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松江新城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字号:

关于印发《松江新城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松科委〔2022〕35号

各有关单位:

  《松江新城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经领导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上海市松江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2022年9月27日

松江新城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

目录

  一、发展基础

  (一)重大意义

  (二)发展基础

  (三)面临挑战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推动“三化联动”创新发展

  (一)壮大数字经济,推动新城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赋能数字生活,创造新城现代高品质生活

  (三)完善数字治理,实现新城全面高效能治理

  四、实现数字化转型先行示范

  (一)建设数智底座,率先构建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二)激发数据价值,探索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应用

  (三)加强科技攻关,承载数字核心技术创新策源

  (四)完善规则体系,强化数字化转型的柔性支撑

  五、加强四大重点区域数字赋能

  (一)松江枢纽核心区

  (二)上海科技影都核心区

  (三)老城历史风貌片区

  (四)产城融合示范片区

  六、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强要素保障

  (三)完善统计监测

  (四)营造转型氛围

前言

  为贯彻落实《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的总体部署,以及《松江区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和《松江新城“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等工作要求,松江区将统筹推进松江新城经济、生活、治理三大领域数字化转型,加强数字赋能松江新城建设面向长三角、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本规划依据《上海市新城数字化转型规划建设导引》编制,主要阐明未来五年松江新城数字化转型的总体目标、发展方向、主要任务、示范领域和政策取向,是松江新城全面推动数字化转型的行动指南和重要依据。

  一、发展基础

  (一)重大意义

  1. 推动数字化转型是松江新城建设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必由之路。上海将推动“五个新城”建设作为着眼长远的重大战略,明确提出要将新城建设成为城市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数字化不仅是加快新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也是新城引领未来潮流的关键特征。作为城市化水平最高、人口集聚最多的新城,松江新城要率先布局数字经济新兴产业,率先打造一批具有引领性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在城市治理、生活服务、新经济新业态等重要领域推进数字化创新突破,带动新城整体数字化转型。

  2. 推动数字化转型是松江新城引领G60科创走廊建设的关键支撑。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指引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等重要任务相继展开,数字化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领域。松江新城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向拓展带的节点城市,要加快依托数字化转型夯实G60科创走廊“三先”定位,在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协同创新、跨省通办、服务共享等方面深化探索,让数字化成为拉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纽带。

  3. 推动数字化转型是松江新城把握新一轮科技和革命的必要之举。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双轮驱动”,正在对传统经济体系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重构,并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松江新城要着力把握数字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机遇,围绕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等优势领域,打造全区乃至全市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4. 推动数字化转型是松江新城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内在要求。数字技术打破了时空界限,带来生活领域的重大变革,面向新城居民的产品供给形式和渠道更加多元,数字时代的每个普通人都有机会共享优质服务资源。松江新城的人口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年轻化、高知化等特点,随着未来人口集聚规模的持续扩大,迫切需要依托数字化转型提升新城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能力,并充分激发公众、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将在新城社会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发展基础

  1.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宽带城市、无线城市和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建设集中攻坚,新城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级和市民感知度明显提升,网络就绪度指数排名全市前列。“万兆进楼千兆进桌面”工程深入实施,光纤到户实现全覆盖,为企业、居民提供高质量网络服务。5G网络建设加速推进,松江区基站建设排名全市前三,在郊区中处于领先地位,松江大学城成为全国首批5G连片试商用测试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打造全国首个5G高校,最早实现校园5G网络全覆盖。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加快布设,覆盖新城的“神经元网络”框架基本形成,为新城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 数字经济发展能级不断提升。数字经济集群建设初见成效,“松江G60科创走廊数字经济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科技部2021年度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着力培育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信创商密、卫星互联网等新兴产业。重点载体建设稳步推进,推进全国首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互联网领域)、G60脑智科创基地、启迪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科技影都数字影视基地等载体建设。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推动腾讯长三角AI先进计算中心建设,科恩实验室和优图实验室等相继落户,海尔卡奥斯COSMOPlat、用友精智、徐工汉云、紫光云UNIPower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工信部“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

  3. 数字生活服务体系持续完善。聚焦解决智慧城市民生“最后一公里”问题,不断拓展数字惠民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打造具有松江新城特色的普惠化应用服务模式。加强教育服务数字化,推动信息化应用和智慧校园建设,完成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加强医疗服务数字化,远程医学影像诊断和远程会诊应用实现全覆盖。加强养老服务数字化,开展社区为老服务“一键通”、“互联网医院+养老院”、智慧长者食堂建设等试点。加强交通服务数字化。推广公交智慧便民服务,主要公交线路智能电子站牌实现全线覆盖。

  4. 新城治理数字赋能成效显著。深化“一网通办”与“零距离”综合审批制度改革,“一网受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取得阶段性成效,G60科创走廊被国务院确定为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先行先试区域,实现全国首张营业执照跨省自助打印。全面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成街镇社会治理“一张网”,推进大数据资源与城市精细化管理互联互通、互动互融,利用“X+1”模式的城市图像监控系统和资源共享平台,构建支撑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立体防控网”,数字赋能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三)面临挑战

  1. 新城数字化转型面临的基础条件制约有待破解。松江新城是五个新城中人口规模最大、建成区比例最高的新城,既对新城数字化转型具有十分迫切的需求,也面临着许多既有限制性条件的制约。如何在平衡数字化转型成本、效率和安全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新城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塑造松江新城有别于其他地区的鲜明特色,提升新城综合承载力、竞争力和软实力,是数字化转型需要面对的突出挑战。

