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2023年9月26日)(上午) 2023-09-27 来源:市政府新闻办
人民日报:普陀现在的关键词是“中华武数”科创布局,请问普陀区如何把“中华武数”各类创新要素和创新主体聚合起来,以激发创新发展动能?
姜冬冬:普陀区科创资源较为丰富,不仅有中以(上海)创新园、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这样的重大科创平台,还拥有华东师大和同济大学沪西校区等知名高校、16家科研院所、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一批国家级和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千余家科技创新企业。把这些创新要素和主体聚合起来,深化协同创新,加快成果转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立足“中华武数”科创布局,重点围绕“武林大汇”四个字下功夫。
一是围绕“武”字,练好内功。我们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发挥区域化党建联盟的作用,不断织密组织网络、拓展服务阵地、创新活动载体,结合大兴调查研究,建立常态化走访联系机制,在穿针引线中打造“红色引擎”,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比如,我们成立了武宁创新共同体科创人才实践基地,紧跟产业发展需求,依托院所、平台和企业推出了一批实践锻炼岗位,借助华东师大、同济大学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高校资源“订单式”设置人才培训项目,打通人才“引育管用”全链条。今年以来,普陀区产生了一批很有分量的科创成果。比如,我们会同国家信息中心发布了全国首个地市级数字化转型指数,支持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围绕车脑芯片研究承接市级科技重大专项。
二是围绕“林”字,做优生态。我们推动构建“雨林型”创新生态系统,既要“顶天立地”,又要“铺天盖地”,支持各类创新主体蓬勃发展。一方面,积极探索“企业出题,院所答题”的模式。以市场需求端、应用端为牵引,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前不久,区内一家行业龙头企业中国建材遇到了技术上的困难,华东电力设计院及时帮助解决,双方还就此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这两家单位都是武宁创新共同体的成员单位,目前两家企业联手承接了更多项目。另一方面,面向科创企业提供集成化服务。我们成立了“百大平台”联盟,积极推动设立一批科技研发平台和企业技术中心,围绕科创企业所需的基础性技术、共性技术,提供专业化、“组团式”服务,降低企业创新的门槛。
三是围绕“大”字,做大产业。我们把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起来,对重点产业图谱进行细化,瞄准智能制造与机器人、网络安全、数字广告等具有一定基础的领域,不断做大做优做强。我们发布了“普陀科创十条”,都是含金量很高的干货。成立了“半马苏河”科创基金,调动社会资本的投资积极性,为创新的种子插上风投的翅膀。用好“靠普贷”等政策工具,联合23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组建60亿元额度,最大程度降低科创企业的融资成本。比如,我们依托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的研发优势,引进了一批集成电路潜力企业;发挥哪吒汽车的“链主”作用,集聚了近40家智能网联车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
四是围绕“汇”字,深化合作。我们强化系统思维,推动平台、项目、技术、机制一体化布局,建立健全信息互通、资源整合、项目对接、成果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今年6月,“中华武数”科创集市开市,我们根据平时动态收集的企业需求,定向联络银行、基金公司、人力资源机构等进行现场集中服务,并开展项目路演、融资对接、政策培训等一系列活动,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推介展示的平台,也为企业对接各类资源节省了时间和成本。我们还发挥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强同长三角地区特别是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沿线城市的交流合作。比如,牵头成立了长三角软件行业协会上海会客厅,安家在天地软件园,为相关企业提供合作共享的平台。
接下来,普陀区将坚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努力打造更多科技创新的新亮点,为上海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出更大贡献。
界面财联社:普陀区在优化产业结构,培育重点特色产业方面取得哪方面的成效?下一步在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方面还会推出哪些举措?
