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玺撼
饭店实时监控画面的左下角,一袋放在冰柜和饮水机夹缝里的绿色包装物引人注目。敏锐的监管人员倒查历史记录,在3月21日10时46分26秒看清了包装上的产品名称:亚硝酸钠!
这是餐饮服务单位禁止采购、贮存、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这些影像资料成为市场监管部门立案和作出行政处罚的依据。当事人的生产经营行为不符合有关食品生产经营过程要求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被闵行区市场监管局警告。
这是“互联网+明厨亮灶”工程全面升级后,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在餐饮服务领域开出的首张“非现场执法”罚单,从监管到立案再到处罚,整个案件均在线上完成。
不再“一个个查”
记者了解到,按照传统的监管模式,要第一时间发现并控制住亚硝酸钠,难度很大。
梅陇市场监督管理所负责人坦言,严格遵循日常监管的规范流程,一个上午能线下检查六七家食品经营户已是多数监管人员的极限,“有些经营者的加工制作过程集中在两三个小时内,不在这段时间去检查,饭店里的人都休息了,很多检查项目根本无法落地,餐饮行业的这种特点对监管方式提出了挑战。”
“在智能摄像头面前,监管人员可以同时检查不少于4家经营户的加工制作实况,解决了传统监管方式只能‘一个个查’的痛点。”闵行区市场监管局食品经营科科长耿雪菁介绍,目前,结合“互联网+明厨亮灶”工程,闵行区已有3996台具备图像识别、通话等功能的智能摄像头被装进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已覆盖2168户餐饮服务单位,重点覆盖小型社会餐饮、农村办酒、单位食堂、养老机构、社区食堂等高风险餐饮服务单位。
“互联网+非现场执法”的另一大功能是追溯。“在许多问题的现场取证上,以往的监管执法容易滞后。我们接到举报赶到现场后,很可能找不到蛛丝马迹。监管执法的依据主要依靠举报人拍摄的照片、视频等。”耿雪菁表示,现在,通过回看监控记录,就能找到确凿证据,并将行政执法文书在线送达当事人,实现了证据采集、预警、监管介入的同步。
降低合规经营成本
记者昨天在闵行区市场监管局的“智慧监管·云中心”内看到,执法人员正在通过智能摄像头呼叫一家小饭店的后厨。实时画面中,三位配菜员均未戴帽子,并将一个疑似洗洁精的塑料瓶放在了原料操作台上。听到呼叫后,该店在3分钟内就完成了整改。
闵行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赵卫峰表示,探索无感监管、透明监管等新的监管手段,是对监管效能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最大程度降低企业合规经营成本,让企业能集中精力用于经营活动。
八合里潮汕牛肉火锅万象城店负责人表示,过去的现场执法检查,一次至少20分钟,饭店要派人全程陪同,还容易引起现场消费者的紧张或怀疑,“说不影响生意是不可能的”。实施“互联网+明厨亮灶”工程后,执法干部没来过现场,在线监控到轻微的问题或隐患,会第一时间打电话来提醒指导。
这让经营者普遍认为,虽然“互联网+明厨亮灶”并非强制要求,但确确实实能帮到他们。只要看得到实用性、觉得被激励到,经营者都愿意让后厨更“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