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2023年7月24日) 2023-07-24 来源:市政府新闻办
字号:

  人民日报:徐汇区有丰富的创新资源,请问如何将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尤其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又有什么布局?

  曹立强:徐汇是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也是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创新基因悠久,创新基础雄厚。我们汇集了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期智研究院等标杆性新型研发机构,100多家国家级、市级科研机构,13所高等院校,8家三甲医院;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2.2件。我们坚持从自身的优势特色出发,强化全过程创新理念,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速成果转化落地,做强科创策源功能。重点做好四方面:

  一是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设立徐汇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与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领军企业合作,整合科创成果、机构、人才、资金等资源,做强概念验证平台、打造创新孵化平台、构建支撑服务平台,提供成果转移转化的全周期服务。

  二是布局高能级科创载体。刚才讲到,我们梳理出83万方科研用地,将通过城市更新,在中国科学院、复旦、交大、上医、华东理工等周边布局转化平台、科创园区、高质量孵化器等,更好满足科学家和科研团队就近转化的需求,打造大校、大院、大所创新经济圈。同时,依托全区60多万方工业用地资源,从漕宝路开始做,探索中心城区“工业上楼”模式,引入高端制造项目,推动集约用地、产业落地。

  三是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科技产业发展离不开资本,目前我区有4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我们将大力发展科创金融,发挥国资创投作用,设立目标规模10亿元的区域科创基金,与国家级大基金、高校母基金和社会资本合作,投早、投小、投硬,帮助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支持更多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形成“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四是营造强引力人才环境。徐汇是人才高地,徐汇有两院院士、国家级、市级海外高层次人才600多人。最主要的是提供便捷服务,提供安居服务,我们将加快徐汇国际人才港建设,打造“一站式”服务枢纽,持续壮大科技创新人才国家队、地方队、民间队、国际队。尤其是人才安居方面,原计划“十四五”筹措人才安居租赁房源1万套,目前已完成9千多套,未来三年还将新增8千多套,让更多人才在徐汇安居乐业。

  新华社:徐汇的外向型经济一向比较发达,受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青睐,请问接下来在总部经济方面有什么新的举措?

  钟晓咏:总部经济在高效配置全球资源、有机衔接国内国际市场方面,有独特优势,也是徐汇作为中心城区,更好发挥“中心辐射”功能的重要发力点。外向型经济是徐汇的特点,外税占比近一半;累计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19家、外资研发中心30家,数量都是中心城区第一。我们将大力实施总部增能行动,让总部经济既有量的增长,更有质的提升,更好地“在上海、为全球”。

  一是推动总部企业提升能级。去年开始,我们在徐家汇、徐汇滨江等核心地区将陆续新增90多万方超甲级写字楼,我们要用好这些稀缺资源,持续引进培育一批高能级的总部企业,引导企业扩大在沪投资、归集核心职能,推动更多总部从管理型向运营型、研发型拓展,向亚太总部、全球总部升级,推动高端环节和高附加值板块能够落户上海、落户徐汇,进一步提高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

  二是放大外资研发中心外溢效应。我们正在研究关于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的政策,发挥徐汇科创资源集聚优势,与海外引才相结合,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和新赛道布局相结合,大力引进有科创能力的外资研发中心,支持外资企业与总部机构开展协同创新,更好地融入本土创新体系,更加高效地链接国内外创新资源,加快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生态。

  三是夯实总部经济配套支撑。主要有两方面配套:一个是专业服务业配套。徐汇是专业服务业大区,集聚了一批人力资源、法律服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等方面的头部机构。我们将着眼专业化和高端化,持续引进一批具有全球服务能力的大院大所大行,更好为总部企业赋能。另一个是政策配套。我们将完善总部经济的政策,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高端要素集聚。加强与海关、口岸合作,复制推广自贸区经验,在数字贸易、跨境电商、艺术品交易等方面先行先试,进一步推动企业通关便利化,打造中心城区对外开放新高地。

  此外,我们还将大力支持本土企业发展,为重点企业量身定制政策“服务包”,推动升级为总部型企业,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出海”参与国际竞合,加快培育本土的世界一流企业。

  经济日报:徐家汇是上海老牌的商业中心,作为上海2035总规明确的中央活动区,将如何抓住新一轮城市更新机遇,后续还会有哪些发展规划?