  2. 新城数字化转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有待增强。五个新城是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先行示范区与,根据全市总体部署,各新城要立足自身功能定位、区位特征、产业结构和人口构成等形成鲜明的特色示范。松江新城在过去智慧城市和数字化建设中,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但“规定动作多、自选动作少”,具有全市示范引领意义的特色场景、平台和项目相对缺乏,在数字经济、生活和治理三大领域具有突破性贡献的“松江方案”还有待形成。

  3. 新城数字化转型的协同推进机制有待完善。一方面,区内各条线部门在推进数字化转型中,各自为战的情况仍然存在,跨条线、跨层级的数字化转型协同推进机制有待进一步夯实。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有待厘清,数字化转型仍以政府谋划为主,市场主体参与程度不足,部分数字化场景和项目的可持续性有待提高,与现代化松江新城发展相适应的运营机制和治理规则亟待建立。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按照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的总体要求,以数字化转型促进松江新城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和高效能治理为鲜明主线,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智G60”为特色主题,全面构建“科创走廊+数字云城+智慧枢纽”的数字化转型功能框架,积极探索符合时代特征、松江特色、新城特点的数字化转型新路径,打造“山水间、上海根、科创廊”的城市意象,谱写松江新城“科技之智、人文之慧、生态之美”的新篇章,全面助力松江新城建设“最现代”“最生态”“最便利”“最具活力”“最具特色”的长三角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

  松江新城数字化转型的功能框架:

  ——“科创走廊”: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依托国家科技部“松江G60科创走廊数字经济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聚焦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信创商密等数字经济产业,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打造数字产业的创新策源地的核心动力。

  ——“数字云城”:数产城深度融合的智慧城市示范样板。全面打造“物联、数联、智联”城市数字底座,加快建设贯通“规建管用服”全过程的现代化智慧运行平台,构建物理世界与网络虚拟空间相互映射、协同交互的数字孪生系统,让松江新城成为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的数字孪生城市。

  ——“智慧枢纽”:要素资源高效配置的数字化现代枢纽。高标准推动松江枢纽核心区规划建设,构建集综合交通、科技影都、现代商务、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为一体的功能区,建设成为“站城一体”“四网融合”的智慧物流港,打造行业数据要素集聚和配置的智慧中枢,提升松江新城服务长三角、联通国际的枢纽功能。

  (二)基本原则

  ——“科创、人文、生态”相互带动。加强科技创新策源与数字化转型的双向支撑,提升以工业互联网为引领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数字赋能人文松江建设,强化数字生活服务和社会治理创新应用,满足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创新推进生态环境数字化转型,夯实系统、及时、高效的数字支撑。

  ——“理念、技术、制度”相互支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引导新城各类群体加快形成数字化转型价值、观念和认知。围绕新城发展需要,加强数字技术攻关和创新应用,不断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数字化转型行稳致远的关键依托,在数字新机制建设中率先取得突破。

  ——“效率、公平、安全”相互促进。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充分释放数字化的巨大能量,不断提高新城发展水平和效率。以数字化促进社会公平,让技术更普惠、更有温度、更有情怀。正确处理安全和发展的关系,运用数字化技术提升新城风险防控智能化水平,加快形成新城发展大安全格局。

  ——“市场、社会、政府”相互协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市场主体参与新城数字化转型,充分激发全社会共同参与数字化转型热情,形成推动新城数字化转型的强大合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数字赋能新城经济社会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松江新城推进数字化转型取得重大进展,数字科技创新策源和数字经济高端引领功能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对新城数字生活的认知度和获得感明显提高,数字深度赋能的新城治理能力和治理效果充分彰显,努力在全市五个新城数字化转型中走在前列,奋力打造全市数字化转型的最佳示范区,上海都市圈“数字第一新城”建设形成基本框架。

  ——形成形塑未来、安全坚韧的数字底座支撑。新一代互联网、5G、低轨卫星互联网、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实现“空天地”全域部署,数字孪生城市的共性基础技术平台基本建成,松江新城基本形成以“数智”赋能为核心的基础支撑体系,力争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走在前列。

  ——构建高端引领、特色彰显的数字经济集群。有力承载松江“科技赋能”和“产业升级”战略,新城工业互联网“名片产业”地位基本确立,工业互联网与先进制造业实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脑智科技、网络信息安全等新兴领域活力迸发。率先推动形成开放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数字城市应用场景,营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生态,力争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方面走在前列。

  ——打造人本便捷、融合普惠的数字生活场景。加快形成需求精准响应、服务均衡惠及、潜能有效激发、价值充分实现的数字生活新图景,依托“数字家园”建设,推动松江新城成为数字生活的新兴技术试验场、模式创新先行区、智能体验未来城,力争在数字生活场景建设方面走在前列。

  ——强化精细高效、弹性适应的数字治理能力。政务流程再造取得显著成效,城市治理全流程闭环的智慧应用建设全面展开,“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两张网在全市率先实现深度融合,更好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高效处置一件事”,更精细感知新城运行的关键体征和真实脉搏,力争在数字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走在前列。

  ——营造开放赋能、安全有序的数字运行生态。面向政府治理、产业发展和社会运行,率先推动适应数字化转型的法规、制度、标准和政策在新城落地,积极参与全市、全国数字规则制定,努力将数字新规则打造成为新城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力争在数字运行生态营造方面走在前列。