肖文高:产业是地区发展的基石,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普陀区始终坚持产业立区、产业强区不动摇,“十四五”以来,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2022年占区级税收比重达61.5%,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支撑。同时,为顺应产业变革趋势,我们将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和生命健康作为四大重点培育产业,纳入全市产业地图,提出了“411产业倍增”计划,实现了四大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转变,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布局,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全力构建符合普陀发展实际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主要是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做强重点产业。坚持高端高效高附加值的发展方向,在产业主赛道上持续深耕,推动四大产业由局部优势向整体优势、由一般优势向明显优势跨越,使其真正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比如,在智能软件领域,我们共有关联企业4800余家,经过多年沉淀,建成了天地软件园等高质量载体,培育和集聚了拉扎斯、波克城市、360等领军企业,接下来,我们将紧盯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锚住高附加值环节,大力发展智能软件总部经济,提升产业总体能级。
二是做实特色产业。一方面,开展产业图谱研究,在四大产业的细分和衍生领域上做文章,持续强链补链延链。我们将根据自身特点,发挥市网络安全产业示范园、市数字广告园等载体作用,更加聚焦网络安全、数字广告、本地生活等已经具备一定先发优势的产业,逐步实现关键细分领域突破与全产业链发展并举。另一方面,坚持规划和产业互为前置,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统筹推动重点产业、重点地区、重点平台联动发展,依托“一带一心一城”重点地区、“中华武数”科创平台的资源优势,持续做好政策支持、空间布局和要素保障,提升产业集中度、显示度。比如,依托市数字广告园,在真如地区集聚了利欧、剧星、快手等数字广告头部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招强引大,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
三是做亮未来产业。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进一步优化“3+5+X”产业政策体系,促进现代服务业升级、战略新兴产业提速。重点聚焦元宇宙、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新赛道,找准引领赛道风口的“核爆点”。上个月,全球元宇宙大会上海站活动在普陀举行,我们发布了“半马苏河”元宇宙政策包,与华东师大、上海联通、砺算科技等签署合作伙伴协议,“元上苏河”应用场景受到广泛关注。接下来,我们将以更大力度提升区域创新浓度,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生态。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普陀正在全力打造“半马苏河”城市名片,随着苏州河的岸线贯通,未来普陀在打造“半马苏河”品质提升方面,还能给人们带来怎样的期待?
姜爱锋:蜿蜒21公里的苏州河岸线,对于普陀人民来说,是独一无二的宝贵资源。近两年,我们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围绕“半马苏河”做足文章,深化滨水和腹地一体化发展,全力打造“半马苏河”的靓丽名片。
一方面,绘好“半马苏河”多彩画卷。一是进一步完善苏州河沿线驿站的建设。苏河驿站主要作用是为市民提供休憩空间和便民服务。为此,我们充分利用滨水公共空间和跨河桥梁的桥下空间进行合理选址,全面提升岸线服务能级和辐射范围。目前普陀区已建成苏河驿站24个,正在研究推进建设6个。二是加快推进百合桥、白玉路桥等慢行桥梁建设,提升慢行交通出行品质。同时,将对现有的武宁路桥、江宁路桥、华政桥等跨苏州河桥梁进行品质提升。三是美化苏州河景观照明。我们正在启动建设以“半马苏河,乐活普陀”为主题的照明系统建设三期工程,围绕历史建筑、商务楼宇和居民区打造夜景亮点,营造休闲、游憩、观赏的夜间滨河氛围,让老百姓“静得下来”。同时增加夜间灯光引导和公共空间互动投影,让市民夜间“跑得起来”,激活“半马苏河”的新“夜”态。
另一方面,塑造“半马苏河”生活秀带。一是尽快出台《普陀区苏州河岸线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养护管理标准、禁止行为和限制行为等内容,为保障苏州河沿岸高品质开放和高水平管理、打造世界级滨水区提供有力保障。二是设立规范、统一、易辨识的苏州河标识指引系统,完善游览导引、慢行休憩、休闲娱乐、行为规范等标识提示,方便市民游客“找得到、进得去、留得下”。三是改善无障碍设施环境建设,针对老年人等群体,开展硬件设施改造和提升,着力构建有温度的滨水公共空间。
苏州河经过了多年的治理、岸线贯通、品质提升,现已成为深受市民欢迎的公共空间。我们将全力绘好“半马苏河”的工笔画,高标准打造成为上海的“城市项链”和“旅游名片”。让普陀的苏州河两岸展现出世界级城市滨水区的风范。
澎湃新闻:普陀区作为全市民营经济的大区,这几年打出了“人靠谱(普),事办妥(陀)”服务名片,请问普陀区在下一步还有哪些思考和设想来打造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
