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现有117家发热门诊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哨兵”作用,记者近日获悉:下阶段上海还将扩增发热门诊等发热监测点,以标准化、信息化来建设整张传染病防控网络,以此实现传染病防治的“疏而不漏”。起步于抗击非典期间的发热门诊,将如何在今后承担更多功能?怎样实现平战结合?记者就此采访专家求解。
上海以高标准建设发热门诊
抗击疫情期间,上海发热门诊发挥了最前沿的“哨兵”作用。超六成确诊病例从发热门诊筛查而出,九成以上疑似患者源自发热门诊。一边抗疫一边探索改进,多家医院对发热门诊进行硬件软件提升。这其中,中山、华山、瑞金、儿科、仁济、新华6家医疗机构作为标准化建设试点单位,对发热门诊进行硬件改造升级,并配备独立的隔离病房和监护室,成为全市发热门诊的标杆。信息化建设方面,市一医院短短18天整体新建完成的“5G标准”发热门诊,同样非常亮眼。这间5G标准发热门诊内,实现了挂号、检验、检查、取药、治疗“五不出”大门,隔离区、门诊区、检查区、辅助区四个区域清晰指引,还特别在污染区外设置5G会诊中心,同时解决院感管理、物资紧张等多个难题。
此次全市标准化、信息化扩建发热监测点,业内专家对此评价:犹如建设一张传染病防控网络。“多年来,我们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已有相当成熟的网底,传染病这块相对匮乏,此次新冠肺炎也提醒我们,针对传染病救治还需怀着敬畏之心。”国家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科主任胡必杰教授说。他同时介绍,应对传染病的发热门诊,非典之后,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不像肝炎门诊和结核门诊,至于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练兵”机会并不多。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杨帆教授表示,“许多市民好奇,新加坡怎会有800余家发热门诊?其实在我们专业人员看来,新加坡应该是‘监测点’的概念,也即达到一定隔离条件,做到了标本集中检测等。未来,从硬件标准的房间、空间布置,到专业CT配置、人员配置等,上海都将明确标准化规定包括发热门诊等发热监测点的建设。”
平战结合并非仅仅“战时出彩”
记者采访中同时获悉:不少医疗机构在疫情之前,发热门诊面临人员少、空间局促、招不到人的窘境。专家表示,发展发热门诊,对感染学科快速持续发展是绝好的契机。胡必杰直言:不可回避的是,我国感染学科进步与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传染病网底的建设,关键在于感染学科人才储备。
发热监测点的“守门人”应该是感染科医生,并非呼吸科医生。杨帆对此向记者厘清:感染科人才重在甄别传染病,找到疾病源头;以此次新冠肺炎为例,抗感染力量如果不强,患者发展成重症,呼吸科医生再“迎难而上”。由于发热门诊的季节性特点,此前全市117家发热门诊均面临“平战结合”考验。每年秋冬流感季,发热门诊对甲流、乙流等高发传染病筛查,确保普通患者与发热门诊尽量减少交叉感染,但过了流感季,发热门诊常常出现门可罗雀、少人问津的状况,这也直接导致感染科在不少医院地位低、待遇差。
“发热门诊医生只看发热,这是一个认知误区。”胡必杰表示,正如许多人误以为感染科医生只会发退烧药一样。事实上,平战结合的“平时”,感染及发热监测点同样大有可为;针对非传染性感染疾病(抗生素耐药、卒中继发吸入性肺炎,糖尿病继发感染等),均属于感染科诊疗范畴。发达国家感染科力量强大,因此医疗机构普遍设置感染领域专家,为可能出现的细菌真菌感染提供精准治疗。他同时表示,今后利用信息化网络实现大数据分析,网底功能除了监测哨点外,还将普及非传染性感染疾病,为更多病家带来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