表1 松江新城数字化转型“十四五”主要指标

序号

类别

指标名称

属性

单位

目标值

1

数字

底座

5G网络覆盖率

约束性

%

≥95

2

5G网络移动宽带平均下载速率

预期性

Mbps

≥500

3

固定宽带平均可用下载速率

预期性

Mbps

≥120

4

感知终端部署规模

预期性

万个

≥20

5

数字

经济

工业互联网标杆园区

预期性

3

6

智能工厂

预期性

10

7

数字

生活

互联网医院

预期性

4

8

数字学校

预期性

4

9

数字商圈商街

预期性

2

10

数字

治理

“一网通办”全程网办事项占比

预期性

%

80

11

“一网统管”跨领域协同治理重大场景数

预期性

20

  三、推动“三化联动”创新发展

  (一)壮大数字经济,推动新城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提升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为主线,打造具有区域引领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提升新城数字经济总量规模与创新能力,力争成为全市经济数字化转型的标杆引领区。

  聚力数字产业化,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型产业集群

  抢抓数字技术和产业变革机遇,夯实松江新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基础,全力做优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商密及信创、脑科学和智能等特色产业领域,积极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等优势领域,加快培育金融科技、数字影视、数据信息服务、CRO(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等一批数字要素驱动的新兴领域。立足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整体布局,发挥松江新城在沿线城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中的策源、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布局重大开放式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协同开展关键领域前沿技术、基础理论、基础算法、基础材料和工艺等研发突破。

  聚力产业数字化,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能

  推动数字赋能先进制造业。发挥新城工业互联网领域优势,推进数字技术全方位、全链条赋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支持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数字化转型,筛选一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企业,率先在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技术创新和数据开发利用、数字管理等方面形成示范。研究制定“数字扶持”计划,围绕中小企业开展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定制数字化解决方案等服务。打造标杆性智能工厂,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到2025年,建立智能工厂10家。

  推动数字赋能现代服务业。加快新城金融、科技、商贸、文旅等服务业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促进金融科技、数字商贸、智慧文旅、智慧配送等领域发展,积极推动一批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在松江新城落地生根。提高服务业企业数字化水平,引导新城服务业龙头企业深度应用数字化技术,推动数字技术和理念向企业前端研发设计、中观管理和融资、后端物流营销及售后服务等全过程渗透。加强新城国际生态商务区、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松江综合保税区等服务业重点集聚区数字化转型的整体谋划与统筹推进。推动新城率先创建数字商圈、数字景区、数字酒店等数字化服务载体,到2025年,新城创成数字商圈商街数量2个、数字景区2个、数字酒店50家。

  聚力园区数字化,建设面向未来的数字智慧园区

  提高园区管理运营智慧化水平。支持松江经开区等园区探索建立数字产业地图,构建产业全局感知、企业运行监测、企业画像、辅助精准招商、潜在风险预警等功能。以数字赋能项目全周期管理,推动项目准入、建设、运营、评估等全链数字化,提升项目管理效能。支持园区搭建“云服务中心”,提供产学研一体、合作创新、技术支撑、政务办理、投融资、专业咨询等集成服务,促进产业融合创新。着力打造工业互联网标杆园区。放大松江临港科技城工业互联网标杆园区示范作用,推进经开区G60科创型企业总部园、人工智能产业园、G60电子信息国际创新产业园等重点园区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管理运营等智慧化升级。推动建设覆盖新城主要工业园区的高质量外网,强化工业互联网与双千兆网络服务供给,突破双千兆网络在工业复杂场景下的能力瓶颈。到2025年,创建工业互联网标杆园区3家。

  (二)赋能数字生活,创造新城现代高品质生活

  立足“人文松江”发展内涵,面向新城全龄段、全周期、全方位的生活服务需求,培育具有引领性的数字生活应用场景,在全市率先打造智达底线民生有温度、智慧基本民生有亮度、智享质量民生有高度的人文特色高品质生活样板区。

  出行智达,建立智能出行新服务

  加速交通设施智慧化升级。以提升新城人民出行便利化水平为导向,率先探索车路协同建设。结合新城骨干道路新建和改扩建工程,试点建设智慧道路。推进智能站点建设,打造智能公交站,推动智能公交电子站牌全覆盖。积极争取“一键叫车”试点,加快在出行需求热点、盲点区域配套建设扬招杆,到2025年底,公交线路实时到站信息预报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率先推进出行一体化服务系统(MaaS)。推动地铁、公交、出租车、小汽车等多模式交通协同,强化行前、行中、行后等出行环节全流程覆盖。深度推广智能停车服务应用,加强客流、车流和车位等交通底层数据的动态采集能力,提高停车诱导、分时共享、智能路侧停车监管、互联网缴费等服务的实际效用。提升新城交通管理效能。建设以AI先进计算驱动的松江新城智慧交通体系,搭建交通大数据平台、路况与视频汇聚平台、交通AI赋能平台等功能载体,实现新城道路交通网络运行状态实时监测与反馈,提升整体道路交通网络运维水平。