  陈勇:徐家汇因明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而得名,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诞生了百年教育、百年科技、百年文化等品牌。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上海地铁1号线运行,徐家汇成为上海第一个“圈状”的商业商务集聚区,并发展为中央活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把握新一轮城市更新契机,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彰显徐家汇中央活动区的功能。刚刚召开的十一届区委五次全会明确,向更新要空间、向土地要效益、向规划要功能,加快建设大徐家汇功能区,重点将突出“三大优势”:

  一是区位资源优势。大徐家汇位于上海中心城区的西南,包括徐家汇、天平、湖南和枫林4个街道,面积11.17平方公里。我们将面向全球征集大徐家汇核心区整体规划方案,全面优化五条轨道交通、天桥连廊和地面地下过街系统,加快徐家汇中心建设和太平洋百货、上海六百转型,让大徐家汇的交通更有序、购物更便利、商圈更繁华、城区更具“烟火气”。

  二是产业集聚优势。大徐家汇除了是商业中心,还是产业门类最丰富、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中央活动区之一,区域内存量楼宇600万平方米,在建78万平方米,可更新用地101万平方米,拥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1家、外资研发中心7家。2022年GDP达648.2亿元,企业总税收132亿元。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徐家汇商圈、衡复风貌区和枫林地区的产业协同,全力打造肇嘉浜路-虹桥路-宜山路科创轴、环贸周边风貌更新标志区、交大枫林科创集聚区及衡复金融街区,持续增强大徐家汇的产业功能。

  三是科技创新优势。此次枫林创新资源的导入,使大徐家汇拥有医疗机构19家,学校56所,高校院所和市级以上科创平台101家,成为科创浓度最高的中央活动区之一。我们将通过大徐家汇区域联动、资源融合和协同发展,吸引更多人才、资金、项目落地,加快推动传统商贸业全链条、全要素创新,探索走出一条商贸业转型发展的新路。

  总之,我们将按照市委对徐汇的功能定位,锻长板、扬优势、优布局、强功能,加快把大徐家汇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总部枢纽、引领前沿科技的策源高地和闻名遐迩的消费商圈,打造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上海国际大都市中央活动区。

  解放日报:我们都知道徐汇是最早完成成片旧改的城区之一,但我们看到还是有一些条件比较差的老旧小区,请问如何帮助这些老旧小区的居民改善居住环境,享受到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钟晓咏: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推进两旧一村的改造,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始终是市委市政府的关注重点。徐汇坚持“财力一分增长,民生一分改善”,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增进民生福祉。“十二五”全面完成成片二级以下旧改,“十三五”基本消灭“拎马桶”。“十四五”开局,我们就抓紧启动“三旧”变“三新”,到今年上半年,基本完成了全区剩余的800多户零星旧改。

  目前,全区还有161幢、约26万方不成套房屋,涉及居民7600余户。我们将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两旧一村”改造的要求,加强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更可持续的更新模式。主要有两种改造方式:

  一是片区整体更新。26万方中,居住条件、成套改造条件、公共安全卫生条件都比较差的有11万方,我们探索以旧改方式开展整体更新。首批项目中,龙华西路334弄前天(7月22日)实现100%签约,长桥新村将在下个月启动签约。其他后续项目正在深化方案、做足准备,压茬推进。二是成套改造。涉及15万方,将通过拆除重建、原址改建等方式,整体提升房屋和小区的品质。目前已有1700多户、5.7万方项目完成签约,后续将在年内全面启动剩余的成套改造。

  对于全区面上900万平方米老旧住房,以修缮为主,目前计划三年基本完成,也就是每年要启动300万平方米的改造。过程中,我们突出片区治理、全要素治理,硬件方面以旧住房修缮项目为牵引,统筹围墙内外,一体推进拆违、加梯、停车优化、雨污混接改造、消防设施完善等项目。软件方面我们还结合“15分钟社区生活圈”,以“生活盒子”理念,打造升级版的邻里汇·党群服务中心,实现整个片区的面貌焕新和配套升级,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更好地建设人民城市。

  东方网:我们注意到徐汇区这几年持续在打造“邻里汇”社区民生服务品牌,请问在这一轮的城市更新中,徐汇居民还能享受哪些便民服务?

  周莹:作为徐汇区社区民生服务的品牌——邻里汇,在这一轮的城市更新中,仍作为十五分钟生活圈建设的主要载体持续打造。我们主要围绕三个“全覆盖”,以“生活盒子”的理念,打造升级版的邻里汇·党群服务中心:

  一是布点全覆盖,今年通过扩容或新建,全区将建成40个面积均在1500平以上的邻里汇,让群众在步行800米的半径范围内,就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养老、医疗、文体等服务需求。截止目前投入运营的已有31个。二是人群全覆盖,在重点关注“一老一小”的同时,兼顾各年龄段人群的需求,建设全龄共享、充满生活气息和温馨氛围的邻里汇。比如,天平550是年轻人婚纱拍摄的网红点,长桥街道邻里汇的陆上划船器吸引了一批健身达人。三是功能全覆盖,构建4+X服务模式,在标配社区食堂、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社区文体和社区助浴四项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面向居民开展“菜单式”服务,根据居民实际需求,不断优化服务内容,打造功能复合、实用灵活的综合服务体。

