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府各委、局、办,各街道办事处:
《黄浦区全面推进城区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特此通知。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7日
黄浦区全面推进城区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
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是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面向未来塑造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举。为巩固提升黄浦区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全面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核心引领区,根据《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精神,结合黄浦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主要进展
“十三五”期间,黄浦区围绕打造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主阵地、建设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和卓越的全球城市核心区的功能定位,加强智慧城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加快建设面向未来的新型智慧城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走在全市前列,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明显提升,城区数字治理能力显著增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效。“十三五”期间,黄浦区被评选为“中国杰出智慧城区影响力奖”(2017)、“中国领军智慧城区”(2018、2020),在全市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中位居前三(2016、2017、2019、2020年),全面实现了智慧城区“十三五”规划的发展目标,为新时期黄浦区全面推进城区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1.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走在全市前列
率先建成5G、光纤 “双千兆”宽带网络,网络覆盖达到全市领先水平。5G室外基站达899个,基本实现全区室外空间5G信号连续覆盖,外滩、南京路等重点区域下载速率达千兆级;全区光纤接入总量超过46万户,住宅小区千兆光纤、重点楼宇万兆光纤接入能力实现全覆盖。城域物联专网建设不断加速,部署各类物联感知终端近5万个,每平方公里高清视频监控数量超过1000个,城市“神经元”系统持续完善。建成“纵横贯穿”的区级数据中台,汇集政务、视频、物联等数据超8.5亿条,城区运行数据底座进一步夯实。
2.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明显提升
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不断深化。39个事项完成“一件事”流程再造,14个领域187个行业加入“店小二”主题式服务,14个事项实现无人干预办理,4000份材料可通过电子证照、数据核验、告知承诺、行政协助等方式实现“两个免于提交”,72台5G“店小二”智能终端进驻楼宇、园区、社区。健康、教育、养老等领域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率先推进“付费一件事”,区属医疗机构医保电子凭证脱卡支付全覆盖;信息化标杆校“5G+MR”全息课堂、“AI+个性化教学”示范应用取得实效,卢湾一中心小学被评为国家教育部信息化优秀试点单位。
3.城区数字治理能力显著增强
城区运行“一网统管”加快推进。建成城区综合运营指挥平台,“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的城区数字底座基本建成,接入物联感知设备2.2万余个,汇聚物联感知信息2.4亿余条,打造形成23类100余个智能应用场景,全面展现城区整体态势和运营体征,率先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公共安全管理显著改善,加快推进社区智能安防系统建设,覆盖644个小区、174栋楼宇、289个场所。建成大数据客流监测系统,外滩、南京路等重点区域的客流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大幅提高。
4.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取得成效
