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关于印发《黄浦江两岸地区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字号:

沪府发〔2016〕99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浦江两岸地区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黄浦江两岸地区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16年11月30日

黄浦江两岸地区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推进“十三五”期间黄浦江两岸地区发展,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开发现状与发展展望

黄浦江两岸地区规划范围为吴淞口至闵浦二桥之间的黄浦江两岸流域,长约61公里,规划控制面积约144平方公里,包括浦东新区、宝山区、杨浦区、虹口区、黄浦区、徐汇区、闵行区、奉贤区等8个行政区的滨江区域。规划研究范围至黄浦江全线,即从吴淞口到淀山湖,全长约113.4公里。黄浦江两岸是上海城市的“主动脉”,也是上海未来发展的重点和亮点。近年来,黄浦江两岸地区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开发、高质量建设,全力打造世界著名滨江发展带,成效初显。“十三五”时期,黄浦江两岸地区将牢牢把握发展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实现新突破。

(一)开发现状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黄浦江两岸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的大力推动下,按照“百年大计、世纪精品”的总体要求,黄浦江两岸地区综合开发有序推进,滨江绿地和公共开放空间品质进一步提升,市政和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和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新的城市功能逐步显现。

一是综合战略地位更加突出。作为增强城市功能和发展能级的重要空间载体,黄浦江两岸地区成为串联外滩-陆家嘴地区、世博园区、前滩地区、徐汇滨江等重点区域的发展轴线,对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带动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

二是空间发展格局更加优化。景观生态轴加快建设,高端服务和旅游休闲功能进一步集聚,中部现代服务集聚区、南部战略功能拓展区和北部转型升级主导区同步推进,初步形成“一轴两带三区”的空间格局。

三是产业结构升级逐渐加快。到“十二五”期末,黄浦江两岸地区累计动迁企业约3400户,中心段货运码头已全部退出,产业结构由生产功能为主向现代服务业转变,金融、航运、旅游、文化、商务商贸等业态加快向沿江集聚,渐成规模。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轨道交通11号线、12号线和军工路越江隧道等一批交通设施为两岸地区提供了便捷服务;虹口港翻水泵闸、杨树浦港泵闸等项目提升了城市安全保障,并不断探索创新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相互融合;丹东路等多处轮渡站、旅游码头完成改扩建,服务功能和品质进一步完善提升。

五是环境景观品质明显提升。到“十二五”期末,完成滨江绿地和公共空间建设约670公顷,形成连续的滨江绿带约26公里,陆家嘴地区滨江绿地、徐汇滨江北段、虹口北外滩公共绿地、宝山滨江大道等重大公共空间基本完成并向公众开放,黄浦江两岸地区向绿地公园、亲水岸线和高品质的公共活动空间转换。

六是历史文脉得到保护传承。重现风貌,重塑功能,对沿江历史街区、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更新改造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浦东上海船厂、民生文化城,浦西徐汇西岸文化走廊、黄浦老码头、杨浦上海国棉十七厂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传承了上海的城市历史文脉,提升了滨江地区的文化魅力。

七是规划体系逐步健全。到“十二五”期末,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段实现了控详规划全覆盖,南、北延伸段开展了总体规划研究,沿江岸线码头利用、综合交通、重点区域空间景观等专项规划研究取得进展。

八是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自2002年以来,市政府颁布并修订完善了《上海市黄浦江两岸开发建设管理办法》等多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2013年,市级两岸开发体制机制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沿江各区开发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政府统筹协调和规范引导力度不断加大。

(二)发展展望

“十三五”期间,作为示范引领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黄浦江两岸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

一是面临中央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新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明确要求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黄浦江两岸地区作为上海重要的生态廊道,要充分认识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开发理念,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加积极的姿态和更高水平的开发,谋划绿色发展的新棋局。

二是面临全球城市目标背景下城市功能布局调整的新要求。新一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指出,到2040年,上海要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上海必须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布局和提升城市功能,更多体现创新、生态和人文特色。作为城市的核心区域,黄浦江两岸地区要充分发挥优势,在整体定位、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配套服务等各方面全面升级,成为上海市功能提升的核心支撑空间。

