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教育局关于印发《黄浦区学校德育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字号:

局属各单位:

  现将《黄浦区学校德育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5年)》发给你们。请结合本校的德育工作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黄浦区学校德育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5年)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局

  2022年12月9日

  附件

黄浦区学校德育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上海市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上海教育现代化2035》,遵循《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坚持立德树人,根据《黄浦区教育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不断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完成《黄浦区学校德育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德育课程育人功能,深入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黄浦区学校德育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提升德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前期回顾:创建区域德育特色课程体系,探索共建共享的课程实施模式

  (一)整体架构,共建共享

  多年来,黄浦区作为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不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积极探索构建德育一体化工作新格局。在合力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背景下,黄浦区教育局出台了《黄浦区学校德育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三年计划》),旨在加强区域德育内涵发展,推动学校德育课程建设,提升德育实效。由此,黄浦区在全区范围内以敢为人先的精神,由区教育局领导,区教育学院主导,区内中小学贯彻落实各项任务,开展了区校共建、校际共享、跨界共育的“德育特色课程体系创建”项目实践探索。

  《三年计划》实施初期,区域利用区位优势,整合区域特色德育资源,一体化设计了德育内容序列,初步形成区域特色课程的四大内容序列、十二个子内容序列和二十四个子内容项目。据此,部分学校先行先试,结合自身特点开展课程实践,并形成初步经验;2019年,区域基本形成了能够凸显黄浦特色的德育特色课程体系,建立起运作与管理机制。先行学校以点带面,通过集群化运作方式,扩大学校参与面,在实践中探索形成共建共享的实践路径。2020年起,区校基于五育融合的视域下,逐步在跨学段、跨学科课程设计与实施等方面开展育人方式转变的探索。

  (二)百花齐放,实现多赢

  《三年计划》实施以来,“共建共享共研共育”课程理念为广大教师所接受,逐步形成了区域大合作,呈现出全区学校在共享中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实现共赢的喜人局面,已然成为区域德育品牌项目。

  三年来,共建设区域德育特色课程48门,参与开发区域德育特色课程的学校43所,涉及教师503人;区域德育特色课程共辐射学校52所,受惠学生14000人;开展市区范围内区域德育特色课程推荐、分享、经验交流等活动6场;新闻媒体(含新媒体)发表的区域德育特色课程相关报道146篇,有19门课程登录“学习强国”平台;区、校、教师个人等不同层面参与的与区域德育特色课程相关课题73项,获奖36项,教师撰写并发表的区域德育特色课程相关文章69篇。

  二、面临形势:攻坚课程建设难点,回应新时代教育需求

  (一)更高站位,创新高峰

  “十四五”时期,正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重要开局之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和战略部署,相继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进一步探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在此背景下,上海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全面深化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推进大中小幼一体化体系构建。作为上海的中心城区,黄浦区以“坚持立德树人、深入五育并举、聚力创新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为发展思路,整体提升黄浦区教育文化品位、育人品质和特色品牌,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对标国际国内最好水平,最高标准,再创新高峰。在“双减”“双新”等一系列改革攻坚中,区域进一步深入探索课程德育一体化建设,对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学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德育特色课程建设是课程德育的重要块面,是区域推进课程改革和育人方式改革的主要抓手之一,是提升区域德育课程实施质量,打造区域德育品牌内在价值的必然要求,在全市,乃至全国的更大平台上发挥着辐射作用。

  (二)反躬内省,攻坚克难

  当前,黄浦德育工作还面临一些亟待突破的困难和问题。比如,区域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一体化”发展还需深入推进;五育并举需要全面融合;育人方式需要深度变革;特色发展有待进一步彰显。在《三年计划》推进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架构还不完善,课程内容五育融合度不足;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师资队伍、课程评价等一体化有所欠缺等。

  迈入新阶段,黄浦区在课程规划与实施中深入思考和探索,增强发展动力,撬动瓶颈难题,继续研究具有区域特色的学校德育一体化机制与相关管理制度建设,完善德育特色课程体系化建设,做优做强一批能够体现区域教育特点的精品德育特色课程,关注学生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提升,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使之成为具有黄浦特色和创新意义的,在上海有影响力的德育项目。

  三、建设目标:深化德育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

  (一)总体目标

  综合考量全区教育发展实际,到二〇二五年,区域学校德育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日趋完善,课程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课程评价体系逐步健全,管理运行机制更加完善。打造一批区域精品德育特色课程。实现德育课程的跨学科设计,五育融通的实施。以项目式学习、问题化学习、研学实践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强调德育课程学习的实践性、体验性、探究性,促进学校育人方式改变,呈现五育融合新样态,推进区域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一体化”发展。