  教育智优,建设数字教育新高地

  加速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上外松江外国语学校、松江第二中学、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三所信息化应用标杆学校建设,以松江一中、实验小学等为试点打造数字实验室、全息课堂、感知校园等场景,支持松江二中“云”间书院等示范项目建设。推广“上海微校”等线上教育场景,探索开发智能知识推送、自适应学习辅助、个性化指导等创新应用,推出面向全区镇村基层教育的专门服务。深入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行动,支持市级信息科技课程体系率先在新城开展实践。全面提升终身教育数字化水平。紧扣新城居民教育需求,依托上海市民终身学习“金色课堂”,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培训服务。弥合老年人等重点群体“数字鸿沟”,加强数字化转型技术技能培训,探索在社区大学、老年大学打造沉浸式体验学习模式,建设“智慧生活体验教室”。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面向数字经济发展重点领域,提升产教融合水平。推进上海市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华策影视学院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实训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推动基于职场环境与工作过程的虚拟仿真实训。开展面向企业高管和骨干的数字化教育培训,提升数字化转型管理决策人员信息化意识和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推动产业发展和数字技术持续融合。建设“大学城智慧生态圈”。支持各大高校推动教学、科研、馆藏、学生活动、配套服务等相关的数字化资源和场景互融共通,推动松江大学城各大高校与新城开展数字化场景共建、资源共享。

  康养智享,塑造数字康养新示范

  加快推进智慧医疗服务。建设一批电子病历、智慧服务和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推动诊前、诊中、诊后等全流程数字化再造,打造精准预约、智能预问诊、互联互通互认、信用就医、智慧手术、智慧住院护理、智慧药房等应用场景。建设多学科远程医疗平台,依托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扩大区域医疗协作网络,建立覆盖全区及帮扶地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松江智慧急救系统,打造全方位医疗急救体系,实现“上车即入院”。积极发展远程诊疗、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医疗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探索开展互联网医院试点。到2025年,新城建成互联网医院4个。加强智慧养老服务。推进松江社会福利院分院等养老机构试点建设“互联网医院+养老院”,率先推广适应老年人群体应用的数字场景和数字产品体验。使用智能化手段升级居家养老设施,强化智慧终端及软件的适老性设计。依托15分钟智慧养老助老服务圈建设,推动智慧长者食堂和智慧体健设施改造。积极推广岳阳街道为老服务“一键通”等示范应用,试点长者数字生活“随申学”场景,拓展“智学指尖行”等智能教学项目惠及范围。到2025年,新城建设数字养老设施3个。

  文化智服,形成数字文体新标杆

  加快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推进新城内历史文化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品质文化载体等数字化转型,加强数字技术在文化资源保护、管理、修复、研究、展陈、传播中的应用支撑。以松江博物馆新馆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上海展览基地等建设为重点,推动博物馆藏品资源数字化采集和加工,打造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文博管理平台,推进新城范围内展示馆、陈列馆、体验基地等上云,全面展现人文浸润的“茸城文化”。支持松江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信息应用平台等示范性项目建设。推进体育设施数字化升级。完成松江大学城体育场馆、区游泳馆等主要体育设施的数字化升级,建设一体化场馆运行平台,全方位提升场馆的管理、服务和运营水平,推动场馆运营体系和用户体验的不断创新。鼓励场馆基于人工智能采集设备,对经营数据与客流数据进行综合应用,实现客流引导疏散、功能区域优化、安全事件预警等多项智慧化应用,提升体育场馆精细化和人本化服务水平。

  社区智治,打造数字共治新家园

  创新社区数字共治模式。推进数字赋能“五治融合”的共商共治共享格局,依托“社区云”平台支撑,推动“互联网+”社区治理,构建线上倾听民声、听证征询、政策解读、服务评价、社会问计、远程会商等功能,促进各类政企服务资源精准触达社区居民,建设“亲善和美”社区。打造社区智慧服务样板。以构建“15分钟”智慧生活服务圈为抓手,推动建设智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推动物业、医疗、文体、商业、政务等民生服务智慧集成。探索布局社区数字门诊室,提供预约诊疗、在线问诊等服务。依托大数据信息分析,合理布局智慧早餐点、智慧菜场、智慧停车等民生场景。率先创建“数字家园”。分类推进商品房社区、大型居住社区等不同类型社区管理与服务数字化转型,探索建设数字孪生社区,打造服务于人的全生命周期的智慧服务场景,支持线上对接“一网统管”、线下铺设“一网通办”自助终端,建设一批“数字家园”示范样板。

  生态智创,营造绿色宜居新空间

  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水平。通过物联网在线感知监测,加强对大气、地表水、噪声、土壤等数据的获取,提高生态环境数据分析研判能力,加强生态资源智能化管控,推动生态环境数据向市民开放,推出生态环境污染“一键投诉”,让新城居民享受更多的蓝天白云、清水绿岸。以数字化赋能绿色人居建设。将数字孪生技术用于新城生态布局和绿色生活,推动数字赋能生态规划,合理布局“口袋公园(街心公园)”等绿地空间。引导建设更多具备智能和节能功能的数字化绿色建筑,提高能源效益和节约能源。推进居民绿色生活数字化。率先探索建立市民绿色生活积分体系,培养新城居民绿色生活新风尚。推动智慧垃圾站建设,结合人工智能、GPS定位等措施,开展集中投放点区域7*24小时的全天候监管,从投放、收集、运输到处置的智慧化监管,实现对生活垃圾分类质量和分类责任全程追踪溯源。

  (三)完善数字治理,实现新城全面高效能治理

  以数字孪生城市建设为支撑,以“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为依托,围绕松江新城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和服务全过程,统筹布局数字化新底座、新技术和新场景,推动新城数字治理体系重构和治理方式重塑,提高敏捷治理能力。

