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上海市复配添加剂生产企业食品安全风险及防控措施清单》的通知
各区市场监管局,临港新片区市场监管局,市局执法总队、机场分局:
为进一步督促本市复配添加剂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提升复配添加剂质量安全水平,指导本市复配添加剂生产企业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和产品质量控制,积极防控食品安全风险,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推动复配添加剂产业高质量发展,市局研究制定了《上海市复配添加剂生产企业食品安全风险及防控措施清单》,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单位在日常监管中对清单所列风险点进行重点检查,并督促复配添加剂生产企业对照清单加强关键环节质量安全管控,最大限度消除源头风险。
各单位对落实清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发现的新风险点,要及时向市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处报告,以便市局进一步完善清单,不断提升食品生产源头风险防控能力。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3年11月29日
上海市复配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食品安全风险及防控措施清单
序号 |
风险环节 |
可能存在风险因素 |
风险隐患产生原因 |
风险 程度 |
防控措施 |
1 |
食品生产者资质 |
食品生产者许可证过期,超范围经营 |
企业未按规定时间办理生产许可证延续,未对新产品或者新工艺进行评估。 |
低 |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按规定时间办理生产许可证延续,对新产品或新工艺进行评估。 |
2 |
生产环境条件 |
生产车间和仓库的墙面、地面部分损害。生产车间部分设施表面存在霉斑。 |
生产车间、库房老旧,长年未进行整修和清理。 |
高 |
1.生产车间和仓库的墙面、地面应易于清洁; 2.对于老旧厂房可进行整修维护; 3.生产现场的设施材质应无毒、无味、防霉、易于清洁。 |
3 |
生产线上方的设施设备未有效防护,存在污染产品风险。 |
设施设备安装只考虑是否有效运行,未关注产品防护。 |
中 |
对于暴露在食品正上方的各类设施设备应采取防护措施,或安装在合理位置。 |
|
4 |
生产设备表面布满灰尘,内部漏油。 |
1.设备老化、失灵,造成的机油渗漏等情况污染产品; 2.新工艺、新设备的使用造成的可能产品污染。 |
中 |
1.加强设备管理,防止因设备故障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2.对于新工艺、新设备应进行验证和确认,不因使用新设备和工艺影响产品质量。 |
|
5 |
生产车间现场见与生产无关的杂物。 |
1.生产现场管理混乱; 2.操作人员未按规定要求执行。 |
中 |
1.生产现场不得有杂物和脏物; 2.落实车间管理制度,定期现场巡检。 |
|
6 |
生产环境条件 |
原料库、成品库未按规定要求存储。 |
未有效控制仓库温度和湿度要求。 |
中 |
仓库环境要满足原料或成品的要求。 |
7 |
虫害控制措施管理不规范。 |
1.未有效落实虫害控制制度; 2.灭蝇灯内虫类残留较多未及时清理; 3.生产车间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虫害侵入。 |
低 |
1.落实虫害控制制度,做到虫害控制有据可依; 2.落实虫害控制措施,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虫害入侵并及时清理虫类残留; 3.建议虫害措施实施编号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补救。 |
|
8 |
车间现场地面墙壁有粉尘残留,生产设备设施有原料残留。 |
未有效落实清场制度。 |
低 |
严格落实清场制度。 |
|
9 |
进货查验 |
进货查验制度中未明确原辅料、食品添加剂单体验收要求。 |
1.未有效落实食品原料供应商评价制度; 2.进货查验制度的建立不完善,缺少原辅料及食品添加剂单体验收的指标和方法。 |
高 |
1.落实原料供应商检查评价制度; 2.加强原料验收的技术手段,必要时依托第三方等有能力机构提供技术服务。 |
10 |
采购的食品添加剂单体应符合相关标准定义要求。 |
1.企业管理人员法律法规认知不到位; 2.原辅料验收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
高 |
1.严格落实原辅料验收管理制度; 2.企业管理人员加强法律法规标准学习。 |
|
11 |
采购的原辅料、食品添加剂单体和包材不能提供产品合格证明文件。 |
1.未有效落实食品原料供应商评价制度; 2.疏忽对供应商的管理和评价; 3.对原辅料质量疏于检查。 |
