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2024年6月4日) 2024-06-04 来源:市政府新闻办
字号:

  人民网:2024陆家嘴论坛议题之一是“对标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金融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请问上海近年来在金融高水平开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周小全:近年来,我们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稳慎把握节奏和力度,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金融开放枢纽门户地位更加凸显,可以简要概括为“四个加速”。

  一是金融要素市场互联互通加速推进。利率“互换通”正式上线,持续优化“沪港通”制度安排,启动沪新ETF互通,首对沪新ETF互通产品在两地交易所同步上市。启动再保险国际交易中心,吸引15家财险公司再保险运营中心、4家保险经纪公司入驻临港新片区国际再保险功能区。

  二是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加速提升。充分依托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创新先行先试优势,深入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内资本市场。2023年,上海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突破20万亿元,在全国结算总量中比重超过43%,继续保持首位。

  三是面向国际的金融产品加速推出。推出全球首个依托我国指数开发的航运期货产品——出口集装箱结算运价指数(欧洲航线)期货。至此,上海有原油、20号胶、低硫燃料油、国际铜、集装箱运价指数(欧线)期货及原油期权6个国际化品种可供境外交易者直接参与交易。30年期国债期货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挂牌上市,形成了覆盖短、中、长和超长关键期限的产品体系。

  四是中外资金融机构加速集聚。金融业对外开放重点项目相继落地。全国6家新设外资独资公募基金、国内五大行参与设立的外资控股合资理财公司、超过一半的新设外资控股券商全部落户在上海。持续深化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92家国际知名资管机构参与上海QFLP试点,63家参与QDLP试点。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在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国家安全的前提下,从金融管道式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推进金融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

  一是进一步“互联互通”。筹建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提升国际再保险中心能级,创新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期货期权品种,不断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

  二是进一步“对标对表”。对接CPTPP、DEPA等国际经贸规则,在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升级、自贸区离岸债券发展等方面参与地方立法,研究推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企业“走出去”行动方案,稳妥发展跨境金融、离岸金融,提升金融服务企业“走出去”能力。

  三是进一步“增量提质”。修订《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提升金融中心法治化水平。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在沪业务范围,全面落实国民待遇,吸引更多长期资本和国际组织来沪展业。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2024陆家嘴论坛由中国证监会主席与上海市市长担任共同轮值主席,中国证监会在本次论坛上还有哪些具体安排?

  王利:陆家嘴论坛是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国际金融高端对话平台,它见证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中国证监会作为论坛的主办方之一,在积极参与办好论坛的同时,也通过这个平台来阐释我们的监管理念和政策,回应社会关切,促进资本市场共建、共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本届论坛上,吴清主席是共同轮值主席,我们高度重视,深度参与论坛筹备工作,刚才上海市委金融办周小全先生介绍了论坛的总体筹备情况,下面我再来介绍一下证监会的几项主要安排。

  一、6月19日上午,吴清主席将出席论坛开幕式暨全体大会,并围绕“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题,发表演讲。二、6月19日下午,中国证监会方星海副主席、上海证券交易所邱勇理事长将在全体大会上,围绕“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发表演讲。三、本届论坛期间,证监会将发布资本市场的相关政策措施。四、中国证监会将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建立资本市场支持上海加快“五个中心”建设的协作工作机制,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增强竞争力和影响力,更好发挥上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国际金融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如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特别是科技金融首篇大文章方面有哪些考虑?