  探索数字孪生城市应用“虚实融合”

  依托新城网络、物联、算力等数字基础设施和“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区城运中心”平台,打造泛在通用、智能协同、开放共享的城市数字孪生系统。以松江枢纽、科技影都等重点建设区域为先导,建设新城CIM(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叠加BIM(建筑信息模型)、物联感知等数据,实现物理城市在虚拟世界的实时镜像和同步运行,为新城实现治理数字化提供全要素数字化表达、动态三维呈现、智能决策支持、模拟仿真推演等能力。积极探索数字孪生城市在松江新城不同领域的应用创新,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数字孪生园区、数字孪生社区、数字孪生工厂。

  深化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两网融合”

  提升“一网通办”服务能力,率先推进“随申办”区级(街镇级)旗舰店、自助服务终端和线下综合窗口等终端建设,打造“政务智能办”窗口,推动自助服务终端、综合窗口系统向基层社区、园区、楼宇延伸,形成高效便捷的新城政府服务体系。提高“一网统管”协同能力,聚焦“高效处置一件事”,加快推动建设新城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探索构建松江新城城市体征指标平台及指标库,深化基于“一网统管”的生态环境、应急联动、城管执法等协同应用场景,推动新城治理从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从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从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深化“两网融合”创新,以新城建管、市场、民生、平安等政务服务数据和城市运营数据交互密集的领域为重点,打造一批标志性融合场景,推进“两网”数据深度融合,形成跨部门、跨层级的新城运行治理体系,实现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彰显服务。

  推动规建管用服数字化“一体融合”

  强化新城数字化转型的系统思维,以加强新城规划前端统筹管理为重点,推动与新城数字化转型相关的网络、平台、数据、场景等整体设计、一体考虑,加强数字基础设施与新城规划体系的有机衔接,将相关基础设施布局纳入对应层级的建设规划,推动数字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维,实现规模对接、位置对应。加强新城数字化相关规划实施落地,支持基于数字孪生实现新城多规合一,鼓励将数字孪生应用于新城项目管理、建设竣工验收、运行数据更新、城市动态体检等领域,形成以规划引领应用、以应用牵引规划的新城数字治理发展格局。以新城整体规划为引导,支持新城相关主体围绕能源、城建和安全等重点领域,探索建设示范应用场景,切实提高新城建设管理水平。

  四、实现数字化转型先行示范

  (一)建设数智底座,率先构建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推动新一代互联网和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实现全域部署,建成全国一流多层级数据中心体系,打造“物联、数联、智联”的新城数字底座。

  积极构建新型网络体系

  加快推进新城5G网络建设,推动新城5G全域覆盖,聚焦商圈商街、交通枢纽、医院学校等人流密集的重点区域,实现网络深度覆盖,5G网络移动宽带平均下载速率达到500Mbps。面向重点行业领域,推动在园区、厂区和功能区建设专用5G基站,构建5G行业专网。提升千兆光网用户普及率,推动10G-PON光线路终端(OLT)设备全域规模部署。提高千兆WIFI入户应用普及度,鼓励家庭和企业千兆路由升级。开展新建住宅千兆FTTR全屋光网和万兆入户试点,全面提升新城家庭宽带用户接入速率。推动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全面部署,加大传感设备、无线通信模块、控制模块和摄像模块等数据采集终端部署,完善以NB-IoT(低速率)、LTE-Cat1(中速率)和LTE-Cat4、5G(高速率)相结合的梯次化物联网络承载体系。加强物联网、智能传感网等感知神经元在新城基础设施部署,打造“万物互联、时空无限”的神经感知网络。优化新城城域网络构架和承载能力,加快部署云网新型综合服务节点,构建新城智能随选网络,全面满足新城各类业务的网络承载要求。到2025年,感知终端部署规模不少于20万个。

  夯实高性能低碳算力基础

  打造世界级的人工智能先进计算枢纽,完善腾讯长三角AI先进计算中心产业生态,全面打造长三角最大、全国三甲的人工智能先进计算枢纽。加快建设人工智能芯片研发、网络信息安全压力测试、核心算法训练优化平台,提升人工智能企业集聚和孵化能力,助力松江新城数字化智慧升级。优化新城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依据能源供给和网络条件,推进打造国家枢纽节点新型数据中心,按需适度建设规模化、集约化大型云数据中心。充分整合利用松江新城现有数据中心资源,加快提高存量数据中心利用效率。到2025年,新城新建数据中心PUE(综合能源使用效率)不高于1.3。织密边缘计算节点布局,面向工业互联网、车路协同、智慧医疗、在线教育、数字影视等典型应用场景,充分利用既有信息通信机房、电力变电站、基站等资源,布局集传输、存储、计算为一体的边缘数据节点网络,满足超低时延、智能应用、大带宽、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需求。到2025年,新城新建边缘数据中心综合PUE不高于1.5。建设新城算力服务平台,面向新城层次化分布的云边算力资源,建设新城算力调度平台、优化新城算力调度服务体系,实现算力资源在云端算力中心之间、云端算力中心和边缘计算节点之间、各边缘计算节点之间的协同共享和灵活调度,支撑算力资源在新城范围内的随需供给。

