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温、扫码、告知居家观察很严格 洋居民回沪感受防控“一视同仁”

发布日期:2020-03-04

字号:

  住在虹桥街道的韩国居民李载日,已经居家隔离观察一周,利用这段特殊的“休息日”他提升了一项“沉睡已久”的技能:厨艺。

  2月27日从首尔搭乘飞机回到上海,李载日当天就和家人开始了为期14天的居家观察。在他居住的长宁区虹桥街道,有2.6万名像他这样的境外居民。随着过去几周境外部分国家的疫情呈现出上升趋势,从这些国家回到上海的“洋居民”也开始了一段特殊的时光。

  “真很严,不管你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

  从下飞机那一刻开始,李载日就感受到上海对疫情防控的重视。“机场的工作人员都穿了白色的防护服,气氛倒是不紧张,可能因为所有人都戴了口罩,反而让大家觉得很安全。”

  当天下午,李载日回到位于伊犁路上的小区。由于已经提前跟居委会干部在微信上交流过回沪日程,在他下车后,小区门口的志愿者看到他的行李箱,就询问“是李先生吗”,并请他伸出手腕先测量体温。

  紧接着,居委干部又递出了一张二维码和一张韩语版本的居民告知书。二维码是虹桥街道专为境外人士开发的英文版居民登记系统,李载日只花了3分钟就完成了填写。“很多问题都设置成了选择题,选项很详细,所以登记起来很快。”告知书则对为期14天的居家观察进行了说明,还详细标注了长宁区发热门诊地址、区疾控中心电话、上海“12345”市民热线、以及居委会和物业的电话,确保任何居民有任何疑问,都能第一时间找到咨询渠道。

  家住程家桥街道君悦花园小区的安东尼虽然比李载日早两周回到上海,但从澳大利亚回沪的他还没踏进小区大门,就对居委干部和物业保安的“严防死守”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我的车刚开到小区门口,保安就上来跟我打招呼……明明我跟他是认识的,怎么我才离开上海两周,他就不让我进小区了?”

  安东尼当然不是在“吐槽”保安。事实上,认出车内乘客是安东尼后,小区保安和当晚值守的居委干部第一时间就请安东尼下车,先测体温,又拿出了二维码和告知书。安东尼扫码填写自己的个人信息、旅行出发地、是否途经重点地区后,居委干部翻开已经翻译成英文版的告知书,请安东尼仔细阅读,并建议他第二天开始自行展开健康观察。

  “我有同样住在上海的澳大利亚朋友,她说前两天自己下楼倒垃圾,偷懒没戴口罩,马上有穿马甲的社区工作人员对她说‘女士您快回去,戴上口罩再出来’,这下她再也不敢侥幸不戴口罩了。”安东尼说,经历这次疫情,让他和朋友们对上海的“严防严控”刷新了认识,“是真的很严格,不管你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

  居委的重视,让他们感受到不出门的重要性

  来自意大利都灵的安吉拉2010年第一次来到上海,四年后回到意大利,又在2016年跟着丈夫重新回到上海定居。今年春节前,她就计划好要回家探望家人,1月30日从都灵途经荷兰阿姆斯特丹转机回到上海,虽然当时意大利的疫情还没有暴发,但安吉拉还是和丈夫决定,回到上海后赶紧“囤货”,在家隔离两周再出门活动。

  “当时只是觉得这样比较安全,加上社区来为我们进行登记时,对我们的旅行路线询问很详细,还特别询问一路上是否有接触来自湖北等地区的人员,说明大家对这次疫情都相当重视。”居委干部事无巨细的询问没有让安吉拉感到不耐烦,反而让她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之后来自意大利等国家的确诊病例发布,让安吉拉一边揪心于家乡的疫情,同时也感受到上海邻居们“无大事不出门”的重要性。

  而今,已经回沪一个多月的安吉拉发现,自己的生活也随着对疫情的重视悄然发生改变。“我们已经一个多月没去过咖啡馆,没有和朋友见面了,买任何东西都上网解决,想喝咖啡了就叫外卖。”而今,学习中文不久的安吉拉,已经能熟练地在各类外送平台上点选中文说明。随着意大利的疫情不断得到关注,安吉拉还主动为自己居住的荣华居民区翻译了意大利语版本的疫情防控告知书。“告知书的内容写得简洁明了,相信每一个回到上海的外国人都能看明白。”

  同样在居家隔离期被“逼”出厨艺新境界的李载日,则对居委会送上的几个特殊快递印象深刻。“有一天社区干部上门,说帮我们家完成了口罩登记购买。”和口罩一同送上门的还有李载日自己购买的快递。当他一个劲地向居委干部说谢谢时,对方却让他“别客气”。“居委干部说,每个居家观察的居民如有快递需要签收,他们都会帮忙,让我们安心待在家就行,真的很周到。”

  眼下,李载日每天早晨醒来,都会眺望一下窗外的新虹桥中心花园,“假装”完成当天的晨练。“14天其实过得很快,3月11日我就可以出门啦,第一件事就是去公园逛一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