  (二)阶段目标

  持续推进阶段(2021——2022年):通过调研,全面分析《三年计划》实施状况,为持续推进提供依据。推出一批区域德育特色课程共享示范校,将其形成的可学习、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在区域内示范辐射。进一步建设完善德育共享课程体系,改进课程开发、平台建设、运作管理等区域管理机制与工作流程,继续贯彻组织、推进、队伍建设机制,建立健全评价制度。探索区域与德育示范校共同建设区域精品德育特色课程的机制。

  深入探索阶段(2023——2024年):基本建成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交叉立体的区域特色课程体系。深入课程改革,探索课程教与学的方式,推进学校育人方式的转变,实现五育有机融合,高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一批在全市有影响力的区域共享精品德育特色课程。

  全面总结阶段(2025年):总结提炼区域德育课程建设的经验与模式,将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展示与推广辐射;评选表彰优秀示范校、先进课程共享应用项目组和个人;成为发展领先、机制高效、特色彰显、学生幸福、具有全市影响力的德育课程建设典范。

  四、主要任务:不断深耕细作,做优做强德育品牌

  (一)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持续优化课程整体架构。加强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为顶层内容的区域德育特色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各级各类德育课程目标,厘清相对应的区本化的十二个德育内容序列和二十四个子德育内容序列的内涵,将处于同一个德育内容序列德育特色课程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中的目标分层、内容的知识深度体现递进性。以系统思路持续优化德育课程整体设计:纵向上,德育目标、内容突出序列性、学段性,前后贯通,有序衔接;横向上,关涉学校、家庭、社会等学生生活的三个维度。在完善德育特色课程体系的同时,继续优化区域德育特色课程的目标、实施、评价、改进的一体化管理闭环。

  精心打造区域精品德育特色课程。把系统化和科学性作为课程建设基本原则,从区域层面设计开发一体化区域精品德育特色课程,并在区内中小学校共享推广,以此有序推进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以区教育学院为主导,在48门区域德育特色课程中精选出部分课程资源,以区、校、社为多元开发主体进行优化重组,逐门完善涵盖四个德育内容序列、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需求的精品德育特色课程,各有侧重地在德育与诸育融合、载体设计跨学科、内容纵向学段衔接、横向途径链通等方面的进行一体化设计,并形成类型多样的课程资源包。力争将多门精品德育特色课程建设成为在全市具有知名度的黄浦区德育特色品牌项目。

  有效推动学校特色德育课程建设。区教育局促进学校努力建成关涉所有学科和实践活动的校本德育工作体系,形成德育工作与德育课程一体化。培育若干德育特色课程建设示范校。区教育学院指导学校对德育特色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融入其中,要依据学生发展状况、学校特色、可利用共享课程资源对德育课程进行统筹考虑,形成德育课程实施方案,对学年和学期做出规划和具体安排。鼓励每校至少拥有一门被认定的区域德育特色课程,每校至少应用一门区域德育特色课程。德育特色课程建设要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包括劳动能力、才能、志趣、道德品质等在内的综合发展。按照不同学段学生学习接受知识的特点和成长发展的规律,既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特色课程,也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色课程,并注重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内在一致性与普遍联系性。

  (二)课程实施更加优化

  大力推进区域德育特色课程常态化开展,规范化实施。形成区域德育特色课程设计、教学、师资、评价等方面区域一体化管理,建立长效的沟通、互动、交流、实践机制。在实施途径方面,形成课内课外融通、课程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实施方式。在区教育局领导下,由区教育学院德研室牵头,通过德育年会、专题研讨、展示交流等途径加大宣传力度。以行政保障——教院主导——校际联动——学校实践为推进路径,促进区内各中小学有序、有效地开展德育特色课程共享应用。区教育学院相关部门与学校协同配合形成合力,推动课程实施,实现德育特色课程内容贯通、教学融通、队伍打通、资源互通。建立区域德育特色课程建设工作坊,深入区域推进特色课程的实践,探索从课内课外一体化融通、校内校外一体化贯通、线上线下一体化联通等纵贯横通、有序衔接、五育融合的德育课程途径有效开展课程实施,从实践中提炼出实践策略与方式并加以辐射推广。

  强化以集群化运作实践路径实施德育特色课程共建共享。继续以区域德育特色课程开发校领衔,与课程应用校供需多方组成一个课程共享应用项目组的运作方式开展课程共享共建。项目组要制定共享应用方案,保证每年有序有效地落实实施计划。项目组要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共同对同一课程内容研究课程设计,然后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学校特色通过多向立体共享途径,采用不同的实施方式进行校本化融合再构,寻求课程实施最优化。项目组在实施中要开展案例研究,以培训——实践——研究的模式,在共享中加强课程共建。每学期开展项目组展示、交流、研讨活动,创造更多可复制、可借鉴的工作经验,形成一批高质量课程育人成果。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发展共进的一体化德育特色课程品牌。

  不断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区内中小学校要深化德育课程改革,转变课程育人方式。要成立以分管德育校长领衔的德育特色课程领导小组,明确实施部门及人员、组织方式等,加强过程指导与管理,确保德育课程目标融入学校整体课程,在五育融合的实施过程中得到有效落实。倡导教师积极创新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开展教师教学方式和以项目式学习、问题化学习、研学实践等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的研究,突显德育课程学习的实践性、体验性、有效性。总结、梳理来自教学一线的典型案例和鲜活经验,探索提炼出课堂教学策略,汇编一批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教学案例与育人故事,向全区辐射推广。

  (三)课程评价更加科学

  完善区域德育特色课程评价机制。完善区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区教育学院、学校、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的区域德育特色课程的多向评价机制,形成各方共同支持课程评价的合力,强化过程评价,改进结果评价,推动评价改革。区域把对学校德育课程的管理与对学校工作的指导相结合,通过运用一定的评价手段和组织区域性、校际的研讨、展示、交流等方式,转变学校育人方式。制定具体明确的评价内容、标准体系、方法技术等,作为评价学校、教师、学生的重要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对区域德育特色开发校与应用校定期开展实施状况进行调研和反馈。每年组织专家对各个区域特色课程项目组从共享应用的范围、资源、实施、效果、成果等方面进行评估。

  促进学校评价制度建立。学校要用正确科学的教育评价引领德育实践。开展基于目标的评价,探索使用信息化、多元化的表现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提高学校与教师的德育课程评价能力。评价指标以可持续发展为重点,评价方法要多元化,促进课程实施与评价中的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对课程实施教师的评价要从教师的课程设计、组织实施、教学方法、教育效果等课程能力和教学水平的角度,从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角度形成综合评价。

  形成学生课程学习的多元评价方式。不同实施模式的课程建立适当的课程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多元、方式多样、内容多维,探索使用信息化、多元化的即时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学生德育评价既要有评语式定性评价,也要有成果展示和定量评价。重视德育课程作业评价设计,指向学习行为改变的学习评价的校本变革。要将德育课程的作业管理与课堂教学改革联系起来,加强作业评价的针对性、提高作业评价的及时性、优化作业评价互动性。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改进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和反馈,真正从学生实际出发,加强作业设计的科学化、校本化、个性化。

  五、保障措施:优化多方联手,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

  (一)组织保障更加完备

  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加强工作组织领导,成立德育特色共享课程体系建设指导委员会,区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协调建设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和政策。指导委员会下设推进小组,推进小组设在区教育学院德研室,主要负责研究决定建设推进过程中的工作事项,制定有关工作计划,建立德育共享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常态化工作协调机制。

  设立咨询顾问的机制,建立德育精品课程建设的专家-学院-学校三方的工作团队,发挥区内外专家的技术指导和参与决策咨询作用。

  (二)机制保障更加健全

  研训机制:设立德育特色课程专项研究课题,组织专门力量对重点、难点问题开展集中攻关,积极推进成果转化,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区教育学院相关部门加强中观层面的理论思考型研究以及微观层面具体可指导德育课程内涵发展的研究,为学校和教师提供科学指导,切实做好跟踪、评估,及时总结和推广好经验和做法,引领带动全区学校德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开发相应的教师培训课程,通过研训一体、专题培训等途径,组织教师按照课程要求进行系统学习,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和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等;加强对校本教研的指导,组织开展专题教研、区域教研,通过协同创新、校际联动、区域推进,提高整体实施水平。

  激励机制: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区教育学院加强对课程实施情况的过程管理,将课程实施情况,包括课程开设情况及实施效果,建立关于课程的反馈改进机制;开展优秀成果交流评选、开展课程展示交流活动,对优秀成果和优秀项目组予以表彰,发挥优秀成果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教师持续性从事课程研究和实践探索。学校明确课程教师的工作,科学合理地计算教师工作量,对取得显著成效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三)资源保障更加高效

  队伍建设:遵循“共建共享共研共育”的德育特色共享课程理念,建强一支专业素养硬、师德师风正的高质量德育特色课程教师师资队伍,打造区域推进德育特色课程建设的核心团队;利用各类社会资源,聘请相关专业人士担任德育特色课程指导师,形成一支校外指导教师队伍。

  资料库建设:区教育行政部门、区教育学院和学校要开发优质课程资源,为课程实施提供资源保障。要充分发挥师生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及时总结、梳理来自教学一线的典型案例和鲜活经验,动态生成各特色共享课程资源包。探索和建立优质资源的共享与利用机制,打造区校联动的共建共享网络平台,为课程实施提供高质量、常态化的资源支撑。进一步加强“文文明明幸福行”和“德润人心启航未来”两大共享网络平台建设,为课程资源共享、师生互动交流、课程成果展示,提供新平台、拓展新空间。

  经费投入: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确保开展课程共享应用所需经费,支持特色课程建设、专题研究以及教学设备购买、耗材等。

  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