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化学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化工区关于新时代深化“两个基地”建设的方案》的通知

字号:

上海化学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化工区关于新时代深化“两个基地”建设的方案》的通知

沪化管〔2023〕75号

机关各处室、区内各管理单位、发展公司:

  现将《上海化工区关于新时代深化“两个基地”建设的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部门实际,落实好各项工作,加快推进上海化工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上海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2023年6月30日

上海化工区关于新时代深化“两个基地”建设的方案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践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要求,加快推进上海化工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上海循环经济示范基地”,进一步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制定本建设方案。

  一、建设背景

  (一)建设基础

  上海化工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扎实推进园区开发建设,现已成为全国集聚国际知名跨国化工企业最多、循环经济水平最先进、产业能级最高端、安全环保管理最严格的世界级化工园区之一,荣获“中国石油和化工园区特殊贡献奖”,被评为国家首批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绿色园区、循环经济先进单位、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单位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国化工园区综合排名中,连续多年位列榜首,2022年获得唯一的“高质量发展卓越化工园区”称号。

  规模能级、公用工程、安全管理已迈上世界级台阶。已吸引了巴斯夫、科思创、赢创、汉高、朗盛、亨斯迈等国际化工巨头落户,总投资超过300亿美元,外资企业占 80%以上。园区销售收入突破1500亿,并积极引导企业技改、升级等,推动已投产运行的120套主体化工装置始终保持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国际招标方式,择优引入法国苏伊士、液化空气、荷兰孚宝、美国普莱克斯林德、新加坡胜科等国际知名服务供应商,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形成供水、供电、供热、供气为一体的公用工程“ 岛”,实行能源集中供给和资源共享。牵头编制的《化工园区公共管廊管理规程》成为全国化工园区首个国家标准。园区危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率达到100%、职业病发病率为0、亿元工业产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3%,园区百万工时可记录损失工时事故率0.8,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生态环保、循环经济、科技创新正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工业固废(含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重点企业清洁生产执行率、环境信息公开率均达到100%,落户企业中达到欧盟等国际先进环保标准企业占比达80%。空气质量持续改善,VOCs、PM10、氮氧化物、硫化氢等浓度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万元产值(加工)能耗、耗水量、废气、废水指标领先全国同行业水平,分别低于行业平均水平1/2、1/12、1/3、1/8。科思创、巴斯夫、汉高、氯碱、舒驰等企业获“国家绿色工厂”称号。科创中心和电子化学品专区建设全面启动,成立上海国际化工新材料创新联盟,朗盛、英威达、罗姆化学等跨国企业应用开发中心,上海电子化学品创新研究院、上海集成电路材料研究院等本土研发机构入驻。

  虽然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对标“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标准,与国际先进园区对比,在基础原料保障、生产基地规模、科创活跃度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引领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能力仍需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有待提升;园区、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待加快推进,业务领域智慧应用场景挖掘有待进一步拓展;能源资源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利用水平与“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园区精细化管理水平和区域辐射带动能力仍有提升空间。

  (二)面临形势

  面对未来,上海化工区站在更新更高的起点上,既面临着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又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从机遇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正加快构建形成,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在此背景下,新基建、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的发展,对化工新材料、功能化学品、高性能复合材料等提出了新需求,为化工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特别是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速化工园区数字化转型,为产业创新注入新动力。

  从挑战看,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革,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凸显,对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端化发展带来挑战。国际化工园区方面,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面对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的强约束,“碳达峰、碳中和”的硬任务,人民群众对安全生产的新期盼,石化产业基地绿色和安全发展的任务更加紧迫。国内化工园区方面,巴斯夫全面推进湛江一体化基地建设,投资总额100亿欧元;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选址惠州大亚湾石化园区,总投资超100亿美元;沙特阿美参与辽宁盘锦大型炼油化工一体化联合装置的开发,总投资额超过100亿美元,产能规模和高质量发展的竞争愈发激烈。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上海化工区作为我国应对全球石化产业变革、提高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载体,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底线思维,坚持系统观念,把发展质量摆在首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二、总体要求