三是面临提升城市品质打造世界一流滨水区域的新阶段。黄浦江两岸地区日益成为上海未来发展的重点和亮点,提升区域空间品质、打造世界一流滨水区域成为两岸开发工作的阶段要求。要向世界一流的滨水区域看齐,紧跟全球最新发展潮流,示范整个城市的发展方向;推进“四新”经济发展,成为最具活力、最有实力的区域;要聚焦市场体系建设、功能性机构集聚,成为“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功能的主要载体;有效保护和挖掘浦江两岸现有文化内涵,不断汲取国内外先进文化的新元素,巩固和发展中西合璧的人文底蕴;坚持“以人为本,造福于民”的根本宗旨,实现公共环境空间还江于民,更多体现惠民理念;坚持“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把绿色、循环、低碳等最新理念作为两岸开发的基本要求,覆盖到每个区域,贯穿于每个环节。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黄浦江两岸地区未来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如功能定位同质化,区域分工统筹力度有待加强;公众对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日益增强,公共空间品质有待提升;上游部分区域及支流水系的生态建设仍存在不足,黄浦江生态走廊的整体效应有待发挥;资源环境紧约束下开发难度增大,不确定性增加;城市功能更新对历史文脉保护和利用提出更高要求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立足于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立足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战略布局,立足于“百年大计、世纪精品”“以人为本、造福于民”的宗旨,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全局眼光、国际视野、精品意识谋划黄浦江两岸开发的发展蓝图和目标方向。

(二)基本原则

一是强化精品意识、示范引领。结合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进一步突出滨江地区的稀缺性,强化精品意识,将黄浦江两岸地区打造成功能现代化、产业高端化、形象国际化的世界级滨江地区,引领整个城市发展方向。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造福于民。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滨江公共环境空间于民,增强大众休闲活动和公共活动参与性,建设成为大众亲近自然、休闲娱乐、享受生活的高品质场所。

三是注重功能优先、加强统筹。立足于全球视野,适应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积极培育新业态、新产业,注重统筹,大力引进总部型、功能性机构,进一步加强金融、贸易、航运、商务、商业等核心功能建设,在更高的起点上推动黄浦江两岸地区的开发建设。

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结合黄浦江两岸地区开发现状,进一步加强与生态红线的衔接,构建黄浦江两岸生态框架体系。结合不同地区实际情况,分类推进,带动黄浦江两岸地区的整体开发,实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开发格局。

五是坚持安全为重,风险防控。在黄浦江两岸地区建设中,坚守城市安全的底线,提高公共活动、防涝灾害和突发性事件的风险防范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构筑国内领先的城市安全综合保障体系。

(三)发展目标

继续坚持“百年大计、世纪精品”的宗旨,努力将黄浦江两岸地区建设成为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先行区、“四个中心”建设功能的集聚区、优秀文化的荟萃区和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全面构筑以功能提升为引领、创新突破为动力、统筹协调为保障、民生共享为宗旨、低碳绿色为理念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轴和世界级滨水文化功能带。成为示范引领整个城市发展,实现生活、生产、生态空间高度统一的世界一流滨水区域。

“十三五”期间,黄浦江两岸地区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到2020年,实现中心区段(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两侧约45公里岸线)滨江公共空间全面贯通,上游区段生态环境构筑框架,下游区段产业转型再上台阶,形成空间连续、环境优美、品质高端、凝聚人气的公共活动新地标;实现中心区段沿江地区以地铁为主干、中运量公交和常规公交为主线的公共交通网络全覆盖,滨江地区与城市腹地无缝衔接;继续稳步推进重点区域的功能开发和建设,规划期末出形象、出功能,初步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世界一流滨水区域新面貌。

——公共空间品质显著提升。到2020年,黄浦江两岸地区预计新增滨江绿地和公共空间约350公顷。其中,中心区段(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两侧约45公里岸线全面贯通,新增滨江绿地及公共空间面积约210公顷、亲水岸线约20公里,初步形成类型丰富、舒适宜人、功能完善、和谐共享的滨江公共开放空间体系。

