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徐汇区营商环境创新试点行动方案》的通知

字号:

上海市徐汇区营商环境创新试点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信心和活力,有力有序推动经济加快恢复和重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据《上海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和《上海市2022年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事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好上海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重大机遇,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服务流程、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助力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复工复产、恢复活力,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满意度,推动徐汇区营商环境迈上更高水平,增强徐汇城区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

  (二)主要目标。以“敢为先锋、创造新奇迹”的奋斗精神,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开展营商环境攻坚突破,打造一批徐汇营商环境的特色品牌,持续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增强集聚和配置各类资源要素的能力,提高市场活跃度和发展质量,力争在全市率先建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新徐汇、再造新徐汇”提供有力支撑。

  二、重点任务

  (一)着力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1.实施透明规范的市场准入。探索市场主体登记改革,积极推进“一照多址”改革在徐汇的试点工作,便利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打造“住所云”2.0版,覆盖范围从楼宇园区延伸至沿街商铺,应用端口从审批端、物业端拓展至管理端、营商机构端,全面推进端口互联、多场景应用。制定《“住所云”建设运行工作方案》,探索开发在线确认系统,实现材料再简化、审核再提速。推进连锁食品经营许可便利化,经评审符合条件的连锁食品经营企业总部,免于门店现场核查。

  2.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持续推进简易注销,推进变更、注销等事项全程网办,提高注销登记效率。进一步完善债权人会议前管理人汇报制度,探索关联企业合并破产等新型破产审判机制,提高破产案件审理效率,降低破产成本。加强府院联动,完善破产审判配套制度,保障市场退出顺畅有序。

  3.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扩大审查覆盖范围,将有关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措施纳入公平竞争审查范围;发挥抽查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建立问题线索投诉举报绿色通道,开展政策定期评估清理。清理政府采购领域妨碍公平竞争的做法和规定,采购人或代理机构不得以不合理条件限制或排斥潜在供应商,不得对供应商实行差别待遇或歧视待遇。规范涉企收费管理,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动态调整,督促执收单位严格落实相关政策,依规征收。

  (二)着力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

  1.精简优化审批服务。持续做好“一业一证”改革从新办向变更、延期、注销全环节拓展的复制推广工作。拓展优化区级“一件事”覆盖面,提升“好办”“快办”“智能办”服务。加快推进服务、资金、补贴等相关惠企利民政策“免申即享”,变精准推送为精准兑现。全面落实“两个免于提交”,推进减环节、减材料、减费用、减时限、减跑动,更加便利企业办事。落实“区块链+电子材料”相关标准规范,探索全周期、跨区域电子材料共享应用,深化长三角“一网通办”,落实“长三角”身份证、营业执照等证照在政务窗口的互认共享。

  2.加强全流程效能监管。基于全区政务服务事项全流程管理,搭建政务服务办件数据中台。明确政务服务事项在“咨询-收件-受理-审查-决定-制证-发证”等各环节步骤信息,以审批、管理、监督、考核、问效为一体,大力提升行政效能。探索现场踏勘、技术审查、专家评审、听证等程序的限时办结机制,加强对审批行为和时间的全过程管理,实时向用户精准展示受办理事项的服务环节、审批状态、仍需时限等,实现政务服务全量、全流程综合监管的标准化、可视化。

  3.提升线上服务智能化水平。持续拓展“随申办”APP徐汇旗舰店政务服务事项接入范围,依托“随申办企业云”APP法人多级授权体系,推动更多法人事项实现移动端办理。提升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发票、电子收据的应用覆盖率。提升企业专属网页服务能级,加强“一企一档”建设,打造具有办事集成、投资导航、企业培育、政企沟通等功能的个性化、智能化的在线专属空间。结合“随申码”应用、企业主页建设,进一步探索两网融合的办理场景。优化智能客服建设,持续拓展高频事项智能服务。

  4.便利线下业务办理。进一步实施窗口前移与审批权限下放,依托“1+13+X”政务服务体系,让企业群众办事更好地实现“就近办、网上办、自助办、多点办”。推动个人服务事项下沉,将政务服务资源、审批权限向街镇基层投放,实现有能力下放的区级个人服务事项100%下沉至各街道镇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办理。推进自助终端进村居社区、进楼宇园区,建立完善政务服务自助终端统一管理制度及服务标准

  5.强化“好差评”结果运用。进一步完善“好差评”投诉建议处理流程和结果运用机制,重点关注对线上办件差评的整改情况,提高差评处置效率,提升办事企业群众满意度。建立本区政务服务评估方案和评估指标体系,健全政务服务工作效能监管机制。