  (一)具体内涵

  1.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

  在新时代,“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是指规模大、效益高,技术新、链条长,辐射广、带动强,消耗低、环境好,闻名世界的现代石化产业基地。“规模大、效益高”,即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多数装置大型化,上下游一体化,跨国公司集聚,产业集中度高,规模效应明显。“技术新、链条长”,即率先着重发展专用化、特色化、功能化、精细化、差别化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不断拉伸产业链条。“辐射广、带动强”,即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辐射带动作用较强。“消耗低、环境好”,即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为入驻企业提供世界一流的工业基础设施,入驻企业能源消耗低、环境保护优、经济效益好,且与周边社区和谐共荣。

  2.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在新时代,“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是指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秉持“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和再循环(recycling)”3R原则,综合运用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措施,实现园区产业关联度和循环化程度高、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优、能源资源利用高效、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充分、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清洁生产广泛推行、运行管理规范精细,形成企业、园区、区域三个层面 “循环圈”,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均实现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的产业示范基地。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等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内涵,树立“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以“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最严要求”为基本要求,以“把安全发展作为红线底线、把绿色发展作为主导方向、把高端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把创新发展作为根本动力”为发展导向,锚定“树标杆、创示范”的工作意识,树牢“四个论英雄”的工作导向,善用问题、目标、效果“三个导向”的工作方法,保持“真抓实干、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发扬“用心、用情、用力”的工作态度,打造产业发展更高端、科技创新更领先、资源利用更高效、生产运行更安全、生态环境更优质、区容区貌更美丽、精细服务更全面、数字监管更聪慧、治理能力更现代、责任关怀更到位、文化建设更温馨、区域合作更紧密的现代化工园区发展体系,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打造世界级高质量绿色化工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三)基本原则

  未来化工区的建设,要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放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三角的总体部署中、放在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中思考和谋划上海化工区发展。

  ——实现全球引领示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坚持高质量引进来、高水平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化工产业链,在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方面争当排头兵、先行者,成为化工行业、化工园区世界标杆。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坚持安全环保底线不动摇,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践行“双碳”战略,着眼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和绿色低碳转型,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辐射区域联动协同。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全面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区域协调发展、上下游一体化发展、专业特色化发展,助力上海南部地区转型发展。

  ——支撑上海未来发展。坚持把高端发展、创新驱动作为主攻方向,精准服务和对接先导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积极引入高水平产业和项目,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更好支撑上海“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

  三、建设目标和实施路径

  (一)主要目标

  1.2025年发展目标

  到2025年,上海化工区按照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好水平,继续做好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和先行者, 初步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产业能级再上新台阶。力争园区年销售收入达17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超过50%。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创新中心初步建成,形成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转化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绿色发展达到新高度。清洁能源使用率提升5%,重点用能企业获国家及市级绿色工厂占比超过30%。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打造化工行业的“灯塔工厂”,形成一批智能制造的行业标杆。

  2.2035年远景目标

  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经济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年营业收入超过3000亿元,中高端产品及绿色产品显著提升,打造世界级绿色高端化工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能力及成效跻身世界一流。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全方位融合闭环,打造多个化工领域国家级研发机构,产出一批具备全球前瞻性、引领性的原创成果,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和创新策源地。智慧园区建设与运营全球领先。数据要素全域赋能,全面建成深度感知、全面互联、智能高效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化工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全球示范标杆。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取得重大进展,节能低碳技术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循环型生产方式全面推行,多层次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立,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世界先进,产业体系安全自主可控。

  (二)实施路径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生态环境部、应急部、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高本质安全和清洁生产水平,加速石化化工行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进我国由石化化工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总体思路,结合“两个基地”的具体内涵和主要特征,上海化工区推进“两个基地”建设路径如下:

