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正介绍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好新一轮民心工程等情况 2023-07-22 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

  记者 王闲乐 吴頔

  在昨天举行的上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扩大)上,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关心的问题,结合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详细介绍了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好新一轮民心工程等方面工作。

  深入推进改革系统集成

  “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内在逻辑,整体开展压力测试,勇于探索规则构建,坚决筑牢安全屏障。”龚正说。

  龚正表示,在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方面,当前主要是要推进“4+2”重点任务,其中“4”是围绕深化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加快推进四方面工作,分别是推动“五个中心”功能升级、开展浦东综合改革试点、推进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高水平全方位制度型开放、提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能级;“2”就是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届进博会开幕式致辞中提出的2项重大举措,分别是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

  首先是以浦东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深入推进改革系统集成。龚正表示,国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赋予浦东新区更大的自主权,上海将举全市之力,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推动授权事项加快落实,将全力配合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再制定出台一批浦东新区法规。

  第二,是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入推进高水平全方位制度型开放。龚正说,一方面是为国家试制度,6月29日国务院发布了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若干措施,上海自贸试验区是六个试点区域之一。“我们将在加快落实国务院若干措施的同时,进一步系统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协议,提高压力测试的整体能力。”

  另一方面是为开放探新路。龚正说,聚焦国家战略需要、其他地区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重点领域,率先探索一些独特的开放政策和制度,争取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上取得更大突破。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龚正说,要更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深入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上海将与苏浙皖一道,强化基础设施、科创产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合作协同,强化能源、交通等跨区域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强化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重点区域建设引领,以更高质量一体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

  对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龚正表示,主要是抓牢“一个核心”、做到“三管齐下”。“一个核心”就是做强做优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这个核心。“三管齐下”,一是在提升产业高度上下功夫,以“大科创”赋能“大商务”“大会展”“大交通”,深化G60科创走廊等联动合作,共同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二是在增加要素密度上下功夫,建好用好高能级平台,加快培育民营企业总部、贸易型总部,打造全球要素集散地。三是在拓展开放深度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一带一路”综合服务平台等载体作用,推动“一核两带”协同协作,加快打造高效联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战略新通道。

  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我们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龚正说,要持续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布局,增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更好地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是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方面是全力支持在沪国家级创新平台做优做强,另一方面是以新型研发机构为突破口,加快吸引和培育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

  二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重点聚焦本土创新型企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创新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和高增长企业,上海将形成培育清单,引导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开展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的联合攻关,同时强化开放优势,放大外资研发中心外溢效应。

  三是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一方面要加快建设一批高质量孵化器,遴选和引进一批专业水平突出、服务特色鲜明的孵化器,打造梯队化培育服务体系,努力支撑颠覆性科技成果的率先转化和硬科技企业的加速孵化。另一方面,要持续完善促进创新创业的高新区政策体系。围绕创新活动全过程、企业发展全周期、产业发展全链条,打造更加优越的创新生态、生活环境和创新文化。

  四是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龚正表示,上海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持续壮大科技创新人才国家队、地方队、民间队、国际队“四支队伍”。围绕聚好人才,充分依托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一流大学、行业领军企业、顶尖科学家论坛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持续打造引才聚才的“强磁场”。围绕用好人才,推出为创新主体放权松绑18项举措,积极开展国家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用好用活科技人才,更好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大力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我们要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牢牢把握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三个基本特征和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三个基本要求,大力提升上海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龚正表示,当前上海要在五个方面下更大功夫。

  首先是要下更大功夫推动产业接续发展。要着眼于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围绕“2+(3+6)+(4+5)”,统筹抓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关键是抓好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转型“两个转型”,支持企业加快数字赋能、减碳降耗,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努力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方面,最紧要的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深化提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上海方案”,同时,加快推动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创新突破。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方面,重点瞄准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四大新赛道产业和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大产业方向,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二是下更大功夫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当前,最迫切的就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海将围绕创新全过程,着力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和全链条加速机制,着力构建市场化的共性技术协同攻关体系,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努力实现一批重要产业链自主可控。

  三是下更大功夫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要强化“链”式思维,依托全市53个特色产业园区,聚焦园区主导产业,大力引进和培育产业链“链主”企业,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强化创新思维,实施“六票统筹”“桩基先行”等创新举措,探索并联审批、容缺审批等新模式,加快开工建设进度。强化平台思维,发挥进博会、城市推介大会等重要平台作用,积极“走出去”宣传推介,吸引更多企业来沪投资兴业。

  四是下更大功夫提高产业用地利用效率。“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发展对土地要素支撑提出了更高要求。下一步,我们将在张江科学城先行先试一批支持产业发展的规划土地政策,成熟后在更大范围推广。”龚正表示,要增强规划弹性,推动土地功能复合利用,探索新增“产业综合用地”,允许生产、研发、公共服务配套等功能混合设置。要提升经济密度,重点是推动轻生产、低噪音、环保型的企业开展工业上楼。还要促进产城融合,主要是加强多个相邻产业地块的统筹开发,允许将原先在每个地块分散建设的配套设施集中布局,统筹建设商业、餐饮、宿舍等设施。

  五是下更大功夫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龚正表示,要以世界银行新的营商环境评估体系为牵引,以加快落实优化营商环境6.0版方案为抓手,着力打造营商环境新优势。持续推进市场化,聚焦更好发挥市场力量,更多推行“告知承诺”等创新举措,不断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和经营成本。持续推进法治化,深入实施好民法典、外商投资法等法律法规,更好地以法治稳定市场主体预期、提振市场信心。特别是要配合市人大做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修订工作。还要持续推进国际化,全力落实好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和负面清单,更好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动力。

  落实好新一轮民心工程三年行动计划

  龚正表示,实施民心工程,是上海建设人民城市、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今年上半年,新一轮民心工程19个建设项目已启动实施,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覆盖领域更广,扩大“医教文体”等相关公共服务供给,包括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和互联网医院服务能级提升、义务教育学生身心呵护、公共文化惠民、全民健身公共资源拓展等工程。二是受益群体更多,比如,无障碍环境提升工程,将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更大便利,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提升工程,将在农村建设28万户“美丽庭院”。三是建设力度更大,绝大部分工程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很多工程量化目标只增不减。比如,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计划完成数量分别是上一轮的2.25倍和2倍。

  “下一步,我们将紧扣节点目标,落实好新一轮民心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努力把每一项工程都打造成人民群众满意的精品工程。”龚正说。

  关于“两旧一村”改造,龚正表示,成片旧改完成后,上海还有大量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不成套旧住房以及“城中村”。“两旧一村”改造涉及范围广、任务重,改造的难度甚至高于成片旧改,必须持续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

  据龚正介绍,“总的考虑是把握好‘1+3+2’”。“1”就是咬住一个目标,用两届政府10年时间完成“两旧一村”改造。“3”就是针对“两旧一村”的三种类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更可持续的更新模式,要坚持系统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为老百姓算好综合账、长远账,尤其是品质提升账,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找到推动城市更新和群众接受意愿最佳政策平衡点。“2”就是强化两大保障,一方面是强化资金保障,发挥好城市更新中心的平台作用,强化跨周期、跨区域、跨类别“三跨”平衡,鼓励有实力的国企、民企、外企参与,努力解决资金瓶颈难题;另一方面是强化群众工作保障,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积极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形成合理预期,争取群众支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建设公园城市不是简单地在城市中建公园,而是要把城市变成一座大公园,努力实现公园与城市空间的无界融合。”龚正说,这两年,全市公园数量已从2020年的406座增加到去年的670座,目标是在本轮民心工程中每年新增各类公园120座,到2025年全市公园数量增加到1000座以上,从长远来看,到2035年力争建成公园2000座。

  公园城市建设的另一项主要举措是提高质量,重点是加快建设“一江一河一带”高品质绿色生态空间,其中“一江一河”要加快建设世博文化公园,2021年底北区已建成开园,明年南区完成建设,全面开园。“一带”就是建设由“一大环+五小环”组成的环城生态公园带,“一大环”是指在外环绿带及周边区域的“环上”“环内”和“环外”建大型公园和生态林,同时外环绿道未来三年要建成超过100公里,实现全线基本贯通,“五小环”是指围绕五个新城规划建设5个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带。此外还要优化存量,主要是推进公园拆墙透绿,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附属绿地对外开放,实现公园绿地与周边街区、社区、商区等无界融合,让公园和绿地更好地为民所享。

  关于稳就业工作,龚正说,今年以来,上海落细落实援企稳岗、职业技能培训、重点群体就业帮扶等措施,全市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我们也看到,就业中的一些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依然较大。今年本市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23.6万。”龚正表示,要再接再厉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注重远近结合,着力化解结构性矛盾。从当前看,将强化“不断线”就业服务,精准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精准提供就业创业帮扶,精准做好困难群体兜底保障。从长远看,根本上是靠经济发展,通过增强经济内生动力激发就业创业活力,着力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同时,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支持鼓励高校优化专业设置、学科布局,持续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