  强化基础赋能平台支撑

  充分利用松江区四大数字化基础赋能中台功能,构建畅联多方资源、服务新城发展的数字新城建设矩阵。依托区基础空间中台,赋能新城重点板块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强化虚拟新城与实体新城的精准映射,支撑新城全域全状态实时可视化。依托区物联中台,加快构建松江新城城市神经元及物联感知体系,综合利用各类物联感知网络,实现对新城运行状态的全要素感知。依托区数据中台,围绕松江新城规建管用服全周期需要,强化数据归集、数据治理、共享交换等功能,实现新城公共数据“按需共享”。依托区人工智能中台,围绕新城经济、生活和治理数字化转型需要,提供AI算力、AI通用算法、行业应用算法的共建共享服务,为新城多样化业务场景提供全方位的AI支撑能力。

  加快推进实施“新城建”

  依托松江新城建设和城市更新,加快推进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改造,持续推动架空线入地和智能合杆建设。面向未来数字城市发展远景,积极探索智慧新城与智能汽车协同网络、新城建运行管理平台、新城数字化安全管理体系等建设。到2025年,新城新建摄像头中智能摄像头占比超过80%,新建消防栓中智能消防栓占比达到100%。

  (二)激发数据价值,探索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应用

  围绕松江新城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率先建设行业数据综合运营中心,打造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双向开放的新城样板,成为数据安全技术标准高地,充分激发数据价值化潜能。

  高效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利用

  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推广公共数据共享应用场景授权运营机制,加强公共数据对基层治理的多维赋能。推动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融合应用,以“数据不出门、可用不可见”为前提,积极争取高价值、高敏感公共数据面向新城主体率先开放,试点建立公共数据对企业定向开放机制、第三方主体对公共数据的开发利用机制等。完善数据开放运营生态,探索将社会高质量数据服务纳入信息开放目录,支持在新城集聚一批数据经纪、数据合规性评估、数据审计、数据资产评估、数据交付等专业服务机构。加强公众“随申码”应用拓展,推动“随申码”向社会治理、文旅休闲、便民服务等场景拓展应用,满足市民工作生活需求。率先探索应用“随申码+低代码平台”,通过可视化方式进行应用程序开发,提高“随申码”应用场景开发效率,打造新城全民开发工具。

  加强重点行业数据综合应用

  推动新城产业数据汇聚整合,支持企业实施设备数字化改造,推动研发、生产、经营、运维等全流程的数据采集,引导新城企业统一数据接口标准,实现数据全面采集。加强重点产业链数据融通,加强合作,共建安全可信的产业数据中心。发挥新城工业互联网平台优势,面向中小企业开放数据服务资源,提升企业数据应用能力。指导企业知识、技术、经验的软件化,培育发展一批面向不同场景的产业数据APP。率先建设行业数据综合运营中心,围绕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科技影视等具有松江新城特色优势的数据密集型行业和领域,争取建设市级行业数据综合运营中心,积极参与行业数据标准制定,引导加强行业数据治理。到2025年,建设区域行业数据库1个以上,推进行业数据融合新应用场景10个以上,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比例超过80%,建设行业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5个。

  强化新城数据和信息安全保障

  加强数字安全技术研发攻关,鼓励数字安全领域高能级研发平台入驻松江新城,运用区块链、隐私计算、区块链、新型密码技术等前沿科技,开展先进加密算法和数据密钥研发,搭建云模式的网络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涵盖数据生产生成、获取、复制、更新、恢复、注销等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技术体系。主动提升新城数据安全能力,率先开展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应用,及时补齐数据安全漏洞。重点探索建设工业互联网和先进计算中心数据安全监测及态势感知平台,开发一批创新实用的数字安全产品和综合解决方案。

  (三)加强科技攻关,承载数字核心技术创新策源

  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主力支撑,完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转化和应用等全链条支撑,将松江新城打造成为上海乃至长三角数字核心技术创新策源地。

  承载数字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

  加强数字技术前沿领域自主创新,发挥新城高校院所和高新企业集聚优势,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前沿技术领域,以及商密及信创、低轨卫星互联网、智能物联、数字孪生等城市数字化主攻技术方向,引导新城内的创新主体超前部署前瞻性技术研发项目,努力提高松江新城在全市数字技术创新中的贡献度和显示度。建设高能级数字技术研发平台,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领域需求,支持临港松江科技城、启迪科技园等产业载体建设一批新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积极鼓励企业和园区创建市级大数据联合创新中心和创意工坊,解决数字技术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大力推进长三角G60科创云公共服务平台(大科创云)建设,提升一廊九市科创资源贡献个协同创新能力。

  打造数字技术研发转化最优链条

  密切地校数字技术转化合作,推进大学城双创集聚区建设,推动建设一批以人工智能、AI先进计算、脑智科创、工业软件等为方向,集科技成果转化、科创企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专业化示范园区。打造重点领域数字技术测试验证平台,在新城建设一批数字技术应用验证平台,推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类脑智能等新技术测试验证,打造上海及长三角数字技术创新和解决方案培育的一流“中试场”。加强数字新产品推广应用,围绕新城经济、生活和治理需要,加快推广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通信等技术应用,鼓励人机协同等技术创新,推进融合智能产品创新迭代,全面增强技术产业转化力度。