  1.规模集聚(2001-2015):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

  化工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超常规发展,产业竞争力位居全国同类园区前列,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初具雏形。集聚发展高端制造产业。以炼油和乙烯为核心产业进行产业集聚,向化工产业链中、下游深度延伸和扩散。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积极引入高水平产业和项目,集聚一批国际知名跨国化工企业。促进产业链逐步形成,主体项目产能快速释放,主体产业日益壮大,生产能力逐步增强,园区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积极摸索、实践循环经济开发理念,实现园区内上下游的产品链协同和能源、资源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立足主体化工产业链的各个链环,外延形成为其提供服务的辅助产业集群(公用配套服务、物流运输服务、生产性服务等)。严格对标欧美发达国家的安全环保标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投入。

  2.创新转型(2016-2025):实现“从大到强、从强到优”迭代

  依托创新引领、数字赋能,由规模化向高质量跃升,注重绿色化工发展,化工区实现 “从大到强、从强到优”的迭代升级。着力培育产业发展创新动能。以上海国际化工新材料创新中心建设为突破口,以“科创”为龙头引领可持续发展,注重强链、补链、延链,着力发展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以智慧园区建设为抓手,推进园区、企业全面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治理能力和服务精细化水平显著提升。着力构建资源循环型利用体系。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大力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清洁能源利用比重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循环经济对资源安全支撑保障作用进一步凸显,美丽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3.未来引领(2026-2035):实现“从优到精、从精到智”升级

  顺应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应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产业链,化工区实现“从优到精,从精到智”的高端化、绿色化和智慧化发展阶段。实现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科学布局新兴产业领域,瞄准产业科技前沿,紧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研发,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和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投产,实现跨越式发展。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路径,以数字化应用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治理能力,构建工业互联网体系,打造一批世界先进的“灯塔工厂”。绿色低碳引领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双碳”行动中发挥化工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取得重大进展,安全环保、绿色低碳部分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培育壮大一批绿色企业技术中心和绿色技术创新领军企业,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能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率先达成碳达峰目标。全面建成“安全舒适、生态环保、智慧运营、融合服务、创新发展”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绿色智慧石化产业基地。

  四、战略任务

  (一)实施新兴产业引领工程,建设面向未来发展的规模化高端制造基地

  提高低碳原料保障能力。顺应全球原料低碳化的石化工业发展趋势,拓展石化原料供给渠道,夯实园区关键基础原料,利用低碳资源发展多元化原料,构建国内基础稳固、国际多元稳定的供给体系。对接“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结合化工区原料资源,推进碳捕集储存及综合利用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

  积极布局新兴产业赛道。围绕上海“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转型,坚持精细、绿色、高技术、高效益、高附加值,发展以PDH项目为龙头的碳三产业链,以MDI扩建项目为龙头的聚氨酯产业链,以英威达为龙头的尼龙产业链,以服务先导产业为目标的电子化学品、合成生物产业链,以绿色低碳发展为目标的氢能、碳中和等产业链。推动园区产业从重工业拓展到服务业、产品从基础化工拓展到精细化工,逐步实现从原料到终端、从生产到研发的链条式延伸发展,切实提升化工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精准招引培育领军企业。坚持“技术国际领先、产品产业高端”,瞄准化工新材料、电子化学品、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引进一批跨国公司、国内龙头企业及引领性强、带动性大、成长性好的重大项目。支持中小型创新企业做优做强,培育一批高端专用化学品领域的“独角兽”、“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企业。

  加快化工两业融合示范。着力推进化工总部、中试转化、检验检测认证、化工专业检维修、知识产权交易、供应链与物流服务等相关服务业发展,形成具有化工区特点的两业融合发展示范。依托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面向国内国际市场,打造在业内具有权威性的电子化学品交易平台,集聚生产、贸易、研发等企业,进一步融入全球化工供应链体系。

  (二)实施科创策源攻坚工程,建设自主创新引领的科学化新兴产业基地

  强化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聚焦先进材料、电子化学品、合成生物、绿色低碳技术等领域,打造区域创新中心。推进新材料、新能源、智能终端等未来技术研究布局,争取国家级研发平台、大型科学装置等落地集聚。鼓励多元主体投资建设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科创载体,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市场化运行的创新联合体,实现一批原始性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