  孙辉: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养老金融五篇大文章。这“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攻方向,同时也是金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判断标准。前期,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采取了许多实际行动,出台了《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25条”等多项政策文件。在实践中,截至2024年3月末,上海科技贷款、绿色贷款、普惠贷款余额均突破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33%和19%,远高于各项贷款增速,可以体现出信贷结构优化调整的力度和成效。

  在科技金融方面,高标准协同推进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科技信贷规模稳步扩大。在绿色金融方面,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扩大绿色信贷投放,深化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工作,推动绿色金融服务平台上线,加强转型金融研究。在普惠金融方面,持续深化“四贷”长效机制建设,用好人民银行各项货币政策工具,推动小微企业融资继续保持“量增、面扩、价降、结构优化”的良好态势,企业获得感显著增强。在数字金融和养老金融方面,各家金融机构在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出数字资产信贷产品、养老金融产品等方面做出有益探索。

  我再展开介绍一下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在科技金融方面开展的几项重点工作。一是注重加强制度建设。会同相关部门建立科技型企业融资的工作机制;推动主要银行在分行设立专门的科技金融中心,强化科技支行等专营组织保障,并进一步完善内部转移定价、尽职免责等制度。二是注重加强央行政策工具引领。今年1月,会同五部门联合印发《上海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方案》提出20条含金量较高的措施;4月,针对科技型民营企业,进一步提出拓展首贷户、提升信用贷款占比等12条措施;继续用好去年创设的“沪科专贷”“沪科专贴”两项工具,截至4月末,已累计发放资金485.4亿元,惠及科创企业6500余户,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九成。三是注重加强协同攻关。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配套政策,如加大科技型企业贷款财政贴息、风险补偿力度,试点实施知识产权融资“前补偿”模式等。同时,2023年10月,指导成立上海科创金融联盟,涵盖100余家主要银行、证券、保险、担保和股权投资机构,探索建立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体系。4月份,上海科创金融联盟发布《上海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拟投放2万亿元以上资金,促进上海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同时,配合市融资担保中心创设“新动力贷”产品,提高担保额度和代偿比例。近年来,在沪各家银行服务科技创新的热情高涨,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不断丰富,推出“银行+认股权”、“技易贷”、“数易贷”等一系列特色产品。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任务。为全面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前不久,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牵头与上海各类金融机构联合成立工作机制,希望通过机制协调联动,加强政策性调研,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在先发领域锻长板,在相对后发领域补短板,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谱写金融支持上海实体经济发展和促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篇章。

  王鑫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认真贯彻落实金融监管总局新出台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服务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科技金融创新推进。近期典型措施包括:印发科技支行梯度培育工作方案,推动辖内银行打造多层次科技金融专业机构体系。积极探索SPV集成电路设备租赁、科技企业员工持股计划和股权激励贷款、集成电路共保体等在内的一批带有首创效应的业务试点和临港新片区科技保险创新引领区建设,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深度融合和良性循环。

  二是绿色金融升级扩容。出台绿色金融三年行动方案,印发转型金融目录。推动金融机构开展ESG信息披露,创新开发基于碳普惠减排量的各类金融服务。会同浦东新区人民政府等单位印发《浦东新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管理暂行办法》,推动保险机构开展环境风险防控服务。

  三是普惠金融提质增效。出台“融资畅通工程”十六条举措,做强做优伙伴银行(保险)机制。指导推出“上海小微普惠保险”产品,提升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风险防御能力。今年4月开展“普惠金融推进月”行动,指导银行保险机构在活动期间开展对接活动近4000次,对接企业数量超10万户,发放贷款近5000亿元,新增保险保障金额超26万亿元。

  四是养老金融优化供给。积极推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探索开发各类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截至2024年4月末,上海个人养老金账户购买保险产品9.3万件。增加低波稳健的养老理财产品供给,一季度末上海地区销售养老理财产品存续余额107.8亿元。通过“软硬件”适老化基础设施改造,提升老年人金融服务体验,目前全市敬老服务银行网点共有656家。