  建设一流数字人才高水平集聚地

  加大新城数字化紧缺人才引进力度,推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新时代人才引领发展战略”等人才新政向新城数字化转型重点领域倾斜,广泛汇聚相关领域领军人才。打造数字化人才培养高地,依托松江大学城人才储备和培养优势,联合高校优化数字化相关学科设置和师资配置,探索建立数字化人才社会培训机制,推动新经济企业家、新生代创业青年和有关岗位公务员提升数字素养。引导新城企业加强数字化人才建设,强化企业引才用才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建立数字化领域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育机制,优化数字经济新兴领域等人才职称评定,鼓励企业实施CIO(首席信息官)或CDO(首席数字官)等制度。

  (四)完善规则体系,强化数字化转型的柔性支撑

  落实“数字化转型推进到哪里,技术制度同步驱动到哪里”的要求,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相关标准、政策和制度在松江新城先行先试和落地应用,锚固新城数字化发展优势。

  加强新城数字经济制度创新应用

  完善新城数字经济政策体系,落实和用好市、区有关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相关政策,围绕数字经济企业发展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共性问题,研究形成一批突破性创新政策。加快形成重点行业“松江标准”,围绕智能制造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城优势领域,以及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商密及信创等新兴产业,推动国家级和市级标准验证试用,主导和参与一批数字经济标准制定,提高松江新城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标准引领力。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监管机制,优化市场准入和监管制度,完善包容审慎、支持创新的监管体系,争取新经济“监管沙箱”、平台经济“哨点式”监督等新型监管机制在新城率先试点。

  完善促进数字生活发展的规则规范

  加强数字时代新城社会价值引领,倡导正确的数字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促进新城居民科学树立“数字居民”意识,探索通过发布松江新城数字化转型公众读本和生活指引等方式,增进群众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和认同。试点“数字家园”建设规范,积极推动市级“数字家园建设导引”在松江新城率先应用,结合新城各片区实际,探索导引的本地化转化和滚动式迭代升级,积极争取新城“数字家园”建设经验上升为市级标准。探索数字技术社会应用规则规范,围绕生物特征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新城社会生活领域应用的技术伦理、安全风险等问题,积极争取率先建立新城应用风险评估机制、公众意见征询机制、风险动态监管机制。

  突破长三角跨区域数字合作体制机制

  探索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数字化建设联动机制,围绕九城市科创资源、产业资源、数据资源、服务资源整合和共享,依托数字化技术构建跨区域合作联动创新机制,率先形成一批数字城市共建成果和服务共享模式。加快推进新城公共资源开放共享,联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加强公共设施、大型仪器等稀缺性资源区域统筹整合。推广G60科创云线上转化平台、大仪共享等经验做法,综合运用互联网+手段,加大公共资源高效利用和灵活配置,提高资源开放共享规模效应。探索跨区域项目合作方式,加大政策引导和激励,针对新城发展较为成熟的数字化项目,以项目制推动跨区域的社会化投资、市场化运营。

  五、加强四大重点区域数字赋能

  (一)松江枢纽核心区

  以松江枢纽为核心建设“站城一体”开发示范区,推动数字新技术和新理念率先应用示范,助力增强服务长三角、连通国际的枢纽功能,努力建成数字赋能、虚实映射、功能多元的“城市客厅”。

  打造“站城一体”智慧枢纽

  围绕松江枢纽国家高铁网、轨交地铁网、有轨电车网和地面公交网“四网融合”复杂需求,统筹推动场站、铁路、道路和交通运力资源等的数字化建设,实现车流、客流、货流等交通数据的整合汇聚与一体应用,率先实现枢纽运行状态监测分析、运力智能精准调度、安检换乘高效一体等功能,为下一代智慧枢纽建设提供典范样板。加强TOD(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区域开发)+MaaS(一站式出行服务系统)深度融合,构建智慧、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依据客流情况实现公共交通线路和车次等配置的动态优化,部署集智能公交站点和智慧公交站牌等智慧服务设施,提供到站信息发布、客流监测和便民充电等服务功能。

  建设现代智慧中央商务区

  高标准推动松江枢纽周边地区中央商务区规划建设,以地标性高层建筑为先导,积极引导新建楼宇运用BIM技术,力争实现商务区新建规模化楼宇BIM全覆盖。积极建设智慧楼宇,率先实现商务楼宇万兆接入全覆盖,有效提高智能访客、智慧电梯、智慧能耗管理、智慧消防管理等智能配套服务能力。积极开展CIM试点,适时推进建设中央商务区数字孪生平台,整合城市数据、感知数据、位置数据、运行数据等多源信息资源,推动基于“数字孪生”的商务区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管理等场景应用,全面感知商务区运行体征,打造松江新城数字孪生城市试点样板。

  (二)上海科技影都核心区

  融合松江枢纽核心功能区总体布局,瞄准数字影视产业发展前沿方向,以总部型、服务型、体验型影视产业为重点,大力推动数字、影视、文创、旅游多业态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全球科技影视体验总部基地。

  推动数字科技与影视产业深度融合

  深化“上海科技影都”品牌数字内涵,依托腾讯云启智慧影视产业基地、1905国际数娱影视产业园等产业载体科创能力,创新影视新技术、新模式、新内容,加快影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等环节数字化进程,积极推动电影预览、虚拟制片、后期特效制作、VR(虚拟现实)展映等影视科技创新应用。培育发展数字影视设备服务、ConTech(数字内容科技)、影视动漫制作、数字文创IP联盟产品设计等新兴领域。加强长三角区域影视产业联动发展,探索建立长三角影视版权交易中心,共同打造长三角影视合作平台。探索NFT(非同质化代币)模式下的数字版权、数字藏品、数字文创产品等数字资产交易。

