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关单位:
经区政府同意,现将《虹口区城区建设和精细化管理“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
上海市虹口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
2022年1月10日
虹口区城区建设和精细化管理“十四五”规划
一、“十三五”回顾
(一)建设成果
1.各类房建项目开发提速
重大工程项目支撑作用不断加强,“十三五”期间累计开工509.77万平方米、竣工507.21万平方米。建筑业管理水平稳步提升,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应用不断提升,装配式建筑、BIM技术等建筑业新技术进一步推广。
2.综合交通体系有序推进
完善区域路网,完成天潼路等7条区区对接道路建设、以及曲阳南路等主次干道和旅顺路等城市支路拓宽和改建。提升道路品质,完成“工字形”全要素景观功能提升工程、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56条段25.86公里以及四平路等10条主次干道大修工程。推进公交建设,配合开展规划轨道交通19、20号线前期研究,基本建成东长治路公交枢纽,并将公交160路、887路、108路引入彩虹湾大型居住社区,加强公交覆盖。
3.公共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完善防汛排水设施体系,建成虹口港泵闸,完成溧阳路(沙泾路-哈尔滨路)等7项道路积水改善工程和俞泾浦(齿科材料厂段)等5处薄弱段防汛墙综合改造。推进公用基础设施完善,完成华严110kV变电站建设、峨嵋110千伏变电改造、供水老旧管网和隐患管线的改造更新38.7公里、老旧地上燃气管道改造3.5万户以及地下超龄使用和隐患燃气管线改造57.3公里。
4.城市运维水平稳步提升
提升城区安全水平。做好高危疫情社会面防控,推进燃气管道违章占压整治工作。强化垃圾治理实效,全区可分类居住区的覆盖率达100%,虹口区评为“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全区8个街道已全部创建成为“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镇”。
5.城区环境品质逐步提高
做好水环境治理工作,实现江湾市河、南泗塘水体监测断面年均值优于Ⅳ类。分类推进“美丽街区”建设,完成97条(段)景观道路改造、23个“美丽街区”建设。有序推进“美丽家园”建设,推动各类旧住房综合改造1211万平方米(其中“美丽家园”341.7万平方米)。
6.管理“四化”水平稳步提升
推进智慧化建设,持续推广智能物联应用建设。推进管理标准化建设,建立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体系,制定印发区级河长制会议制度等6项配套制度。推进共建共治社会治理,出台《虹口区社区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试行)》,推广街面门责自治。推进专项执法整治,整治街面破墙开店恢复房屋外貌4300余处,“六类”门店规范达标率基本达100%,拆除各类违规户外广告设施及“小耳朵”6100余块、违法建筑85.4万平方米,各街道“六无”居村创建率均达到100%,形成社区综合管理执法体系。优化城运管理机制与流程,不断深化调整工作流程,提升办理效率和质量。
7.北外滩地区示范见成效
高起点编制规划设计,完成《北外滩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高标准推进工程建设,实现滨江2.5公里岸线和滨河0.9公里岸线基本通达,完成北苏州路滨河空间贯通提升工程,打造“最美河畔会客厅”。高质量落实综合管理,建成全市首个道路智慧停车体验段,推进建设工程精细化管理。
(二)存在问题与挑战
“十三五”期间,虹口稳步推进城区建设工作,在各领域取得良好成效,但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与挑战。
城区建设薄弱环节仍存在。部分区域慢行交通体验不佳,轨道交通和公交覆盖不均衡,停车难问题依旧存在,建筑工地信息化监管和建设单位绿色运行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公用设施建设仍需推进。
精细化管理措施有待加强。河岸环境存在优化空间,老旧小区改造任务较重,安全风险防控需进一步落实,垃圾综合治理需强化,各类垃圾收运设备配置待完善。
二、“十四五”发展形势
(一)进入新阶段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局起步期,也是虹口在新的起点上“脱胎换骨、功能重塑、能级跃升”的关键阶段,是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加快打造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的重要时期,城市管理体系面临系统性的改造与提升。
(二)面对新挑战
虹口作为中心城区,位处江河交汇,历史文化资源和滨水资源丰富,城市更新面临着新旧融合带来新挑战,需通过精细化管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景观资源。同时以北外滩新一轮开发建设为重点,整个虹口的城市建设任务繁重,在规划、建设、管理、服务运营等多个环节重叠并置,面临着规划、建设、管理并行带来新挑战
(三)面临新要求
虹口城区建设和精细化管理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市级战略,把握北外滩等重点地区规划目标,紧扣新时代新要求,牢牢把握“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的目标内涵,“核心功能重要承载地”的主攻方向,“新发展理念实践区”的根本要求,并进一步聚焦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双高”新要求,践行“人民城市”创建理念,把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贯穿于城市管理全过程、各方面。