  (三)着力打造自主便利的投资环境

  1.持续推进建设项目审批改革。巩固建设项目行政审批事项改革成效,进一步简化优化控规编制流程,压缩控规编制时间。落实工程建设项目“只录一系统”要求,实现立项用地规划、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统一办理。进一步提升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审查中心建设能级,优化“前台一窗收发、后台联合会审”的管理机制和服务路径,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审批和验收服务。

  2.提升建设项目管理质效。进一步扩大施工图免审范围,建立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免于施工图审查的正面清单。深化推进“多测合一”,进一步优化工程建设项目联合验收方式,将单独修建的民防工程纳入综合竣工验收,规范精简提前查看服务。试行对重大项目中已满足使用功能单位工程开展单独竣工验收,支持主体工程或单体建筑尽快投入使用。深化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避免重复评价。优化基于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等级的差异化监管。

  3.深化全领域全流程改革。按市统一部署,落实涉审中介服务事项改革,建立工程建设项目网上“中介服务超市”,清理审批中存在的“体外循环”“隐性审批”等行为。落实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改革,进一步扩大电子招投标范围,探索建立招标计划提前发布制度,优化水利工程招投标手续。持续优化市政公共服务事项办理,落实供排水、电力、燃气、互联网联合报装,整合水电气网等市政公用服务接入申请环节与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办理环节。持续优化财产登记,推行抵押注销“秒批”等一批快办服务。

  (四)着力打造开放包容的涉外营商环境

  1.大力实施总部增能计划。完善新一轮总部政策,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支持总部经济机构进行业务整合、提升能级,鼓励跨国公司设立面向全球的资财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引导向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高端发展。加快集聚各类国际高端要素,推动存量企业升级为地区总部或设立研发中心。积极推进跨境电商、保税维修等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鼓励优质企业进行海关高级信用认证。

  2.优化外资项目服务。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加强跨部门外资重点项目推进。充分发挥“关区合作”机制效用,把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机遇,大力引外资稳外贸,便利货物通关。落实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制度,主动对区内外商投资重大项目开展立项指导,支持外商投资项目建设。

  3.优化国际人才服务。统筹协调区域资源,强化外籍人才融入服务,为外籍高层次人才及团队核心成员提供办理长期居留和永久居留便利,推进“外国人工作、居留单一窗口”下沉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服务入园区、入楼宇、入平台”试点,推进外专“工作、居留”一件事,为外籍人才持续提升其工作、生活、旅行等便利度。

  (五)着力打造更具活力的创新环境

  1.复制推广浦东新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创新做法。服务有条件的创新主体积极参与、探索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参与制定技术自主、应用带动的“中国标准”“行业标准”,加大自主创新企业服务支持力度。深化“关区合作”,探索研究跨境电子商务、保税展示、文化贸易等新型贸易业态的海关监管模式。充分承接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进博会、服贸会、广交会等大型国家级展会。

  2.支持市场主体提升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支持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等项目,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跨境创新合作和国际技术转移,支持各类创新主体设立海外技术转移中心、海外研发中心、海外创新中心。开展科技载体培育体系建设,强化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以及科技园区等载体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两个“一件事”推广应用。

  3.构建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体系。推进知识产权申请注册便利化,加快推进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项目落地,实现快速审查、快速确权,为企业知识产权申请注册提供闭环服务。做优知识产权交易和转化服务,完善知识产权金融公共服务平台、知识产权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人工智能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平台、生命健康产业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区域型TTO科技成果转化“1+N”平台,政产学研用介联动,强化知识产权转化全生命周期服务。健全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完善知产小额诉讼程序;发挥上海市互联网人民调解委员会(徐汇工作室)作用,充实知产领域核心调解团队,建立便捷、公正、高效的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机制,建设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推动纠纷快速处理。发挥徐汇公证知识产权服务优势,优化知识产权公证服务中心暨公证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公证对于研发、转化、流转、权利救济等领域的保护作用,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综合知产保护公证服务。

  4.加强创新资源战略合作。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形成开放协作的创新网络;加强区、校、企、社协调沟通,发挥高校、中科院等科技创新优势,深化在产业发展、高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加快形成环高校院所创新经济圈。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聚焦国家和上海市战略需求,开展原创性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

  (六)着力打造公平审慎的监管环境

  1.加强重点领域综合监管。坚持宽进与严管相结合,健全全链条全流程的综合监管机制,完善监管规则和标准,夯实监管责任;落实综合监管“一件事”改革试点,实施监管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最大限度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干扰。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为监管赋能,建立风险监测评估、预警跟踪、防范联动工作机制。深化“双随机、一公开”机制,加强部门联合抽查,推进部门间协同监管。

  2.构建包容审慎监管体系。持续落实企业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清单,推动清单落地。推行“双不”,对纳入免罚清单的违法行为不予立案,对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不予处罚。针对新业态、新模式和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设置“容错期”,对轻微违法行为开展说服教育、约谈警示等柔性执法,指导帮助企业整改,促进市场主体依法合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优化信用修复措施,积极协助企业开展信用修复。

