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怀建设者宜居安居问题 让基层干部深深感受为民情怀 紧贴民心 让城市更有温度更具魅力 2023-12-04 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

杨浦区长白228街坊焕新回归,成为城市更新叠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样板街坊,从长白一村搬离的老邻居们一路走一路赞叹“老灵老灵”。 记者 蒋迪雯 摄(资料图片).jpeg

杨浦区长白228街坊焕新回归,成为城市更新叠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样板街坊,从长白一村搬离的老邻居们一路走一路赞叹“老灵老灵”。记者 蒋迪雯 摄(资料图片)

  解放日报记者集体采写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上海广大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上海这座城市更有温度、更具魅力。

  织牢民生保障网

  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应该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必须织就更密更牢的民生保障网。

  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上海市社保中心表示,将围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落实养老、工伤政策,确保各项社保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守好百姓的“钱袋子”;强化智慧赋能,落实“一网通办”改革要求,深入推进社保业务“智慧好办”;着力打造“民申社”对外经办服务品牌,改进服务模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长护险到“沪惠保”,近年来,上海医保部门积极回应民之所盼,推动医疗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海市医保局待遇保障处处长姚红介绍,未来将持续优化完善基本医保政策,提升长护险服务能级,做优做强“沪惠保”品牌,满足市民多层次、多样化医疗保障需求。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为做好新时期就业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上海市人社局副局长张岚表示,上海人社部门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精准帮扶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就业群体,持续完善“15分钟就业服务圈”、零工市场等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推动上海率先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当前,新业态经济迅猛发展,外卖配送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大量涌现。如何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市人社局工伤福利保险处工作人员冯斌介绍,上海通过深入实施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落实平台企业责任,通过实施按单计费、每单必保、每人必保模式,保障遭受事故伤害的新就业群体及时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

  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党委书记赵丹丹表示,申康中心党委将全面加强高水平医院建设、高品质医疗服务、高标准临床创新、高效能医院治理,为本市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贡献市级医院力量。

  优化养老服务,强化兜底保障,上海正不断努力。上海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娄国建表示,要持续推进养老机构功能提升,深化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大力发展社区助餐、托养、认知障碍照护等服务,推进农村养老服务提升行动,持续扩大有效供给。

  上海市教委托幼工作处处长孙鸿表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坚定了我们努力实现“幼有善育”的信念。“我们将构建托育服务15分钟生活圈,增加总计不少于1万个公办幼儿园托班和社区托育‘宝宝屋’托额,惠及更多家庭。”

  “要对残疾人特别关心、特别关注。”上海市民政局残疾人福利处处长孙晓红说,上海将不断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等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扎实推进本市困难重度残疾人养护机构建设,提升残疾人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同时继续推进康复辅具社区租赁服务工作,不断提升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让各类人群居有所安

  11月2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考察。总书记强调,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

  “总书记心系城市一线建设者在上海的宜居安居问题,这让我们基层干部深深感受到总书记的为民情怀。”闵行区马桥镇景城品雅苑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张挺说,解决来沪工作人员租房“远、贵、难”的痛点,让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居有所安,作为一线社区工作者,要真心用心为居民解难题,不负人民城市之期许。

  “总书记与租赁住户亲切交谈,让我们感受到他对保障性租赁住房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对老百姓民生问题的深深关切,这让我深受鼓舞。”闵行区房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阳勇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总书记的指示,进一步加大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力度,确保在‘十四五’末实现建设筹措保租房7万套、供应6.3万套,让更多人愿意来到上海、留在上海。”

  宝山区房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须庆峰说,宝山区房管局将在重点产业周边布局,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坚持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切实将优质的住房资源投向需求最迫切的“城市合伙人”,让更多住房困难群体实现安居,为“北转型”发展提供安居保障。

  普陀区房管局副局长郭强表示,“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期间的指示精神,继续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结合区域实际,在长寿、桃浦等商服企业聚集度高的街镇持续建设筹措新时代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让更多区域位置优越、租金价格实惠的项目定向供应给各类人员。”

  “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嘱托,聚焦品质和服务,不断夯实各类人群的安居保障工作,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居住生活的向往,结合城市有机更新等重点任务,让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进一步助力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徐汇区房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扬说。

  近年来浦东新区高度重视“两旧一村”改造。浦东新区房屋征收中心副主任方之玮表示,将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抓好项目落地、改善民生需求,持续推进引领区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用“两旧一村”改造的成果,更好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为上海城市建设和运营管理的主力军,上海城投全面参与城市更新和“两旧一村”改造,积极助力解决“老、小、旧、远”民生难题。上海城投表示,将积极参与“旧区”和“城中村”改造项目,深耕中心城区,积极拓展五个新城“城中村”改造,不断为人民幸福生活赋能添彩。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总书记对上海的殷殷期望与嘱托,让上海广大干部群众深感振奋。大家表示,接下来要勇于开拓、积极作为,聚焦老百姓最关心、最迫切问题,紧贴“民心”,筑牢“同心”,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高质量发展成果最终要落到增进人民福祉上,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闵行区人社局表示,将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依托“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契机,科学研判供求规律、优化拓展点位布局,形成服务贴心、管理规范的闵行特色零工市场建设范本,全力畅通灵活就业“最后一公里”。

  “看到总书记走进外来务工人员的租赁房,感觉就像到自己家里一样亲切,这对我们一线护理员来说是莫大的鼓舞。”上海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护理员赵琼琼是一位“95后”,她表示要为老人精心提供有温度的护理服务。“我们要制定和实施最适合老人的个性化照护方案,用爱心和耐心传递温暖。”

  虹口区民政局副局长陈维说,虹口区将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以老人的需求为导向,以办好实事项目为抓手,打造更多社区老人触手可及、喜闻乐见的服务场景,将暖心的服务和关爱传递到每一位社区老人的心坎里。

  一座城市的暖意,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尊重和关怀中。上海市社会福利中心主任张临俊表示,要积极发挥市属社会福利机构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对孤残儿童、老年群体、慢性精神疾病人员的日常生活照料水平,通过专业、科学、温暖的服务,把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关爱传递到服务对象心中。

  “民政工作连着民心,聚焦特殊群体、困难群体,聚焦老百姓关切的身边事。”市救助管理站四级调研员唐怀斌表示,冬季来临,作为一线救助工作者要及时开展送温暖活动,加大街面巡查和救助力度,为流浪人员准备御寒物资,确保他们安全过冬、温暖过冬。

  把最好资源留给人民

  人民城市,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杨浦区委书记薛侃表示,作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首提地,杨浦将坚定高举人民城市旗帜,努力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杨浦之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深入实施城市更新杨浦行动,不断做大公共服务“蛋糕”。

  长宁区委书记张伟表示,长宁将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全景更新、深度更新的要求统筹推进小区、街区、城区城市更新,不断提升苏河滨水空间、公园绿色空间、高架桥下空间等公共空间品质和功能,加快里弄房屋卫生设施改造、小梁薄板改造等“两旧一村”改造步伐,努力把精品小区建设、加装电梯等民生实事办好办实,构建生境花园网络体系,依托“暖新巢”服务体系打造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

  浦东新区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表示,将在建设高品质人民城市上争做标杆,协同推进“精品城区、现代城镇、美丽乡村”现代化城区建设,增加教育、卫生、养老、文化、体育等“家门口”的优质供给,想方设法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努力为浦东老百姓创造更多生态宜人的开放空间。

  “作为一名一线驾驶员,我每天往来延安东路外滩和虹桥枢纽,是上海跨越式发展的见证者。”全国劳模、中运量71路驾驶员方进驾驶的001号车承担着“红色之旅”讲解服务的功能。“我深深感到,在这座城市里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方进说,自己会用心、用情学习贯彻总书记考察上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岗位、勇担使命,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接续奋斗,让市民乘坐公交出行更有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