  徐汇是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区,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为34.46万人,占户籍总人口数的36.45%。当前,居家养老仍是多数老年人的首选,所以,邻里汇作为社区服务供给的主要载体,它还要发挥好“枢纽作用”辐射居家养老。为此,我们在每个邻里汇里,综合打造“四个中心”:

  一是适老化改造体验中心,聚焦老年人居住环境改善需求,让老人在体验中心看得见、摸得着、放心改;二是7*24小时应急响应中心,聚焦居家养老安全需求,为全区9600名孤老和高龄独居老人,免费安装智能设备,监测并联动处置老人家中发生的火灾、燃气泄漏和意外跌倒等紧急情况;三是家庭照护床位服务中心,聚焦居家养老专业化需求,依托养老机构和社区卫生中心,将专业照护延伸至老人家中,使老人享受“不离家、不离亲”的“类机构”养老服务,今年计划建成300张家庭照护床位;四是社区老年认知障碍支持中心,聚焦认知症老人关爱需求,开展老年认知障碍的健康教育、风险测评、早期干预、家庭支持和资源链接等服务。

  "邻里汇"办的好不好,唯一的检验标准就是居民群众的满意度,所以我们也是重点参考人气值,定期开展考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我们的总站就在徐汇滨江,切身地感受到这里的人气越来越旺,也关心徐汇滨江未来的布局还有什么打算?

  李飞宇:徐汇滨江是上海中心城区难得的可成片开发的区域,也是“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的高品质中央活动区。这里曾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经过十余年的开发建设,实现了“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科创绣带”的转变,成为全球滨水区域城市更新的生动案例。

  徐汇滨江始终立足服务国家和上海战略,发挥整体开发的综合优势,系统谋划区域未来的发展,加快打造世界级滨水区。一是构筑六大产业集群。坚持国际视野、世界一流,通过打造西岸传媒港、数字谷、金融城、热力秀场、生命蓝湾、数智中心六大百万级产业集群,构建起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文化创意、现代金融互为支撑的产业结构。二是放大产业平台效应。通过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论坛等国际级产业平台,加快产业集聚。三是发挥标杆企业引领作用。依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长三角总部、上海总站,微软亚洲研究院(上海)、腾讯、网易、阿里巴巴、香港置地等龙头企业入驻徐汇滨江,带动上下游产业集聚发展;同时,主动抢占元宇宙、绿色环保、智能终端新赛道,吸引宝马、吉利系、中国能建等标杆企业汇聚,持续提升区域产业高度、创新浓度和经济密度。

  下阶段,围绕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劲增长极目标,在“一港一谷一城”加速呈现的基础上,提速“一场一湾一心”规划建设。西岸热力秀场将以国际级赛事平台延伸拓展产业发展,融入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构建,打造集文商旅体娱于一体、多元时尚、开放共享的活力社区;西岸生命蓝湾将依托徐汇区丰富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医疗资源,构建集研发、临床、制造于一体的产业创新高地;西岸数智中心将主动承接国家战略需求,联动西岸数字谷、传媒港,链接徐汇中城、漕开发等区域,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产业集聚标杆。未来,徐汇滨江将积极吸引更多重量级项目、高能级平台、标杆性企业落地,助力成为上海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重要节点。

  香港镜报:今年人工智能大会刚刚在徐汇滨江闭幕。徐汇比较早开始发展人工智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请问针对现在普遍关注的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有什么考虑?

  张宁: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徐汇2017年成为上海首个人工智能发展集聚区,2019年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今年市委《意见》提出,要动态掌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态势,更好孕育产业“核爆点”、打造发展新亮点;徐汇主动应变局、开新局,发力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汇聚相关企业近200家。

  回顾人工智能“徐汇经验”:一是激活人才创新力,创新高地初步成型。人工智能相关人才超3.5万,以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期智研究院和三大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为牵引,构建高能级创新体系。二是夯实企业支撑力,产业规模稳步增长。全面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发展,相关企业700余家,独角兽关联企业20余家;产业规模近千亿,五年年均增长34.2%。三是塑造品牌影响力,集聚效应显著提升。推出“两极两带”空间布局,徐汇滨江连续六年承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提升品牌影响力;漕河泾开发区挂牌全市首批元宇宙特色产业园区,布局未来新赛道。