  建设长三角数字影视文创体验地

  以华阳湖片区为主要承载空间,环湖打造立体复合的数字影视产业体验环,建设国际化影视中央服务区,重点承载影视特色功能制作、影视娱乐研发、影视总部商务、影视文化体验等功能,引入国风国漫国潮品牌和国际知名影视文创IP(版权),积极推进中国手作品牌影视衍生品孵化基地等项目建设,汇聚松江本土及国内外非遗大师、手工艺人和设计师,促进数字、影视和文旅多业态融合发展,积极争取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加强与车墩特色影视小镇等周边资源整合联动,打造长三角知名的数字影视体验游线。

  (三)老城历史风貌片区

  深入探索数字技术和新理念在保护古迹风貌、传承历史文脉、唤醒人文记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以数字的画笔重绘“松江有仓城,悠悠一水间”的独特历史记忆,打造独一无二的松江老城风貌,守护好松江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强化数字赋能老城保护与更新

  以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为核心,以大仓桥、徐氏当铺、灌顶禅院、杜氏雕花楼等文保单位及古运河为重点,推动数字化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理念融入风貌区设计、规划、改造和利用全过程。积极探索在老城建筑修缮中运用HBIM(历史建筑信息模型)等新技术,整合集成历史建筑构件、结构、材料、残损和修缮做法等信息。结合老城房屋动迁、风貌区更新和文保单位修缮利用,完善老城网络通信和物联感知设施布局,有序推进老城传统基础设施升级,形成适应于松江老城历史风貌保护与展示需要的智慧设施体系。

  推动老城文化遗存传承与创新

  深入挖掘老城片区的文化资源和历史文脉,推动醉白池、西林塔等片区内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升级,借助数字化技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探索建设“松江根脉”老城历史文化保护资源平台,依托3D形象、数字影像和VR体验等方式数字化呈现老城丰富的各类文化遗存,打造“云展览”“云赏艺”“云文创”等具有松江特色的全景在线文化体验产品,展现千年松江老城风韵,打造多元复合的江南水乡云客厅。鼓励片区内各类文化单位加强与在线旅游企业合作,加强线上非遗保护和旅游推广,增设墙面“电子路牌”二维码,为游客提供语音讲解、便捷导航等服务。

  (四)产城融合示范片区

  加快推动以园区为核心的经济数字化转型,依据东西两翼产业发展提升区的特色定位,着力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率先推动数字园区和智能工厂建设,努力成为数字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率先涌流的前沿地。

  提升东部示范区数字产业化水平

  以数字产业化为重点,发挥松江新城G60数字经济创新产业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围绕硬核新技术、在线新经济、科创新生态等核心功能,引进和培育一批在线新经济头部企业,加快发展网络直播、电商平台、网络视听等为代表的数字内容科技产业,推进在线新经济微生态“样板间”建设。提升数字产业集群能级,打造长三角G60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体验中心、中教实验数字化创新平台等一批体现数字化转型赋能效应的特色场景。加强数字化转型服务对新一代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的赋能作用,助力打响“G60科创走廊”品牌。优先推进中山工业园区和新效路园区产城融合发展,加快提升产业能级,提高产业用地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

  提升西部示范区产业数字化水平

  以产业数字化为重点,增强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的“双引擎”驱动,推动经开区西区、综合保税区B区和永丰街道都市产业园区建设。紧密围绕先进制造业优势基础,促进以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为主导的产业智能化升级,引领区内智能工厂建设。综合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新技术,深度融入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运维服务等环节,打造无人或少人化新型工厂。聚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领域,积极引进具有较高数字化水平的产业链头部企业,充分发挥头部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引领作用。

  六、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松江区数字化转型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松江新城规划建设推进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指导下,统筹协调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促进新城镇(街)之间、与区级部门之间协调合作,建立数字化转型项目全周期管理体系,保障重大项目和重点场景等各项任务切实落实。加强对新城数字化转型工作的跟踪督促,及时推动优化调整相关政策和工作资源。各部门落实“管行业也要管行业数字化”的要求,拟定符合自身实践的行动方案,明确各项工作任务和时间节点。

  (二)加强要素保障

  围绕松江新城数字化转型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重点任务,加强资金、财税、人才、土地等要素支持力度。创新资金支持方式,探索设立新城数字化转型基金,拓宽资金渠道,鼓励社会专业资本投入新城数字化建设。创新政策支持,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重大示范项目等开展税收优惠或减免政策。针对新城增量数字化转型项目,统筹规划用地保障。

  (三)完善统计监测

  加强以数字化手段提高松江新城数字经济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场景等统计监测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合理性,形成常态化、动态化的数字经济运行分析、监测、预测机制,形成重点项目与场景建设、运营等情况信息的定期发布机制,促进统计监测数据信息及时全面共享。构建能够反映新城数字化转型水平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为新城数字化转型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支撑。

  (四)营造转型氛围

  充分激发市场、社会多元主体积极性,采取“揭榜挂帅”机制,鼓励市场主体参与松江新城数字化转型项目建设和场景开发运营。发挥国有企业数字新基建主力军作用,积极参与新城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坚持全民共享共建理念,鼓励新市民积极加入数字化建设。加强新城数字化成果宣传推介,拓展新技术应用范围,扩大新场景试点,推广新模式和新产品的应用与体验。

相关附件

分享: