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民城市,一路繁花满城芬芳 2024-11-01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徐敏
金秋,上海迎来了特别的“丰收日”:
杨浦区展示人民建议转化成果,其中一项很有意思。新江湾城街道河道资源丰富,居民喜爱水上运动。有的小区,近三分之一家庭都有船,小区电梯厅、地下车库、绿化带里都堆着船。社区遭遇“停船难”,问计于民。在居民建言下,物业公司安装了固定船架,花小钱解决了难题。
远郊奉贤,市民欣喜发现,奉贤图书馆开出“深夜书房”,社区食堂延长了午餐供应时间,一条拥堵的上班路增设了疏堵的右转专用道……这些变化都来自人民建议。一个月的征集活动中,奉贤共收集超1.8万条人民建议,评审专家喜称“全球各地城市好经验的拼贴缝合”。
市民的“金点子”结为“金果子”,“金果子”生长的大树根植于上海这座人民城市。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杨浦滨江时,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为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成为人民城市理念的首提地,对上海来说,既是光荣,也意味着一份特殊的使命。
五年来,上海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城市全部努力的遵循和方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处处围绕人民,不断造福人民。
温暖底色
2021年6月16日晚,“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上海的实践”特别对话会上,黄浦区宝兴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丽华,面对近千名世界各地的听众,讲述了宝兴里旧改的故事:
宝兴里是一个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街区,随着人口增多,居住环境越来越拥挤,做饭难、洗澡难、晾晒难……上海仅用172天实现了宝兴里居民100%自主签约、100%自主搬离,刷新了中心城区旧改成果新纪录。听到这儿,台下坐着的几十位外国驻华大使,不约而同发出赞叹。
很长一段时间里,市中心一些黄金地段,外面是高楼大厦,内里是陋巷简屋。许多外地朋友漫步上海拐进“内里”时惊讶,“上海,还有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生活”。
旧改,是许多市民的急难愁盼,是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创新机制,形成合力,大力推进……2022年7月,上海全面完成中心城区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房屋改造,许许多多市民圆了“新居梦”。
紧接着,上海进一步推进零星旧里、老旧小区、城中村等“两旧一村”改造。市领导反复强调,要多算大账,多算长远账,迎难而上、担当作为。
蕃瓜弄旧住房改建项目,是2023年上海市体量最大的“小梁薄板”改建项目。该项目采用原址拆除重建的方式,居民暂时搬离老屋,三年半后回搬,住进独门独户、有电梯有车库,品质堪比商品房的“新房”。
人民城市,有着温暖底色。上海在民生保基本、守底线的基础上,持续提升品质、回应多元需求,增进民生福祉。
15分钟社区生活圈里,融入了各种关爱与巧思。在街区社区,市民驿站、社区食堂、托幼“宝宝屋”、城市书房、口袋公园等星罗棋布。对“一老一小”,最柔弱的群体,上海更是温情守护。
在陆家嘴水环散步时,秘境公园里的昆虫旅馆、拼图花园等装置充满童趣;在沪东新村,孩子们拥有家门口的活力运动场,一站式实现室外运动、体质测评、健身指导。
曲阳路街道一家社区食堂老年人专区,不少老人一日三餐都在这里解决。老人夸赞,“不但饭菜味道好,还有更贴心的服务。你看,各种小菜根据高糖、低糖、无糖装在不同颜色盘子里。”