聚焦数字治理应用示范、优势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强人工智能政策供给,出台加快人工智能融合发展实施意见和专项扶持政策,推动形成具有黄浦特色的数字经济发展体系。实施“场景+龙头+生态”战略,通过需求征集、揭榜挂帅,加速人工智能场景落地,“南京路步行街智能商圈新地标”等4个场景被列入市级人工智能试点场景,德勤智慧债券等17个案例被评为区级示范案例和优秀场景。引进蚂蚁区块链、中电科国家级特种机器人科创中心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数字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大力发展金融科技,成功举办首届外滩大会。推动商业数字化转型建设,在线经济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虽然黄浦区在新型智慧城区建设上成绩显著,在全市走在前列。但是,对照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新要求,黄浦区数字新基建有待进一步升级,传统城市公共设施数字化改造还需提速,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两网融合”成效不够突出,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亟待增强。
(二)发展趋势
1.数字化成为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
数字化催生科技创新新范式,数字化牵引的组合式科技创新加速突破。数字化孕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数字要素对价值创造的乘数效应全面激发,对传统经济体系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和重构。数字化营造民生服务新体验,数字技术打破时空界限,数字服务呈现出在线化、协同化、无接触等特点。数字化构建城市运行新形态,数字孪生城市加速落地实施,助力打造更透明、更智能的城市生命体,构建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核心抓手。
2.各国对数字经济重视程度日渐提升
后疫情时代,各国加大数字战略研究和投入,大力推进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发展。美国发布联邦大数据研发战略、机器智能国家战略,德国推出“数字化战略2025”,欧盟聚焦顶层设计和规则创新,加强数据跨境流通、平台治理、人工智能、数字税、算法黑箱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着力构建数字化国际新规则体系,积极争夺数字化转型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3.数字中国和数字新基建上升为国家战略
从国内来看,数字技术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万物互联”“万物智联”时代加速到来。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抵御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举措。美好生活需求全面升级,以数字化手段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供给能力,成为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核心要务。北京、杭州、深圳、广州等城市在数据跨境流动、打造“城市大脑”、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建设数字经济试验区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协调推进机制,着力打造新发展优势。
4.上海全力推进国际数字之都建设
2021年,上海市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提出要坚持整体性转变,推动“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坚持全方位赋能,构建数据驱动的数字城市基本框架;坚持革命性重塑,引导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数字城市。“十四五”期间,上海市将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重要抓手,实现生产生活全局转变,数据要素全域赋能,理念规则全面重塑,努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
5.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黄浦面临新使命
黄浦作为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所在区,“十四五”期间要以国家和上海数字战略为引领,坚持面向未来,超前谋划布局,数字黄浦建设也正朝高效协同一体化和多元参与、全民共享的新格局转变。面对数字化转型,黄浦必须找准自身定位,强化统筹协调、激发市场活力,发挥高端资源集聚、信息基础领先、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提升数字经济能级,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打造满足品质生活的管理服务体系,塑造数字黄浦品牌形象。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牢牢把握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和黄浦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核心引领区总体要求,主动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以构建高质量发展格局、高品质生活典范、高效能治理标杆为引领,以打造高标准数字城区基座为支撑,以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高频急难事项为抓手,以数字化提升产业质效、功能品质、生态环境、民生普惠为根本任务,坚持数字创新、突出场景牵引、强化数据赋能、加强开放合作、树立标杆示范,全力打造数字融合先导区、数字生活创新区和数字政府样板区。