  下一步,徐汇将以人工智能发展排头兵的担当,率先打造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区:一是通用基础和垂类赋能并重,激发高质量创新澎湃动力。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领军企业,系统突破通用大模型底层关键技术;在数字文娱、金融及电商等优势领域,支持场景释放和垂类模型应用,加快产业迭代优化。二是龙头牵引和生态培育并重,提升高价值环节引领水平。引育大模型平台、链主企业,提升区域算力供给水平、数据供给质量和算法开源力度,支持国产软硬件系统优化与适配,带动上下游企业和配套产业发展。三是系统谋划和精准施策并重,打造高品质营商服务环境。率先发布《徐汇区关于支持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的若干措施》,围绕模型、算力、数据、场景、治理等关键环节,系统完善政策保障;结合全区政策体系,重点面向全球招揽人才,全力打造产业合作伙伴矩阵。

  我们将进一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战略要求,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集聚生态、提供资源、释放场景和服务人才。

  文汇报:刚提到了大徐家汇商圈的概念,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也提出要打造国际级消费集聚区,请问徐汇区如何发力,抢占赛道,体现徐汇特色?

  陈勇:这次大徐家汇功能区的拓围,北延南拓,南到徐家汇体育公园,往北到衡复风貌区,为整个徐汇商业创造了更多的商业场景,也为商旅文体联动提供了更大的可能,特别是历史风貌街区,人流很多、网红现象也很普遍。我们也在思考,大徐家汇商业的发展怎么样把“网红”变成“常红”?

  实际上“本土消费品牌”和“全球新品首发”是大徐家汇功能区商业聚焦的两大扇面,是徐汇全力做好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大文章的重要切入点,我们将从培育本土消费品牌破题,坚持以发展为引领、以生态为基础、以科技为赋能、以共治为核心,抢先布局、勇于创新,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本土品牌的力量,全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示范引领区。

  一是推进文商融合。我们将立足区域文化特色,紧跟消费发展趋势,推动海派文化出新、国潮文化出彩,讲好衡复故事,打造文化IP。同时,聚焦商业模式、产品内容和技术的创新,加速商旅文体联动,把“最潮流的首店”开进“最经典的老房子”,用“最创新的消费场景”带来“最时尚的消费体验”。

  二是加速科技赋能。我们将发挥大徐家汇科技创新和专业服务优势,建立本土品牌孵化基地,构建从研发设计、集成服务、产业发展为一体的全链条创新机制,让品牌力更聚焦设计、质量、技术等这些关键要素,探索科技赋能本土品牌发展的“徐汇方案”。我们希望有了科技力量的注入,未来有更多的本土设计师和品牌能够从街边商铺走入“更深的街区”,走向更大的市场,走向更广阔的全球舞台。

  三是提升发展质量。衡山路-复兴路风貌区历经百年沉淀、独具海派文化魅力,我们将大力推动“三旧变三新”,在保护历史文化风貌的基础上,加强高能级首店、总部经济和创新产业的引进和培育,在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的风貌区建设本土消费品牌集聚区,让新商业、新产业、新金融为传统街区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衡复地区商业业态导则,不断优化街区商业业态,也能为居住在片土地上的老百姓创造更新的空间、更美的生活和更优质量。

  上海电视台:随着徐汇滨江的产业导入,必然会对这片区域的交通、商业、休闲、居住等公共配套提出更高的要求,请问在这方面有什么具体举措?

  李飞宇:当前,徐汇滨江正逐步从土地整理、载体建设转化到功能导入、活力激发的新阶段。预计至今年年底,累计入驻企业白领将超过9万人,年度人流量也将突破千万。围绕企业、白领、市民需求,我们将着力做好高水平基础设施、服务配套、职住平衡的大文章。

  一是建设内外畅联的交通网络。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市民出行需求,建立高效路网结构,研究地区中运量交通,优化公共交通及轨道交通站点连接,增设短驳巴士,衔接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推进浦江游船、跨江缆车,创造多元便捷的越江条件。二是打造独具特色的滨水商业。结合15分钟社区生活圈,持续提升配套服务。西岸梦中心将于年底全面建成,打造世界级文商旅体娱融合新地标;西岸传媒港商业全面开业,不断满足周边办公白领、居民日常消费需求。三是完善多元复合的住房配套。持续提升区域居住品质及供给,将国际社区、人才公寓作为引才聚才留才的有力抓手,进一步优化职住平衡。

  同时,2022年徐汇滨江成立了共建共治联盟,坚持在党建引领下,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将其作为驱动产业集聚、功能提升的重要路径。西岸伙伴凝聚成区域发展共同体,在推动一体化产业招商、配套服务、数字化运行等工作的同时,也将围绕可持续发展、文化底蕴挖掘、工业遗存活化利用等开放式命题展开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合作,深耕共建共治共享,共同打造世界级滨水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