三、“十四五”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自觉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厚植城市精神品格,充分发挥软实力的“加速器”作用,坚持系统思维,以北外滩为引领,联动中部功能区和北部功能区全面发力、协同发展,坚持建设和管理并举、长远与当前兼顾、治本与治标结合,坚持软硬实力一体谋划建设、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以城市体检为抓手,着力解决城区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推动城区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城区环境品质和综合竞争力,提高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
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城市建设和管理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强调民生优先
牢牢把握“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坚持以“管理服务于人民”为基本导向,聚焦城市管理领域各类人群最关心的问题与实际需求,不断提升人民生活便利性和多样性,提高人民对城市管理的满意度,更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坚持管建并举,推进共治共享
将精细化理念贯穿“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和长效常态管理机制设计,持续关注城区建成环境更新,提升整体环境品质。同时进一步推动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到城市治理过程,提升整体自治共治、共建共享能力。
4.坚持深化改革,落实示范先行
坚定不移吃改革饭,毫不动摇走开放路,以北外滩地区为示范,推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改革,落实北外滩精细化管理先行先试示范区,在此基础上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管理经验,结合各街道情况因地制宜在全区进行推广。
(三)发展目标
遵循“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对标世界“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聚焦打造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谋划一批具有战略性、显示度和影响力的项目,创建与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相适应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双高”城区,为上海建设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中国典范贡献虹口智慧和虹口样本。
——努力建设高品质城区。加快推进城区开发,大力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全力完善供排水、电力、煤气等基础设施,提供与高品质城区相匹配的硬件基础。“十四五”期间预计新增建筑体量约650万平方米,新建建筑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率100%。
——努力构建绿色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提升区域路网结构品质、优化公交服务体系、加强静态交通精细化管理,更好发挥交通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作用。“十四五”期间新建公交枢纽1个以上。
——努力创建美丽宜居城区环境。进一步提升环境品质,改善居住条件。“十四五”期末实现市考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75%、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覆盖率100%,“十四五”期间新增绿地面积7万平方米、实施旧住房修缮面积1000万平方米。
——努力实现高水平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加强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建设,推进城区管理法治化、社会化、智能化、标准化。
——努力打造北外滩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示范区。实现市容市貌更加干净靓丽,城市运行更加安全便利,城市管理更加有序智慧,初步形成有魅力、有活力、有温度的北外滩全球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典型示范区雏形。
四、“十四五”主要任务
(一)推进地块开发,打造现代化高品质城区
依托重大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房建项目开发落地,加强海绵城市与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提高在建工地管理水平,努力打造令人向往的现代化高品质城区。
1.加快推进重大工程建设
重点聚焦北外滩核心区开发,以“三年出形象、五年出功能”为目标,推进上实中心等商办楼宇项目建成,推进480米高新地标等项目开发建设。加快推进商品房和保障性住宅建设,建成一批高品质的住宅项目。聚焦市民关注的教育卫生领域,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及民生保障项目建设。
2.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管理