——基础设施保障逐步完善。形成“层次清晰、功能互补、集约低碳、畅达便捷”的一体化滨江交通系统,加强多种交通方式的网络联动,新建和改造一批公交枢纽、码头、泵闸、防汛墙、环卫等市政基础设施。

——重点区域展现功能形象。聚焦黄浦南外滩地区、徐汇滨江-浦东前滩地区、世博园区、浦东新(华)民(生)洋(泾)-杨浦滨江南段等重点发展区域,大力完善基础性开发,稳步推进功能性建设,力争在“十三五”期末,将这些区域打造成为黄浦江两岸特色鲜明的城市亮点。

三、主要任务

有序推进开发建设,重点聚焦贯通公共空间、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区域功能、荟萃优秀文化、加强规划引领等主要方面。

(一)推进有序开发,突出错位发展

“十三五”期间,黄浦江两岸地区发展将站在全市发展的高度通盘考虑,根据各区域不同的发展条件和基础,进行错位发展和差异化竞争。根据不同区域的开发时序及建设重点,将沿江8个区的滨江地区大致分为基础开发为主、兼顾功能提升,功能提升为主,规划研究为主、兼顾基础开发三类区域,明确分阶段工作任务,把握建设时序及工作重点。

1.基础开发为主兼顾功能提升区域浦东滨江、宝山滨江、杨浦滨江、徐汇滨江结合各自区段不同区域内的开发条件和建设时序,加大基础开发建设力度,注重功能提升。

——浦东滨江。到“十三五”期末,基本完成陆家嘴金融城及其拓展空间建设,金融功能进一步提升;世博地区和前滩地区区域功能基本建成,趋于完善;依托老白渡地区煤仓及船坞、上海船厂、民生码头等一系列城市更新改造及工业遗存保护性开发文化项目,推进国际文化集聚带建设,文化功能不断增强;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之间地区的滨江公共开放空间实现全面贯通,服务配套不断完善;杨浦大桥以北地区的城市更新工作有序推进,区域转型开发进入新阶段。

——宝山滨江。以打造世界一流国际邮轮母港为契机,以培育邮轮产业链为重心,形成现代服务业新格局。打造融合公共服务、商业办公、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生态居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绿色滨江新区和邮轮新城,成为宝山产业转型与功能提升的核心区和示范区。

——杨浦滨江。传承和发扬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历史文脉,将杨浦滨江建设成为杨浦区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引擎,打造成示范引领杨浦创新创业平台服务、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历史与现代互补共生、科技与生态高度集约的国际化滨水区域。

——徐汇滨江。坚持规划引领、文化先导、产业主导的基本思路,加快形成独具魅力的文化传媒区、国际一流的商务商贸区、充满活力的滨水新城区。

2.功能提升为主区域

黄浦滨江、虹口滨江着重强化区域特色、提升产业能级、完善配套服务、优化形态建设。

——黄浦滨江。以打造“世界级滨水公共开放空间的核心区”为目标,保留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韵味,营造更具活力的休闲氛围,建设更为引领时代的景观环境,提供更为舒适宜人的空间感受。

——虹口滨江。进一步展现财富与文化价值,聚焦航运、金融“双核”功能,推动单一的产业集聚区向功能综合的城市核心商务区转型。

3.规划研究为主兼顾基础开发区域

闵行滨江、奉贤滨江通过加强规划研究,明确功能定位,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及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开展土地减量化工作,启动生态建设项目,做好开发建设的准备工作。

——闵行滨江。充分依托丰富的岸线及建设用地资源,高校科研、高新区产业、老工业基地转型等创新力量,建设成为上海南部的公共中心,其核心功能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区、上海未来的时尚创意展示区、黄浦江上游的生态休闲宜居区。

——奉贤滨江。立足两区三江交界,在保护上游生态水环境基础上,探索建设低碳绿色、多元功能的自然景观丰富、产业专项鲜明、空间品质别具一格的滨江功能型生态走廊。

4.重点开发区域

黄浦江两岸地区开发将聚焦黄浦南外滩、徐汇滨江-前滩、世博园区、浦东新华-民生-洋泾-杨浦滨江等作为重点发展区域,基础性开发与功能性建设并重,早出形态、早出功能、早出效益,力争在“十三五”期末,将这些区域打造成为黄浦江两岸新的城市亮点。

