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2022年9月14日) 2022-09-14 来源:市政府新闻办
新华社:上海市首推产业地图,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空间载体的支撑,请问上海在产业载体空间建设方面有哪些进展?下一步会有哪些具体考虑?
吴金城:2018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第一版产业地图,今年更新推出2022版产业地图。产业地图在引导各区发挥资源禀赋优势、聚焦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产业发展离不开优质载体空间,围绕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的目标,我们在全市总体空间布局引领下,不断优化以园区为主体的产业空间格局,为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培育产业新动能提供载体支撑。
一是园区规模效益显著提升。产业进一步向园区集中,承载能力不断增强,2021年产业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2万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80%,13个园区工业总产值规模超过千亿元;经济密度不断提升,我们坚持“四个论英雄”,建立以提质增效、集约利用为核心的产业用地要素资源高效率配置制度,产业园区单位土地工业总产值超过80亿元/平方公里。
二是特色产业园区引领集群发展。特色产业园是园区发展模式的升级版,我们聚焦特定产业方向、特优园区主体、特强产业生态,2020年起发布了三批53个特色产业园区,空间规模210平方公里,有力支撑了“3+6”产业体系集群发展,比如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引入130个优质项目,涵盖设计、制造、封测、装备材料全产业链;临港生命蓝湾实现企业拎包入住,两年签约生物医药项目占全市40%;徐汇滨江AI Tower汇聚全球人工智能顶尖企业及科研机构,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前两批特色产业园区2021年营收约2万亿元,工业产值超过8000亿元,地均产出达到141亿元/平方公里,高出全市平均值70%,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沿阵地作用逐步显现。今年我们围绕新赛道新推出一批特色园区,比如数字经济领域的数智南大、“虹桥之源”,绿色低碳领域的国际氢能谷和宝武碳中和园,元宇宙领域的漕河泾元创未来和张江数链,智能终端领域的动力之源、金谷智能终端制造基地、虹桥数字物流装备港等,为培育壮大新动能提供新的载体空间。
三是产业园区服务生态升级完善。我们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流程,支持产业园区构建由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协会联盟、金融机构、中介组织等组成的集群服务体系,培育了19个园区集成服务商和70个园区专业服务商,打造创新中心、检测机构等公共平台,进一步提升园区精准化、专业化服务水平;完善政策资源保障,引导设立园区发展基金等,为产业集群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下一步,上海将围绕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持续建设一批高品质的产业空间载体,推动园区聚焦主导产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提升集中度和显示度,做大规模、做强能级、做响品牌,形成布局合理、产业集聚、创新引领、环境良好的产业园区生态体系。
解放日报:围绕新型产业体系建设和未来产业布局,上海在产业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有什么举措?
张义:产业人才工作大家都很关心。近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实施人才引领战略,高度重视人才要素在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将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人才的全面发展作为产业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在顶层设计方面,形成了“1+3+1”产业人才制度框架,即1个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3大先导产业人才培育专项、1个紧缺人才开发目录。我们坚持“产业+人才”的工作定位,以高水平人才集群支撑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布《关于新时代上海加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制定实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人才培育专项,会同相关部门编制了《上海市重点领域(产业类)紧缺人才开发目录》。在工作推进中,注重以产业需求为牵引,加快产业人才培养步伐。一方面,专项培优建立梯次人才队伍。在市人才办支持下,牵头设立“产业菁英”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并通过高技能人才培养资助、评选表彰和技能大赛等形式,培养锻造优秀产业工匠。另一方面,产教融合加大产业人才供给。协同市教委,启动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市发改委,推荐行业领军企业成为产教融合型企业;协同市人社局,建设认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针对企业和人才较为关心关注的人才引进、使用评价、分配激励等方面,我们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协同作用,着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优化相关政策举措。在人才引进方面,聚焦重点产业领域,鼓励和支持企业大力延揽“高精尖缺”海外高层次人才,加快引进国内人才。比如,重点机构紧缺急需人才,包括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并取得相应学位的人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取得相应学位的核心业务骨干、具有国家二级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认定证书(技师)的技能类高技能人才,可以申办本市常住户口。在人才评价方面,建立以市场为主体的多元评价体系,首次建立人工智能产业中高级职称评审体系,加强数字经济领域人才评价标准研究,支持企业开展紧缺急需工种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在分配激励方面,协同市财政部门,拟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软件、高端装备、航空航天、先进材料、新能源等,共8个重点产业领域的企业核心团队及人才实施奖励,政策适用对象侧重研发设计等专业技术岗位创新人才,兼顾高级管理岗位和关键生产岗位人才;综合考虑人才及其所在企业的整体贡献,分级分段设定奖励金额,并赋予企业一定自主权。在人才安居方面,在全市人才安居政策框架下,积极推动重点企业与市、区两级的人才公寓、租房补贴等政策资源进行对接,努力满足产业人才安居需求。
总之,我们诚挚欢迎海内外有志于投身产业发展的各类人才,选择上海、干事创业,我们产业部门将尽全力为产业人才施展才华营造最优环境、搭建最好舞台。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正在加快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也陆续出台了不少支持政策,请市发改委再介绍下这方面的情况?