  五是数字金融强化赋能。实施监管数字化转型“一号工程”,引领启动金融数字化“引擎”。开展转型提速行动,评估银行保险机构数字化转型成果,引导先进银行保险机构积极输出符合中小机构特点的金融科技产品和技术服务。发挥风险减量服务优势,创新建立基于网络安全保险的风险主动管理体系,2023年上海保险业提供网络安全风险保障超133亿元。建立一站式数字保险普惠平台“上海保险码”,向消费者提供个人全量保单查询、普惠保险产品供给、保单保全、理赔等全流程服务,截至2024年5月末,平台累计上架保险新产品50款,出单2.29万笔,总保额1538亿元。研究建设综合数字金融服务平台方案,通过线上化对接,服务全市中小微企业和人民群众的金融需求。

  下一步,我们将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指导下,在上海市委、市政府支持下,继续谱写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看到这次论坛有数字金融方面的议题,这也是中央提出的重大课题,上海在这方面已有一些经验,譬如数字人民币试点等,下一步将如何推广数字人民币应用,同时提高数字化监管能力?

  周小全: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上海高度重视数字金融发展,紧盯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开展金融科技监管创新,持续提升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发展能级。

  一是率先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研发应用,不断丰富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场景。在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指导支持下,有序实施金融科技领域重大试点,推动上海金融科技研发应用水平走在全国前列。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首批推出28项试点项目,居全国首位。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发布六批次23项创新应用,10项创新应用成功完成测试,位于全国领先地位。

  二是积极拓宽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上海于2020年启动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覆盖本市线下与线上消费、交通出行、政务民生等各领域,并结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超大城市定位,在跨境支付、跨区域支付、金融业务、航贸数字化等领域探索,积极为国家试制度、探新路。率先落地全国首单跨区域数字人民币支付、首单国际原油跨境数字人民币结算业务、首单大宗商品现货数字人民币清结算业务等创新特色场景,积极参与“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在首批、第二批测试中均落地多项场景。

  三是着力强化数字金融产业集聚。发挥重点区域金融资源和科技资源集聚的优势,着力优化本市金融科技“两城、一带、一港”空间布局,打造金融科技产业集聚生态。推动人民银行数研所、外汇交易中心、上海证券交易所等金融要素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科技子公司落户上海,吸引头部金融机构在沪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已成为国内最重要的金融科技企业集聚地。

  四是营造优良数字金融生态体系。支持成立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智能投研技术联盟等金融科技行业组织,搭建交流平台,持续聚合金融和科技资源。支持市场化主体成功举办两届“外滩大会”。支持发布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发展指数,推出“特许全球金融科技师”(CGFT)项目,建设上海金融科技人才涵养实训基地等,加快打造金融科技人才高地。

  下一步,我市将尽快出台全球金融科技中心新一轮建设方案,充分发挥科技赋能金融创新的乘数效应,把握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迭代创新的新机遇,坚持技术推动与需求拉动相结合,推动金融科技底层关键技术发展。推进金融科技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国际领先的金融科技应用场景。依托金融科技领域重大试点,全面提升金融科技创新能力和风险防范水平,为金融科技企业和人才在沪发展营造良好生态环境,高质量推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中心建设。

  新民晚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在运用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特别对于民营和小微企业等有什么针对性措施?下一步又将如何发力?

  孙辉:人民银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总体要求是灵活适度、精准有效,这概括了货币政策从总量到结构以及实施政策所需要把握的时、度、效。按照这一总体要求,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在总行的指导下,结合上海经济金融发展实际,综合运用各项货币政策工具,一方面推动信贷合理增长和均衡投放,另一方面重点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同时引导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为上海经济运行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今年以来,我们降低了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在上海地区释放流动性700多亿元。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发放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资金697亿元,同比增长超40%。通过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提供激励资金2.2亿元,带动上海地方法人银行新增普惠小微贷款超220亿元。另外就是精准有效实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比如支持银行向上海轨道交通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项目等新发放碳减排贷款14.4亿元,带动年度二氧化碳减排量21万吨当量。