结合《虹口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2018-2035)》要求,系统性全域推进虹口区海绵城市建设,建立符合虹口区实际的一整套完善的海绵规划建设管理体系,并通过实施“+海绵”项目,对老旧小区、道路广场、河道水体、公园绿化等不同项目进行改造提升,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保护水资源。
3.落实生态城区规划建设
根据《关于推进本市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指导意见》,以绿色生态理念为指导,积极响应“双碳”建设目标。城区层面,以瑞虹新城片区作为更新类城区试点,创建上海市绿色生态城区,积极探索北外滩地区以更高标准、更好水平落实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建筑层面,继续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发展,促进建筑能效水平提升。全面推进绿色建设、超低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装配式建筑发展。
4.提高工程施工管理水平
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深化“放管服”改革力度,推进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和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充分发挥新技术对监管工作的促进作用,构建智慧监管服务体系,提升工地精细化管理水平。按照建设工程文明施工提升标准,全面提升文明施工水平,减少施工扰民。加强建设工程劳务用工管理,严格落实农民工实名制管理、现场人员实名制考勤制度等。
(二)加大建设力度,努力完善综合交通体系
以服务北外滩开发建设为核心,进一步提升区域路网结构品质、优化公交服务体系、加强静态交通精细化管理,努力构建绿色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
1.持续完善区域路网结构
配合推进市政交通领域市重大工程建设。积极配合推进北横通道(虹口段)建设,于“十四五”末建成通车,同时完成沿线全要素景观提升;配合做好南北通道(虹口段)方案深化、征收和建设工作。
完善市政道路路网。拓宽改造主次干道,优化通行条件。聚焦北外滩地区,根据北外滩地区最新规划要求,进一步改善北外滩地区交通网络,提升北外滩地区整体环境。加强与邻区的道路衔接。结合项目开发,实施周边道路拓宽和改建,同步提升道路景观效果,提高周边居民的获得感与满足感。
2.不断提升城市道路品质
持续推进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积极推进无架空线全要素整治示范片区和示范道路创建。做好市政道路管养,根据道路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实施道路重点养护。按计划推进市政道路大中修,全面提升我区道路路面行驶质量和城市道路整体面貌。针对城市交通拥堵节点,完成好小改小革排堵保畅工程。
3.持续推进公共交通建设
根据市里总体规划,配合推进轨道交通建设。积极配合市相关部门开展对规划轨道交通19、20号线路前期研究,争取“十四五”期间启动建设,强化轨道交通对于虹口的辐射作用。
面向人民需求,推进公交建设。结合地块开发和实际需求,推进东长治路公交枢纽投用,推进瑞虹枢纽建设并投用。持续推进出租车候客站与充电站建设。
4.强化静态交通精细化管理
机动车方面,统筹推进北外滩等重点地区公共停车设施的规划与建设,试点推广智慧停车项目应用,通过错峰停车、小区改造、停车诱导设施建设等措施,缓解医院、学校、老旧小区等重点位置的停车难问题。非机动车方面,加强非机动车停放规划,强化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控,通过点位优化、新技术应用等方式,整治非机动车乱停放问题,改善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
(三)完善基础设施,有力保障城市建设运行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强排水防汛、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区开发建设和运行提供保障支撑。
1.加强排水防汛设施建设
推进排水系统建设。完成区级雨水排水规划编制,推进排水系统建设,完善城区雨、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减少城区地表径流污染负荷,开展排水管网结构性检测及预防性修复工作。同步推进积水点改造和防汛墙薄弱段改造,提高城市排水防汛能力。
2.加强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电业发展方面,加快区域电力设施建设,推进变电站布点,保障重点地区用电需求。供水方面,加快推进落后管网和高危管网改造。供气方面,持续性大力推进地上管道更新改造工作,并根据地下管网的实际运行情况,有次序地逐步实施地下老旧管网改造。
(四)做好城市运维,加快建设安全韧性城区
强化韧性适应理念,构筑安全常态化管控和应急保障体系,强化落实垃圾分类等城市运维保障,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断提升城区的功能韧性、过程韧性、系统韧性,筑牢城区安全稳定的防线。
1.提升城市运行安全保障能力
防范城市运行重点隐患,持续加大危险化学品、消防、道路交通、地下空间等领域的隐患排查治理,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区。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完善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基础数据库,加强救援队伍、救援志愿者的培训和指导,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制度。深化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加强高层建筑、人员密集场所等消防安全整治。完善预警、会商和调度机制,规范和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增强预警和防灾救灾能力。