——黄浦南外滩

规划范围:由新开河-人民路-中华路-跨龙路—陆家浜路-黄浦江所围合的区域,总用地面积约160公顷,沿黄浦江的岸线长度约3.3公里(包括十六铺1.1公里及南外滩2.2公里)。其中,重点地区东至黄浦江、南至南浦大桥、西至中山南路、北至东门路,并包含董家渡13号、15号地块,总用地面积约80公顷,沿黄浦江的岸线长度约2.6公里。

主要任务:做好与外滩金融集聚的延展,结合公共空间项目建设,推进南外滩金融服务功能完善。完成南外滩滨水岸线综合改造工程,推进南外滩滨水区公共空间建设,做好沿江重点功能性开发项目建设与滨江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的统筹协调。

——徐汇滨江

规划范围:徐汇滨江地区北起日晖港,南至徐浦大桥,由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规划控制范围内的南延伸段B、C、D三个单元组成,土地面积共7.4平方公里,沿江岸线长度约8.4公里。

主要任务:深化优化WS3、WS5、WS7等片区规划,重点推进WS5单元若干功能组团的建设,加快启动WS3单元的功能开发;进一步拓展西岸文化走廊品牌内涵,扎实做好“美术馆大道”设施建设、更高水平举办各类活动。

——前滩

规划范围:前滩地区(ES4地块)位于黄浦江两岸地区南延伸段的中南部,北起川杨河,南至中环线华夏路段,东起济阳路,西至黄浦江,总面积约2.83平方公里。

主要任务:完成区域内市政交通、景观绿化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管理和服务,强化品牌宣传力度和招商效率,在“十三五”期末,实现成为“生态型、综合性的城市社区”的开发目标。

——世博园区

规划范围:位于卢浦大桥和南浦大桥之间,规划范围为5.28平方公里。其中,浦东部分为3.93平方公里,浦西部分1.35平方公里。

主要任务:继续推动总部、金融、文化功能集聚。浦东A片区加快形成国际企业总部集聚区形象,推动“绿谷”、金砖银行总部大楼等项目建设;浦东B片区形成央企总部集聚区功能,实现企业入驻;浦东C片区启动建设重点功能性项目。浦西区域进一步完善区域文化功能,推进最佳实践区南北楼项目,实现世博会博物馆项目正式对外开放。

——新(华)民(生)洋(泾)

规划范围:新华-民生-洋泾地块对应黄浦江东岸E8和E10单元。规划范围东至居家桥路,南至浦东大道,西至东方路,北至黄浦江。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193.66公顷,沿黄浦江岸线长度约为4.44公里,规划总建筑面积约297万平方米。

主要任务:推动地块开发建设以及民生码头工业遗存保护性开发,到“十三五”期末,初步建成兼具商业金融服务、现代商务办公、文化交流展示以及滨江休闲娱乐功能的公共活动区域初具形象。

——杨浦滨江

规划范围:杨浦滨江为秦皇岛路-大连路-平凉路-军工路-黄浦江,拥有15.5公里的岸线、12.93平方公里的开发范围。

主要任务:南段滨江全面完成土地岸线码头收储,贯通公共空间,提升综合环境,推进近代工业遗存的保护性开发利用;中段滨江重点推进城市更新,利用上海起重机械厂、上海理工大学周边的存量用地空置厂房等载体,建设一批核心业态聚集的特色众创空间;北段滨江在鼓励、扶持产业能级提升和技术改造的同时,探索工业用地存量转移、政策扶持、公共岸线退让等开发机制。

(二)贯通公共空间,提升综合品质

“十三五”期间,黄浦江两岸地区将打造世界级的滨水公共开放空间,创造良好的生态效应和丰富多样的空间环境。

1.着力推进滨江公共空间贯通。

推进公共空间贯通,形成较为完整的滨江公共空间体系。推进沿江地区绿地及公共开放空间建设,新增滨江绿地及公共空间面积约350公顷,新增亲水岸线约20公里,基本实现从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之间公共空间贯通,形成较为完整的滨江公共空间体系,创造舒适宜人、彰显文化、注重生态的高品质空间环境,逐步将黄浦江两岸打造成面向国际、富有特色的世界一流滨水区域。