奉浦街道九华社区一家生活驿站底楼,开了座小巧精致的“老有记时光花亭”。每逢周末,花亭亮起灯光,有老人推开窗,打量着窗外的人来人往。有过路者来聊天,老人会送上一捧花。这些老人患有认知障碍,社区专为他们开了这个花亭,多接触社会。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这份温度,传递给各个人群,让他们舒心温暖,宜业宜居。
为了让外来务工人员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上海近年建造启用了一批保障性租赁住房。闵行区中航公寓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有一栋专为外卖骑手打造的“骑手楼”,入住了100多名外卖小哥。
“骑手楼”价格便宜,配套设施齐全。骑手小徐,日常工作强度大,跑几十趟楼梯、骑行100多公里、送七八十份订单。他说,虽然自己在跑外卖的时候基本不坐电梯,但是无论跑多晚、跑多累,“家”里有一部电梯等着他,感觉很温馨。
诗意栖居
“那些微小的光点都带着历史的重量”,“我们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但时间是一个狡猾的对手”……
还记得黄浦江畔那个巨大“画框”吗?以天然江景作为影像,诗意字幕每天从早到晚不间断上映。
这是去年秋天,徐汇滨江西岸美术馆展出的中国当代艺术家郭熙的装置作品《无尽影院》,借助沿江公共开放空间搭建大型取景框,自然江景配以字幕和声音,构成一部“没有尽头”的影片,一经亮相就吸引众人驻足。
这是属于上海的浪漫与诗意,也是滨水空间与市民产生情感链接的一抹风景。
上海,因水而生、依水而兴。黄浦江、苏州河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020年6月,市委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见》,提出把人本价值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取向。上海的“一江一河”,堪称“人本”的样板。
黄浦江沿线45公里、苏州河两岸42公里岸线相继贯通开放后,“一江一河”滨水空间品质持续提升,“工业锈带”蝶变成“生活秀带”“发展绣带”。
杨浦滨江,工厂仓库改建成博物馆、艺术中心、时尚中心;徐汇滨江,水泥厂预均化库更新而来的西岸穹顶艺术中心成为潮流聚集地;静安苏河湾,形成当代艺术群落,大型商业体万象天地也设计得极富创意……“一江一河”滨水空间,从可亲近、可进入、可感知,进阶为人们诗意生活栖居地。
这些年,上海城市更新中,既有“一江一河”两岸公共空间贯通这样的大工程,也有对街区、社区小尺度区域、边角料地块的微更新。无论大小,都透视出对“人性化空间”的深度诠释。
短短400米的山东北路,原先只能一人行走的人行道,经设计师改造后,可以两人并行。路边还增设了小花坛和座椅,让这条仅1米宽的人行道也有休憩的地方,居住在周边的老人散步累了可以歇歇脚。
热闹小马路西凌家宅路,周边集聚了1.3万名居民和80多家餐饮店、便利店。街区更新中,加固修整了一排建造于上世纪80年代的骑楼,让这条烟火气十足的小街有了遮风挡雨的走廊,居民和小店店主们都很满意。
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基层工作者与设计师们达成共识,街区、社区更新,要让生活其间的人有获得感,解决痛点、满足刚需,同时愉悦身心。
辞书出版社旧址破墙透绿,以“都市书院”为设计主题,绿地花园向市民全天候开放。市区一些桥下空间,原先灰扑扑的,现在刷亮扮美,还增添了运动、休憩功能。不少社区建起门卫美术馆、车棚美术馆、楼道美术馆。“三星堆神树”装置搬进了门卫室,陆家嘴记忆展出现在小区楼道,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触及“诗和远方”。
美好如同繁花,越开越盛。一座属于人民、以人为本的城市,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最优的供给服务人民,营造最佳的环境来成就人民。
绣花之功
在上海最时尚洋气的南京西路街区,人们竟能“席地而坐”?