2.强化各类垃圾综合治理能力
健全垃圾分类常态长效机制,巩固示范区、示范街镇创建成果。优化垃圾分类设施布局,力争形成一个集散场、辅之八个街道的中转站和全覆盖服务点位的全链条闭合模式的构架体系。配合实施限塑、绿色消费等行动,创新举措推进源头减量,多措并举推动减量关口前移,加大净菜上市工作推进力度,在农贸市场、标准化菜场实现湿垃圾就地处置。
(五)做好环境提升,营造美丽宜居城区环境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双美”(“美丽街区”、“美丽家园”)建设,持续改善城区环境品质,形成更美丽、更宜居、更可持续的城区环境。
1.强化环境治理提升生态环境
强化水环境质量改善,进一步深化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持续推进雨污混接治理,实施污水管网提质增效,规范入河排污口监管,统一规范排污口设置。强化大气污染物源头管控,深化工业源大气污染防治,加大流动源污染治理力度,严控各类工地扬尘污染,加强道路清扫。强化土壤及地下水环境保护。严格落实土壤风险管控,动态更新区域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配合建立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
2.升级“美丽街区”提升城市环境
以发动市民参与日常管理为抓手,吸引更多的市民共同参与对市容环境的维护,使“美丽街区”建设更加贴近市民感受,吸引广大市民共同参与到“美丽街区”的建设和维护中来。以提高门责单位自律自治为抓手,提高门责单位的参与度,督促引导门责单位自觉维护市容环卫生,共同参与到对市容环境的管理中来。
3.升级“美丽家园”提高生活品质
提升硬件建设体量,通过“美丽家园”综合整治、里弄房屋全项目修缮(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城市更新试点、成套改造等方式,对全区范围内老旧住宅小区进行“全类别、全覆盖”旧住房修缮工作。增强软件整合力度,落实住宅小区深化建设新时代“美丽家园”行动计划,持续加强行业监管,落实对物业服务企业、项目经理信用管理机制,加强住宅小区建后管理,提升物业服务能级。
4.推进景观建设打造城市美景
重点打造“一江一河一港”岸线景观,提高黄浦江(虹口段)、苏州河(虹口段)以及虹口港公共空间综合品质,营造水清岸绿的环境。
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持续完善公园绿地布局,提升道路绿化景观,加强彩化力度,形成更多市级绿化特色街区、市级绿化特色道路、“一街一景”示范点,让绿色成为最动人的底色、最温暖的亮色。
打造城区景观亮点,有序实施景观改造,以“美丽街区”工作串联起城区精细化管理的全要素,围绕特色街区、轨道交通站点、公共空间和历史文化景点,创作一批景观小品和雕塑,展现上海城市精神和虹口文化底蕴。
(六)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为牵引,推进智能化设施建设,研发升级应用场景,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1.加强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建设
聚焦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夯实“云”“数”“网”“端”基础设施。聚焦城市生命体征,培育智慧应用生态的“黑土地”,围绕城市生命体、有机体特点,着力发现和培育基层可复制、可推广、可联动的智能化创新应用,形成全方位、广覆盖、立体化的智慧治理“风景”。聚焦精准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基层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
2.持续指导和推动BIM技术推广工作
基于实际项目情况,探索利用BIM技术结合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多种新型信息技术制定施工现场管理整体解决方案,形成场地布置及模拟、现场监控等专项应用场景。
3.因地制宜增加智能硬件设施投入
加大智能感应设备投入力度,强化城市管理“神经末梢”建设,因地制宜推进智能物联传感设备安装工作和管理标准的制定。加强社会面智能安防建设,建成区视频汇聚交换平台,推动视频图像智能化应用,扩大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覆盖率。加速推进5G设施建设,实现数据的高质量采集与传输,推动数据流动。加快推进道路智慧巡查,为存量设施提供高效的“新基建”解决方案。
4.丰富城市管理领域智能应用场景
推进智慧交通应用,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交通运输行业智能化水平,发挥交通智能化对综合交通组织、运行、管理的支撑作用。针对新建类项目“高(高层)、大(体量大)、难(工艺复杂)、深(深基坑)”的特点,引入智慧工地应用,有效提高施工现场作业工作效率及施工质量。积极探索市政设施养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推进智慧养护应用,不断提高养护技术水平,加强建设质量的全面管控能力。
(七)加大推进力度,强化法治化、标准化、社会化
进一步加强专项执法工作、深化协同治理模式、完善城区管理体制机制,持续强化法治化、标准化、社会化建设。
1.提升专项执法工作治理工作实效
紧盯城区环境短板,结合辖区实际,对北外滩功能区域、区政府行政中心区域、历史文化区域、夜间经济区域、商业区域、旧改区域、居民住宅区域、顽疾顽症区域等“八类区域”实施专项治理,全面实现“八类区域”的精细化管控。
2.推进城区管理社会化、标准化