强化公共活动载体建设,提升滨江公共空间活力。着力推进成片滨江绿地、广场建设,为市民提供运动、休闲、观景、亲水等活动场所。对一些暂无条件建设成片绿地、广场的区段,在满足防汛安全要求的基础上,通过水上平台、栈道、桥梁等方式,实现公共空间的有效贯通,提升滨江公共空间的效率和活力,更人性化的服务公众。加强区域内保留建(构)筑物的改造和利用,使之成为公共活动的重要载体。

重点项目:浦东新区徐浦大桥至杨浦大桥约22公里公共岸线贯通,杨浦滨江公共空间(一至五期),黄浦滨江南外滩滨水区综合改造,黄浦区浦西世博区域滨江公共空间优化,黄浦滨江卢浦大桥两侧公共空间贯通,徐汇滨江公共空间南拓工程等。

2.加快提升慢行空间品质

一是依托城市道路网络,结合腹地功能、设施布局、景点分布和交通站点的设置,逐步完善区域内的人行道、自行车道等设施,构建安全、连续、便捷、舒适的慢行交通网络系统。二是依托滨江绿地和公共空间,形成具有休闲、观光、健身等复合功能的“绿道”体系,提升滨江慢行空间的品质。

重点项目:浦东新区徐浦大桥至杨浦大桥约22公里滨江慢行道贯通,杨浦区滨江公共空间一至五期慢行道贯通,徐汇区东安路、黄石路等慢行空间优化工程。

3.优化完善公共空间服务设施

合理布局配置公共服务设施量。进一步完善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标准,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点,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总量,提高滨江公共空间的活力。“十三五”期间,预计滨江绿地及公共空间内新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面积约34万平方米。

精细精致建设环境景观设施。重视公共空间尺度等人性化设计,形成环境舒适、利于交往的城市空间;通过控制景观界面,策划景观主题,引导城市色彩,使建筑风格、广告标识、绿化景观设计相互融合协调;提升景观环境设施的品质,增强城市景观细腻度与品质感。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黄浦江生态走廊

重点加强生态水系和生态绿化的建设,重塑黄浦江生态功能,中心城区域全面构建层级丰富的生态绿地公园体系,其他区域结合支流水系共同构建黄浦江两岸生态框架体系。

1.中心城全面构建层级丰富的生态绿地公园体系

黄浦江是上海中心城最重要的南-北“纵向”生态廊道,继续推进生产型岸线向生活型、生态型岸线转变的功能调整,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形成功能层级丰富的绿地公园体系,创造贴近市民、活动丰富的滨水开放空间。

重点项目:浦东新区杨浦大桥区域、洋泾港滨江、新华地区滨江、E18-E20-E22单元滨江等新增公共绿地公园约22公顷,浦东新区上海船厂滨江公共绿地、耀华绿地景观提升改造,虹口区滨江国客段和置阳段绿地景观提升改造,徐汇区结合“三路三带”(龙腾大道南段与开放空间南段及油罐艺术公园、云锦路与跑道公园、龙恒路与龙华港一河两岸景观工程及龙华塔前广场)新增绿地公园约30公顷。

2.加强规划管控,积极保护黄浦江市域生态走廊

进一步加强黄浦江上游和主要支流水系与生态红线的规划衔接,重点引导生态保育、森林湿地、休闲游憩等生态保护功能。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推进“集建区”外的土地减量化工作,推进生态涵养林建设,确保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地安全,恢复和培育滨江生态环境,构建以水生态为特色的综合性市域生态框架体系。

重点项目:浦东滨江森林公园二期,浦东三林楔形绿地(南片),闵行滨江公园及吴泾地区生态修复绿地,闵行(浦江镇)郊野公园一期、奉贤滨江生态林地等。

(四)推进基础开发,保障城市安全

1.强化资源集约利用

加强黄浦江两岸地区土地开发利用的统筹规划,积极引导合理控制沿江土地供应总量。创新土地收储机制,有序推进土地收储工作。科学规划、集约整合公共岸线码头的布局使用,加强岸线资源整理和储备,探索建立集约高效的公共岸线码头管理机制。