中 |
1.落实原料供应商检查评价制度; 2.严格查验供应商索证索票; 3.严格落实原辅料验收要求。 |
|
12 |
生产过程控制 |
使用非现行有效版本的文件,文件管理混乱; 生产投料未按产品备案执行。 |
1.文件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2.管理人员对于文件使用意识薄弱; 3.产品生产投料按客户要求,未与产品备案进行比对。 |
高 |
1.严格落实文件管理制度; 2.食品安全负责人严格落实定期自查制度。 3.产品生产应按备案情况执行。 |
13 |
企业制定生产车间定期清洗消毒计划,但实施过程记录不全,或与清洗消毒计划内容不一致。 |
1.清洗消毒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2.操作人员未按规定要求记录。 |
高 |
1.严格落实清洗消毒管理制度; 2.食品安全负责人严格落实定期自查制度。 |
|
14 |
缺少物料混合验证报告或实际未见定期混合性验证记录。 |
1.未建立混合验证的方法和指标; 2.操作人员未按规定要求记录。 |
高 |
1.建立混合验证的方法和指标; 2.加强现场操作工人的技术能力。 |
|
15 |
未见产品切换设备清洁消毒制度和记录。 |
1.清洁消毒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2.操作人员未按规定要求记录。 |
高 |
1.严格落实清洁消毒管理制度; 2.食品安全负责人严格落实定期自查制度,加强操作人员培训。 |
|
16 |
生产用关键控制设备(台秤等)检定校准有效期超期,或由无检定校准计量资质的企业完成检定校准工作。 |
1.企业管理制度未明确; 2.工作人员责任意识不强,未按规定要求记录。 |
中 |
1.完善并落实企业管理制度; 2.加强企业员工责任意识,建立完善设备检定或校准、维护记录。 |
|
17 |
仓库未见物料卡和物料标示牌,物料堆放和标示不符。 |
1.原料进出领用记录制度落实不到位; 2.生产过程记录制度未严格落实; 3.质量管理人员食品安全意识薄弱。 |
中 |
1.完善并严格执行原料领用记录; 2.严格执行生产过程记录; 3.加强质量管理人员培训、考核。 |
|
18 |
批记录缺少领用、称量等相关生产信息。 |
1.生产过程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2.操作人员未按规定要求记录。 |
中 |
1.严格落实生产过程管理制度; 2.食品安全负责人严格落实定期自查制度。 |
|
19 |
生产过程控制 |
未按产品特性控制生产环境的温湿度要求。 |
未严格落实生产工艺对生产环境的要求。 |
低 |
1.严格落实生产工艺对生产环境要求; 2.加强生产人员培训与监督。 |
20 |
未对半成品进行有效控制,存在产品安全隐患。 |
1.未严格落实生产作业规定方法和程序; 2.操作人员未按规定要求操作。 |
低 |
1.严格落实生产作业规定的方法和程序; 2.加强人员培训,食品安全负责人加强监督。 |
|
21 |
车间废弃物未及时清理,可能产生卫生隐患。 |
1.废弃物清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2.质量管理人员食品安全意识薄弱。 |
低 |
1.有效执行废弃物清理制度,加强现场巡检; 2.加强质量管理人员食品安全培训、考核。 |
|
22 |
产品检验 |
出厂检验不符合要求,项目漏检、出厂检验报告、检验原始记录缺失等。 |
1.未有效落实出厂检验制度; 2.检验人员资质、配备不足,培训不到位。 |
高 |
1.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制度; 2.根据产品特性和检验要求匹配学历、资历相当的检验人员,配置足量的检验人员; 3.严格开展上岗前培训,在岗期间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考核; 4.定期对产品进行全项送检,取得产品合格报告。 |
23 |
检验室设备未校准、未标示检定或校准合格标签及有效期。 |
1.企业主要负责人重视程度不够,内部管理不到位; 2.未有效落实实验室检验相关制度、记录管理制度; 3.检验设备维护不到位; 4.检验人员培训不到位。 |
中 |
1.有效落实实验室检验相关制度与记录管理制度; 2.定期开展内部记录检查; 3.加强检验部门人员管理及培训。 |
|
24 |
产品检验 |
相关制度文件不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出厂检验不符合相关要求。 |
1.企业将文件编写、许可申请、出厂检验等委托给能力参差不齐的第三方机构; 2.第三方机构对于企业工艺、配方组分等信息不了解,导致编写的内部文件不符合实际情况。 |
中 |
1.企业自行建立检验能力,或委托资质能力符合要求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2.企业制定内部文件和许可申请时,应承担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职责。 |
25 |
检验设备设施不符合法规、标准的要求;出厂检验项目所需的检验设备、检验试剂配备不足。 |