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问题导向,打造示范标杆。从“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的全局出发,立足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聚焦解决公众关切的高频急难问题,强化城区数字化转型场景规划、设计、建设、评估,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化转型示范场景和标杆应用,不断提升公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2.坚持整合融通,释放数据价值。以“大系统、大平台、大联通”为导向,加强跨领域、跨部门、跨行业系统整合,不断强化数据归集、治理、开放和应用,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发挥数据赋能作用,促进经济、生活、治理各领域流程再造、规则重构、功能塑造、生态构建。
3.坚持双轮驱动,培育创新生态。坚持“制度和技术”双轮驱动,统筹政策、资金、人才、数据等关键要素,完善持续更新、快速迭代、精准响应的推进机制。实施“场景+龙头+生态”战略,通过场景开放、揭榜挂帅促进开放合作,打通“政产学研用”堵点和难点,为黄浦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4.坚持多元共建,强化公众参与。把握“城市是主场、企业是主体、市民是主人”理念,不断激发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积极引入全球顶尖的建设理念、解决方案、产品技术和一流团队参与到城区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方方面面,建设有温度的城市数字家园。
(三)总体目标
聚焦全面推进经济、生活、治理三大领域数字化转型,加强总体谋划、统筹协调,形成上海国际数字之都核心引领区基本框架。
——打造高标准数字城区新基座。全面建成“双千兆”通信基础设施,重点楼宇、公共场所实现5G信号全覆盖,全区重点商圈5G下载速率达千兆级。城区新型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不断加速,政务外网全面升级,公共数据持续开放,“孪生互通”的城区数字底座基本建成,为构建万物智联的智能社会奠定基础。
——构建高质量数字经济新格局。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一带双核三区”功能布局不断优化、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等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创新团队、功能性平台等创新资源进一步集聚,创新策源能力显著提升,协同创新生态不断完善,为黄浦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营造高品质数字生活新典范。聚焦社会关注的高频急难问题,在健康、教育、文化、养老、出行等民生相关领域,推出一批数字化、智能化的品质生活新场景、新应用,着力打造更便捷、更精准、更公平的公共服务体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树立高效能数字治理新标杆。“一网通办”实现从“好用”向“爱用”“常用”转变,智能化、个性化、全方位综合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一网统管”实现态势全面感知、趋势智能预判、资源统筹调度、行动人机协同。“两网融合”不断深化,形成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融合创新的发展格局。
黄浦区“十四五”城区数字化转型主要指标
序号 |
领域 |
指标名称 |
属性 |
单位 |
目标值 |
1 |
经济数字化转型 |
数字经济龙头企业 |
预期性 |
家 |
20 |
2 |
引进和培育重点金融科技企业 |
预期性 |
家 |
10 |
|
3 |
数字化转型行业标杆企业 |
预期性 |
家 |
100 |
|
4 |
生活数字化转型 |
生活数字化转型标杆场景 |
预期性 |
个 |
20 |
5 |
数字化转型医院覆盖率 |
预期性 |
% |
100 |
|
6 |
信息化标杆培育学校 |
预期性 |
个 |
6 |
|
7 |
数字酒店 |
预期性 |
个 |
15 |
|
8 |
治理数字化转型 |
“一网通办”平台实际办件网办比例 |
预期性 |
% |
80 |
9 |
“高效办成一件事”场景数 |
预期性 |
个 |
50 |
|
10 |
“高效处置一件事”场景数 |
预期性 |
个 |
15 |
|
11 |
数字化转型基础 |
5G网络室外覆盖率 |
预期性 |
% |
100 |
12 |
重点商圈5G网络平均下载速率 |
预期性 |
Mbps |
1000 |
|
|
物联感知终端数量 |
预期性 |
万个 |
50 |
|
|
公共数据共享开放总量 |
预期性 |
亿条 |
6 |
三、转型基础
(一)完善城区AIoT基础设施
1.构建立体高速信息网络