针对滨江地区可开发土地资源稀缺,岸线、公共设施、产业载体等资源的管理主体分散,统筹难度大的特点,研究探索城市更新开发模式。推动宝山上港九区、十区、闵行吴泾地区等转型发展,积极研究探索渐进式、精细化、智慧化的城市更新模式。

重点项目:浦东滨江杨浦大桥区域周边、杨浦大桥以东等区域土地收储,杨浦滨江南段公共空间土地及码头岸线收储,徐汇滨江南段区域土地收储等。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沿江地区交通出行的通达性、便捷性、人性化水平,消除近江交通的“断点”和“盲点”。加快推进规划滨江区域支路系统建设,提高沿江区域路网密度。完善沿江轮渡码头系统布局和功能改造,提高沿江区域水陆联运的基础设施配套水平。继续推动黄浦江越江工程建设,提高越江交通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沿江区域水、陆公交枢纽建设和线网布设,大力推进沿江中运量公交体系规划建设。

重点项目:沿江区域公交枢纽(首末站),董家渡、歇浦路等轮渡站改造,江浦路越江隧道、龙水南路越江隧道建设,中山南路地下通道、龙腾大道南延伸等。

加快沿江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积极推广“低影响开发”理念和技术,在沿江地区绿地、排水、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等系统建设中严格落实“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相关指标。

继续推进沿江地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加快沿江排水系统改造,结合滨江公共空间建设实施沿江防汛墙改造,逐步提高防水排涝标准,提升城市安全防护水平。

重点项目:黄浦江防汛墙改造工程(结合滨江公共空间建设同步实施),汉阳排水系统二期、民星南排水系统、龙水南雨水泵站迁建工程等。

注重地下空间综合利用。高效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开展地下空间竖向分层规划,形成功能适宜、协调一体、互联互通的地下空间系统,着重考虑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地下公共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空间功能。结合滨江区域建设实际,因地制宜布局综合管廊。

重点项目:新建徐汇滨江核心商务区、世博会地区、前滩等重点地区骨干性地下空间工程;试点徐汇滨江等地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五)促进转型升级,提升区域功能

1.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功能的国际竞争力。继续完善商务环境和配套服务,加快吸引集聚高能级的国际性金融机构,进一步扩大金融合作,推进金融制度、产品和业务创新,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功能的国际竞争力。

2.促进航运服务功能的集群化。大力发展航运交易、航运金融、航运信息、航运咨询及航运人才教育交流等现代航运服务业,构建“游轮、游艇、游船”为主题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

3.推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产业转型发展。一是发挥环境优势,吸引一批重点领域的研发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落户,加速形成研发类企业集群。二是适应产业发展新趋势,加强科技创新服务,推动科技研发与科技服务要素集聚,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加快产业及相关配套服务功能的全面互联。三是鼓励支持驻地企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

4.进一步提升高端商务商业发展能级。一是优化商务环境、完善配套服务,打造高层次的商务发展空间,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总部。二是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企业,形成立足上海、辐射全国的商务服务体系。三是推进商业精品化、品牌化、多元化建设,打造上海高端时尚品牌集聚地。

(六)重视传承创新,荟萃优秀文化

1.保护和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存

丰富历史文化保护内涵,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底线。建立滨江历史建筑、工业建(构)筑信息库和价值评判体系,对体现城市发展历程和地域特色的历史建筑和工业遗存分级分类,明确保护管控要求。促进浦江两岸历史建筑资源的“合理保护,积极利用”,研究制定滨江历史建筑资源保护和利用导则。

加强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修缮利用和功能再植。通过功能延续、升级或置换,实现历史遗存综合价值的提升,增强历史遗存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表现力,探索多样化的利用方式。

重点项目:浦东新区E20单元船坞综合改造、E18单元老白渡煤仓综合改造、上海船厂地区公共空间改造、民生码头工业遗存保护性开发利用等,杨浦南段滨江近代工业遗存保护性开发利用,徐汇滨江南段特色建(构)筑物保留利用。