创新党建引领协同治理模式,增加党员在业委会、物业企业的覆盖,进一步推广建立街面管理自律组织。建立城市体检评估机制,精准查找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短板与不足,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探索精细化管理标准。,推动建设标准、管理标准、养护标准、考核标准等标准体系建设。
(八)示范先行,全力打造北外滩典型示范区
在北外滩地区建设全球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示范区,聚焦构建“1+1+N”工作体系,升级“一张网”,实现规划-建设-管理“一融合”,推进一批重点示范项目建设,并根据“一心两片”的规划空间格局,落实具体项目的空间关联,有序有力推进北外滩地区精细化管理。
1.升级“一张网”
围绕“体系构建、应用赋能”,建设“一网统管”升级版,并在后续重点示范项目中进一步落实应用场景。
建构体系,处置高效。夯实城运中心基础,进一步做强北外滩街道城运中心。完善组织架构,实现“队伍扁平化、部门个性化”,破解城市社区治理难题。优化案件处置流程,全面提高问题发现的全面性和标准性。
智慧领航,应用赋能。推进CIM(城市信息模型)系统建设,以此为基础推进精细化管理场景应用,探索城市建设运营新模式。推进房屋安全管理应用,逐步丰富房屋安全数据,制定房屋质量数据信息定期更新机制,动态更新房屋质量安全数据信息。
2.实现“一融合”
探索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协同的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结合CIM示范,探索建立规划国土空间部门与城市建设、管理等相关部门对接沟通的协同机制。
简化各类建设项目审批管理流程。探索按照“约束指标+分区准入+地类管理”的用途管制方式,综合考虑项目类型、用地规模、建筑高度、环保要求等要素,提高管理弹性。严格按照城市设计管控要求开展建设项目管理,提升建筑项目品质。
做好地下基础设施的竖向布局与建设时序。统筹考虑市政、交通、人防等设施的地下空间使用要求,做好地下基础设施的竖向布局,处理好建设时序。
加大项目协调推进力度。优化项目推进模式,实施全程跟踪协调、咨询辅导、编制个性化全流程项目推进计划表,倒排节点、挂图作战。
3.建设一批重点示范项目
高品质交通体系示范。以服务北外滩开发建设为核心,更好发挥交通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作用,努力构建“立体融合、人本生态、智慧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
在建工地与储备用地管理示范。结合北外滩地区规划建设总量提升带来的大规模开发建设,提升在建工地管理水平,加强储备用地的管理,为北外滩开发建设做好保障。
核心区高品质供水示范配合市水务局,依据新用地和路网,结合新建和更新供水管道,增加供水水质和水量的监测点、建设智能监测监控系统等手段,规划安全、高品质直饮水供水示范区。
海绵城市建设示范。以水环境提升、水安全保障、雨水资源利用为核心目标,结合海绵公园、街头绿地等绿色基础设施,全力推进北外滩地区海绵城市建设。
全球高定位绿色生态城市示范。秉承“复合紧凑,开放共享,包容互促,创新智慧”的原则,通过超塔绿色建筑群、超低能耗建筑改造和超精细化管理示范区等亮点的打造,建设全球高定位绿色生态城市。
全要素高标准“美丽街区”示范。从户外广告与招牌、景观灯光、绿化、市政道路养护等方面着手,将北外滩打造成高端、综合性、一体化的国际领先街区。
全要素“美丽家园”升级版示范。从硬件和软件两个角度,打造“美丽家园”升级版,全面改进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全方位提升居住品质,打造宜居城区。
高层建筑外墙全生命周期管理示范。针对高层建筑外墙特点,加强新技术应用,落实数字化管理,开展针对性措施,全面提升管理水平,防范高层建筑外墙风险。
风险防控与应急管理示范。按照韧性城市建设理念,完善安全管理机制,深入推进风险防控和应急管理建设,落实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公共安全和秩序管理,构筑北外滩城区安全稳定的防线。
五、保障措施
(一)资金保障
公共财政在继续加强城市建设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向城市管理和维护投入方面倾斜,完善定额和标准,建立健全区级城市管理和维护资金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增强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实现补短板、惠民生。
(二)人员保障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保证必要的人员和经费投入,全面对接城区建设和精细化管理发展需要,加快各项人才制度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升从业人员队伍素质,加强规范管理,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热情。
(三)体制保障
进一步整合优化管理资源,加强区级层面的统筹协调,提高贯彻执行力。进一步加强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在重大项目建设、城市规划布局、建设管理资金安排、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建立健全协作协调机制,共同推进城区建设发展与精细化管理。
(四)社会宣传
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加强城市文明建设作为夯实城市管理精细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广泛开展城市文明教育,营造精细化管理的社会氛围。运用新闻报道、公益宣传、新媒体等,强化开展城市建设和管理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市民群众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管理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