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副秘书长王为人出席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综合交通专项规划》总体情况

    

字号:

  今天(8月23日)上午举行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综合交通专项规划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王为人介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综合交通专项规划》总体情况,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主任于福林、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吴永宏、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厅长蔡洪、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和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王晓杰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综合交通专项规划》由上海市交通委牵头组织,会同江苏省交通厅、浙江省交通厅共同编制,作为示范区综合交通领域重要的纲领性文件,近期已正式发布。

  一、规划背景和编制过程

  交通是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官”。虽然地处沪苏浙两省一市交界区域,又毗邻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但示范区一直以来都存在对外交通联系效率不高、内部路网连通性不足、交通协同治理和绿色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等裉节问题。如何在“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的前提下,推动各方形成共识、凝聚合力,提出一体化的交通解决方案,并探索跨区域的项目协同与制度创新路径,是规划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示范区综合交通规划从启动编制到最终发布,历经4年时间,经过反复调研,深入研究,充分听取“三级八方” (“三级”即省、市、县三级,“八方”即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苏州市、嘉兴市以及上海青浦区、苏州吴江区、嘉兴嘉善县)各部门及专家智库意见,主要成果已纳入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2月21日,国土空间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从四个方面对综合交通规划进行了完善:一是进一步突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二是进一步突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的新要求;三是进一步突出绿色智慧新趋势;四是进一步突出区域协同治理的新模式。

  二、规划亮点和总体考虑

  示范区地跨沪苏浙两省一市,全域约2413平方公里,具有“生态绿色”“水网密布”“古镇云集”等鲜明特点。因此,其交通体系的构建与集中城市化区域相比,存在较大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在定位上,本次规划既是交通设施规划,也是交通服务规划、交通治理规划。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转变交通模式,实现交通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二是改善交通区位,引导两省一市交界处从后发走向先导;三是优化交通服务,塑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世界级空间品质;四是创新政策机制,建立完善协同高效的跨区域综合交通治理体系。

  第二,在目标上,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大关键。通过构建“一体化、数字化、低碳化、共享化”的示范区高质量综合交通体系,塑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交通环境,实现对外交通集约畅达、内部交通绿色便捷、交通治理协同高效的目标愿景。

  第三,在策略上,突出生态绿色和枢纽支撑。在整体框架设计中,充分体现绿色生态理念,以TOD(公交优先发展)为导向完善示范区枢纽布局。其中,对外交通的优化重点为模式优化和效率提升,支撑示范区融入“轨道上的长三角”,发展绿色化、清洁化的货运体系。内部交通强调互联互通和差别发展,坚持“跨域一体”,整体规划布局各类交通网络,提升示范区交通连通性和可达性。并根据先行启动区、活力城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区域的不同特点,实施差异化的交通设施配置和管理政策。启动区及其周边交通强调品质多元和特色营造,根据商旅、跨区通勤、日常生活等多元化出行需求,提供多样化交通服务,探索发展需求响应式交通和水上交通等低运量、特色化交通系统。

  三、规划方案

  根据示范区战略定位,规划方案重点聚焦“四个新”:

  一是构建交通空间协调新格局。重点完善轨道交通、道路交通、特色交通、客货运枢纽等四大交通系统。轨道交通方面,以干线铁路、城际(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多层次、网络化的轨道交通系统,满足示范区对内对外多种出行需求。在沪昆高铁、沪昆铁路、沪苏湖铁路、通苏嘉甬铁路等国家干线铁路主骨架的基础上,重点补强城际(市域)铁路网络,规划如通苏湖城际铁路、上海示范区线、水乡旅游线、嘉善至西塘线等城际轨道交通线路。道路交通方面,以提升路网连通性和一体化水平为导向,落实“四横五纵”(“四横”为沪常高速、沪渝高速、申嘉湖高速、沪昆高速,“五纵”为苏台高速、常台高速、常嘉高速、上海绕城高速、沈海高速)的高速公路骨架,加快构建“两横三纵”(“两横”为吴江大道、崧泽高架西延伸,“三纵”为嘉青昆快速路、G634、吴江江城大道)快速路系统,布局形成“七横九纵” (“七横”为纪鹤公路、北青公路、G318-东航路-康力大道-周芦线、沈砖公路-练西公路-G318、辰花公路-四联路-丁陶公路-盛八线、姚杨公路、G320。“九纵”为苏震桃公路-S230、G524、G634-嘉善西部通道、汾湖大道-兴善公路、金商公路-嘉善大道、莲龚路-丁新公路、复兴路-曙光路-朱枫公路、山周公路、嘉松中路)干线公路网,持续推进美丽乡村道路建设;切实保障慢行网络连续性和功能性,预计到2035年,独立路权的自行车道总长将达3000公里左右。特色交通方面,构建区域级、城市级、社区级三级慢行绿道系统,依托骨干河道和重要湖荡构建舒适宜游的蓝道系统,结合太湖、淀山湖、太浦河等河湖水系构建“两横两纵三环”(“两横”为沿吴淞江风景道、沿太浦河风景道;“两纵”为沿太湖风景道、同里-芦墟-西塘风景道;“三环”为环淀山湖、环元荡、环古镇风景道)区域风景道体系,全面打造“慢游”交通网络。客货运枢纽体系方面,发挥虹桥枢纽核心门户功能,构建空间融合、站城一体的客运枢纽布局,打造“外集内配”的货运枢纽和城市多级配送体系。

  二是升级内优外畅交通新体验。重点提升同城化交通、水上交通、新型交通的出行体验。同城化交通方面,聚焦道路对接、跨省公交、车辆服务等,创新城际(市域)铁路贯通运营和公交一体化运营模式,推动示范区跨界出行享有“同城待遇”。水上交通方面,一方面协同推进内河航道整治,形成“四横四纵”(“四横”为苏申内港线、苏申外港线、长湖申线-芜申线、湖嘉申线-杭申线。“四纵”为京杭运河-乍嘉苏线、芦墟塘-杭申线、丁诸线、油墩港)高等级内河航道网布局,建设绿色集约化内河作业区,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开辟水上客运交通线路,打造水上出行新体验。新型交通方面,鼓励“互联网+”共享交通、需求响应式公交、无人配送等新型交通试点应用,探索高铁物流、轨道快运等城市生产生活物资公铁联运新模式。

  三是打造绿色智慧交通新样板。绿色交通方面,通过交通活动引导、运输组织优化等,构建绿色主导的交通模式;加快示范区公共领域用车新能源化,完善充电桩、加氢站等配套设施;积极推进基础设施低碳化技术及管理模式创新,协同推进交通领域节能降碳和绿色发展。智慧交通方面,积极鼓励5G、区块链、物联网等智慧交通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夯实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底座,共建示范区智慧交通监测和管理系统,推进MaaS(出行即服务)智慧出行服务系统建设。

  四是创新交通协同治理新模式。重点从三个方面完善跨区域交通协同治理机制。规划建设方面,按照“规划同图、质量同规、建管同推、进度同步”的原则,落实交通规划建设全过程管理。运维养护方面,推动建立示范区交通基础设施检测、评价、养护的高质量一体化标准体系。执法监管方面,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综合交通专项规划》的发布和实施,标志着示范区交通发展在一体化制度创新、空间格局协同构建、跨区域项目统筹规划方面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必将对推动示范区交通互联互通和高质量发展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下一步,两省一市将继续携手奋进、砥砺前行,统筹抓好规划实施保障工作,尽早将示范区交通发展的宏伟蓝图转化为“施工图”“实景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