产业人才培训中心,初步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产业集群。体育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全市体育彩票销售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
4.体育赛事提高新效益。合理配置办赛资源,优化体育赛事结构,培育自主品牌赛事,培养赛事运作团队,提高赛事运作效益,全面提升上海体育赛事的国际影响力。全力办好品位高、品牌精、品质好的重大国际赛事;积极申办与城市发展战略相协调的影响广、级别高、效益好的体育赛事。每年举办100场左右的国际、国内赛事,80%的区县形成高水平、高等级的“一区一品”赛事。
5.业余训练培育新人才。贯彻“上项目、上规模、上水平、提高成才率”的业余训练工作方针,充分发挥业余体校的独特优势和主渠道作用。到2015年,青少年注册运动员达到15000名,中心城区办训项目达到20个以上,郊区办训项目不少于15个,业余训练质量明显提高。完善体校、体教结合和社会力量办训项目布局,大力扶持学校办二线运动队和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
6.体育设施提升新层次。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保障市民基本体育需求,到201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市、区(县)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体育公共基础设施,街道(乡镇)、行政村公共体育健身场所逐步达到“一村一场(灯光球场)”、“一镇一池(游泳池)”、“一街一中心(含健身指导、健身设施、体质监测、团队组织于一体的文体中心)”的目标,积极推进百姓足球场、百姓游泳池、百姓健身房等公共体育设施惠民工程建设。新建300条健身步道。建设5个以体育休闲旅游为主题的公园。规划建设上海棋牌运动中心、崇明国家级训练基地、上海体育博物馆等体育设施项目;探索并推进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开放、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延长开放时间、公共体育设施对学生优惠开放等机制,提升公共体育场馆的开放度和利用率。
三、加强体育强市建设的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从上海“四个中心”、“四个率先”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高度,把体育强市建设作为提高上海市民整体素质、提升上海城市形象、推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切实加强领导,并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协调各方,合力推进。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用发展的手段解决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把体育事业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步增加。市体育部门要建立相应机构,统一领导、指导和协调体育强市建设工作的开展,并将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报告市政府。
建设体育强区(县)是体育强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各区(县)要把此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深入开展“体育创强”活动。市体育部门要科学制定建设体育强市、强区(县)指标体系,量化、细化体育强区(县)测评体系,把“体育创强”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组织开展建设体育强区(县)工作的评估考核,出台激励政策,不断推进全市体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发展与改革、规划土地、财政、教育、卫生、旅游、文化、绿化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积极支持体育事业发展。体育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把体育事业作为民生体育和提高市民幸福指数的实事来抓。要创新工作方式,进一步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统筹协调,细化工作措施,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并建立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工作推进力度,不断开创体育强市的新局面。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