的确如此。在南京西路,静安区构建“智慧保洁”应用场景,线下业务标准和流程在线上得到归集整合,保洁作业人员、工作量、点位信息、问题警报都可进行动态分析与监测,让“席地而坐”成为现实。
“智慧保洁”是上海“两张网”无数节点中的一个。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就得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上海在全国首创推出“两张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一网通办,致力于让市民和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便利”。越来越多的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仅凭一部手机就能办理。目前,“一网通办”已打造出40多个“高效办成一件事”标杆场景。
一网统管,则是要实时感知超大城市中的细微变化,进行快速有效处置。今年9月,一周之内,上海接连遭遇两场台风登陆,前一个是75年来登陆上海强度最大的台风,后一个带来罕见的集中强降水。
两次台风,考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预警监测能力、应急处置能力、社会动员能力、修复能力等。上海建设韧性安全城市,经受了一场大考。
超大城市是个复杂巨系统,一流治理除了依靠技术赋能外,“人”永远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耐心、细心、绣花心的背后,是各级干部“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心,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使命感。
也是在台风天,上海许多基层干部枕戈待旦,彻夜不眠。群众之事无小事。一些街道社区食堂,将原先老人自行取餐模式改成工作人员配送上门;崇明一个村,原先的送餐三轮车招架不住风雨,便由村干部开私家车为村里老人送餐。
当下,上海不少区、街镇在探索将人工智能应用到社会治理领域。“AI+社工”,产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宝山月浦六村想在小区安装智能垃圾回收柜,放在哪儿合适?居委干部用上了AI助手,通过其提供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法规条例以及“易燃废品的集中场地距离规定”等标准,居委干部召集各方协商,选定适合的场所。
人民城市的高效能治理,依托新老办法“双轮驱动”,更新迭代的技术终究是为人所用、服务于人。
相互成就
“让普通百姓参与国家法律的制定修改,还能被采纳,这是中国人的骄傲!”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法》,当郅阿姨得知自己的建议被采纳,她激动地说。
郅阿姨是长宁虹桥街道虹欣居民区立法信息员,在《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立法意见讨论会上,郅阿姨提到了第六条第五款“国旗、国徽、国歌和壮美河山”内容,建议把壮美河山单列一条。
虹桥街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设立的首批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
这些年来,基层立法联系点从首提地发轫,扩点至全市16个区。小小基层立法联系点,诠释全过程人民民主大使命。
全过程人民民主承载着党的初心使命,彰显着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上海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努力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
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着办。虹口瑞虹二期小区,原本设置了几个开放式垃圾桶,投放时间集中在早晚2个时间段,影响了周遭环境,居民们意见很大。
垃圾箱房如何改造?居委会召开多次沟通讨论会,改造中的很多“金点子”都来自居民。如今,智能垃圾箱房24小时运行,能满足居民不同时段的投放需求。该垃圾箱房还将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细分,居民用手机扫码,正确投放后可获积分,在微信提现。
听取居民建言,这个小区还增添了低碳环保新亮点。垃圾箱房边上,辟出一处低碳休闲区,设置廊亭、座椅,座椅由再生产品制造而成。居民坐在休闲区喝咖啡,成了“垃圾分类新时尚”一景。
建设人民城市,上海努力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调动好每个人的积极性,共同建设美好家园,人与城“相互成就”。
位于市中心的淡水路,是条颇具上海风情的小马路。梧桐掩映下,沿街是小店,背后是民居,烟火气十足。此前商居之间矛盾不断。在淮海中路街道党工委、居民区党总支牵头下,商铺联盟代表与弄管会成员坐了下来,提意见和建议。之后,顾客自行车占道、噪音扰民等矛盾得到化解。
去年,黄浦区举办“马路生活节”。街道、辖区单位“小红书”和商铺联盟代表多次思维碰撞后,想到用“诗歌刷街”形式来办节。
“小红书”上的业余诗人们,为淡水路创作了许多小诗。一张张诗歌单,挂在小店门口、贴在橱窗上、刷在墙上,有的还挂到了居民家的窗下。年轻人纷至沓来,沿街小店生意也火了。
一家花店里,几个年轻女孩在选花,店主推荐绚烂的满天星。花店对着街区的透明玻璃上,贴着一首小诗,名叫《喜放》:“喜欢花朵绽放的人/他们的生活/肯定也值得喜欢”。
人民城市,一路繁花,满城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