裘文进:“加快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上海的重大战略任务。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三大产业政策体系加快完善。市发展改革委组织本市相关部门制订出台支持政策,助力推动相关立法工作,下面对相关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在集成电路领域,今年年初,市政府发布《关于新时期促进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包括25条政策措施,主要特点为:一是更加注重人才的核心地位。将人才感受度较高的特色举措作为首要政策,如进一步优化研发设计人员和重点企业核心团队奖励政策,加大高端紧缺人才扶持力度等。二是更加注重政策延续性。优化或吸收了上一轮政策中首轮流片、装备首台套和软件首版次等社会反响较好、各界较为关切的扶持政策。三是更加注重支持产业链核心环节。围绕集成电路制造、装备、材料等核心环节和AI新兴技术软件等领域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四是更加注重长三角协同发展。建立了长三角产业协同攻关“揭榜挂帅”机制,支持行业协会等举办长三角软件算法、信息技术创新和电子设计自动化(英语: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缩写:EDA) 大赛等。
二、在生物医药领域,去年年中,市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形成覆盖“研发+临床+制造+应用”全产业链的政策支撑和工程体系,包括29条意见,主要特点为:一是将临床研究能力建设和医企协同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如在国内率先建设医疗影像大数据开放应用基础设施,建立产医融合示范基地和医企需求对接工作机制,在临床和产业发展上形成“紧耦合”,促进临床研究成果转化;二是聚焦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给予更强力度研发支持,打响“张江研发+上海制造”品牌;三是营造更好的产业发展生态。在企业孵化、产品应用、金融、人才等方面多点优化,如开展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购买服务试点和“新药贷”等金融产品试点等,相关政策均走在国内前列。
三、在人工智能领域,《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草案)》已进入公开征求意见环节,预计年底出台。下一步,我们将在积极落实三大产业政策的基础上,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持续开展调查研究,不断完善和出台有关政策。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能不能介绍一下中国船舶集团近两年的发展?去年年底,集团总部迁到上海,目前与上海怎么更好的共融同时更好的发展?
孙伟:船舶工业是战略性产业,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长期以来,中国船舶集团作为我国船舶工业的骨干力量,在推动我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征程中,发挥了顶梁柱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两大造船集团实施联合重组后,新组建的中国船舶集团,聚焦主责主业,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取得许多新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规模实力实现新跨越。近3年来,中国船舶集团的三大造船指标,这三大指标,就是当年的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和手持订单量,都超过全球市场份额的20%,稳居世界第一位,在今年的《财富》世界500强中我们排在第243位,是全球第一造船集团。
二是兴船报国实现新跨越。我们按期优质完成了一系列“国之重器”的研制任务,特别是山东舰交接入列、福建舰下水命名,这些重大装备的研制成功,将极大地增强我国国防实力。
三是创新水平实现新跨越。我们自主设计的超大型集装箱船、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大型浮式液化天然气存储及再气化装置实现批量建造;“奋斗者”号实现万米探海,“雪龙1”号、“雪龙”2号实现“双龙探极”;双燃料低速柴油机研制取得重大突破,国产大型邮轮实现坞内起浮。我国在全球船海科技领域,实现了整体由跟跑向并跑和部分领跑的跨越。
正如刚才提到的,我们集团总部已于去年12月份迁驻到了上海。上海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也是船舶工业的发源地。我们到了上海以后,深深感受到,上海营商环境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工业体系完备、科技实力雄厚,市场化水平、国际化程度高,再加上,全球造船产业链上下游头部企业,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宝武集团总部也在上海,上海船舶工业发展的独特优势更加突出,产业链协同更加紧密。尤其是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又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将从四个方面加大力度。一是着力强化总部经济建设。我们将进一步推动与上海市达成的系列合作协议的落实落地,将研发、制造、供应链、投融资等更多核心要素资源向上海集聚,助力上海建设全球航运中心、造船中心。二是着力加大研发投入。我们将深入推进在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与在沪的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广泛合作,助力上海建设船海领域科技创新策源地。三是着力加快高端转型。我们将争取更多的重大装备任务落户上海,加大绿色、智能船舶和关键配套的研制力度,助力上海强化船海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四是着力当好产业链链长。我们将发挥船舶工业产业关联度强、出口导向型鲜明的特征和上海综合优势,加快发展世界一流船型和品牌,推动上海打造船海领域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助力上海强化开放枢纽功能。
东方网:科技创新是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和新机制的关键,请问在科技支撑引领高端产业发展上有哪些主要考虑和具体举措?
王晔:近年来,上海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部署,紧密围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和任务,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为主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持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夯实共性基础技术、前瞻部署前沿新兴技术,以高水平科技供给做强高端产业创新发展引擎、培育新兴产业“新赛道”,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一是加快壮大战略科技力量,打造高端产业发展“国家队”。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支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一流研究机构和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为关键标志的高水平科研力量体系。强化战略性重大项目、国际大科学计划等战略任务部署,依托世界一流事业平台吸引集聚全球顶尖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涌现一批代表世界科技前沿水平的重大原创性成果。
二是强化高水平科技供给力,打造高端产业发展“策源地”。集成电路领域,在刻蚀机、先进工艺、大硅片等重点环节实现自主创新突破,聚焦工艺器件、材料装备、工具与IP核等,攻克一批事关产业未来发展的新原理、新结构、新材料等技术难题;生物医药领域,加快突破新型疫苗、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医疗数字化与智能诊疗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生物前沿技术交叉融合、临床成果高效转化、研发与产业一体化发展;人工智能领域,强化自主智能无人系统、自主通用、认知融合、鲁棒可信等技术布局,在智能经济、智能社会、高水平科研活动等重大场景中涌现一批人工智能新技术、新应用;同时,聚焦新技术赛道,以基础性、前瞻性、颠覆性技术驱动引领绿色低碳、元宇宙等新兴产业创新发展。
三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高端产业发展“活生态”。引导和支持龙头骨干企业联合产业上下游、高校和科研院所打造创新联合体,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创新活动;支持企业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基地,提升企业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力度,推动更多“硬核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做强众创空间、孵化器、创新示范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壮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群体。
面向未来,上海要努力成为全球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的重要策源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强劲动能。
上海电视台:浦东正在加快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请问浦东在新型产业体系构建上有何成效?将如何更好发挥高端产业引领功能?
吴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浦东新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着力强化“四大功能”,加快推进“五个中心”核心区建设,不断提升“六大硬核”产业能级,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构建取得积极成效,有力支撑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产业规模实现跃升。规上工业总产值从2011年的9254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12443亿元,占全市比重从28.9%提高到31.5%;工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2154.27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3671.49亿元。2021年浦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9.7%。到2025年,浦东将形成汽车、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二是先导产业加快引领。集成电路稳步推进,构建了从基础软件、核心产品设计、先进制造封测到装备材料的全产业链体系。产业规模占全市近八成,占全国近1/6,建设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推动中芯、华虹等一批重大项目,打造国家实验室、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一系列重要创新平台。生物医药持续突破,集聚形成了从靶点发现、药物筛选、临床研究、中试放大、注册认证到量产上市等完整的创新链条。产业规模占全市40%左右,一类新药品种超过30个,已累计诞生全国15%的原创新药和10%的医疗器械。人工智能蓬勃发展, 构建形成了基础研究、创新孵化、品牌集聚、制度支撑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体系。重点企业超600家,相关产业规模达1300多亿, 2019-2021年年均增长近30%。
三是硬核产业持续发力。大飞机主力机型取得新进展。C919首架交付机首次飞行试验圆满完成,六架试飞机完成全部试飞任务并即将取证交付。船舶制造跻身国际一流。国产首制大型豪华邮轮实现全船结构贯通和整船起浮,第二艘正式开工建造,全球最大江海联运型LNG船签字交付。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高速发展。特斯拉超级工厂建成扩产,本土化率超过95%,成为特斯拉全球主要汽车出口中心。同时,积极布局产业新赛道,研究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规划布局和政策支持。
当前,浦东正在全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我们将坚持高水平改革开放,以自主创新发展的时代标杆和世界级产业集群为目标,加快构建创新驱动、高端引领、赋能融合、集群发展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