  3.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充分发挥第三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激励作用,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信用监管深度融合,完善分级分类“信用+智慧”监管。加快制定并出台《徐汇区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办法》,探索构建全区“1+X”企业综合信用评价体系,加强信用数据归集,在民政养老、食品安全等重点领域以信用赋能持续提升监管效能。推动行业协会商会等建立健全行业经营自律规范,更好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七)着力打造优质普惠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

  1.优化涉企高频事项。优化企业开办“一窗通”系统,提升“即报即办”和全程网办水平,扩大独任审批范围,企业新设压缩至2小时发照,注册登记等117项事项(情形)平均办理时限压缩至2.5小时。推行企业年报“多报合一”改革。全面推行和落实就业参保一体化工作,稳步实现就业参保“线上一网办、线下融合办”。持续推进不动产转移登记当场核税、立等可取。

  2.强化企业网格化专业服务。深化“店小二”帮办服务机制,聚焦本市100项提供线上专业帮办服务,拓展语音、视频等服务形式,实现“线上人工帮办”首次响应不超过 1 分钟、解决率达到 90%。立足“5+4+X”产业布局,构建“投促管总、战区助战、部门支撑”的营商服务大格局;依托各部门、街镇、功能区公司企业服务专员队伍,完善网格化服务体系,向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专业化服务;扩大“一对一”服务企业覆盖面,夯实重点企业定点责任到人,精准对接企业诉求,精细响应处置,加大跨区域、跨部门诉求解决,提高企业满意度和归属感。结合“精准营商”系统,数智赋能企业服务,及时预警各类问题,增强闭环处置能力,做到企业服务“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3.深化金融创新服务。持续深化漕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建设,探索投贷联动。强化金融助企纾困功能,通过贴息贴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持续推进“汇企贷”等政策性融资担保业务,升级“汇银企”小程序,运用金融科技赋能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力度。持续优化上市服务,制定新一轮上市扶持政策,启动上市倍增培育工程。搭建交流平台深化政银企合作,加强资源对接;推动FT账户拓展,推进数字人民币落地。

  4.持续优化税务精细服务。运用税收大数据,智能识别匹配适用企业,构建“智能应答+全程互动+文办查评送一体化”的征纳互动服务模式。实现代征税款逐笔电子缴税且实时入库,向纳税人提供电子完税证明。积极推行智能化办税服务,探索常见涉税业务融入一网通办自助终端;探索对个人存量房交易开发电子发票功能,实现资料共享互认。试行全国车船税缴纳信息联网查询与核验,便于车辆异地办理保险和缴税。进一步拓展企业涉税数据开发维度,围绕精税共治场景建设,推动税务数据共享。扩大电子发票运用范围,按照税务总局、市局统一部署,积极落实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试点工作,应用于各类应用场景,便利企业经营。持续优化涉税(费)服务,打造“15分钟办税服务圈”。

  5.加强政企社沟通合作。持续开展企业走访服务,推动协调解决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和难点。完善多渠道政企沟通交流机制,零距离倾听需求,加强政策宣贯,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推动营商环境改革精准施策。深入走访联系商会、企业,畅通涉企政策传递的“最后一公里”和涉企政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开展营商环境“体验官”活动,聘请社会各界人士对营商环境进行常态化社会监督,构建营商环境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八)着力打造重点区域营商环境新高地

  1.做优徐家汇楼宇服务。打造核心楼宇集群,成立营商一体化联合服务小组,提供全方位的保姆式服务。推进徐家汇中心、徐家汇体育公园等重点项目,解决徐家汇中央活动区内载体建设、运营中难点和痛点。打造“hui+”系列营商活动品牌,举办徐家汇“商圈高管”下午茶系列活动,做强金融、政策、法律和人力资源四大服务团。

  2.打响徐汇滨江产业服务品牌。加大科创要素和文化资源集聚,推动融合赋能、塑造创新生态;鼓励龙头企业瞄准通用技术研发与应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生态企业、配套企业落地。加快推进西岸传媒港、西岸数智谷、西岸金融城、西岸生命蓝湾等“一港一谷一城一湾”核心载体建设,提前布局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行业。发挥街道“七彩商会”“四好商会”品牌效应,通过区域党建共建、联席会议等形式,搭建各类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最直接最实在最便捷的零距离管家服务。

  3.提升漕河泾开发区园区服务能级。推动区区、区企合作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合力提升漕河泾开发区的产业集聚度;支持漕开发总公司开展城市更新,打造城市更新标杆项目,鼓励区属国企参与共同开发。优化区域创新生态,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做响漕开发科创嘉年华品牌,打造产业创新增长极。开展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企业政策培训活动,助力园区企业走专业化创新道路;举办虹梅漕开发发展战略研讨会,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增强区域内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互动,营造产业氛围;形成链条完备、配套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打造适合创新型企业生存的投资发展环境。