  完善全生命周期科创服务体系。围绕科创项目“引入、评估、审批、服务、管理和培育”全流程,持续打造完整的创新生态服务体系。加快集聚一批高品质、国际化的研发设计、实验小试、检验检测、中试生产等平台载体。引入、鼓励第三方专业机构为科创企业提供专业配套服务。

  创新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园区、行政区、高校等合作,深度推动产学研用融合。推动校企共建电子化学品等领域创新研究院、联合实验室等,加快“卡脖子”技术突破。完善科创人才梯度培养建设体系,支持设立企业导师,开设校企“订单班”、“定制班”。强化以人为本服务保障,加大户口、住房、医疗、教育、资金等政策支持,满足多层次人才安居需求。

  加快科创成果转化应用。鼓励园区企业与高校技术研发合作,提高技术利用效率。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科创项目,完善园区创新生态。举办高层次、品牌化创业培训和全球创业大赛等活动,加速产业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

  (三)实施绿色低碳示范工程,建设资源集约高效的循环化国际标杆基地

  持续促进供能用能系统降碳。构建多能高效互补的工业用能结构,建设智慧能源管控系统,实现能效优化调控。加强园区能源梯级利用、物料循环利用,积极创建“无废园区”和“无废企业”。加快布局氢能、生物质能等,开展工业绿色低碳微电网建设,发展屋顶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高效热泵等,参与国家分布式能源市场化交易试点。

  健全产业、区域循环协同体系。通过“横向耦合、纵向延伸”,构建园区内绿色低碳产业链条,推动设施共建共享,实现原料轻质化、产品高端化、产业链协同增效。强化区域间多级协同发展,加强园区富余资源能源与周边社区共享,建立跨区域废弃物协同处置机制。

  强化循环经济发展创新支撑。搭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加强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工艺和设备的研发和应用。鼓励引进与培育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循环经济托管综合服务,加快循环发展标准体系建设,输出一批标准、典型示范。争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对循环经济项目的支持,促进绿色技术交易和转移转化。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绿色制造。引导企业创建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体系,开展源头控制与过程削减协同,持续开展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认定,推出一批绿色低碳发展标杆。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鼓励园区企业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提出主要产品、生产工艺能效升级目标,建设一批“超级能效”和“零碳”工厂,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率先实现碳达峰。

  (四)实施安全环保固本工程,建设对标世界先进的生态化绿色安全基地

  加强园区生态环境韧性。不断外延扩展“生态保护一体化”理念,坚持项目全程化、监测全域化、资源循环化、服务统一化,探索创新示范模式,逐步形成“多要素协同治理+全链条一体化+数字化智能管控+政府引导下基于契约的市场化服务”的全维度监管体系。严格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及考核制度,建立完善覆盖全过程的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双碳管理模块,实现对企业年度碳排放量的预警、预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为候鸟等迁徙和栖息的生态廊道。

  提升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效能。建立常态化安全风险评估机制,探索“工业互联网+危化品安全生产”模式,完善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信息监管系统,综合利用电子标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实现危险化学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落实”。加强检维修作业和特殊作业等重点环节安全管控,规范作业安全条件审查和作业许可,杜绝违规违章现象。支持企业建设安全生产和特种设备风险防控与隐患治理双重预防综合管理系统,形成与隐患联动的风险动态评估、分析、预警、管控能力。

  夯实园区应急保障能力。健全生产装置、企业和园区的三级风险管控体系,制定统一的总体应急预案和各专项应急预案。落实专项应急保障资金,加大应急装备投入,完善水、陆、空立体化应急救援体系。强化常态化应急预案演练,理顺各类突发事件处置流程和防范措施。健全应急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与金山、奉贤分区在应急值守、应急信息互通、应急物资储备保障等方面的联勤联动。

