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有需要,随时准备再次返回” 第十批上海“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撤离定日 2025-01-26 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

  记者 李楚悦 实习生 木雨杏

  1月24日,千里逆行驰援日喀则的上海医生回家了。顺利完成抗震救灾现阶段任务后,医疗队全体24名成员24日18时抵达上海。他们说:“如有需要,随时准备再次返回。”

  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突发6.8级地震,震源深度达10千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发生后,原本按计划已经返沪休假的第十批上海“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立即响应,主动请缨,24名队员当天出发,全部返回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的工作岗位。

  千里驰援

  1月7日,地震发生后,上海市第十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医生们接到紧急集合通知。

  刚刚与家人相聚几日的他们,再次与家人匆匆道别后,只花了18个小时,就抵达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接送医生们的车辆,直接从机场开到医院。面临缺氧和寒冷的双重考验,医生们克服身体不适,迅速投入工作。

  上海援藏医疗专家、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张晓彬是队里最早到达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的,“得知日喀则地震的消息后,我第一时间与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索朗片多通了电话,随后也反复多次通话,表达慰问关切,实时沟通具体情况。启动灾情紧急预案后,我们对急诊人员集结、抢救药品器械保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安排。”

  医疗队里年龄最大的医生,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颜士岩在中巴车上吸着氧气来到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简单休整后便开始了抢救危重病人的工作。返藏两周,他坚持每日查房,诊治消化内科常规住院患者38人次,主持科室疑难危重病例讨论5次。

  争分夺秒

  大震过后,余震不断,伤员不断增加。在灾难面前,时间就是生命。

  骨科是此次地震伤员救治的主战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骨外科主任于德刚返回日喀则后,立即查看已收住院的地震伤员,根据病情筛选轻重缓急,与当地骨科负责人商量伤员救治工作计划。截至1月23日,于德刚带领骨科团队先后处理治疗地震骨折伤员61人,手术48人次,其中个人参与手术24人次。

  1月20日,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手术麻醉科主任单宇以精湛的麻醉技术,实施了日喀则首例超声引导下单纯神经阻滞骨折手术,成功救治了一名藏族高处坠落致腰椎爆裂性骨折、左跟骨骨折、双肺坠积性肺炎伤员。

  抢救行动在多个科室同时展开。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狄扬记得,他救治过的一名伤员在地震中被石头砸中,骨盆多处骨折还有移位,腹部持续大量出血。狄扬迅速与当地医生进行病例讨论后,连夜与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介入科医生马晓云,为患者实施微创介入手术,抢救成功。

  保障有力

  一线医生毫无后顾之忧,奋力抢救伤病员的背后,是另一群同样忙碌的保障团队。为了让这些在缺氧寒冷的环境中奋战的医生们能够更好地投入工作,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财务科主任张睿卿与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医学装备科主任孟申在为医疗队安排出行、购置御寒衣物及生活必需品忙前忙后。

  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医务科主任陈佳华是每天最忙碌的勤务兵,他组织队员们联合查房,及时记录伤情动态。“抗震救治工作虽然辛苦,但有国家、上海市和自治区领导亲切关怀,更加鼓舞我们全力以赴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通过共同努力,灾区伤员均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治,心理干预与疏导取得明显效果。”陈佳华说。

  目前,日喀则市已终止了地震一级应急响应,在院伤员基本进入康复和择期诊疗阶段,国家医疗队专家组、上海市医疗队专家组和自治区援助医生依次撤离。虽然手术救治已告一段落,但重症监护室和相关科室仍存在较多患者需要继续治疗和康复,上海市援藏医疗队也一直坚守在岗位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