肖文高:近年来,普陀区在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方面,得到了包括民营企业在内各类市场主体的充分认可。2020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实施招商引资“十亿百千万”计划,刚才书记介绍了我们今年的成绩,经过三年时间,我们已有38家亿元能级项目、398家千万元能级项目选择了普陀,用实际行动给普陀营商环境投了信任票。同时,去年全区新设企业达到1.3万户,增长非常迅速,显示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体量大小、各种类型企业关注普陀、投资普陀、入驻普陀的发展态势。接下来,我们将以更大的决心,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主要建好四个环境。
一是高效直达的政策环境。持续打好减税降费、助企纾困政策“组合拳”,结合大兴调查研究,做好各项政策的跟踪问效和优化调整,有效提高政策知晓度、匹配性、直达率。比如,截至2022年底,全区共有民营企业7.6万家,占全区市场主体达到95%,为此,我们推出了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方面举措,有效激发了民营企业的活力。同时,形成了企业走访、中小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实现221个楼宇园区全覆盖,今年以来,累计走访联络企业达到1.9万余次,推动政策直达快享。
二是用户导向的政务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缩短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比如,在全市首推“一业一证帮办服务一件事”,中心城区首家山姆会员店仅用5天就办出了行业综合许可证,办理时限缩短三分之二;海纳工程院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长寿24街坊地块实现“交地即交证”。“一网通办”开展五年来,全区网办件数量增长10倍,目前区内新设企业已全部通过“一网通办”办理。
三是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进一步强化法治保障,为企业提供更加公正、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2022年,普陀区政府透明度指数在全国县(市、区)政府序列中排名第二。今年7月,区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人靠谱(普),事办妥(陀)”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决定》,以法治方式助力区域营商环境建设。对于关注度较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我们通过设立“知心办”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室等方式,提供全链条服务。同时,保持对企业的包容审慎监管,为企业定制“健康体检报告”,降低违规风险。
四是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持续做优“普陀人才优享卡”机制,提供工作、学习、生活等“一站式”服务。“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筹措人才公寓近一万套,满足各类人才的安居需求。此外,随着桃浦中央绿地、武宁路快速化道路、苏州河岸线贯通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全面完成,普陀的绿化景观、市容面貌、交通出行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后续还有一系列民生工程将继续推进,我们也热忱欢迎大家来普陀走一走、看一看,品味发展魅力、共享未来盛景。
新民晚报:普陀是一个人口大区,也是居住大区,未来在推进城市更新和改善人居环境方面会有哪些具体举措?
姜爱锋:近年来,普陀区接连啃下全面完成旧改和消灭手拎马桶的硬骨头,铺开城市更新行动。下一阶段,我们将重点围绕“安居、宜居、乐居、美居”四个方面,深入推进住宅小区各项居住民生工程。
一是围绕“安居”,守牢房屋安全底线。普陀区始终把房屋安全工作摆在重要位置。2021年起,我们根据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要求,领先完成城镇房屋排查任务。下一阶段,将借鉴以往成功案例经验,因地制宜推进隐患排查和整治工作,坚持守住房屋安全底线。
二是围绕“宜居”,深化“两旧一村”改造。我们持续加大“两旧一村”改造和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力度。旧住房成套改造方面,今年计划启动实施旧住房成套改造2.38万平方米。自2018年,全区已累计实施45个项目、近35万平方米。下一阶段,将集中精力推进“小梁薄板”不成套房屋改造,确保按市总体要求,于2025年底基本完成小梁薄板房屋改造、2027年底全面完成小梁薄板房屋改造。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方面,为解决“悬空老人”上下楼问题,普陀区持续推动加梯工程,今年新签约417台,开工270台,完工251台,下一步将把加梯工作与推进城市更新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规、建、管”一体化、全周期、可持续的工作机制。
三是围绕“乐居”,推进小区建管并举。我们从精简在管物业企业、建立区域化物业联盟、推动物业费质价相符、整合小微小区等方面提升小区物业的服务水平。后续,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小微小区完成物业管理区域合并或管理归并,不断提升物业管理行业集中度,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管理水平。
四是围绕“美居”,精准施策美化小区环境。“十四五”期间,我们聚焦居民的急难愁盼,计划实施“精准施策型”专项提升修缮1000万平方米。我们编制设立了小区地下管道、小区道路、公共设施、小区环境、消防设施、智能化改造、适老化改造等七类专项提升改造工程,实现了城市更新和修缮改造领域的全市首创。
接下来,我们将乘势而上、再接再厉,继续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采取“修、建、管、提”多措并举的方式,努力改善普陀百姓的居住质量,更多的获得感。
文汇报:近年来,半程马拉松赛、中国龙舟公开赛相继在普陀举行,怎么借助大型文体比赛契机,让更多居民共享文体资源,提升居民幸福感?