  高度重视职业健康防护。规范职业健康管理,完善企业职业健康信息网络体系,推进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与职业人群电子健康档案数据互通,探索从业人员健康服务新模式。健全健康园区管理制度,推进健康企业示范建设,在健康环境、健康服务、健康文化建设等方面先试先行。

  (五)实施数字转型强基工程,建设数字广泛赋能的智慧化生产运营基地

  夯实数字化支撑基础。优化升级通信设施底座,创新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建共享格局。建设“轻量化、集中化、共享化”智慧决策平台,系统优化数据采集、协同、共享、应用等各流程环节,构建智能中枢指导园区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聚焦网络信息安全和功能安全,全面构建“防御、监测、打击、治理、评估”五位一体的化工区网络安全保障与综合治理体系。

  拓展特色智慧应用场景。鼓励企业围绕生产运营优化、产品服务创新和业态转型构建新型价值体系,开展应用场景的数字化建设,塑造一批工业互联网引领示范标杆企业和项目,形成多个面向石化行业的工业算法库、化工知识图谱或高质量数据集。加快公共服务智慧提级,融合人工智能、数字孪生、边缘计算等,在公用工程服务、环保监控、应急响应、风险预测、能耗优化、口岸综合监管等领域形成具有化工产业特色的智慧升级范例。

  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加快构建政企协同、开放赋能、生态创新、持续成长的化工产业大脑一体化综合支撑系统,推动政府、企业、社会整体联动的生产关系重塑,建立政企数据安全共享机制。推动国家智慧城市和数字化转型标准、规章制度和行业规范在化工区先行先试,形成一系列化工园区智慧化升级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标准或建设导则。

  (六)实施营商环境创优工程,建设规范有序包容的国际化治理示范基地

  着力提升政务服务的效能。全面提高园区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优化提升“一网通办”数字化服务,丰富园区“一网统管”业务场景,进一步落实好重点领域项目审批改革,提升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积极创新涉企服务模式,主动跨前服务,建立重点项目全程跟踪服务机制。发挥园区业主大会平台作用,通报园区发展新形势,实现惠企政策精准推送和兑现,全力护航企业发展。

  营造规范有序的发展环境。健全价格管理机制,建立有利于提升园区整体产业竞争力的公用工程服务模式,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引导公用原料和公用工程与相关政策形成联动传导机制。实行精准高效监管执法、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督促企业及时整改。加强与第三方法律机构合作,发展联合调解中心,提供 “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

  打造精细化管理美丽园区。围绕“无锈斑、无露土、无破损、无垃圾、无杂乱、无异味”环境风貌治理,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加强公共区域保洁维护、生活与建筑垃圾分类处理、排水防汛管理、建筑工程文明施工、闲置土地管理等日常运行精细化管理,加快推进管理规范标准的制定、提升及推广。完善园区绿地廊道系统,维护好生态湿地等自然风貌,规划化工博物馆、生态展示馆等一批化工主题文化场馆,全面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产城建设运营模式,打造世界级化工园区形象典范。

  (七)实施区域联动深化工程,建设多元联动共享的融合化协同发展基地

  统筹化工园区一体化管理。以电子化学品等特色专区建设为契机,强化产业联动,推动公用工程互联互通,提升分区基础设施水平。统筹协调区域安全应急环保监管系统,统一安全环保标准,加强应急联动,整合工作资源。深入推进化工区与分区之间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共同打造化工产业绿色发展示范区。

  开创产城融合发展新局面。推进化工区与金山区、奉贤区在政策对接、沟通机制、责任关怀、基础配套、人才引进等领域的联动发展,提升杭州湾北岸化工产业集聚度和显示度。加强园区产业发展、安全环保等信息的公开透明,接受政府、社会公众及企业对园区各项数据和管理的监督。坚持以开放融合的理念意识推动化工园区与周边社区、学校等机构的合作交流。

  推动长三角融合共享提档。深化区域多元化合作交流,推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园区间技术、数据、管理经验等信息共享,加快打造长三角世界级绿色化工产业集群。加强安全环保应急管理联动,推进应急综合救援协同合作。与其他省市高校、园区开展合作,通过“企业导师”制、人才交换机制、联建实习基地等,促进专业人才培养。

  (八)实施园区品牌提升工程,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引领性全球石化基地

  健全“两个基地”标准体系。持续开展国内外先进园区对标研究,深入挖掘新技术、新做法、创新点、领先点和优势点,对标对表,持续深入对“两个基地”研究,根据评估情况合理优化调整建设内容和推进机制。鼓励园区企业、科研机构等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创建一批化工领域安全环保、智慧园区、循环经济、绿色低碳等方面先进标准。

  构建高质量发展示范标杆。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流程再造、绿色发展,打造华谊新材料等一批全球领先的 “灯塔”工厂。推动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在安全环保、应急响应、风险预测、能耗优化等领域形成一批世界一流的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应用标杆项目、样板工程,鼓励龙头企业开发优秀生产管理平台等。加强生态系统建设,完善园区人工湿地功能建设,树立化工领域生态示范标杆。

  打响先进化工世界名园品牌。加强与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等合作,进一步扩大“绿色化学化工创新创业大赛”影响力。针对发展前沿问题、重大战略性技术需求、“卡脖子”技术等主题,举办化工新材料、电子化学品等领域国际高峰论坛或峰会。发挥好化工区国际专家咨询会的国际化交流平台作用,探索高端智库、研究机构、国际组织和龙头企业多层次对话和开放合作的机制。加强与行业组织、媒体沟通与合作,强化社会宣传,提升园区知名度、影响力。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实施

  依托园区管委会各重点工作推进组机制,将重点任务统筹纳入部门重点工作,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协调推进任务落实。做好重大政策举措的统筹推进和考核评估,加强跨部门、跨层级的组织联动。加强规划引领作用,将规划中主要目标任务项目化,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财政预算计划、各类行动计划和各责任部门的工作计划中,实施定期评估和总体评估,对发展形势做出判断,及时调整具体实施策略,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充分发挥行业组织能动性,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互通,精准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完善配套政策

  加强财政、金融、区域、投资、进出口、能源、生态环境、价格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同。创新金融服务,做好新一轮化工区专项发展资金政策延续,适时修订专项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完善专项资金扶持方向,研究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争取国家与本市产业专项政策的支持,推进区级企业扶持政策在园区落实落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化工专业人才培养和从业员工培训。加强奉贤区、金山区与化工区人才政策整合,对符合条件的产教融合型企业人才,优先给予落户、公租房、教育医疗、专项奖励等多方面支持。

  (三)加强产业引导

  强化园区产业规划引领作用,统筹区域布局,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完善项目准入和退出机制,科学制定招商引资目标,推进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规范项目准入评估,组织化工、安全、节能、环保、管理、循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对入园项目的土地利用率、工艺先进性、安全风险、污染控制、能源消耗、资源利用、经济效益等进行综合预评估,从源头上把握好园区产业发展方向。建立园区企业升级改造和退出机制,健全园区项目综合评价体系,对园区内存量项目,通过单位土地销售收入、单位土地利润、能耗强度、排放强度等指标,科学评估区内企业发展质量,分类施策。

  (四)加快文化建设

  文化是促进化工园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区域协调、协作、融合的内在动力。构建以安全文化、生态文化和创新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发展新格局,弘扬化工区精神,深入推动价值理念提升。围绕文化宣传方式、标杆示范项目、文化旅游产业、开展党建活动等方面,加强园区文化品牌建设。充分利用园区公共文化设施资源优势,创新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环境美化、科技普及等文化活动形式。精准实施责任关怀,开展化工知识适度宣传和互动活动,让周边居民走进化工区、走进企业,提升化工区整体形象。布局开展工业旅游,探索形成一套符合化工区产业特色、可复制推广的化工工业旅游标准体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