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的突破 上海10万吨级绿色甲醇项目开工 全力以赴实现年底中交 上海港年底“喝”上沪产绿色甲醇 2025-01-03 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

  记者 查睿

  1月2日,新年首个工作日,上海华谊工业气体有限公司10万吨/年绿色甲醇项目(简称上海10万吨级绿色甲醇项目)在上海化工区正式开工。记者在现场独家获悉,该项目将实现上海绿色甲醇产业“零”的突破,预计今年底正式建成,上海港有望加注第一口本地产的绿色甲醇。“这一项目的落地,不仅将实现沪产绿色甲醇从无到有的突破,也将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华谊集团副总裁顾卫忠说。

  实现“零”的突破

  甲醇可替代汽油作为燃料使用,我国已有部分地区试点甲醇汽车的落地。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标准,当原料为可再生原料,碳足迹达到要求时,甲醇才可以被认定为绿色甲醇。

  “我国是甲醇生产大国,主要还是靠煤炭等化石能源制取,比如华谊集团在吴泾的甲醇装置以煤为原料,年产能可达90万吨。”华谊集团下属上海华谊能化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内绿色甲醇的占比较低,上海此前没有相关产业链。

  据统计,2023年,全球甲醇年产能约为1.8亿吨,其中绿色甲醇年产能仅为50万吨。我国绿色甲醇年产能约为30万吨,其中70%的绿色甲醇项目分布在西北、东北等风光新能源条件优越和生物质富集地区。

  记者获悉,上海10万吨级绿色甲醇项目采用生物质甲醇路线,以上海市城市湿垃圾、畜禽粪污等发酵、提纯产生的绿色生物天然气为原料,引入上海化工区3台风力发电机组产生的绿电,采用质量平衡法,依托华谊合成气供应及配套项目的制气装置。项目占地8000平方米,计划在今年12月底中交。

  “沪产”优势明显

  寸土寸金的上海,为何要置办一套绿色甲醇生产线?华谊能化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上海正全力打造“上海港清洁能源加注中心”,而绿色甲醇加注能力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能级提升的关键一环。

  在全球“双碳”目标下,从安全、技术成熟度、规模化生产等角度考虑,绿色甲醇是航运业的最优选之一。马士基、达飞等船运行业龙头企业已订购多艘甲醇、燃油双动力船舶,将甲醇作为潜在的未来船用燃料。

  面对全球航运产业链的“绿化”趋势,上海港也正闻风而动。

  去年4月,“阿斯特丽德马士基”集装箱货轮专程来上海洋山港加注报税绿色甲醇,这是中国首次对大型绿色甲醇动力船舶同步加注,上海港也成为全球少数同时具备绿色甲醇和LNG“船对船”加注能力的港口。今年1月1日,“安妮马士基”轮在洋山深水港冠东码头加注甲醇燃料3000吨,这是上海港今年首次“船对船”同步加注作业,标志着洋山港甲醇加注进入常态化阶段。

  华谊能化公司负责人解释,绿色甲醇需要原料、生产到加注全流程的减碳,这也意味着,绿色甲醇的生产越靠近港口,运输的碳排放就越少。上海港集装箱年吞吐量连续15年位居全球首位,市场之大无需多言。“上海生产的绿色甲醇在碳排放和总成本方面,比外购绿色甲醇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国企合作“上海样本”

  顾卫忠告诉记者,上海打造国际航运中心,需要有与能级相匹配的绿色甲醇加注中心,而绿色甲醇本地化生产正是贴合资源禀赋、整合上下游资源的“上海样本”。

  去年9月,申能集团、城投集团、华谊集团、上港集团等多家市属国企签署协议,上海10万吨级绿色甲醇项目初步成形。

  在上游,城投集团旗下老港生态环保基地,将湿垃圾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提纯净化压缩制成生物天然气,年供应量预计约为2400万立方米。位于廊下镇现代农业园区的松林楼房规模化生态养猪场,生猪年存栏量4.5万余头,猪粪所产生的沼气经过脱硫、冷却、分离、纯化操作后,得到达标的生物天然气,最终并入上海燃气管网。

  在中端,申能集团借助上海市天然气管网实现分散天然气资源点互联互通,整合资源的同时减少物流运输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推动绿色甲醇全产业链降碳。

  上海港作为下游应用场景,主要负责绿色甲醇加注业务与市场推广。目前,上海港在液化天然气和绿色甲醇业务上实现竞跑突围,力争到2030年,液化天然气加注能力100万立方米、绿色甲醇及生物燃料加注能力100万吨的“双百”目标。

  绿色甲醇作为船用燃料前景广阔,但产业尚处起步阶段,上海10万吨级绿色甲醇项目仅是一个开端,未来需要全市乃至长三角地区上中下游企业协同合作,尽快形成与国际航运中心相匹配的绿色甲醇自主产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