2.塑造城市特色,优化文化软环境

丰富公共空间的文化艺术内涵。注重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的衔接,整体策划公共环境设计,加强文化艺术内涵的注入,提升城市家具、标识等设施的艺术设计,形成具有人文关怀的环境氛围。

积极开展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结合世博场馆的后续利用,整合地区文化资源,新建、改建一批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大力发展国际文化交流、会展博览、时尚演艺等。依托黄浦江作为上海文脉传承的优势,积极开展形象推介和国际国内文化交流活动,塑造浦江文化品牌,将黄浦江打造成上海文化交流的重要标的。

重点项目:浦东上海陆家嘴金融城二期及都市文化体验中心区、上海大歌剧院、国际乒联博物馆、世博会博物馆,徐汇滨江西岸文化走廊等。

3.做大文化创意旅游功能的产业化

打造世界级旅游精品。充分利用沿江滨水历史建筑、工业遗存、生态景观的强大吸引力,加强旅游与风貌、文化的联动发展,加强与沿长江、滨海、苏州河等区域的水上旅游资源整合。对标世界一流水上旅游区域,推动浦江游览集约化发展,提升浦江游览服务质量,将黄浦江游览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精品。

积极开展“水上”特色运动。依托滨水沿河资源,推动体育设施、特色体育项目和赛事活动的集聚,打造以“水上”运动为特色的黄浦江体育产业发展轴。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结合传统产业遗址遗存的改造和再利用,聚焦媒体、艺术、工业设计、时尚、休闲娱乐等领域的文化创意产业。

(七)强化精品意识,彰显示范引领

1.加强规划引领

统筹功能布局,完善规划体系。优化完善中心城区黄浦江两岸城市规划、专项规划;加快推进闵行、奉贤滨江地区以及杨浦大桥以北地区的发展战略、城市规划等研究和编制工作。

编制建设规划,有序推进开发。依据法定规划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黄浦江两岸地区开发的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有序推进项目建设。

2.完善标准体系

完善规范标准,突出示范引领。适时评估、修订《上海市黄浦江两岸开发建设管理办法》《黄浦江两岸滨江公共环境建设标准》,制订黄浦江两岸开发建设导则等规范性或指导性文件,为高品质开发提供保障。

3.科技引领发展

因地制宜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杨浦、徐汇、浦东等滨江公共空间及重点成片开发区域,积极探索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采取“渗、蓄、滞、净、用、排”等综合措施,合理利用自然空间,实现雨水综合管理,恢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保障水安全。

规模化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黄浦江两岸地区率先执行绿色生态城区相关标准,落实土地、建筑、交通、能源、水资源等绿色生态指标和技术措施。积极推广BIM技术在重大基础设施(如轨道交通、越江通道)、大型标志性建筑等的应用。

在浦东前滩、徐汇滨江等成片开发建设区域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试点工作,其他城市更新区域重点推动以公共开放空间增加、配套设施完善、环境改善、慢行系统优化等为导向的绿色更新实践。

加强防灾预警机制的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化技术应用,推进“智慧滨江建设”。注重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建设,整合实时监控系统资源,实现区域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提高黄浦江两岸地区应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响应和救援保障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一是充分发挥黄浦江两岸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决策、指导等作用;二是完善“市区联手,以区为主”的开发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三是建立黄浦江两岸开发专家咨询委员会,做好重大规划、项目的决策咨询及技术保障,着力提升品质。

(二)强化监督考核

建立重点项目计划管理和考核机制,对重点项目制定推进计划,按照时间节点监督考核。建立重要审批事项催办督办机制,提高审批效率,推进重点项目实施。

(三)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区域内各开发主体及金融机构、民营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创新融资方式,提高融资能力。二是探索建立土地出让收入与公益项目建设的平衡机制,沿江各区平衡经营性项目与公益性项目的资金使用,确保土地出让收入的部分资金专项用于浦江沿岸的公共设施建设。三是积极吸引市场主体通过土地、资金、人才等多种合作方式,共同参与滨江开发。

黄浦江两岸地区“十三五”发展规划范围

黄浦江两岸地区“十三五”发展规划范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