高标准建设5G和光纤“双千兆”宽带网络。实施5G精品网络建设行动,推动5G综合杆、室内分布系统建设,实现商务楼宇、公共服务场所5G深度覆盖。实施5G融合创新行动,在商业、医疗、教育等领域推动一批5G+场景落地。全面推进“光进铜退”和商务楼宇固定宽带接入市场整治,加快万兆到楼、千兆到户的光网全覆盖。推动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化部署,推进互联网应用IPv6升级,推进各类信息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共设施功能集成、建设集约,全面支撑核心城区复杂巨系统。加快区电子政务外网升级扩容改造,建设“一网双平面”新型政务外网。升级扩容区电子政务云,实现云资源的科学配置和有效利用。
2.强化城区运行态势感知
加快立体化、全要素感知监测能力的城区“神经元”系统建设。率先完成建筑物、道路、消防、环境监测等城区治理重点领域规模部署,打造全方位、一体化、多层级的三维立体全域感知以及地下空间可感可视能力。加快各类物联传感终端数据与“城区大脑”对接,实现与城区部件、网络连接设施、智能计算设施等互联互通。构建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率先实现城区要素全面AIoT化,助力“城市大脑”功能拓展、服务延伸。
3.加快传统设施智能升级
结合城区更新、旧区改造,推动楼宇、市政、生活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支持企业开展楼宇BIM建设,运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楼宇能源数据挖掘、设备设施管理、环境质量监测、智能优化控制,提高楼宇运营管理效率。加快推动水、电、气以及小区出入口、停车棚、垃圾厢房、电梯等等公用设施智能化改造,打造舒适宜居的“数字家园”。推进道路综合杆、智能交通信号灯等智能设施建设,探索打造面向自动驾驶的智慧道路。
(二)提升“城区大脑”能级
1.加快完善城区智能中枢
强化数字黄浦“城区大脑”决策指挥能力建设。聚焦人、地、事、物、情等关键要素,搭建“轻量化、集中化、共享化”的城区智能中枢,加强各类城区运行数据的汇聚、治理和标签化管理,基于中枢协议实现跨行业、跨层级、跨系统数据互联互通。加快基于数字孪生城市的时空AI赋能平台建设,统筹算力、算法、数据等资源,为全区提供成熟高效、可复制、可推广AI解决方案,实现城区运行趋势智能预判、态势全面感知、隐患及时排除、问题实时处置。
2.深化最小单元管理
积极开展楼宇、社区、风景区、沿街商铺等不同类型最小管理单元创新试点,引导各类治理主体打造实时、动态、交互的数字孪生体,与五级闭环新机制形成有效衔接。基于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建立多维度数据分析模型,在城区规划、城区更新、城区治理等领域深入探索,为城区风险预判、高效决策、闭环处置提供可视化、智能化支撑。
专栏:深化最小管理单元数字治理 |
稳步推进一栋楼(南京大楼)、一个景区(田子坊)、一个住宅小区(春江小区)、一个沿街商铺(瞿溪路沿街商铺)及一个成片社区(渔阳里)等不同类型的最小管理单元数字治理试点,以点带面,聚焦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和公共服务领域最迫切、最急难、最高频事项,打造一批“高效处置一件事”场景,完善与日常管理、应急处置闭环的有效衔接,实现政府与治理主体之间的互通共治。 |
(三)加强数据资源开放利用
1.加快系统整合和数据赋能
持续推进全区政务信息系统、移动端政务服务应用、电子政务网络整合,加快大系统、大平台、大联通。深化完善数据资源管理体系,加强“一数一源”数据治理,加快形成黄浦区全域全量“数据资源池”,提升区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共享交换、数据治理和服务分析能力,持续优化人口、法人、房屋、空间地理、电子证照、宏观经济等数据基础库,强化区级数据中台赋能作用,推进城区运行各类数据融合、共享和应用。
2.推动数据开放和增值利用
完善共建共享数据资源体系,统筹做好数据开放共享和创新应用。依托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加大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城市管理等领域的数据开放力度,推进政府数据与社会数据的开发利用。瞄准黄浦金融、商贸等重点行业,鼓励数据确权、数据挖掘、数据交易等第三方机构深挖行业数据价值,打造行业数据中枢,开展增值应用。
专栏: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和应用 |
加大对全区部门公共数据的归集、治理业务培训,组织编制开放数据清单,高质量开放经济、生活各领域数据集超过300项,公共数据开放的质量和规模达到全市领先水平,为应用场景提供数据支撑。组织参加上海市开放数据创新应用大赛、信用大数据创新应用大赛,重点支持金融、商业、医疗等行业数据创新应用。 |
3.完善数据安全内控机制
完善全区公共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按照信息系统和数据安全“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要求,规范开展数据产生、传输、存储、使用、交换、销毁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建立完善公共数据安全管理内控机制,按照分类分级管理要求,制定数据安全策略和操作规程,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和应急演练。推动数字信任体系建设,探索运用隐私计算、区块链、联邦学习等前沿科技,确保数据流通交易安全、稳定。
四、重点方向
(一)推动经济数字化转型,加快高质量发展
1.构筑数字金融增长极
支持金融机构数字化变革和服务重塑,以数字化推动金融业提效增值,提升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普惠性。鼓励金融机构与互联网科技企业加强合作,推动设立和派生各类科技公司、研发中心,推出一批数字金融服务品牌和产品,打造形成上海金融科技中心核心承载地。深化金融市场数字应用,增强资产交易、支付清算、登记托管、交易监管等关键环节的智能化水平,推动金融市场高水平转型。举办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大会,提升黄浦金融科技品牌影响力和辐射力,助力长三角金融综合服务枢纽建设。落实国家数字人民币试点,积极拓展消费购物、贸易流通、交通出行等领域场景应用。