1.检验设备设施与所检项目不匹配; 2.检验室布局不合理; |
中 |
1.根据法规、检验标准要求,配置必备的设备和相应资源; 2.检验室应当布局合理,检验设备的数量、性能、精度应当满足相应的检验需求; 3.定期与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比对活动。 |
|
26 |
产品留样不符合要求。 |
1.未有效落实产品留样制度; 2.留样保存期限或留样区不符合要求; 3.未按规定留样; 4.未对留样定期进行监测,未对留样异常情况开展核查; 5.内部管理不到位。 |
低 |
1.有效落实留样管理制度,根据产品品类进行留样存储和销毁管理; 2.建立留样室,根据产品保质期进行留样存储,并记录; 3.根据产品贮存要求配备留样室,温湿度符合要求,留样室容量匹配得当; 4.制定留样监测制度,按时对留样进行监测,对异常情况及时开展原因分析并采取措施。 |
|
27 |
贮存及交付控制 |
不同生产日期的食品添加剂单体、原辅料混合使用,无法做到先进先出的原则。 |
1.原辅料、食品添加剂单体没有按批次分别存储; 2.原辅料、食品添加剂单体或成品过保质期未及时清理; 3.未严格按照原辅料、食品添加剂单体、成品存储条件要求,导致产品变质。 |
高 |
1.按原辅料、食品添加剂单体的生产日期、批次分别进行存储,做到先进先出; 2.定期对仓库内物料进行清点盘存,及时清理过期物料; 3.加强仓库管理制度的执行,严格执行原辅料、食品添加剂单体和成品储存要求。 |
28 |
原料桶残留部分不明生产日期和品种原料,易造成原料的过期使用和错用。 |
1.未严格落实原料管理制度,剩料未及时处理; 2.原料领用和生产投料未及时记录和核对; 3.生产者对管理制度不了解、不熟悉。 |
高 |
1.严格执行仓库管理和原料管理制度的要求,落实原料领用记录; 2.及时做好原料领用和生产投料记录的信息核对工作; 3.加强员工培训和管理,加强人员执行的检查。 |
|
29 |
原辅料、食品添加剂单体和包装材料没有相关的标识和标签,造成错用或混用。 |
1.原辅料、食品添加剂单体和包材管理制度未严格落实; 2.员工对原辅料、食品添加剂单体和包材贮存要求不明确。 |
中 |
1.严格执行仓库管理制度的要求,落实原辅料、食品添加剂单体和包材的存储要求; 2.加强员工培训和管理,加强人员执行的检查。 |
|
30 |
包材堆放在过道或简易半开放的场所,已开封的原辅料、食品添加剂单体暴露存放未防护,存在被污染的风险。 |
1.包材体积较大原料仓库容量无法满足要求; 2.包材和原料进货量较大,使用周期长,存储容积无法满足要求。 |
低 |
1.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合理配置仓库容积; 2.包材等体积较大的辅料根据生产和仓储容积情况合理安排采购。 |
|
31 |
不合格食品管理和食品召回 |
不合格原辅料、食品添加剂单体、成品处理流程不明确。 |
1.不合格品未进行标识区分、未做好明显标识; 2.不合格品未有效进行隔离; 3.不合格品无处置记录。 |
高 |
1.有效落实不合格品处置程序,完善不合格品处置流程,明确不合格物料处理要求并按照要求执行; 2.对不合格品处理流程进行培训宣贯,严格落实到相关部门。 |
32 |
召回产品未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
1.未有效运行食品追溯体系; 2.未有效落实产品召回制度,未按照召回食品处理要求进行销毁、采取补救措施; 3.未定期收集内外部不安全食品相关信息。 |
高 |
1.严格落实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按照要求进行产品溯源; 2.严格落实产品召回管理制度,明确召回产品处理方式,严禁非预期用途使用,并严格遵循处理要求进行销毁等; 3.定期收集内外部不安全食品相关信息。 |
|
33 |
召回演练相关记录不全。 |
1.产品召回制度不够完善; 2.产品召回演练重视程度不够,流于形式,未开展有效运行。 |
中 |
1.补充完善产品召回管理制度; 2.定期进行产品召回模拟演练并做好相关记录,评估并更新产品召回预案。 |
|
34 |
标签和说明书 |
复配食品添加剂产品标识不规范:配料表顺序错误、未明示产品使用量。 |
1.企业为防止配方泄漏,故意将配料表顺序打乱; 2.企业责任意识不强,对法律法规认识不到位。 |
高 |
1.提升企业经营者法律法规认知,加强社会责任意识; 2.规范企业管理规范。 |
35 |
食品安全自查 |
食品安全自查工作不到位。 |
1.未有效落实食品安全自查制度; 2.企业食品安全意识不强,安全自查工作流于形式。 |
中 |
1.有效落实食品安全自查制度。 2.加强培训,全面贯彻食品安全自查制度,着重原材料、生产过程、存储等方面的自查工作。 |
36 |
从业人员管理 |
企业未严格落实食品生产相关岗位培训制度。 |
1.企业主要负责人、食品安全总监或食品安全员食品安全风险意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 2.未严格落实食品生产相关岗位人员培训制度。 |
高 |
