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家在上海”的幸福滋味——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上海经验 2024-07-25 来源:市民族宗教局
字号: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地。“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吸引着全国各地各族群众来沪干事创业。

  近年来,上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结合超大城市特点,开展“家在上海”主题实践活动,赋予城市以“家”的内涵,锚定互嵌共融,通过结对认亲、地校共建、社区融入等途径,让各族群众在共建人民城市过程中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使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共创美好生活,共享伟大荣光。

  共建美好城市,打造高度与温度并存的城市共同体

  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现代化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2023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来到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与这里的租户亲切交谈,强调外来务工人员来上海作贡献,同样是城市的主人,“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习近平总书记跟我们握手,非常和蔼可亲。”回想当时的场景,“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住户、马桥养老院护理员钱丽丽兴奋地说。从江苏盐城老家来到上海打拼,钱丽丽一家在上海闵行区安家十多年。作为一名普通城市建设者,她在这里充分感受到上海的温暖。“上海就是我们‘第二个家’,为我们遮风挡雨、免除后顾之忧,我们的工作干劲十足!”钱丽丽笑着说。

  随着“家在上海”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上海着力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坚持党建引领,着力推动民族工作精细化、长效化开展,创建了“家在上海,in享黄埔”“家在上海,情满静安”“家在上海,花开闵行”等各具特色的城市民族工作品牌。

  流光溢彩的玻璃世界,构成了来自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高级设计师洪泽的艺术天地。1992年,大学毕业的洪泽只身一人来到上海浦东,虽然是一名听障人士,却在上海打造了一片使人流连忘返的艺术世界。32年来,她见证了浦东的跨越式发展,所设计的精美玻璃艺术品,曾获多个奖项。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洪泽作为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在天安门广场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祖国的强大让她振奋不已。“上海是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各族群众安家在上海,彼此精神相依、情深意长,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关爱和温暖,这是‘家在上海’主题实践活动的本质所在。”洪泽说道。

  上海市民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进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引导各族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和社区治理,推动来沪群众更好融入城市生活,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打造高度与温度并存的城市共同体,是“家在上海”主题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与实践举措。

  共叙山海深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家在上海”主题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

  为带动民族地区共同走向中国式现代化,上海通过做大消费帮扶,推动对口地区产品进入上海市场;通过做强就业帮扶,推动对口地区各族群众创业就业;通过做深文旅帮扶,帮助对口地区加大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力度。

  1996年9月,中央确定上海对口帮扶云南。近30年来,沪滇携手,同心协作,山海情深。2018年起,春秋航空在上海对口帮扶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推出“红河蓝天筑梦计划”,通过招募乘务班学员,帮助越来越多的山里娃走出大山。

三交1.jpg

  春秋航空和上海开放大学航空运输学院联合招收的第四期“红河蓝天筑梦计划”空乘定制班,助力红河儿女开启追梦之旅。上海市民宗局供图

  来自红河州的哈尼族姑娘李文英,就是首批“红河蓝天筑梦计划”的一员。大学毕业后,她通过“红河蓝天筑梦计划”从云南来到上海,成为春秋航空的一名乘务员。如今,她执飞的航班超过了1000班,飞行时间超过了3000个小时,成长为一名出色的乘务员,还在上海组建了自己的小家。“我很喜欢上海这座城市,愿意为上海与红河之间的沟通贡献绵薄之力。家乡的年轻人如果有机会到上海接触到先进的理念、丰富的知识,回去建设家乡,一定会有非凡的成绩。”李文英说。

  “在西藏,我看到了当地氆氇工艺的唯美,看到了古老手工织机上绽放的光芒。”上海沙涓时装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秀玲说。近年来,她带领团队致力于发现、挖掘西藏自治区民族文化与非遗技法,复原藏族“氆氇”工艺,让西藏传统手工技艺焕发生机。

  在西藏江孜县,郭秀玲成立了上海工匠沙涓援藏氆氇工作室,带动当地藏族“阿佳”加入氆氇手工坊,通过产业帮扶让藏族妇女在家实现就业。沙涓公司还和格桑卓玛的合作社签订了生产订单,大幅提升了合作社的效益和工人们的收入。未来,郭秀玲还计划在江孜建立专业牧场,从羊绒到纺织延长产业链。

  “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实在太多了,在交流合作中,我们彼此携手,实现好上加好。”郭秀玲说。通过技术援藏、产业帮扶,支持藏族妇女就业,郭秀玲和她的团队不仅加深了沪藏之间的情感联系,还将“氆氇”技法推向国际,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共创美好未来,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0年前,年仅19岁的郑丽君怀揣着梦想和热情,只身一人来到上海,创立了上海硕风国际旅行社。作为年轻的外来创业者,她体会过创业的曲折与不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她也希望能够将这份善意传递出去,帮助在上海打拼的“新上海人”更好融入城市。2013年,她在上海静安区创立了“幸福益站志愿服务中心”,帮助更多有梦想的年轻人在上海这块热土上追梦、圆梦。

  “我们倡导的是快乐公益,随手公益,其宗旨是关爱他人,幸福自己。我们希望每个人的点滴付出,都能体现价值,温暖新上海人。”郑丽君说道。

三交2.jpg

  由幸福益站志愿服务中心举办的公益音乐会上,来自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的少年儿童跳起了新疆舞蹈。上海市民宗局供图

  2016年以来,“幸福益站”积极对接新疆喀什地区,开展“幸福援疆行·青少年手拉手”公益研学活动,组织新疆青少年来到上海开展研学,带领他们了解上海的红色文化与历史底蕴,增进新疆与上海两地青少年之间的互动交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播撒下“种子”。开展援疆服务8年来,“幸福益站”已组织2400余名新疆喀什地区青少年开展公益研学。今年,“幸福益站”还将组织1200余名喀什地区青少年前往西安、北京、上海进行研学,有形有感有效进促进各民族青少年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近年来,上海依托高校资源,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上海开埠之前就有诸民族交流汇聚,开埠之后历经上世纪初的快速崛起、红色城市的形成、抗战的洗礼、世界级都市的形成,包含着值得挖掘的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复旦大学民族研究院院长、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邹诗鹏教授表示。

  深化理论研究,持续推进上海“三交”史料汇编工作,这不仅为“家在上海”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为进一步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准备了丰富的史料,也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提供了力量之源和精神纽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