  (九)着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1.强化人才引育工程建设。全面实施新一轮光启人才计划,做好“金领”“伯乐”“名师”“名医”“星梦”“创客”“宜居”“聚心”等项目,打造活跃的人才磁场。实施“一人一策”解决顶尖人才个性化需求,提供包括企业注册、法律税务、成果转化等精准精细的事业发展服务。启动留学人员创业支持计划,支持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文化创意、现代金融等留学人员创业发展。

  2.持续优化人才公共服务。探索党建服务+人才服务双站点模式,进行“点菜式”服务,集成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主动上门为重点企业提供“网购式”服务,打通企业服务直通车,实现人才服务“零距离”。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提升人才在徐汇工作、生活的舒适度和归属感。扩大国际人才港辐射圈,完善西岸智塔国际人才港。搭建“一站式”留学归国人才服务平台,成立专门留学归国人才服务团队。进一步加大安居保障力度,加大人才公寓供应数量。

  (十)着力打造科学规范的法治环境

  1.持续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健全重大行政决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健全行政规范性文件工作机制,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发和监督管理,执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完善行政规范性文件动态清理机制。深化行政复议改革,建立多层次行政复议人员队伍,为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和新类型案件提供咨询意见;优化行政复议信息化平台,建立行政复议知识库,化解行政争议。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政府带头守信践诺,规范做好政务公开、建议提案办理。

  2.提高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能力。加快推进区公共法律服务综合窗口建设,整合非诉争议解决、法律援助、行政复议、涉法咨询、安全稳控等五大功能,提供更加便捷的法律服务。加强诉调对接和法官指导,更好地发挥医患、消费、劳动、互联网等多个专业调解委员会力量,让案件流程更顺畅、化解合力更凝聚、纠纷解决更彻底。提升“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能级,持续强化社区法官团队制度建设。探索在街道(镇)“邻里汇”、园区、楼宇等公共空间试点设立“解忧法空间”,通过软硬件结合,打造综合型公共法律服务新阵地。优化公证服务,立足线上线下公证服务“双驱动”,提升无接触服务能力;聚焦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持续发挥公证赋予债权文书强制执行效力;加强重点区域公证法律宣传,开辟企业营商环境优化绿色通道、提供快速服务。

  3.着力提升审判执行质效。完善审限精细化管理体系,严格管控长期未结案,提高商事纠纷普通程序案件6个月内审结率及执结率,落实9个月以上未结案件提交专业法官会议、12个月以上未结案件提交审委会讨论的工作机制。落实全流程网上办案机制全覆盖,实现审判工作公开透明化。建立裁判文书生效证明自动生成和推送机制,方便当事人及时申请强制执行。

  4.升级线上线下多元纠纷化解平台。推进调解程序前置试点工作,推动构建调解在先、诉讼断后、有机衔接、协调联动、智慧便民的多元纠纷工作机制。深入推进“一站式”解纷机制建设,创新司法便民利民为民机制,推进诉讼服务中心转型升级。坚持把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充分借助和发挥信息化优势,搭建线上多元化纠纷解决平台建设,引导各类非诉解纷主体参与纠纷化解,鼓励和引导当事人合理选择纠纷解决方式。坚持关口前移,推动法律资源向街道(镇)下沉和集中,加强对社区调解员队伍和基层大调解工作的日常指导,发挥司法所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基础平台作用,打造矛盾纠纷分层过滤和化解体系,建立行政争议化解机制。

  三、组织保障

  1.夯实工作机制。各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聚焦方案任务细化落实举措,科学把握改革时序、节奏、步骤,推动创新试点工作走深走实。加强部门间沟通协作,构筑亮点突出、多点齐进、条块联动的营商工作格局,提升营商环境改革的整体成效。

  2.狠抓任务落实。强化监督考核和推进落实,各单位及时总结提炼典型案例和创新举措,每半年形成本单位营商环境工作总结和下一步工作计划,确保每项任务举措落到实处,取得实效。高质量完成世行新营商环境测评和全市营商环境评价工作,推动营商环境工作水平稳步提升。

  3.强化数据支撑。深入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治理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大数据对政府管理、服务、运行的深度赋能。依托区大数据资源管理平台,提升数据汇聚、治理、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能力,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效率的数据资源互通共享和深化应用。

  4.注重宣传引导。持续开展常态化的营商环境和涉企政策解读,主动送政策进楼宇、进园区,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组织优化营商环境主题宣传活动,加大对典型案例和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力度。依托区投资促进大会、民营企业座谈会等平台,加强徐汇营商环境宣传,提升徐汇营商环境影响力和吸引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