专栏:推动长三角数字金融创新服务 |
支持长三角科创类基金发挥服务辐射作用,支持金融机构在长三角地区推广创新业务试点,提高金融服务民营、小微企业的能力。围绕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鼓励金融机构运用数字化赋能碳金融等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推动一批重大绿色金融、数字金融项目落地,助力长三角绿色经济发展。 |
2.打造数字商贸新高地
以数字化推动商贸服务创优增值,加快释放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赋能效应。推动南京路步行街、淮海中路、豫园等商业街区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打造高能级数字商圈。鼓励商业企业提升数字化经营能力,实现品牌数字化、客户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和组织架构数字化。促进直播电商、社交电商新业态,鼓励发展“云逛街”“云会展”“云走秀”。实施老字号品牌数字化焕新行动。发挥区内商贸类总部企业集聚优势,鼓励设立数字经济功能总部,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贸易平台、供应链平台,提升物流仓储配送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
专栏:老字号品牌数字化焕新行动 |
培育一批老字号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推动老字号产品数字化、营销数字化、场景数字化和运营数字化。鼓励老字号新品线上发布,引导新媒体推广宣传自主品牌。支持老字号旗舰店与电商平台、第三方技术供应方合作,推动线下店铺运营的数字化转型。 |
3.创新专业服务新模式
以数字化赋能专业服务业创新发展,提升高效优质专业服务,助力打造环球服务枢纽。加快推动黄浦区专业服务业“4+4”行业数字化转型,鼓励区内咨询与调查服务、商务管理服务、人力资源服务、航运专业服务等核心行业服务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推进业务数字化创新、人员数字化培训,在法律服务、社会交流服务、工程与规划服务、商务支撑服务等基础行业形成一批智能化、专业化服务场景。鼓励专业服务业机构在黄浦设立孵化器、加速器、创新中心、数字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吸引国际顶尖专业服务业机构入驻,集聚创新要素,增强专业赋能。
4.发展科创服务新前沿
以数字化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服务业和制造业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融合。支持国家特种机器人科创中心建设,打造集研发、测试和验证等功能为一体的特种机器人协同创新平台,引领特种机器人行业创新策源和产业孵化。支持组建机器人行业数字化供应联合体,加快智能智造创新成果转化,构建机器人新品发布、展示体验、交易合作生态。促进人工智能融合发展。坚持“场景+龙头+生态”战略,以场景开放吸引行业龙头集聚,布局一批功能性研发机构,不断优化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生态。发挥区内知名研发机构带动作用,加快完善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数据要素服务等科研服务产业生态。
专栏:加快完善科研服务产业生态 |
聚焦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检验检测认证等科研服务领域,引进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科研服务机构。积极推进船舶等领域设计研发服务发展。鼓励企业和机构运用数字技术,加快中药试剂、医用材料等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发展。培育数据要素服务产业,促进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不断提升数字创新策源能力。鼓励区块链技术在数据确权、隐私保护等领域应用,不断完善面向行业应用的技术体系和产业生态。 |
5.培育数字文旅新亮点
加速发展在线演艺、在线试听、数字内容等服务型经济,提升文旅服务品牌影响力。以演艺大世界剧场集聚区为核心,提升演艺大世界在线制作、直播、应用转化、传播推介和服务交易能力,引领演艺产业线上发展。积极发展在线视听产业,加速引进网络视听平台、网络视听节目制作、网络视听第三方服务企业、MCN平台领军企业和创新企业。吸引OTA 领域优势领军企业落户黄浦,积极推动传统文旅优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线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增强黄浦文旅数字内容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二)推动生活数字化转型,打造高品质生活
1.优化数字健康新服务
加快便捷就医服务场景建设,以数字化推动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重构,实现就医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间。打造医疗健康云、影像云,促进医联体内诊疗系统互联、医疗数据互通、检验结果互认,不断提高公众就医体验。创新互联网医院服务模式,拓展5G远程诊疗、AI预问诊等服务,推动医学影像、病理分析、辅助诊断等领域智能化应用,打造未来医院。深化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提高疫情监测预警数字化水平,提升公共卫生风险预警、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能力。推动体育场馆和设施数字化改造,实现“随申码·健申码”一码通行。整合体育服务资源,开展“5G+直播”体育活动,为公众提供更多个性化的体育服务。
专栏:实现医疗机构“便捷就医服务”场景全覆盖 |
落实上海市“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要求,围绕实现30分钟预约就诊、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加快现有医疗机构信息系统改造升级,在全区22家医疗机构加快推进诊前精准预约、诊前智能预问诊、诊中互联互通互认、电子病历卡、电子出院小结问诊、诊后医疗付费一件事和线上申请核酸检测与疫苗接种、智慧急救等7个市级场景,以及中药饮片管理服务平台和数字影像胶片服务2个区级特色场景全覆盖。 |
2.探索数字教育新模式
加快数字化赋能教育综合改革,以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加强家校互动、建设数字校园为重点,变革教学模式、改进学习方法、创新评价方法、强化学生关爱,实现教育更高层次发展。深化信息化标杆培育学校建设,主动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数字课堂、数字考场、数字实验室、数字孪生学校,打造数字校园新标杆。深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与资源平台建设,开展数字化区域课程资源库建设,构建数据横向汇聚、纵向流通的教学应用基础。以数字化赋能重点学科教学过程评测、日常教学质量监测,构建学生个人成长档案,推进教学诊断和改进。
专栏:建设国家级“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 |
以国家级“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与高等院校合作,持续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整体转型升级,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构建黄浦区教育数据中心系统平台,基于“大数据”探索综合素质评价,实现区教育教学业务数据的集成与应用,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
3.引领数字文旅新潮流
深化黄浦全域旅游数字内涵,以数字化延展“建筑可阅读”广度和深度,讲好建筑故事、活化城市记忆、盘活文物资源,提高“走进外滩建筑”等特色项目的知晓率、影响率和参与度,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生动的文旅体验。挖掘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价值,促进数字新天地、数字豫园、数字南昌路等都市深度游。加快演艺大世界-人民广场剧场群数字化转型,推动5G+数字剧场建设,促进“在场+在线”演艺融合发展。推进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数字化转型,推出全景在线产品、体验式内容服务,打造沉浸式、互动性体验场景。推动数字酒店建设,推进在线自助预订、一体化健康申报、快捷办理入住、快速离店等场景应用。
专栏:推进环人民广场区域演艺和文化场馆数字化转型 |
全面优化环人民广场区域内的专业剧场和演艺新空间5G网络覆盖,结合5G互动直播,推广VR/AR等技术的应用,推动5G+数字剧场建设。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建设,推动在线观展观演、在线培训辅导、在线阅览、在线咨询等公共文旅在线服务,加强数字化文旅资源的供给和配送。 |
4.构建数字出行新格局
围绕公众高效便捷出行需求,以数字化全面推动交通服务提升、功能重塑,构建数字出行新格局。聚焦加强外滩等重点区域交通疏导和出行服务,打造全息数字孪生路网,实时掌握重点区域交通路网动态,实现交通态势实时感知、流量精准预测,创新人、车、路协同交通管理模式,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加快数字化赋能静态交通能力建设和设施管理,深入拓展全流程数字化停车服务,提升停车收费、监管智能化水平,提高泊位利用效率,探索便捷停车示范场景建设。创新基于信用的停车服务,打造停车位分时共享“一张图”,推进社区、商场、写字楼、医院、学校等停车场库资源错峰共享。
5.营造数字无障碍新环境
加快数字无障碍和适老化改造,加快推进“一键触达”数字化服务。推动养老服务数字化转型,深化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在养老机构试点部署服务记录仪、紧急呼叫设备等终端,对看护人员日常活动、访客防疫实施远程智能监管,促进看护过程标准化、规范化。整合社区公共公益和生活服务资源,探索居家“养老院”,试点养老服务物联感知场景应用,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紧急救助等远程监护服务。鼓励市场主体开发各类适应老年人的康养产品、数字内容和数字文化服务。推动“一键叫车”场景在老年人集中的社区落地。构建残疾人、低收入家庭群体个人画像,实现救助领域“政策找人”,为弱势群体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精准化的救助关爱服务。