1.有效落实员工岗位培训及管理制度; 2.开展岗前等形式的培训、考核,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3.定期参加食品安全培训或宣讲会,明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
37 |
企业对于新出台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重视程度不足。 |
1.企业不关注新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实施; 2.未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培训。 |
中 |
1.企业管理人员需重视新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实施情况; 2.及时安排相关人员参与培训。 |
|
38 |
生产操作人员不具备复配食品添加剂基础知识,无法熟练操作设备并按要求完成岗位工作。 |
1.人员能力与岗位要求不匹配; 2.未有效落实人员培训制度。 |
中 |
1.明确岗位对于人员的能力、技能等方面的要求; 2.增加岗位技能培训等,定期开展相关人员技能考核。 |
|
39 |
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未全面落实或落实情况不到位。 |
1.企业未有效落实风险防控机制; 2.未有效制定风险管控清单或制定的风险管控清单流于形式; 3.企业责任心不强,食品安全总监和食品安全员能力与岗位不匹配。 |
中 |
1.有效落实风险防控机制; 2.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与企业管理制度和生产工艺相适应的风险管控清单; 3.加强食品安全总监和食品安全员的能力培训。 |
|
40 |
人员健康与卫生不符合要求。 |
1.未有效执行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2.未对进入清洁作业区的人员进行有效检查; 3.人员培训不到位; 4.人员岗位要求(尤其是卫生要求等)不明确。 |
中 |
1.有效落实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2.定期或不定期对进入清洁作业区的人员进行检查,尤其是体表微生物检查; 3.开展健康与卫生的培训工作。 |
|
41 |
信息记录和追溯 |
成品出库信息缺失,发货批次等记录不全,未经检验合格发货,易造成不合格品流入市场。 |
1.未严格落实成品出库制度; 2.出厂检验流于形式; 3.企业主要负责人、食品安全总监或食品安全员食品安全风险意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 |
高 |
1.严格落实出厂检验及成品出库制度,及时准确记录成品出库信息,确保出厂检验合格后方可成品出库上市; 2.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增强食品安全意识。 |
42 |
原辅料、食品添加剂单体和包材等验收报告缺失或验收记录过于简单,不利于溯源。 |
1.未有效落实原辅料、食品添加剂单体、包材等的查验制度; 2.验收流于形式,未真正有效落实; 3.验收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 |
低 |
1.落实原辅料、食品添加剂单体和包材等的查验制度并加强执行检查; 2.加强员工培训和管理,加强人员专业知识和查验意识。 3.相关查验记录、报告等定期整理归档。 |
|
43 |
食品安全事故处置 |
食品安全事故处置不及时、不规范。 |
未有效落实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制度。 |
中 |
加强企业内部培训,有效落实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制度。 |
44 |
委托生产 |
企业委托无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的生产者生产。 |
1.企业未严格审查受托方资质; 2.企业法律意识淡薄,未对受托方生产许可资质进行评估。 |
低 |
1.严格审查受托方资质; 2.增强企业管理人员法律意识。 |
45 |
物料平衡 |
财务数据随意,不符合规范要求。 |
1.会计业务不熟,未能取到有效的数据; 2.不符合规范的财务操作。 |
高 |
1.财务人员要提高业务水平,要参与、监督生产的全部过程管理; 2.严格遵守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人员的职业行为,提高风险意识。 |
46 |
财务工作外包,导致财务数据信息滞后、混乱。 |
1.企业管理层对财务工作不重视,无专职财务人员。 2.外包财务人员对物料核算管理缺乏意识,企业管理层未关注物料数据的重要性。 |
高 |
1.企业应配备专职财务人员。 2.建立健全物料仓库的出入库台账,维护物料数据的真实、有效性。 3.财务人员对物料的核算按具体明细进行,不能仅按大类核算,无法起到财务数据管理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