王珏:随着普陀区苏州河21公里岸线的全面贯通和提升,去年的9月17日我们迎来了苏州河游船开航。一条河加一条航线,把两岸丰富的文体资源串珠成链,为普陀带来了人气和流量,为老百姓带来美好与欢乐,也为普陀文旅和体育事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下面,我从三方面介绍相关情况。
一是苏河新活力。我们借助“半马苏河”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按照“南岸走起来、北岸跑起来、水上划起来”的构想,举办众多大型文体赛事活动;按照“海派烟火地、苏河新活力”的定位,构建更多有意思的场景和空间,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加丰富的文旅体生活体验。苏州河龙舟赛至今已历时20年,成为了享誉上海乃至全国品牌赛事。除了龙舟赛,今年上半年,我们举办了“半马苏河”上海赛艇城市精英赛、上海苏州河半程马拉松赛,10月22日还将举办上马系列赛的上海10公里精英赛,为上马的全马进行暖场,一批专业赛事因为优美的“半马苏河”而成为景观赛事。每年9月份的苏州河文化艺术节,目前已经升级为“半马苏河”文化旅游节,过去两年线上线下的活动累计吸引近1600万人次参与。今年首次在苏州河上举办的彩船巡游,成为今年上海旅游节的一大看点,也为上海“一江一河”建设增添了新的亮点。
二是苏河新玩法。除了长风公园、长风海洋世界、乐高探索中心等传统“遛娃圣地”,近两年随着市少儿图书馆长风馆、普陀青少年活动中心长风校区、半马苏河公园的陆续开放,亲子休闲游的多样性更加丰富。同时通过深化水岸联动、文旅融合,串联起不同主题的“city walk”:比如,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史料陈列馆、顾正红纪念馆、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作为红色主题线路受到各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中小学研学活动的欢迎;市民朋友沿着苏州河步道从M50创意园漫步到纺织博物馆、造币博物馆、最后到创享塔园区享受美食咖啡,主打一个文博创意时尚主题;还可以从长风公园码头坐船一路去往黄浦江河口,尽享苏州河两岸的风光……更多可玩可看可品的潮玩地、打卡点,为大家提供更多的好体验好时光。
三是更多家门口的好去处。我们把“半马苏河”周边的“金边银角”变成了高品质的休闲娱乐运动空间,如长风大悦城天空跑道、云岭西路中环篮球公园、半马苏河公园里的腰旗橄榄球场、露营区、烟囱广场狗狗聚会地、baba部落美食夜市、苏州河咖啡馆等等,更多的空间为不同人群所喜爱,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去处。
半马苏河,未来可期。最后,我借今天的机会,向各位媒体朋友并通过你们向广大市民发出诚挚邀请,希望大家经常来“半马苏河”沿岸走走看看,体验文化魅力,享受运动活力,也多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
东方网:据了解,普陀区已经入选了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请问接下来在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上,普陀会有哪些亮点和特色?
蒋龙:近年来,普陀区聚焦“善美普陀•同心家园”,全面推进以“邻聚里”为品牌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实现空间共享、功能复合、就近便捷,稳步打造高品质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下面我从三个方面介绍相关情况。
一是划定生活圈层,实现“一圈多能”。根据普陀区实际情况,围绕织密“邻”的布局、做实“聚”的功能、捂热“里”的温暖,以“十全十美”为导向丰富社区服务内容,做到10个街道镇“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全覆盖,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街区。在整体把握全区公共服务规模总量、空间布局和人口特点等基础上,将全区划分为30个生活圈,其中商务圈5个、产业圈3个、居住生活圈22个,完善近距离公共服务。我们还努力在点位布局中实现多领域的“融合式精细治理”拓展,探索生活圈与养老托育圈、文化休闲圈、健康健身圈、金融服务圈等圈圈相融,构筑完成标准化、数字化、精细化的善治共享“普陀样板”。
二是紧盯居民需求,实现“服务+治理”。我们努力把居民的“需求清单”转化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项目清单”,最后转化为居民的“满意清单”。比如针对“市民早餐问题”,增加早餐网点密度,保障居民“吃得上”;构建多层次早餐供应体系,努力让居民“吃得好”。针对“老年人吃饭”问题,目前全区已有102家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区、方便可及的服务网络,基本满足了普陀老年人就近、便捷的助餐服务需求。为解决老年人在普陀跨街镇,不同社区食堂就餐支付不便难题,我们积极探索社区食堂智慧助餐场景建设,打造“普陀区智慧养老助餐管理系统”,让普陀老年人实现区内就餐“一卡通吃”的便利,同时持续探索市场化运作促进行业良性发展,进一步提升老年助餐服务水平。
三是科学精准定位,实现“一圈一特色”。苏州河是上海,更是普陀的宝贵资源。为了完善苏州河沿岸公共空间的配套服务功能,目前已建成苏河驿站24个,正在半马苏河21公里岸线上建设的还有6个,这些驿站都以提升城市安全、品质生活、休闲活动等功能为主。比如聚焦中远两湾城人口密度高、服务需求量大的特点,拓展“邻聚里”中心的阵地功能,全力推进半马苏河驿站•1690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将其打造为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主阵地”、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示范点”、苏河文化历史的“旗舰站”、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样板间”。聚焦苏州河游船码头附近客流量大、长风地区白领商务人士多的特点,推进半马苏河驿站•长风湾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打造水岸经济“旗舰店”,为楼宇党群服务提供实体支撑。
下一步,普陀区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织密和拓展“邻聚里”服务网格,提升各类设施和公共空间的服务便利性,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各种需求,全面构建与上海超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发展相适应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