专栏:半淞园路街道云上社区服务场景建设 |
着眼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实现惠老政策一体化落实、社区养老服务过程一体化跟踪和服务质量一体化监控,为社区老人提供智慧医养、食堂助餐、助老服务和培育拓展暮年夕阳文娱生活融为一体的综合服务,让社区老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
(三)推动治理数字化转型,实现高效能治理
1.深化“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改革
坚持以服务理念引领公共服务、便民服务优化,全面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推进办事流程创造性、革命性、系统性重构再造,实现更多事项一次办成。加快推进申请、受理、流转、审批、发证全程电子化,推广电子票据、电子印章应用,实现更多高频事项“不见面办理”“无人工干预自动办理”。推进长三角“跨省通办”,提升跨区域政务服务效能,破解企业群众“多地跑”“折返跑”难题。
依托上海“一网通办”总门户,深化市民主页和企业专属网页建设,提升专属政策和服务精准化推荐能力。做强“随申办”黄浦旗舰店,打造移动端办事服务超级总入口。迭代升级黄浦“店小二”在线智能客服,建设标准统一、内容完备的“一网通办”知识库,提高咨询解答、工单派发、诉求处理能力。推进“一网通办”智能自助终端进园区、进楼宇、进大厅,为企业办事提供“零距离”服务。
2.构建“一网统管”数字治理新范式
全面提升城区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构建城区精细化治理新范式。完善城区运行体征指标体系,加强海量视频和物联数据关联分析,提升城区运行态势感知、监控预警、应急响应和跨领域协同能力。加强对城区规划可视化和智能化审批的研究,快速精准判别规划报件合规性。加强重点景区、在建工地、民防工程、历史保护建筑等场所智能监控,推进大客流监测预警、应对自然灾害等数字化转型场景建设。加强对水、气、林、土、噪声和辐射等环境智能监测,加快污染源联防联控。稳步推进园林绿化、垃圾分类、公厕卫生等数字化转型场景应用,不断提升市容环境监测和服务水平。
3.提高市场经济监管新效能
加快市场经济领域监管数字资源体系化、业务运行协同化、业务模式智能化,及时掌握市场主体经营行为、规律和特征,提升市场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深化远程监管、移动监管等灵活管理模式,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特种设备、医疗器械等场景建设,提升市场监管效能。规范平台经济市场秩序,加强对平台经济领域违规行为发现、预警、处理能力,纠正影响中小企业创新的不公正竞争行为,加强对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开展商务楼宇宽带接入市场联合整治行动,着力打通提速降费梗阻,保障电信用户合法权益。
4.创新基层数字治理新模式
深化基层自治与智治融合。依托“社区云”建设,整合居民区层面信息系统,推动各类系统在街道、居民区实现一个门户、一次登录、一次数据采集。加快构建社区治理“一张网”,实现社区各类问题一口反映上报、自动派单处置。鼓励社区群众参与社区治理,方便居民群众进行线上民意表达、零距离沟通,实现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五、重点专项
(一)数字规则引领行动
面向政府治理、产业发展和社会运行,加快完善数字时代的转型制度、政策、规范体系,明确数字化转型从场景驱动到动能转换路径。优化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制度体系,梳理调整与数字化转型不相适应的治理规则,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标准。加强经济数字化转型的政策供给,健全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和新个体经济管理规范,探索数字经济下的新型监管模式。完善生活数字化转型的规则规范,引导树立正确的数字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数字关爱,加快消弭数字鸿沟、数字壁垒。加强数字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企业、个人信用的数字基础。
(二)数字底座赋能行动
按照“统一规划、集约建设、创新赋能、安全可控”原则,加快推进黄浦数据底座迭代升级,建设集中统一的数据、算法赋能平台,打造能兼容存量建设成果和接入增量系统的数字治理底座,实现管理单元连点成面。积极推动国家和市级数字技术标准运用实践,完善大数据平台数据治理、资产管理、安全防护等功能,打造数据采集、数据建模低代码工具箱。全面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完善公共数据归集、治理、开放相关工作细则和操作规范,建设安全可信的数据开放利用环境,引导社会主体运用公共数据开展转型场景建设。探索政府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推动政府公共数据、企业数据双向赋能。
(三)数字技术策源行动
鼓励以领军企业为主体,建设一批市场导向、技术领先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字化转型创新中心,搭建监测验证平台,在城市环境下开展测试验证,助力基础理论、核心算法、装备工艺等研发突破和迭代升级。重点聚焦生物医药、机器人、金融等行业,打造临床转化医学、特种机器人、金融科技开放创新平台,强化行业技术模块、核心组件、测试验证、成果转化、交流展示等“轻量化、集中化、共享化”的数字服务能力。鼓励企业参与数字化转型国际和国家标准制定,鼓励企业创设行业性数字化转型建设导则。