  在以上货币政策工具综合引导下,今年以来上海金融运行保持平稳。一是信贷总量平稳增长。4月末,上海本外币贷款余额11.7万亿元,同比增长8.2%,较3月回升0.4个百分点。二是融资成本稳中有降。4月份上海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2%,同比下降37个基点,是全国最低地区之一。三是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持续增强。4月末上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高新技术企业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13.9%、16.8%、22.6%和17.4%,均显著高于各项贷款增速。

  下一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将继续精准有力执行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引导货币信贷均衡投放,指导金融机构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推动实体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有效提升。

  第一财经电视:去年陆家嘴论坛期间对外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实施细则》,请问一年来,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进展如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航运保险备受关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王鑫泽:自去年陆家嘴论坛再保险“国际板”启动以来,在金融监管总局的坚强领导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项工作不断提档加速。一是推进规则制定。再保险“国际板”登记、交易、保费统计、差异化监管等首批4项业务规则已正式发布,入场交易的再保险业务、交易席位、信息等第二批4项业务规则已完成制定。二是完成首批机构批设,还将有第二批专业机构入驻。三是上线交易系统。正式上线具备交易确认、合同存证、账单确认、账务清算等功能的国际再保险业务平台,并指导完成首张国际再保险分入合约。四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覆盖范围包括注册在临港新片区保险公司开展的各类再保险业务。

  在保险支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方面,一是提升战略定位,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从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高度谋划航运保险的未来,起草《关于推动上海航运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目前《指导意见》正广泛征求意见中。二是结合航运行业特点,建立专项工作机制。聚焦航运重点产业链和绿色、智能等领域,目前已初步形成绿色智能船舶保险方案和邮轮风险防控指南,稳步推进航运保险“中国条款”制定。同时,依托再保险“国际板”,建立航运保险细分领域的特殊风险聚合体,完善特殊风险分散资本补充机制。三是为航运数字化转型赋能,提供更好的风险减量服务。加强跨行业数据共享交流,研究货运险电子保单等数字化试点。

  航运保险和再保险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板块,我们将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指导下,协同各方全力加强两项保险的功能,更好服务国家战略。

  中国经济导报:近期,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也就是新“国九条”,目前已实施近两个月,请问落地情况如何?

  王利:今年4月12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市场称之为新“国九条”。为了抓好贯彻落实,证监会在系统内及时召开动员部署会,统一思想认识,细化任务举措,强化协调推动,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见效。

  近一段时间来,中国证监会先后赴北京、浙江、上海、广东等地,分别召开部分上市公司、行业机构以及投资者座谈会,对新“国九条”落地情况开展调研督导,同时与地方党委政府进行沟通交流,深化央地协调联动,共同推动新“国九条”落实。据我们了解,全国各地结合当地实际,对新“国九条”学习宣传贯彻作出部署安排。比如,上海市专门召开了贯彻落实新“国九条”的动员部署会,强调要深刻认识理解国家战略意图,精准把握政策导向,更好落实国家层面要求,全力配合各项政策举措落地,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有的省市还结合各自实际研究制定贯彻落实新“国九条”的具体措施。同时,证监会积极加强与相关单位和部委的沟通协调,推动涉及跨部委的税收、联合执法、预期管理等事项取得积极进展。

  我们知道,资本市场是规则导向的法治市场。为推动新“国九条”和有关配套文件,也就是“1+N”政策举措,落地实施,我们抓紧研究、系统制定出台了近50项配套制度规则,覆盖发行上市、机构、交易、稽查执法、投资者保护等各环节各方面,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正在加快形成。在发行上市方面,修订了上市条件、检查比例的有关规则。在上市公司监管方面,出台了减持管理办法,修订了退市、分红等规则。在机构监管方面,修订了上市证券公司监管规定,发布了公募基金证券交易费用管理规定。在交易监管方面,制定了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在稽查执法方面,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出台了办理证券期货违法犯罪案件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等等。

  下一步,证监会将继续加强央地、部际协调联动,会同市场有关各方,共同推动新“国九条”和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落实落地,一体推进强监管、防风险、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突出强本强基、严监严管,更好地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