(四)数字生态引育行动
加强全区数字化转型场景整体谋划,鼓励多维度、多领域智慧应用场景创新,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应用场景开发建设。实施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计划,制定转型伙伴服务商和解决方案清单,建立平台企业、转型服务供应商与中小微企业对接机制。完善应用场景“揭榜挂帅”机制,定期排摸、遴选和发布一批核心场景需求榜单,鼓励市场主体以实验室培育、产学研合作模式揭榜攻关,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新型合作关系。加大数字化转型宣传推广力度,编制数字化转型场景“一张图”,形成数字化转型黄浦经验、黄浦品牌。命名一批感知度高、获得感强的优秀体验场所,组织转型场景开放日活动,让公众充分感受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便利。
(五)数字地标创建行动
构建数字金融新高峰。在外滩金融集聚带发展新金融,高水平举办外滩金融峰会论坛,支持金融科技功能性机构入驻,打造一批地标性数字金融楼宇,构建金融科技生态高地。打造数字商业新地标。在南京东路步行街-人民广场、淮海中路-新天地地区发展在线新经济,提升公众吃住行游购娱的数字化、便利化体验,探索沉浸式商业新空间,打造世界级商业休闲街区。拓展数字文娱新空间。在豫园老城厢以数字化拓展传统文化内涵,提升游客互动体验感知度。在打浦桥-思南路街区发展“互联网+创意”“智能+医疗”,打造特色数字产业园区。在世博浦西园区推进外滩国际电竞文化中心建设,打造世界级滨水岸线文化地标。
专栏:加快外滩国际电竞文化中心建设 |
积极培育和引进头部企业和新锐企业,培育电竞产业优质项目;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电竞职业赛事,提升区域电竞产业能级;举办电竞全民赛事和泛娱乐电竞主题活动,拓展活动的广度;深入推动产教结合,促进电竞职业人才培育体系建设。 |
(六)数字人才海纳行动
实施积极开放的数字化转型人才政策,坚持国际化视野,吸引全球顶尖数字化领军人才,为各领域人才在黄浦创业发展提供便利。积极推荐区内优秀人才参加上海市领军先锋、智慧工匠、领军人才等评选活动。在全区试点“首席数字官”制度,建立数字化转型和公共数据开放勤勉尽职和容错机制。面向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举办数字化转型专题培训,提升广大干部数字化转型意识和基本技能,打造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队伍。加大面向公众的数字教育和培训,提升全社会数字素养。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推进机制
健全全区数字化转型统筹协调和推进机制,加强数字化转型整体战略研究,坚持“管行业也要管行业数字化转型”要求,加快制定推进各领域、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行动方案或指导意见,研究部署数字化转型重点任务、重点项目、重点场景。聚焦跨部门、跨领域重点应用场景,成立工作专班,高效开展场景谋划、设计、建设、实施和评估工作。完善政府、企业、行业组织、产业联盟、专业智库等多方协调机制,全面推进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与城区发展战略深度融合。
(二)强化资金支持,创新监管模式
推动财政资金向数字化转型倾斜,在各类政府专项资金中增加数字化内容,以政府公共服务数字化带动行业整体数字化。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作用,积极对接产业投资基金,鼓励金融机构推进专利、版权质押贷款,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支持数字化转型创新场景建设。探索数字化转型市场监管新模式,进一步发挥信用在创新监督机制、提高监管能力方面的基础作用,探索实施“包容、审慎、开放”监管模式,对数字化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分类实行相应的监管规则和标准。
(三)联动多方资源,形成共建共治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主体合作,加大数据开放和场景开放力度,充分调动各类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参与城区数字化转型,打造更加国际化、市场化的开放合作环境。激发国有企业转型动力,鼓励区属国企加大数字化转型项目投入,牵头搭建平台或作为统一运营方,协同推进数字化转型重点项目。加强国内外开放合作交流,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对接。加强企业上市辅导,推动重点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四)夯实安全保障,强化底线思维
压实网络安全工作主体责任,增强规划建设、运行监测、通报整改等环节的网络安全管理,探索网络安全新技术的应用,提升应急处置响应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夯实信息安全制度、技术、管理三道“防火墙”,增强关键信息安全韧度。坚持底线思维,加强公共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提升数据安全预警和溯源能力,重塑网络伦理道德,保护公众数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